当前位置:首页 > 女频小说 > 心灵上的那些事

正文 生命的审美

    这是一个艺术再造美感故事。

    欧.亨利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我们就能体会出艺术的魅力。小说中描写患肺炎的穷学生乔安西看着窗外对面墙上的常青藤叶子不断被风吹落,她说,最后一片叶子代表她,它的飘落,代表自己的死亡。贝尔曼,一个平凡的画家,在听完休易讲述完室友乔安西的故事后,下着暴雨的夜里,最后一片叶子飘落,他用心灵的画笔画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长青藤叶,编造了一个善良且真实的谎言,而自己也因此患上肺炎,去世了。乔安西看到窗外挺立在墙上的叶子,心中升起一股求生的**,最后她坚强地活下来了。

    小说中的贝尔曼老人一直想成为杰出的画家,但这个梦想一直没有实现。他一生都在为艺术而努力,最后用他的作品挽救了小女孩的生命,当然艺术作品只能给人以精神的力量,一个人是否能战胜魔难,也可以说能否超越自我,还得看他自己是否是一个执著于生命美感的人。

    一个执著于生命美感的人,必须有心理上的追求,越执著越坚强。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实现自己的过程,人总是要有所寄予,事实上是让自己执著于某一个特殊的对象上,他的心灵固结在美感上,他认为那个特殊对象就是美的化身,一旦失去,心灵就无所寄托,甚至遭到重挫。

    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大的伤害莫过于执著于某个特殊的对象,这是审美上单调性。自由的心灵本来是美感的源泉。现实中有些人,常常受到美感对象的支配,从而丧失了自由,丧失了选择,丧失了自我。有人甚至造成了对生活失去了再次寻找美感的源动力。觉得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比如,我所在的小区里的一位28岁的女研究生,因为男友移情别恋,她变得抑郁寡欢,两年后在家中自杀。

    苏东坡说“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无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样的审美,是他有够大的胸襟。我们一般人喜欢沉迷于一物、一事或一人之中,这样的审美往往具有危害性的。历史上的有许多哲学家、诗人、画家、雕塑家屡恋屡败,每每失恋他们便把所有的心事寄托在他们所倾心的艺术上,奇迹便诞生了。

    生活中,有官迷,有财迷,有书迷,还有迷情者,他们的结局往往可悲,往往是“官迷”升了官也不高兴,财迷发了财也不快乐,书迷拥有好多书却并没有找到他心目中的好书,迷情者又难免失望。这些人与创造奇迹的艺术家的不同之处在于:执著于一物,并试图永久占有。这样怎能得到满足,人只是生命的过客,身边的一切,谁也不可能彻底拥有,一个人的审美态度出错,胸襟就难以旷达,生命就难以超脱,烦恼必然有增无减。

    人应该是有灵魂的,我们的灵魂是一只只有生之年自由自在的飞鸟,他唯的一任务就是自由自在地飞翔在审美之中。天空是广阔的,然而如果你像《最后一片叶子》中的乔安西把生命寄予于一片“常青滕”,遇不到贝尔曼老人就只有绝望和死亡。当然这位小女孩儿的例子很特殊,可是成人世界中像乔安西一样的人有很多,有许多人,就把生命寄托在钱上了,何不多一些情趣,多一些选择,多一些享受其它美感的意向呢?做不了苏东坡,我们可以做平凡的贝尔曼。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