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一十章 院试(终)
经过一场不大不小的波澜之后,孟星河终于又走进了贡院。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孟星河看见了自己的座位。
他将箱子放在布满灰尘的桌子上,一股恶臭就传进他的鼻子中,差点让孟星河翻胃。抬头一看,远处居然是茅房,现在正值炎热天气,里面积蓄了一年的臭味随着微风不断向这里飘来,这让占据这个最不好位置的孟星河心里很不是滋味。
算了,我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将这句话在心里默念了几遍,孟星河撕了一快布条勒在鼻子上,静静等待科考。
这个时候,杜大人、候文海、老王爷,三个主考大人已经来到考试的地方。杜大人和老王爷只是监考,而候文海是礼部尚书,科举考试就是属于他管辖的范畴,作为本届最重要的主考大人。他当然先说关于科考的规矩,强调科举当中不准舞弊,不准交头接耳,更不许随意走动,有什么事情可以向他们三个主考官反映,每个考生在考试的三天中,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不能走出贡院,否则视为弃权考试。。。
都是从乡试到省试考来的学生,这些早就熟记在心中。杜大人和老王爷又分别交待几句,祝贺每位学子能够不负十年寒窗,争取一朝题名金榜,然后吩咐一声这一届科举考试第一门试卷已经发了下来
当众学子拿着试卷的瞬间,出乎意料的盯着本届科考的试题。全都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放佛苦读数十年书的他们,就像突然看见一本晦涩难懂的文学巨著,原本信心十足的表情,一下子暗淡不少。
这是什么考题?既不是《论语》也非《明经》和平时熟读的知识全然不同。。。众人顿时慌乱了。就像已经冲在战场前面的士兵,在喊杀的时候,竟然发现自己忘记带宝剑了,嘴里嘶喊着冲杀不就是等于在送命吗。
考场顿时安静下来,拿到考卷的考生都以苦思冥想的表情审视考卷上那不起眼的四个字。
“隋灭兴唐”
四个字,完全颠覆以往考试的内容,但出现在科举考场之上,也看的出统治者是在考察学子的应急能力。如此灵活的考题,如果让学子用所学知识来回答,用孟星河固有的思想来理解,这种考题,就等同在高考场上遇见了最灵活的压轴题,如果掌握不好,或者思路出错,全盘皆输是必然的。
联想历史,隋灭到现在的唐初,不过十几年光景,但唐太宗今年以这个考题来考察天下读书人,究竟是什么寓意。而且,如果文章稍有差池,就等同于妖言惑众,触犯天威,后果那是不可预知的。。。
君威难测,君意更难测。孟星河虽然没有见过唐太宗的真容,可是后世也读过几本历史书,对这个有玄武门兵变丑闻,又不失为一代明君的唐太宗,若用诚恳的话来评价,什么隐忍啊贤明啊大度啊,那都是不且实际的,因为这个和杨广有着同样遭遇的男人,同样是从父亲大哥手中夺过权利,但结果却截然相反。他懂得如何利用人心,经营人心,才会让人从原本的辱骂中开始慢慢尊重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君主。
得人心者,得天下,看似简单,做起来很难。不是随便的知人善用,收买人心,更不是君王之气四射,让人巴不得跪下来舔脚后跟。而是长久慢慢经营,慢火炖肉,不知不觉将火顿进肉里,也能做到让肉心甘情愿被火炖,还不怕粉身碎骨
磨墨、铺纸、孟星河稍稍整顿了精神,开始他一贯的作风先打腹稿,然后抄到试卷上
“隋灭兴唐。。。”这个带有**色彩的科举考题,要想好好的把握出题者的思路,的确要多方面入手,而且写出来的文章如果把握不好就会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样子。
心中有了大体解答的思路,孟星河也不敢慌张,对一个立志要考进士的人来讲,错一步就全军覆没。所以,孟星河在心里想了很久,他才敢迟迟下笔。
笔尖落下,用漂亮的行书写出第一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亡隋兴唐,天地人和。”
他以孟子的话开头,主要是把隋灭归结到一个失道上,也算是顺带拍了唐王朝的马屁,把兴唐说成顺应天命,统治者最喜欢此类恭迎的文章,所以孟星河开头就算列出自己吸引人的地方。。。算不得出色,也不失平庸。
把隋亡用十六字带过。孟星河的重点是放在兴唐之上。没有那个统治者愿意看见自己国人还在讨论前朝的事情,孟星河也不想从杨广身上去找缺点来填充字数。
很快孟星河笔锋斗转,就写到兴唐上面。
他写兴唐也分先后,孟星河知道出题者不会单单只考察学子怎么看待如今兴盛的大唐,而是提出自己心中有关如何兴国安邦,这样也好让阅卷者一眼就能看出一个考生的思路。
不敢有丝毫马虎,孟星河矜矜业业答题。
“兴唐,必先治国,谋定而安邦国不和,民生动荡,乃乱世出,国不可国。”
突出自己先治国,然后等国家社稷安稳后再兴邦发展,形简意核,也让阅卷者一目了然。。。
下笔
“治国之道,不可专于刚,刚则暴。不可专于柔,柔则懦。刚柔相济,然后治道可成。何则?兵革所以御侮而不可久玩,刑罚所以止奸而不可独用,必有仁义礼乐文章教化以文饰之,则天下大通……”抄袭典故,对孟星河来讲不是难事,后世关于许多治国之道,孟星河也记得几句,照般下来,又结合《论语》上面诸如富民治国的儒家学说,洋洋洒洒写了气余字,总算完成了先治国的思想。
接下来,兴邦,才是整篇文章的重点。现在的唐朝,在治国上已经有所显著,至于兴邦,孟星河直接画龙点睛写到。“国之重器,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轻摇赋税,重农励商,彻治江淮洪涝,开拓运河,加修西北要道,与邻邦诸国互通贸易,丰年屯粮积资,灾年休养生息,三年养国,五年富国,十年足可兴邦……”
又是千余字下来,孟星河总算完成了治国兴邦的文章。。。看了看天色,由于院试他极为认真对待,此时已经过了响午。打开云姨准备的糕点和干粮,和着清水,淡淡填饱自己的肚子,然后再从头看了一遍,修改了几处地方,孟星河才开始华丽的结尾。
“圣人云:治国莫过富民,兴邦莫过多难。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岂因祸福避驱之。安得社稷安稳,莫过于,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何愁天下不太平,直至万世千秋?”
写完这段算是奉承的话,孟星河重重松了口气。今年科举“隋灭兴唐”的考题,他总算竭尽自己所能,规规矩矩作答。。。他已经尽力,至于答得怎么样,就不得而知了。
和乡试、省试不同,孟星河没有早早交卷。而是认认真真用漂亮的行书把自己的文章写在考卷上,一看时间已经日薄西山,已经快到了交卷的时候。
随着一声锣鼓鸣响,主考官吩咐交卷,考场中有半数的学子几乎绝望的把卷子教上,并摇头苦叹,这一届的科举,实在是太难,没有论语,更没有考明经。就四个字,已经扼杀了很多学子的仕途之路。
“孟小哥。考得怎么样?”杜如晦特意吩咐人将孟星河的试卷封好,全程关注,生怕从中出了什么差错。等试卷全部封箱完毕,他才笑道:“你应该能作答吧?”
“还行”孟星河苦笑一声,收拾好笔墨准备第二天的考试。
杜如晦听他回答的还算中肯,摸着三寸美髯微笑着。。。他虽然是主考官,也不能和考生有过多交流,只是寻常问了一下,就走远了。
在自己座位上休息了一夜,还好云姨准备的糕点丰富,孟星河过的也不寒碜。第二天清晨,三位主考关将第二门考试的试卷发了下来。今天考的是农商,对孟星河来讲应该不是问题。数理方面本来就是他的强项,要比其他学子要强多少,所以只要第一门考过之后,后面两天的考试就不用太多担心。
翻开试卷。孟星河再次震惊
如果说昨天的考题古怪,那今天的农商,更是古怪的一点也没有谱。
农商考题上,也只有一题。是关于行军打仗的算术题。原文翻译的大致意思是,从长安往西北一千里的距离准备为交战大军运送粮草,分重骑兵、轻骑兵,两种不同的兵种,其中重骑兵是每日行一百公里,而轻骑兵是重骑兵速度的两倍。。。前一段路,是用重骑兵运送粮草,后一段路是用轻骑并运到交战大军的军营。共计花去8天的时间,请学子算出这一千里的距离,重骑兵和轻骑兵各自用了多少天。
阅读这道题的大致意思后,孟星河倒吸了一口冷汗。如果不是他学过二元一次方程,凭空想象,很难快速算出结果来的。
在那张考卷上,孟星河尽量写的很通俗易懂,连未知数都没有假设就是依据几个古代已经得出的公式,总算把结果算出来。重骑兵在前面运送粮草用了六天的时间,而轻骑兵则用了两天的时间。他也很庆幸,只有这一道题的农商自己做起来还算得心应手。不过,孟星河,在答案的后面又写了一句话,如果轻重骑兵搭配运送粮草,可以更早时间到达。然后他便合上试卷,等待交卷。
收卷的时候,杜如晦又问孟星河考的怎么样。理解题中的意思了么?
孟星河回答说“还行”杜如晦依旧笑着离开。
第三天考的是写诗。
考题发下来的时候,孟星河再次被震惊
他记得一月前,在相国寺里一座牡丹院子中替一位女子画了一幅牡丹亭下的美人图,但万万没想到那幅图却成了今年科举最后一门的看图写诗。
看着画像上那个被自己画的媚眼如丝,温文尔雅,如同仙女临世的女子,孟星河放佛被自己画中人那双剪水秋眸吸引。看着它似笑非笑颇为迷人的样子,孟星河心里颤抖一下。尽然忘记了下笔写诗。
她是谁?怎么会如此临幸,出现在以男子为重的科举场上?又是谁,能有胆量,将一个女子的画像让天下才子有幸目睹?
好奇画中人的身份,孟星河如同梦中醒来,心中已经有答案的他,拿起手中的毛笔,在那考卷上,用自己出色的行书,写下科举最后一门考试的答案。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他将箱子放在布满灰尘的桌子上,一股恶臭就传进他的鼻子中,差点让孟星河翻胃。抬头一看,远处居然是茅房,现在正值炎热天气,里面积蓄了一年的臭味随着微风不断向这里飘来,这让占据这个最不好位置的孟星河心里很不是滋味。
算了,我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将这句话在心里默念了几遍,孟星河撕了一快布条勒在鼻子上,静静等待科考。
这个时候,杜大人、候文海、老王爷,三个主考大人已经来到考试的地方。杜大人和老王爷只是监考,而候文海是礼部尚书,科举考试就是属于他管辖的范畴,作为本届最重要的主考大人。他当然先说关于科考的规矩,强调科举当中不准舞弊,不准交头接耳,更不许随意走动,有什么事情可以向他们三个主考官反映,每个考生在考试的三天中,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不能走出贡院,否则视为弃权考试。。。
都是从乡试到省试考来的学生,这些早就熟记在心中。杜大人和老王爷又分别交待几句,祝贺每位学子能够不负十年寒窗,争取一朝题名金榜,然后吩咐一声这一届科举考试第一门试卷已经发了下来
当众学子拿着试卷的瞬间,出乎意料的盯着本届科考的试题。全都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放佛苦读数十年书的他们,就像突然看见一本晦涩难懂的文学巨著,原本信心十足的表情,一下子暗淡不少。
这是什么考题?既不是《论语》也非《明经》和平时熟读的知识全然不同。。。众人顿时慌乱了。就像已经冲在战场前面的士兵,在喊杀的时候,竟然发现自己忘记带宝剑了,嘴里嘶喊着冲杀不就是等于在送命吗。
考场顿时安静下来,拿到考卷的考生都以苦思冥想的表情审视考卷上那不起眼的四个字。
“隋灭兴唐”
四个字,完全颠覆以往考试的内容,但出现在科举考场之上,也看的出统治者是在考察学子的应急能力。如此灵活的考题,如果让学子用所学知识来回答,用孟星河固有的思想来理解,这种考题,就等同在高考场上遇见了最灵活的压轴题,如果掌握不好,或者思路出错,全盘皆输是必然的。
联想历史,隋灭到现在的唐初,不过十几年光景,但唐太宗今年以这个考题来考察天下读书人,究竟是什么寓意。而且,如果文章稍有差池,就等同于妖言惑众,触犯天威,后果那是不可预知的。。。
君威难测,君意更难测。孟星河虽然没有见过唐太宗的真容,可是后世也读过几本历史书,对这个有玄武门兵变丑闻,又不失为一代明君的唐太宗,若用诚恳的话来评价,什么隐忍啊贤明啊大度啊,那都是不且实际的,因为这个和杨广有着同样遭遇的男人,同样是从父亲大哥手中夺过权利,但结果却截然相反。他懂得如何利用人心,经营人心,才会让人从原本的辱骂中开始慢慢尊重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君主。
得人心者,得天下,看似简单,做起来很难。不是随便的知人善用,收买人心,更不是君王之气四射,让人巴不得跪下来舔脚后跟。而是长久慢慢经营,慢火炖肉,不知不觉将火顿进肉里,也能做到让肉心甘情愿被火炖,还不怕粉身碎骨
磨墨、铺纸、孟星河稍稍整顿了精神,开始他一贯的作风先打腹稿,然后抄到试卷上
“隋灭兴唐。。。”这个带有**色彩的科举考题,要想好好的把握出题者的思路,的确要多方面入手,而且写出来的文章如果把握不好就会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样子。
心中有了大体解答的思路,孟星河也不敢慌张,对一个立志要考进士的人来讲,错一步就全军覆没。所以,孟星河在心里想了很久,他才敢迟迟下笔。
笔尖落下,用漂亮的行书写出第一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亡隋兴唐,天地人和。”
他以孟子的话开头,主要是把隋灭归结到一个失道上,也算是顺带拍了唐王朝的马屁,把兴唐说成顺应天命,统治者最喜欢此类恭迎的文章,所以孟星河开头就算列出自己吸引人的地方。。。算不得出色,也不失平庸。
把隋亡用十六字带过。孟星河的重点是放在兴唐之上。没有那个统治者愿意看见自己国人还在讨论前朝的事情,孟星河也不想从杨广身上去找缺点来填充字数。
很快孟星河笔锋斗转,就写到兴唐上面。
他写兴唐也分先后,孟星河知道出题者不会单单只考察学子怎么看待如今兴盛的大唐,而是提出自己心中有关如何兴国安邦,这样也好让阅卷者一眼就能看出一个考生的思路。
不敢有丝毫马虎,孟星河矜矜业业答题。
“兴唐,必先治国,谋定而安邦国不和,民生动荡,乃乱世出,国不可国。”
突出自己先治国,然后等国家社稷安稳后再兴邦发展,形简意核,也让阅卷者一目了然。。。
下笔
“治国之道,不可专于刚,刚则暴。不可专于柔,柔则懦。刚柔相济,然后治道可成。何则?兵革所以御侮而不可久玩,刑罚所以止奸而不可独用,必有仁义礼乐文章教化以文饰之,则天下大通……”抄袭典故,对孟星河来讲不是难事,后世关于许多治国之道,孟星河也记得几句,照般下来,又结合《论语》上面诸如富民治国的儒家学说,洋洋洒洒写了气余字,总算完成了先治国的思想。
接下来,兴邦,才是整篇文章的重点。现在的唐朝,在治国上已经有所显著,至于兴邦,孟星河直接画龙点睛写到。“国之重器,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轻摇赋税,重农励商,彻治江淮洪涝,开拓运河,加修西北要道,与邻邦诸国互通贸易,丰年屯粮积资,灾年休养生息,三年养国,五年富国,十年足可兴邦……”
又是千余字下来,孟星河总算完成了治国兴邦的文章。。。看了看天色,由于院试他极为认真对待,此时已经过了响午。打开云姨准备的糕点和干粮,和着清水,淡淡填饱自己的肚子,然后再从头看了一遍,修改了几处地方,孟星河才开始华丽的结尾。
“圣人云:治国莫过富民,兴邦莫过多难。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岂因祸福避驱之。安得社稷安稳,莫过于,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何愁天下不太平,直至万世千秋?”
写完这段算是奉承的话,孟星河重重松了口气。今年科举“隋灭兴唐”的考题,他总算竭尽自己所能,规规矩矩作答。。。他已经尽力,至于答得怎么样,就不得而知了。
和乡试、省试不同,孟星河没有早早交卷。而是认认真真用漂亮的行书把自己的文章写在考卷上,一看时间已经日薄西山,已经快到了交卷的时候。
随着一声锣鼓鸣响,主考官吩咐交卷,考场中有半数的学子几乎绝望的把卷子教上,并摇头苦叹,这一届的科举,实在是太难,没有论语,更没有考明经。就四个字,已经扼杀了很多学子的仕途之路。
“孟小哥。考得怎么样?”杜如晦特意吩咐人将孟星河的试卷封好,全程关注,生怕从中出了什么差错。等试卷全部封箱完毕,他才笑道:“你应该能作答吧?”
“还行”孟星河苦笑一声,收拾好笔墨准备第二天的考试。
杜如晦听他回答的还算中肯,摸着三寸美髯微笑着。。。他虽然是主考官,也不能和考生有过多交流,只是寻常问了一下,就走远了。
在自己座位上休息了一夜,还好云姨准备的糕点丰富,孟星河过的也不寒碜。第二天清晨,三位主考关将第二门考试的试卷发了下来。今天考的是农商,对孟星河来讲应该不是问题。数理方面本来就是他的强项,要比其他学子要强多少,所以只要第一门考过之后,后面两天的考试就不用太多担心。
翻开试卷。孟星河再次震惊
如果说昨天的考题古怪,那今天的农商,更是古怪的一点也没有谱。
农商考题上,也只有一题。是关于行军打仗的算术题。原文翻译的大致意思是,从长安往西北一千里的距离准备为交战大军运送粮草,分重骑兵、轻骑兵,两种不同的兵种,其中重骑兵是每日行一百公里,而轻骑兵是重骑兵速度的两倍。。。前一段路,是用重骑兵运送粮草,后一段路是用轻骑并运到交战大军的军营。共计花去8天的时间,请学子算出这一千里的距离,重骑兵和轻骑兵各自用了多少天。
阅读这道题的大致意思后,孟星河倒吸了一口冷汗。如果不是他学过二元一次方程,凭空想象,很难快速算出结果来的。
在那张考卷上,孟星河尽量写的很通俗易懂,连未知数都没有假设就是依据几个古代已经得出的公式,总算把结果算出来。重骑兵在前面运送粮草用了六天的时间,而轻骑兵则用了两天的时间。他也很庆幸,只有这一道题的农商自己做起来还算得心应手。不过,孟星河,在答案的后面又写了一句话,如果轻重骑兵搭配运送粮草,可以更早时间到达。然后他便合上试卷,等待交卷。
收卷的时候,杜如晦又问孟星河考的怎么样。理解题中的意思了么?
孟星河回答说“还行”杜如晦依旧笑着离开。
第三天考的是写诗。
考题发下来的时候,孟星河再次被震惊
他记得一月前,在相国寺里一座牡丹院子中替一位女子画了一幅牡丹亭下的美人图,但万万没想到那幅图却成了今年科举最后一门的看图写诗。
看着画像上那个被自己画的媚眼如丝,温文尔雅,如同仙女临世的女子,孟星河放佛被自己画中人那双剪水秋眸吸引。看着它似笑非笑颇为迷人的样子,孟星河心里颤抖一下。尽然忘记了下笔写诗。
她是谁?怎么会如此临幸,出现在以男子为重的科举场上?又是谁,能有胆量,将一个女子的画像让天下才子有幸目睹?
好奇画中人的身份,孟星河如同梦中醒来,心中已经有答案的他,拿起手中的毛笔,在那考卷上,用自己出色的行书,写下科举最后一门考试的答案。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