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廷议新政(二)
听着李瑛说的新鲜理论,朝中的不少大臣都有些不以为然,虽然李瑛贵为太子,但这并不是让人信服的理由,能够站在这殿上的,哪个没有几十年的从政经验,哪个不是官海里面爬滚出来的。
李瑛一个十几岁的小娃娃,甚至才有这些大臣的儿孙般大小,还没开府建衙呢,除了几个亲信对他比较推崇之外,其他的大臣对李瑛提出的意见还是不怎么重视的。即使这次他率领军队平定了安南梅叔鸾的叛乱,也有人认为他只不过是借着杨思勖及其他将领的光,更有人认为安南的叛军只不过是乌合之众,有个三五千人就能将他们一举击溃。
总而言之,虽然李瑛凭借他的过人的谋略及眼光在蓝田军校、在安南远征军树立了极高的威信,但是在朝中的中高级官员中,李瑛的人脉还很单薄,只有以东宫为主的寥寥几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李瑛议论的影响力,即使他的某些决策是正确的,但是朝中的政敌是不会让他有实施的机会的,哪怕这是个利国利民的好方法,他们也会千方百计的阻止的。
只见李瑛意见刚提出来,在李瑛回京城那天并未露面的礼部尚:“陛下,太子殿下,臣有一事相询?”
“韩尚书请讲!”对于六部的大员,李瑛也很客气,一个是因为韩休位高权重,是历朝多年的老臣,再者对人如一的态度也会赢得赞赏,为李瑛以后招揽朝中其他人打下基础。即使他可能是他的政治对手,因为这是体现一个人胸襟和气度的地方。一个领袖,对他的政敌尚且如此宽宏大量,那么他对待自己的部属又会差到哪里去?
“安南都护府在叛乱平定以.后,太子殿下曾奏请过皇上,任命敬晖阁老之子敬让为安南大都护,要对安南实施改土归流,不知在当地是否已经实施,实施的效果如何?”韩休一本正经的问到。
李瑛也没想到他会问到这个,微.一错愕,说道:“现在安南都护府是百废待兴,敬都护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不过先还是要安定民心和清剿梅叔鸾残部,在这两方面做好之后,才能对当地的那些瑶王、头人等进行改土归流的政策,将当地的原有头人领全部改换成朝廷派遣的官员,这样,使得地方豪强的力量得以削弱,中央政府的影响力得以加强。具体的效果如何,虽然现在还不确定会怎样,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朝廷今后对安南都护府的控制必定会增强。”
“原来是这样啊!”韩休脸上露出.了一个古怪的笑容,躬身向皇帝说道:“陛下,原来太子殿下提出来的所谓‘改土归流’,现在只不过是一个构思而已,且不说朝廷派遣官员去治理是否有好的效果,那里的头人领如果不想交出手中的权利而未可知,止不定又要刀兵相向。再说了,安南都护府地处南疆偏处,瘴气丛生,与其说是让人去做官,倒不如说是充军流放更好。不说朝臣,就是一般的百姓,他也不愿意折腾那么远,跑到那里去做官,所以还不一定有用原来的头人领治理的效果好。”
他这一番似是而非的理论,加上他侃侃而谈的架.式,反而博得了许多大臣的赞同,毕竟韩尚书的资历摆那放着,更重要的一点是,他说出了他们想说的,没有人愿意去那里做官。几大都护府都一样,都是属于那种蛮荒之地,都不是原来汉民族居住的地方,只不过因为扩张与迁徙才占领的地方,谁愿意去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那叫当官吗?得罪了皇帝,有的还只是流放三千里呢,安南都护府的极南之地,距离长安足有五千里,犯了欺君之罪也只不过配那么远哪。
李瑛看着满朝文武大臣们的反应,他实在是想不.到,在这一群高官中,竟然找不到一个真正引起共鸣的,所有人先想到的,不是这项政策实施之后对朝廷会有什么样的好处,而是如果将来我犯了错,是不是也有可能会配到那里去?把事情往最坏的一面想是没错,但是如果因为这样而人人自危,那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了。
正在李瑛暗自生气时,一个声音响了起来,说道:“.陛下,臣赞同太子殿下的意见。”
李瑛欣喜的抬.起头来一看,却是尚书左仆射张九龄,李瑛不禁大喜,这可是中间派官员的风向标啊。张九龄是当朝宰相,他说的话还是很有份量的,如果他赞同自己的意见,有这面旗帜往那一放,那么实施起来的难度将会小很多。
“哦?张爱卿有何见解,不如说来听听。”对于半路杀出的张九龄,皇帝也比较惊讶,平时除了正常公务之外,一向不怎么得罪人的张九龄今天怎么会与礼部尚书唱起了对台戏呢?自姚崇、宋璟告老后,朝中多年都是裴光庭派系在一支坐大,虽然他并不是名义上的辅,但是由于原来他父亲的人脉深厚,再加上宫中有武惠妃照应,自然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了。而张九龄虽然身居辅之位,但也是一直兢兢业业,属于低头干活的老实人一类,只是不知道今天是出于怎样考虑,竟然站出来公然表示支持李瑛。
对于李瑛的这个观点,皇帝也不是没考虑过,但是真正实施起来的难度也不小,就像刚才韩休说的,平定边疆民族头人的怨怒和选派何人为官这些都是难题,而且如果在安南一地也还好一点,可是大唐疆域广阔,还有六个都护府。其中比较特殊的像渤海都护府、安东都护府,根本就是个国中之国,改土归流不是要给人灭国吗?大唐虽然现在还算富裕,可是那也经不起战事不断的折腾,毕竟从中宗复位之后,安定的日子没过上几年呢。而且在西疆还有吐蕃和大食这两个强敌在伺机而噬呢,如果大唐被各种战事搅得疲于奔命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会引来覆顶之灾。
虽然李隆基的个性是争强好胜,但也知道自己在什么样的处境之下,比如这次对安南用兵,他就同意了,因为大唐还承受得起万一战败的后果,大不了不要安南都护府罢了,反正现在也不受朝廷的管辖。但是如果与吐蕃、大食交战战败可就不一样了,安西四镇,现在还有一镇落在敌人手中呢。如果唐军再不敌对方的话,那么敌军很有可能会长驱直入,直指长安城,想当年,颉利不就是那么做的吗?做为一个想有作为的皇帝,李隆基是决不允许在自己的任上出现这种情形的。
“陛下,臣以为太子殿下的提议非常好,很适合朝廷对几个都护府实施。”张九龄特意在“非常”“适合”这几个字眼上加重了语气,让人一听就知道他的重点在哪,果然众人都被他吸引过来,想听听他如何诠释李瑛的见解。
“众位同僚,大家都知道,各都护府的疆域基本都在我们大唐的边疆,是所谓的地广人稀之地,虽然在地理上它不能为大唐带来什么,但是它对于朝廷的意义却十分重要。先,那里是大唐对外的桥头堡,有了它,可以对外国进入大唐的物品征收税收,也可以对外输出我们的产品,将大唐的文化扩展到更大的地方。原来的华夏九州并没有现在大唐的版图辽阔,但是因为汉民族文化不断的展壮大,所以汉民族的版图才会越来越大。再者,扩充疆域,也有了许多潜在的对手和敌人,一个军事上的隔离缓冲是必需的,现在的安西四镇距离长安城足有两千里,如果没有安西都护府,那可能只有一千余里,相差何等悬殊?加强朝廷对边疆的控制,可以将汉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扩展到更远,而我们大唐的疆域也会相应的扩大。”张九龄一番描述,虽然没有一个军事方面的字眼,但是人人都感觉到了他话中的主题,扩张,不打仗光靠文化能扩张吗?哪个大臣不想建功立业?哪个皇帝不想开疆扩土?所以张九龄的这番话很对在场众人的口味,虽然他与李瑛叙述的重点不太一样,但是强调的主题都相同,那就是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
裴光庭一看众人议论纷纷,颇有些意动的样子,他知道朝廷中的中间派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如果他再不出声,很有可能这群人就会被张九龄争取过去。于是张九龄话音刚落,裴光庭赶忙就站出来,躬身说道:“陛下,臣不同意张大人的看法!”
对于裴光庭的反应,皇帝觉得是意料中事,心想你要是同意才怪呢,不过朝廷也不是一言堂,再说现在皇帝自己也不知道孰优孰劣,只能是看众人辨论吧,辨到最后谁胜了就听谁的意见。皇帝在龙椅上顿了顿说道:“裴卿家有什么话就说,朕今天将诸位卿家召来,就是为了广开言路,大家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就尽量提出来吧。”
李瑛一个十几岁的小娃娃,甚至才有这些大臣的儿孙般大小,还没开府建衙呢,除了几个亲信对他比较推崇之外,其他的大臣对李瑛提出的意见还是不怎么重视的。即使这次他率领军队平定了安南梅叔鸾的叛乱,也有人认为他只不过是借着杨思勖及其他将领的光,更有人认为安南的叛军只不过是乌合之众,有个三五千人就能将他们一举击溃。
总而言之,虽然李瑛凭借他的过人的谋略及眼光在蓝田军校、在安南远征军树立了极高的威信,但是在朝中的中高级官员中,李瑛的人脉还很单薄,只有以东宫为主的寥寥几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李瑛议论的影响力,即使他的某些决策是正确的,但是朝中的政敌是不会让他有实施的机会的,哪怕这是个利国利民的好方法,他们也会千方百计的阻止的。
只见李瑛意见刚提出来,在李瑛回京城那天并未露面的礼部尚:“陛下,太子殿下,臣有一事相询?”
“韩尚书请讲!”对于六部的大员,李瑛也很客气,一个是因为韩休位高权重,是历朝多年的老臣,再者对人如一的态度也会赢得赞赏,为李瑛以后招揽朝中其他人打下基础。即使他可能是他的政治对手,因为这是体现一个人胸襟和气度的地方。一个领袖,对他的政敌尚且如此宽宏大量,那么他对待自己的部属又会差到哪里去?
“安南都护府在叛乱平定以.后,太子殿下曾奏请过皇上,任命敬晖阁老之子敬让为安南大都护,要对安南实施改土归流,不知在当地是否已经实施,实施的效果如何?”韩休一本正经的问到。
李瑛也没想到他会问到这个,微.一错愕,说道:“现在安南都护府是百废待兴,敬都护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不过先还是要安定民心和清剿梅叔鸾残部,在这两方面做好之后,才能对当地的那些瑶王、头人等进行改土归流的政策,将当地的原有头人领全部改换成朝廷派遣的官员,这样,使得地方豪强的力量得以削弱,中央政府的影响力得以加强。具体的效果如何,虽然现在还不确定会怎样,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朝廷今后对安南都护府的控制必定会增强。”
“原来是这样啊!”韩休脸上露出.了一个古怪的笑容,躬身向皇帝说道:“陛下,原来太子殿下提出来的所谓‘改土归流’,现在只不过是一个构思而已,且不说朝廷派遣官员去治理是否有好的效果,那里的头人领如果不想交出手中的权利而未可知,止不定又要刀兵相向。再说了,安南都护府地处南疆偏处,瘴气丛生,与其说是让人去做官,倒不如说是充军流放更好。不说朝臣,就是一般的百姓,他也不愿意折腾那么远,跑到那里去做官,所以还不一定有用原来的头人领治理的效果好。”
他这一番似是而非的理论,加上他侃侃而谈的架.式,反而博得了许多大臣的赞同,毕竟韩尚书的资历摆那放着,更重要的一点是,他说出了他们想说的,没有人愿意去那里做官。几大都护府都一样,都是属于那种蛮荒之地,都不是原来汉民族居住的地方,只不过因为扩张与迁徙才占领的地方,谁愿意去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那叫当官吗?得罪了皇帝,有的还只是流放三千里呢,安南都护府的极南之地,距离长安足有五千里,犯了欺君之罪也只不过配那么远哪。
李瑛看着满朝文武大臣们的反应,他实在是想不.到,在这一群高官中,竟然找不到一个真正引起共鸣的,所有人先想到的,不是这项政策实施之后对朝廷会有什么样的好处,而是如果将来我犯了错,是不是也有可能会配到那里去?把事情往最坏的一面想是没错,但是如果因为这样而人人自危,那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了。
正在李瑛暗自生气时,一个声音响了起来,说道:“.陛下,臣赞同太子殿下的意见。”
李瑛欣喜的抬.起头来一看,却是尚书左仆射张九龄,李瑛不禁大喜,这可是中间派官员的风向标啊。张九龄是当朝宰相,他说的话还是很有份量的,如果他赞同自己的意见,有这面旗帜往那一放,那么实施起来的难度将会小很多。
“哦?张爱卿有何见解,不如说来听听。”对于半路杀出的张九龄,皇帝也比较惊讶,平时除了正常公务之外,一向不怎么得罪人的张九龄今天怎么会与礼部尚书唱起了对台戏呢?自姚崇、宋璟告老后,朝中多年都是裴光庭派系在一支坐大,虽然他并不是名义上的辅,但是由于原来他父亲的人脉深厚,再加上宫中有武惠妃照应,自然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了。而张九龄虽然身居辅之位,但也是一直兢兢业业,属于低头干活的老实人一类,只是不知道今天是出于怎样考虑,竟然站出来公然表示支持李瑛。
对于李瑛的这个观点,皇帝也不是没考虑过,但是真正实施起来的难度也不小,就像刚才韩休说的,平定边疆民族头人的怨怒和选派何人为官这些都是难题,而且如果在安南一地也还好一点,可是大唐疆域广阔,还有六个都护府。其中比较特殊的像渤海都护府、安东都护府,根本就是个国中之国,改土归流不是要给人灭国吗?大唐虽然现在还算富裕,可是那也经不起战事不断的折腾,毕竟从中宗复位之后,安定的日子没过上几年呢。而且在西疆还有吐蕃和大食这两个强敌在伺机而噬呢,如果大唐被各种战事搅得疲于奔命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会引来覆顶之灾。
虽然李隆基的个性是争强好胜,但也知道自己在什么样的处境之下,比如这次对安南用兵,他就同意了,因为大唐还承受得起万一战败的后果,大不了不要安南都护府罢了,反正现在也不受朝廷的管辖。但是如果与吐蕃、大食交战战败可就不一样了,安西四镇,现在还有一镇落在敌人手中呢。如果唐军再不敌对方的话,那么敌军很有可能会长驱直入,直指长安城,想当年,颉利不就是那么做的吗?做为一个想有作为的皇帝,李隆基是决不允许在自己的任上出现这种情形的。
“陛下,臣以为太子殿下的提议非常好,很适合朝廷对几个都护府实施。”张九龄特意在“非常”“适合”这几个字眼上加重了语气,让人一听就知道他的重点在哪,果然众人都被他吸引过来,想听听他如何诠释李瑛的见解。
“众位同僚,大家都知道,各都护府的疆域基本都在我们大唐的边疆,是所谓的地广人稀之地,虽然在地理上它不能为大唐带来什么,但是它对于朝廷的意义却十分重要。先,那里是大唐对外的桥头堡,有了它,可以对外国进入大唐的物品征收税收,也可以对外输出我们的产品,将大唐的文化扩展到更大的地方。原来的华夏九州并没有现在大唐的版图辽阔,但是因为汉民族文化不断的展壮大,所以汉民族的版图才会越来越大。再者,扩充疆域,也有了许多潜在的对手和敌人,一个军事上的隔离缓冲是必需的,现在的安西四镇距离长安城足有两千里,如果没有安西都护府,那可能只有一千余里,相差何等悬殊?加强朝廷对边疆的控制,可以将汉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扩展到更远,而我们大唐的疆域也会相应的扩大。”张九龄一番描述,虽然没有一个军事方面的字眼,但是人人都感觉到了他话中的主题,扩张,不打仗光靠文化能扩张吗?哪个大臣不想建功立业?哪个皇帝不想开疆扩土?所以张九龄的这番话很对在场众人的口味,虽然他与李瑛叙述的重点不太一样,但是强调的主题都相同,那就是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
裴光庭一看众人议论纷纷,颇有些意动的样子,他知道朝廷中的中间派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如果他再不出声,很有可能这群人就会被张九龄争取过去。于是张九龄话音刚落,裴光庭赶忙就站出来,躬身说道:“陛下,臣不同意张大人的看法!”
对于裴光庭的反应,皇帝觉得是意料中事,心想你要是同意才怪呢,不过朝廷也不是一言堂,再说现在皇帝自己也不知道孰优孰劣,只能是看众人辨论吧,辨到最后谁胜了就听谁的意见。皇帝在龙椅上顿了顿说道:“裴卿家有什么话就说,朕今天将诸位卿家召来,就是为了广开言路,大家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就尽量提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