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第230章 议和
北京城外,俺答带领的十余万蒙古骑兵破关而入,屯兵于北门外,连营数里。而北京城西,还屯集着十几万的叛军,这支叛军以代王为首,名为“清君侧”,实为造反逼宫。
三十多万敌人,就在城外虎视眈眈。北京城内,聚集了从各地前来勤王的义军,兵力不下三十万,再加上京城原有上百万住民,按说明朝在兵力上占优,根本不必龟缩于城内。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明朝虽然屯兵五十多万于城内,但是北京城实在是太大,城门众多,一共有九座城门,把这五十多万人分到这九座城门外,每座城门只有不到六万人,兵力还是明显不足。而蒙古的骑兵又非常机动灵活,他们可以集中力量攻击一点,一旦叩开城门,十多万鞑靼就一拥入城,整个北京城就要沦陷。
而且,屯兵数十万于城内,这些人吃马喂,粮草消耗很大,而城内所剩的粮草并不多,万一敌人围住不走,城内粮草迟早会用完。到那时,北京城内必然内乱大起,城池不攻自破。
如何守住城池,如何才能破敌之围,兵部尚书聂豹头发都愁白了。
虽说这也不是北京城第一次被围,但是,这一次比前两次的情况还要严重,因为困城的敌人不旦有蒙古骑兵,还有明朝的叛军,这是真正的内忧外患。只有内忧或者只有外患的情况下,朝廷还能集中力量进行反击,但是这内忧外患一起来的时候,朝廷明显是力不从心,各地方军队又变得人心惶惶,而且大多数地方官员变得摇摆不定,有很多地方甚至已经投靠了叛军,这让叛军的势力再次坐大。
朝廷困守城内,越守越困,而叛军在城外,趁机坐大,长此以往,朝廷就变成只有北京城的朝廷。
俺答的大帐内,几位代王的幕僚来催促俺答加紧派兵死攻北京城。代王早前已经与俺答达成协议,只要俺答助代王攻下北京城,代王继位为帝之后,就下令开放互市。
其实,俺答汗也不是一个只会打砸抢的莽夫,他也是有一些长远的政治眼光的。现在蒙古族分裂为三部,各部之间相互攻伐,已经无法恢复成吉思汗时代的辉煌。所以,杀入中原,恢复蒙元的幻想早就已经破灭。早在十多年前,他就曾兵临北京城下,那时他也没有攻城。当时,他出兵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抢东西,二是武力逼迫明朝开放互市贸易。
现在十几年过去了,俺答出兵的初衷还是不改。明蒙之间长期对立,积怨甚深,明朝拒绝与蒙古互市,蒙古牧民得不到汉地的农产品。从1543年开始,俺答汗就用和平与战争两种手段,不断要求明朝开放关市。
嘉靖二十九年(1550)兵临北京城下,胁求通贡,史称庚戌之变。次年明朝迫于俺答威势,开马市于宣府、大同等地,旋因闭市而战事复开。这一次他再次举兵来犯,最主要的目的也是为了互市。
如此大费周章,就是为了做买卖,可见明朝的禁市政策已经把人家蒙古人逼上梁山了。
其实,明朝之所以厉行禁市政策,一方面是出于对蒙古人的仇恨,而最主要的一点,还是蒙古人并没有明朝需要的东西。蒙古人天天骑马放牧,所出产的商品主要是畜产品:有作为军事物资的战马、作为运输工具的马匹和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耕畜及作为食品的牛羊肉。可是明朝内部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这些东西自己也能生产出来,没有进口的必要。
蒙古地区迫切需要的商品主要是粮食,布匹,丝织品及其他手工业产品。明朝虽然产这些东西,但是产量也不算太多,勉强能自给自足,并不能大量用于出口。特别是粮食,明朝虽然是中原的大地主,但是这灾荒连年的,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这一方没有可供进口的东西,另一方又没有可供出口的东西,再加上双方平时又不太对眼,互市自然是开不了的。
明朝不买蒙古人的牛羊,照样能活得好好的,但是蒙古人要是买不到明朝的粮食,布匹,丝织品及其他手工业产品,就等于是被逼上绝路。没吃没穿的蒙古人,肯定也不会让明朝好过,不是出兵攻打边关,就是派人掳掠百姓。
总之就是一句话: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长此以往,蒙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就拧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大汗,我觉得还是以和为贵,还是不要再攻城了。”一个眉清目秀的女子向俺答汉提出了建议。
这个二十来岁模样的女人,是俺答汉最近才新纳的第三个妻子。为了辅佐丈夫扩展疆土,发展漠南经济,这位三娘子毅然随夫出征。这一大义举动,使得三娘子更加受到阿拉坦汗的宠爱和器重,无论大事小事,对她总是言听计从。
“我也想以和为贵,可是明朝到现在还没派人出来议和,我们并不能放下脸皮主动去求人家吧。这二十多年来,他们不但多次拒绝通贡互市的要求,还杀死了我们的使者。再说了,明朝向来言而无信,当年,我曾经亲率蒙古铁骑直逼北京城下,再次派遣使臣重申互市的要求。面对大军压境的严峻形势,明朝被迫达成在大同等地开辟互市贸易的协议。然而时隔不久,明朝就出尔反尔,再次挑起战端。”俺答说到这,不禁气得咳嗽起来。
他想起自己这一生都致力于与明朝修好,目的就是为了互市,让治下的族人通过和平贸易的方式换取生活物资,不用再过这种刀上舔血的日子。可是,明朝是死硬派,说我们明朝好东西有得是,就是施舍给乞丐,也不卖给你们这些鞑子。
“咱们还是先派使者进城去打听一下明朝的口风吧,我总觉得那个叛乱的代王的承诺不太靠谱。”三娘子皱眉道。
“这个承诺是不太靠谱,但这也总比一直自傲自大的明朝皇帝的态度要好啊。”
“还是先派使者吧。”
“好吧,这次听你的,派使者。”俺答并不是只要面子的人,派个使者也不是什么很失面子的事,再说了,两边都打听一下口风,对比一下谁出的条件更优厚,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这对部族以后的发展更有利。
北京城内,保定王在一座行宫内接见了内阁的阁臣。由于林润护国护驾有功,现在已经被特旨升为首辅,兼领户部尚书。阁臣当中的人事变动也很大,有几个力主与华夏帝国为敌的阁臣被斥退,与此同时,一批主张与华夏帝国和平共处的老臣纷纷起复,其中徐阶张居正等前朝旧臣也被召回朝辅政。
“出使台岛的使臣有消息传回来没有?”保定王问道。
由于定海军的主帅此时并不在军中,出兵援明这等军国大事又不是一般的军官能做主的,所以,明朝派使臣到台岛去守株待兔,定海军的话事人一回来,就马上去求援。
不过,这使臣派出去半个多月了,还是没有传来保定王希望听到的好消息,他不禁有些惶惶不可终日,觉得渡日如年。
“殿下,使领馆的岑馆长今日一早就派人告诉臣等,说圣皇陛下已经下令出兵,数日之内大军就能集结。”聂豹说道。
“数日?究竟是多少日?”保定王急道。
“人家说了,少则五日,多则十日。”
“京师还能守住十日吗?”保定王问道。
“这几天俺答的骑兵并没有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而叛军则是日夜轮番攻城。现在城防兵力吃紧,如果俺答与叛军一道攻城的话,只怕城池难保。”聂豹毫不隐晦地说道。
“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京师守上十日?”
“臣只知兵事,其他事并不精通。但是如果礼部能想办法稳住俺答部的话,胜算更大。”聂豹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推到了礼部。
“徐阁老,你以前与俺答打过交道,你说说看,有没有办法让俺答退兵或者是暂时不攻城。”保定王向礼部尚书徐阶问道。
“办法不是没有,只是...”徐阶有些脸红,十来年前,他就是礼部尚书,与俺答达成退兵和议的也是他。不过,当时主政的嘉靖皇帝无信无义,人家刚退兵不久就撕毁和议关闭互市。现在又要他去跟人家议和,人家还信不信他,这都很难说,说不定这些蒙古蛮子记仇,搞一个两国交兵先斩来使,他有没有命回来,都难说。
“有什么办法,直管说。”保定王有些不耐烦了。
“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议和,满足对方的条件,让他们退兵。就算是议和不成,也能尽量拖延时日。”徐阶硬着头皮把“好”办法说了出来。
“议和?”保定王灰常郁闷,这些日子里,他就没有过过一天扬眉吐气的日子,先是跟华夏帝国议和,把皇帝的名号给议没了;现在又要跟蒙古人议和,这一次又不知要损失掉什么东西。
三十多万敌人,就在城外虎视眈眈。北京城内,聚集了从各地前来勤王的义军,兵力不下三十万,再加上京城原有上百万住民,按说明朝在兵力上占优,根本不必龟缩于城内。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明朝虽然屯兵五十多万于城内,但是北京城实在是太大,城门众多,一共有九座城门,把这五十多万人分到这九座城门外,每座城门只有不到六万人,兵力还是明显不足。而蒙古的骑兵又非常机动灵活,他们可以集中力量攻击一点,一旦叩开城门,十多万鞑靼就一拥入城,整个北京城就要沦陷。
而且,屯兵数十万于城内,这些人吃马喂,粮草消耗很大,而城内所剩的粮草并不多,万一敌人围住不走,城内粮草迟早会用完。到那时,北京城内必然内乱大起,城池不攻自破。
如何守住城池,如何才能破敌之围,兵部尚书聂豹头发都愁白了。
虽说这也不是北京城第一次被围,但是,这一次比前两次的情况还要严重,因为困城的敌人不旦有蒙古骑兵,还有明朝的叛军,这是真正的内忧外患。只有内忧或者只有外患的情况下,朝廷还能集中力量进行反击,但是这内忧外患一起来的时候,朝廷明显是力不从心,各地方军队又变得人心惶惶,而且大多数地方官员变得摇摆不定,有很多地方甚至已经投靠了叛军,这让叛军的势力再次坐大。
朝廷困守城内,越守越困,而叛军在城外,趁机坐大,长此以往,朝廷就变成只有北京城的朝廷。
俺答的大帐内,几位代王的幕僚来催促俺答加紧派兵死攻北京城。代王早前已经与俺答达成协议,只要俺答助代王攻下北京城,代王继位为帝之后,就下令开放互市。
其实,俺答汗也不是一个只会打砸抢的莽夫,他也是有一些长远的政治眼光的。现在蒙古族分裂为三部,各部之间相互攻伐,已经无法恢复成吉思汗时代的辉煌。所以,杀入中原,恢复蒙元的幻想早就已经破灭。早在十多年前,他就曾兵临北京城下,那时他也没有攻城。当时,他出兵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抢东西,二是武力逼迫明朝开放互市贸易。
现在十几年过去了,俺答出兵的初衷还是不改。明蒙之间长期对立,积怨甚深,明朝拒绝与蒙古互市,蒙古牧民得不到汉地的农产品。从1543年开始,俺答汗就用和平与战争两种手段,不断要求明朝开放关市。
嘉靖二十九年(1550)兵临北京城下,胁求通贡,史称庚戌之变。次年明朝迫于俺答威势,开马市于宣府、大同等地,旋因闭市而战事复开。这一次他再次举兵来犯,最主要的目的也是为了互市。
如此大费周章,就是为了做买卖,可见明朝的禁市政策已经把人家蒙古人逼上梁山了。
其实,明朝之所以厉行禁市政策,一方面是出于对蒙古人的仇恨,而最主要的一点,还是蒙古人并没有明朝需要的东西。蒙古人天天骑马放牧,所出产的商品主要是畜产品:有作为军事物资的战马、作为运输工具的马匹和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耕畜及作为食品的牛羊肉。可是明朝内部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这些东西自己也能生产出来,没有进口的必要。
蒙古地区迫切需要的商品主要是粮食,布匹,丝织品及其他手工业产品。明朝虽然产这些东西,但是产量也不算太多,勉强能自给自足,并不能大量用于出口。特别是粮食,明朝虽然是中原的大地主,但是这灾荒连年的,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这一方没有可供进口的东西,另一方又没有可供出口的东西,再加上双方平时又不太对眼,互市自然是开不了的。
明朝不买蒙古人的牛羊,照样能活得好好的,但是蒙古人要是买不到明朝的粮食,布匹,丝织品及其他手工业产品,就等于是被逼上绝路。没吃没穿的蒙古人,肯定也不会让明朝好过,不是出兵攻打边关,就是派人掳掠百姓。
总之就是一句话: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长此以往,蒙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就拧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大汗,我觉得还是以和为贵,还是不要再攻城了。”一个眉清目秀的女子向俺答汉提出了建议。
这个二十来岁模样的女人,是俺答汉最近才新纳的第三个妻子。为了辅佐丈夫扩展疆土,发展漠南经济,这位三娘子毅然随夫出征。这一大义举动,使得三娘子更加受到阿拉坦汗的宠爱和器重,无论大事小事,对她总是言听计从。
“我也想以和为贵,可是明朝到现在还没派人出来议和,我们并不能放下脸皮主动去求人家吧。这二十多年来,他们不但多次拒绝通贡互市的要求,还杀死了我们的使者。再说了,明朝向来言而无信,当年,我曾经亲率蒙古铁骑直逼北京城下,再次派遣使臣重申互市的要求。面对大军压境的严峻形势,明朝被迫达成在大同等地开辟互市贸易的协议。然而时隔不久,明朝就出尔反尔,再次挑起战端。”俺答说到这,不禁气得咳嗽起来。
他想起自己这一生都致力于与明朝修好,目的就是为了互市,让治下的族人通过和平贸易的方式换取生活物资,不用再过这种刀上舔血的日子。可是,明朝是死硬派,说我们明朝好东西有得是,就是施舍给乞丐,也不卖给你们这些鞑子。
“咱们还是先派使者进城去打听一下明朝的口风吧,我总觉得那个叛乱的代王的承诺不太靠谱。”三娘子皱眉道。
“这个承诺是不太靠谱,但这也总比一直自傲自大的明朝皇帝的态度要好啊。”
“还是先派使者吧。”
“好吧,这次听你的,派使者。”俺答并不是只要面子的人,派个使者也不是什么很失面子的事,再说了,两边都打听一下口风,对比一下谁出的条件更优厚,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这对部族以后的发展更有利。
北京城内,保定王在一座行宫内接见了内阁的阁臣。由于林润护国护驾有功,现在已经被特旨升为首辅,兼领户部尚书。阁臣当中的人事变动也很大,有几个力主与华夏帝国为敌的阁臣被斥退,与此同时,一批主张与华夏帝国和平共处的老臣纷纷起复,其中徐阶张居正等前朝旧臣也被召回朝辅政。
“出使台岛的使臣有消息传回来没有?”保定王问道。
由于定海军的主帅此时并不在军中,出兵援明这等军国大事又不是一般的军官能做主的,所以,明朝派使臣到台岛去守株待兔,定海军的话事人一回来,就马上去求援。
不过,这使臣派出去半个多月了,还是没有传来保定王希望听到的好消息,他不禁有些惶惶不可终日,觉得渡日如年。
“殿下,使领馆的岑馆长今日一早就派人告诉臣等,说圣皇陛下已经下令出兵,数日之内大军就能集结。”聂豹说道。
“数日?究竟是多少日?”保定王急道。
“人家说了,少则五日,多则十日。”
“京师还能守住十日吗?”保定王问道。
“这几天俺答的骑兵并没有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而叛军则是日夜轮番攻城。现在城防兵力吃紧,如果俺答与叛军一道攻城的话,只怕城池难保。”聂豹毫不隐晦地说道。
“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京师守上十日?”
“臣只知兵事,其他事并不精通。但是如果礼部能想办法稳住俺答部的话,胜算更大。”聂豹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推到了礼部。
“徐阁老,你以前与俺答打过交道,你说说看,有没有办法让俺答退兵或者是暂时不攻城。”保定王向礼部尚书徐阶问道。
“办法不是没有,只是...”徐阶有些脸红,十来年前,他就是礼部尚书,与俺答达成退兵和议的也是他。不过,当时主政的嘉靖皇帝无信无义,人家刚退兵不久就撕毁和议关闭互市。现在又要他去跟人家议和,人家还信不信他,这都很难说,说不定这些蒙古蛮子记仇,搞一个两国交兵先斩来使,他有没有命回来,都难说。
“有什么办法,直管说。”保定王有些不耐烦了。
“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议和,满足对方的条件,让他们退兵。就算是议和不成,也能尽量拖延时日。”徐阶硬着头皮把“好”办法说了出来。
“议和?”保定王灰常郁闷,这些日子里,他就没有过过一天扬眉吐气的日子,先是跟华夏帝国议和,把皇帝的名号给议没了;现在又要跟蒙古人议和,这一次又不知要损失掉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