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一十四章 白重琦为司令部…
这边日军在步步紧逼南京。那边,南京,军事作战会议正在进行,怎么守南京成了高级将官们的迫切议题。
话说白重琦回都中以后,休息了一天,便跟先期赶回的陈至攸碰了面。这对师生以及搭档一致觉得:南京不应守。
白重琦更是进一步表达要求将南京设为不设防城市,理由有三,一是南京位于长江弯曲部,地形上背水,敌人可以由江面用海军封锁和炮击南京;从陆上也可以从芜湖截断我后方交通线,然后海、陆、空协同攻击,则南京将处于立体包围形势下,不易防守;二是淞沪会战的参战部队都很大,如果不经过相当时期的补充整训,也难以恢复战斗力。为贯彻持久抗战方针,应避免在南京进行决战。三是,为保护市民及都中文物计,应尽快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因为根据1907年的《海牙公约》规定,对不设防城市、村庄等不能袭击。
总之一句话,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听了这话,陈至攸沉吟了片刻,忽然有些踌躇的:“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从政治角度看,还是要守一守的吧?”
白重琦坚持的:“至公!狂奔了三百公里回到都中的部队,都是疲劳之师哪!现在也只有徐源泉的部队还算完整。其他,王敬久,孙元良他们,哪个不是伤筋动骨,建制不全。”
想了一想,陈至攸用拳头敲敲桌子:“重琦,不做无谓的牺牲,这个我同意你。我会向委员长陈情。”
翌日,蒋介石召见陈至攸,他果然把白重琦的意见加上自己的一些看法告诉了蒋。并且补充说:“倭寇就算等到南京,与我整个抗战大局无关宏旨。抗战是长期之抗战,我军之任务应该继续贯彻持久抗战之方针,以机动灵活的运动战为主,争取时间,壮大国力,不应以过多的部队争一城一地的得失。”
对于陈至攸,蒋介石素来是器重的。这时候其实他的内心深处也是倾向于不守的,然而蒋又是个好面子的人,一枪不发就把首都拱手让人,这不抵抗的骂名他还真承担不了。他忽然想起了之前的九一八,他那位被舆论称为“不抵抗将军”的把兄弟张学良以及同样是这位把兄弟发动的西安事变。因此,当时,对于陈至攸的建议,蒋介石不置可否。
过了两天就是蒋介石召开的第一次最高级幕僚会议。会上,何应钦,白崇禧,徐永昌,刘斐等都表示了不同意固守南京的意见。而李宗仁更是从地形角度分析了,南京没有可守余地。他说:“我不主张守南京,我认为,从战术上讲,南京是个绝地。它和上海一样,无险可守。”
这次会议,蒋介石仍然没做什么决定,只是同意淞沪会战中损失较大的部队调后方整补。
到了11月17日,蒋介石又召开了第二次会议。参加人员增加了训练总监唐生智、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及第1部副部长王俊等。
陈至攸们依然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这时候,唐生智横空出世了,他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的令在座将领面面相觑。他忽然声色俱厉,大义凛然的:“我反对不设防。南京是国之首都,又是国父中山先生陵寝之地。值此大敌当前,在南京如不牺牲一两员大将,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对不起我们的最高统帅,更对不起中华四万万同胞。”
说着,外表瘦弱的唐生智还挥了挥拳头。“再说,为了掩护前方部队的休整和后方部队的集中,也应阻止和延缓敌人的进攻!所以我建议固守南京!”
满桌惊愕。
过了一会儿,传来了蒋介石的掌声。
随后,稀稀拉拉的掌声响起。
这个时候蒋介石为什么会鼓掌呢?原来此时蒋介石又想到了九国公约各国正在开会讨论日军侵华问题,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代表德国政府也正在为中日战争的“和平”解决进行秘密调停;特别是在思想上受德国顾问的影响:总顾问法肯豪森早就向他提出过书面建议,认为“南京为全国首都,必应固守”,“故必华方寸土不肯轻弃……方能引起与长江流域有利害关系之列强取积极态度。中国苟不于起首时表示为生存而用全力奋斗之决心,列强断不起而干涉”。这么一来,蒋介石的思想又朝固守转变。而此时此刻唐生智的建议正符合蒋介石的思想,于是他带头鼓起掌来。
这时候李宗仁还是不肯轻易放弃自己的意见:“那么,能不能这样,组织8至12个团的兵力守卫南京。”
何应钦马上附和道:“我同意。既然南京作为首都、总理陵寝所在地不能不守,就做象征性防守,抵抗后主动撤退。十个团的左右的兵力应当是适中的,多了将不便于机动。”
白崇禧向来和李宗仁穿一条裤子:“我同意。说实话,桂系的六个师在上海一天就被打得几乎伤亡殆尽,使我猛然醒悟,硬拼是不行的,血肉之躯是拼不过钢铁的。我们要保存有生力量,扬长避短,不能再在这三角地带与日寇胶着了。”
陈至攸眼观鼻,鼻观心,沉默不语。这时候,唐生智又激动起来:“要守就守,要撤就撤!打仗不是游戏,怎么可以是象征性的?如果国父有知,我们在首都南京只做了象征性的防守,让他老人家作何感想?我们平时常说抗战抗战,现在日本人打到首都了,如果不去保卫,难道让他随随便便的从我们手里拿走?”
这时候蒋介石频频点头。
唐生智像得到了鼓励似的:“我认为,应该派大军坚守南京,誓与南京共存亡。”
蒋介石随后说道:“好,我同意孟潇的意见。”
这时候包括李宗仁在内大家都不说话了。
只听蒋介石又接着说:“诸位,由谁负责南京的为好?”
众人都不语。蒋介石扫一眼四周:“诸位都议一议,可以举荐。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吗。”
仍然没有人作声。
这时候,唐生智再一次站起:“委员长,我愿意勉为其难,坚守南京,与城池共存亡。”
蒋介石:“好,很好。就由孟潇负责。”转对何应钦,“就这么定了,有什么要准备的,马上办,可让孟潇先行视事,安排守城事宜,命令随即发表。”
何应钦:“是。”
于是,11月24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为副司令长官。下辖13个师,至此拉开了南京守卫战帷幕。”
白重琦为司令部副总参谋长。
话说白重琦回都中以后,休息了一天,便跟先期赶回的陈至攸碰了面。这对师生以及搭档一致觉得:南京不应守。
白重琦更是进一步表达要求将南京设为不设防城市,理由有三,一是南京位于长江弯曲部,地形上背水,敌人可以由江面用海军封锁和炮击南京;从陆上也可以从芜湖截断我后方交通线,然后海、陆、空协同攻击,则南京将处于立体包围形势下,不易防守;二是淞沪会战的参战部队都很大,如果不经过相当时期的补充整训,也难以恢复战斗力。为贯彻持久抗战方针,应避免在南京进行决战。三是,为保护市民及都中文物计,应尽快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因为根据1907年的《海牙公约》规定,对不设防城市、村庄等不能袭击。
总之一句话,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听了这话,陈至攸沉吟了片刻,忽然有些踌躇的:“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从政治角度看,还是要守一守的吧?”
白重琦坚持的:“至公!狂奔了三百公里回到都中的部队,都是疲劳之师哪!现在也只有徐源泉的部队还算完整。其他,王敬久,孙元良他们,哪个不是伤筋动骨,建制不全。”
想了一想,陈至攸用拳头敲敲桌子:“重琦,不做无谓的牺牲,这个我同意你。我会向委员长陈情。”
翌日,蒋介石召见陈至攸,他果然把白重琦的意见加上自己的一些看法告诉了蒋。并且补充说:“倭寇就算等到南京,与我整个抗战大局无关宏旨。抗战是长期之抗战,我军之任务应该继续贯彻持久抗战之方针,以机动灵活的运动战为主,争取时间,壮大国力,不应以过多的部队争一城一地的得失。”
对于陈至攸,蒋介石素来是器重的。这时候其实他的内心深处也是倾向于不守的,然而蒋又是个好面子的人,一枪不发就把首都拱手让人,这不抵抗的骂名他还真承担不了。他忽然想起了之前的九一八,他那位被舆论称为“不抵抗将军”的把兄弟张学良以及同样是这位把兄弟发动的西安事变。因此,当时,对于陈至攸的建议,蒋介石不置可否。
过了两天就是蒋介石召开的第一次最高级幕僚会议。会上,何应钦,白崇禧,徐永昌,刘斐等都表示了不同意固守南京的意见。而李宗仁更是从地形角度分析了,南京没有可守余地。他说:“我不主张守南京,我认为,从战术上讲,南京是个绝地。它和上海一样,无险可守。”
这次会议,蒋介石仍然没做什么决定,只是同意淞沪会战中损失较大的部队调后方整补。
到了11月17日,蒋介石又召开了第二次会议。参加人员增加了训练总监唐生智、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及第1部副部长王俊等。
陈至攸们依然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这时候,唐生智横空出世了,他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的令在座将领面面相觑。他忽然声色俱厉,大义凛然的:“我反对不设防。南京是国之首都,又是国父中山先生陵寝之地。值此大敌当前,在南京如不牺牲一两员大将,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对不起我们的最高统帅,更对不起中华四万万同胞。”
说着,外表瘦弱的唐生智还挥了挥拳头。“再说,为了掩护前方部队的休整和后方部队的集中,也应阻止和延缓敌人的进攻!所以我建议固守南京!”
满桌惊愕。
过了一会儿,传来了蒋介石的掌声。
随后,稀稀拉拉的掌声响起。
这个时候蒋介石为什么会鼓掌呢?原来此时蒋介石又想到了九国公约各国正在开会讨论日军侵华问题,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代表德国政府也正在为中日战争的“和平”解决进行秘密调停;特别是在思想上受德国顾问的影响:总顾问法肯豪森早就向他提出过书面建议,认为“南京为全国首都,必应固守”,“故必华方寸土不肯轻弃……方能引起与长江流域有利害关系之列强取积极态度。中国苟不于起首时表示为生存而用全力奋斗之决心,列强断不起而干涉”。这么一来,蒋介石的思想又朝固守转变。而此时此刻唐生智的建议正符合蒋介石的思想,于是他带头鼓起掌来。
这时候李宗仁还是不肯轻易放弃自己的意见:“那么,能不能这样,组织8至12个团的兵力守卫南京。”
何应钦马上附和道:“我同意。既然南京作为首都、总理陵寝所在地不能不守,就做象征性防守,抵抗后主动撤退。十个团的左右的兵力应当是适中的,多了将不便于机动。”
白崇禧向来和李宗仁穿一条裤子:“我同意。说实话,桂系的六个师在上海一天就被打得几乎伤亡殆尽,使我猛然醒悟,硬拼是不行的,血肉之躯是拼不过钢铁的。我们要保存有生力量,扬长避短,不能再在这三角地带与日寇胶着了。”
陈至攸眼观鼻,鼻观心,沉默不语。这时候,唐生智又激动起来:“要守就守,要撤就撤!打仗不是游戏,怎么可以是象征性的?如果国父有知,我们在首都南京只做了象征性的防守,让他老人家作何感想?我们平时常说抗战抗战,现在日本人打到首都了,如果不去保卫,难道让他随随便便的从我们手里拿走?”
这时候蒋介石频频点头。
唐生智像得到了鼓励似的:“我认为,应该派大军坚守南京,誓与南京共存亡。”
蒋介石随后说道:“好,我同意孟潇的意见。”
这时候包括李宗仁在内大家都不说话了。
只听蒋介石又接着说:“诸位,由谁负责南京的为好?”
众人都不语。蒋介石扫一眼四周:“诸位都议一议,可以举荐。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吗。”
仍然没有人作声。
这时候,唐生智再一次站起:“委员长,我愿意勉为其难,坚守南京,与城池共存亡。”
蒋介石:“好,很好。就由孟潇负责。”转对何应钦,“就这么定了,有什么要准备的,马上办,可让孟潇先行视事,安排守城事宜,命令随即发表。”
何应钦:“是。”
于是,11月24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为副司令长官。下辖13个师,至此拉开了南京守卫战帷幕。”
白重琦为司令部副总参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