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小说 > 月落重生灯再红

正文 第三百章 上海的陷落(2)

    淞沪南线的崩溃,浦东川沙、南汇的陷落,以及苏州河南岸中**队主力的全线西撤,上海市区的南市成为抗击日军的最后一个城市堡垒。南市位于上海市区东南部,东濒黄浦江,北与法租界毗邻,西达日晖港两岸。从沪西和浦东中**队撤退起,南市即为日军在上海市区进攻的最后目标。南市的最后防线,是从日晖港,沿法租界南首,直到黄浦江沿岸。防守南市的部队,为由浦东转移而来的第五十五师的1个旅、上海市警察总队等部,由上海市警察局长蔡劲军负责指挥。

    如果从战场作战的观点而言,当时黄浦江、高昌庙一带江面已被日海军舰艇控制,沪西苏州河南岸中国守军阵地已濒于崩溃,孤悬于上海市区东南角的南市,在军事上已丧失死守的价值。南京统帅部出于政治上和外交战略上的考虑,要求死守南市,似乎期待出现第二个“四行孤军”之战。第三战区和右翼军总司令部,“乃指派第五十五师第一六五旅旅长张彬率我团(第三三○团)和第三二八团(缺一营)协同蔡劲军所部……固守南市”。

    日军对南市的进攻,首先是从空袭开始的。从沪战以来,日本空军先后19次对南市进行轰炸和扫射。11月7日起,日军狂轰滥炸空前猛烈,南市连日遭到毁灭性的空袭,高昌庙、南码头、外马路、制造局路以及日晖港一带,黑烟冲天,大火数日不停。8日凌晨,沪西苏州河南中**队放弃丰田纱厂和周家桥2处据点,退至光华大学以西,沿东西杜宅,迄北新泾、南马沟桥一线。接着,朱家桥一线亦沿庇亚斯路(今北翟路)向南后退。当天下午17时,退至龙华、虹桥一带。南市守军与右翼集团之间的联系线,从此被日军截断,形势迅速恶化。11月9日,日军又出动飞机实行滥炸,南市惨遭空前的浩劫,高昌庙江南造船厂附近即投弹22枚,弹落火起,至晚未熄。制造局路的特利医院中弹,损毁严重。火车南站再次被炸,夷为一片废墟。日晖港、斜土路一线,大批民房被炸,大火冲天,从上午延烧至下午未熄。南市为原上海县城厢所在地,街道建筑鳞次栉比,居民密集,加之从八一三开战以来,从市区苏州河以北战区逃难来南市的人为数不少,日机连日轰炸,居民一片恐慌,数万人纷纷向租界逃避,人群如潮水般涌动,在方浜桥一带,途为之塞。

    防守南市的部队和警察,在主力西撤、强敌压境的险恶态势下,毫无畏惧,准备决一死战。蔡劲军在8日向报界发表谈话,表达守军的决心:“奉令固守南市,正督率所属,拼死抗御,决保此淞沪最后一块土地,与整个上海共存亡。”日军从两个方面围攻南市。由苏州河南岸绕道沪西的日军,进犯日晖港一线,从西线进攻南市,为攻击的重点;从黄浦江沿岸登陆的日军,从东线进攻,作为牵制。9日上午,中**队西线的前哨在谨记路一带警戒,敌军步兵300余人,坦克5辆,在火炮掩护下发起进攻。五十五师前哨部队当即进行还击,将进犯之敌打退。午后,日军增援部队进至日晖港西岸,与守军隔河对峙。当晚,敌军在徐家汇土山湾、枫林桥、谨记路及斜土路一带,向东发动进攻,但均遭守军阻击,越日晖港之企图未能得逞。

    11月10日晨,日军出动飞机30余架,向南市投弹百余枚。在浦东东昌路至周家渡沿江地段的日军火炮四五十门,隔江向南市射击。黄浦江上的日军舰炮亦齐向南市轰击,落弹千余发,十六铺至董家渡一带之南市繁华地区顿成一片火海,大批商店和民居被毁,到处都是断墙残壁。当日中午,日军施放烟幕,掩护步兵进攻,袭击平阴桥、康衢桥两阵地,守军工事被毁,阵地被敌突破,遂退守第二道防线。日军在坦克掩护下,沿龙华路、斜土路和斜徐路攻击前进,分3路强渡日晖港,向南市发动总攻。中**队和警察在局门路各街道展开巷战,奋勇阻敌前进。

    11月11日,是敌我双方在南市进行交战的最后一天。中**队在后退中继续战斗,从早晨至中午,战斗转移至南市核心地带和与法租界交界边沿地区。同日,日军一部进攻高昌庙中国海军驻沪机关,海军警卫营进行了英勇的抗击,除少数人突围外,大部壮烈牺牲。同时,日军一部由浦东渡黄浦江,在十六铺上岸,企图配合西线日军进入南市城厢,当即遭到南市外滩守军的猛烈反击,过江日军被迫退回浦东。在南市巷战中,第一六五旅旅长张彬在作战中阵亡。三三○团在团长焦长富的率领下,步步为营,逐街争夺,且战且退,只剩40余人,仍坚持不屈,与敌人展开血战。战斗至傍晚,团长负伤,大部壮烈牺牲。“当夜幕初降时,尚闻枪声,后来渐趋稀落,下半夜枪声全部停止。”11 日午夜,南市抗战终止。守卫南市的最后一批中**队,在征得法租界当局同意后,于11月12日下午14时半,卸去武装退入法租界。同日16时半,日军占领南市。至此,上海市全境(除租界外)完全沦落在日军的铁蹄之下。淞沪会战到这里基本上是终结了。

    上海市长俞鸿钧于11月11日上海陷落的当天发表《告上海市民书》,热烈赞扬3个月来的上海抗战,指出“在此九十日中,予敌人以巨大之损耗,博友邦真诚之赞扬”。以上海抗战的精神而共勉:“沪市民众抗战之精神,足以为全民族抗战之精神,……沪市民众抗战之经验,足以为全民族抗战之经验。”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