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蒙二二七章 蒙古出援
承亲王硕塞是在新年之后就出使蒙古,试探这时蒙古对清廷的态度。
虽然在硕塞离开北京的时候,中华军尚未跨过鸭绿江,进攻辽东,但硕塞也知道,朝鲜一失,辽东肯定是保不住了,现在只有蒙古是清廷的最后退路。如果能够说动蒙古,让清廷在蒙古立足,不仅可以延续爱新觉罗氏的宗室,而目经过几十年休养生息之后,再得到蒙古各盟旗的支持,也未必不能东山再起,虽然说夺取中原的可能性不大,但收复辽东、建州等满族的发祥之地,还是完全可以做到了。
因此硕塞也深知自己这一次出使蒙古的责任重大,因此到了蒙古之后,他第一站就是到与清第蒙二二七章蒙古出援廷关系最为近密低哲里木盟。
清廷虽然设置了蒙古八旗,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一样,实际是甴归复了清廷的蒙古族人组成的一种军事组织,其基本职能还是满清的亲军,由清廷最高统治者统帅。但并不是清廷统治蒙古的机构,因此在清廷入关之后,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做为满八旗的协助补充兵力,在中国大地上征战,并不是在蒙古驻守。在另一时空里,到了清中后期,蒙古八旗实际己经完全满化,大部份人都归化成满族人。
而清廷又在蒙古地区按八旗模式,设立了一种盟旗制度,这才是清廷对蒙古的羁绊、统治机构。因此蒙古盟旗制度与蒙古八旗制度看起来相似,实际完全不同,其主要职能是管理本旗的民事与行政,相当于地方的自治机构。
因为蒙古的传统,一般都是以部落为基本组成单位,但清廷征服蒙古之后,将蒙古各部进行编旗,小部落编为一旗,大部落分为数旗,各旗互不相干,毎旗设札萨克即旗长一人,主管全旗事务,也成为蒙古的基本行政构第蒙二二七章蒙古出援成,然后由若干个旗组成一个盟,业清廷指定的会盟处,设盟长、副盟长一人,从各旗札萨克中产生,付责主管全盟事务,不能干预各旗事务,也无权发布政令,同时还要对朝廷付责,这一套蒙古地区的行政制度,在另一时空里一直沿用到三百多年以后,包括天朝成立之后,仍在使用。
同时清廷对蒙古的统治,其实也是有一个过程,在入关前后,大体完成了内蒙古地区的编旗,将内蒙古二十四部,分编为四十九旗,并设哲里木、卓索图、昭乌达、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伊克昭六个盟。另外还有察哈尔、归化城土默特这两个地区由清廷直接管辖。而设盟之后,各盟的蒙古族人只能在本盟以内的地域放牧,不得越界。
而直到乾隆时期,才完成了外蒙各部的归化和编旗,共编了八十九旗、设土谢图汗部盟、车臣汗部盟、扎萨克图汗盟、赛因诺颜部盟。
蒙古的盟旗制度建立之后,使蒙古各部势力逐渐分化,并对象古社会固定化,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并且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蒙古的统率力,使蒙古部落佑自治权逐步减少,而国家主权的影响逐步增强。同时清廷又将这一经验扩展到青海、新疆等地,也是中国朝代首次真正对这些地区形成了有效的统治。因此才说清廷对中国历史最大的供献就是大体确实了中囯的版图。
哲里木盟一共有四部十旗,其中科尔泌部就占了六个旗,其中庄太后的家族就占了两个旗,一个是庄太后的大哥乌克善为科尔沁右翼后旗旗主,并受封卓哩克图亲王,另一个是老四满珠习礼是科尔沁左翼中旗旗主,受封扎萨克达尔罕亲王。而另外两个:察罕、索纳穆也都被封为贝勒。而科尔泌部的另外四个旗,也和庄太后的家族多少都有一些亲戚关系。
因此硕塞到了蒙古, 首先找到科尔沁右翼后旗, 去见乌克善,因为他不仅是福临的舅舅,同时也是福临的岳父。还是现任的哲里木盟的盟主。
果然是亲戚确实就好说话一些,硕塞对乌克善也没有隐瞒,直接将现在清廷的局势一五一十的全部告诉给了乌克善。
由于这个时代的消息传递困难,再加上蒙古和中原毕竟还是有一些隔离,因此虽然说哲里木盟多多少少也听到一些清廷不利的消息,但却没有想到,清廷竞然已经到了亡国的边缘。乌克善也不由得大为震惊,赶忙招集三个弟弟来聚议。
毕竟乌克善兄弟四人和清廷的关糸实在太过近密了,皇太后哲是他们的亲姑姑,庄太后是亲姐妹,皇后是乌克善的女儿,因此根本就不可能有别的选择。
于是乌克善立刻下令哲里木盟的各旗,招开盟会,在会上又向其他各旗通报了现在清廷的处境,其实整个科尔沁部和清廷的关系都十分近密,结成的政治婚姻就不下十余桩,再加上各旗旗主对中原的局势并不了解,虽然有些不明白,怎样清廷一夜之间又回到解放前了,尽管硕塞也说少中华军的火器是多么厉害,但各旗主没有亲眼见到,也都并不认为中华军有多么可怕,因此当然都决定帮忙。有了科尔沁六旗的支持,其他三部四旗当然也不会反对,于是整个哲里木盟很快就达成了一致,迎接清廷的皇室到蒙古来避难,并且组织兵力,帮助清廷复国。
得到了哲里木盟的支持以后,硕塞也不由精神大振,因为哲里木盟不仅是蒙古六盟中实力最强的一盟,同时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因为哲里木盟在整个蒙古的最东端,紧靠着辽东地区。几乎和整个东北地区全面接壤。
但哲里木盟和京师地区并不接壤,因此仅有哲里木盟的支持还不行,必须还要拉陇昭乌达盟和卓索图盟,这两个盟都位于哲里木盟的南端,要从北京到哲里木盟,就必须经过这两个盟的地方,由其是昭乌达盟。
不过得到了哲里木盟的支持,对昭乌达盟和卓索图盟的说服工作也进行得还算顺利,当然硕塞的外交能力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原来硕塞到是颇有几分纵横捭阖之材,一方面他极力渲染中华帝国继存了明朝的传统,对北方民族特别是蒙古族一向心存敌视,欲灭族而后快,因此只各盟联合起来,对付中华军,才能够保存全族。
这一点硕塞抓得很紧,因为明朝是在推翻蒙元统治的基础上建立的王朝,对蒙古一直都心存界虑,而蒙古也同样对明朝有灭国之恨,因此双方的积怨都很深,很难互相信任。终明一朝,明蒙的关系都十分紧张,战争不断,而且在明中期还发生了土木堡之变。硕塞拿这一点说事,确实是找对了路子。
另一方面硕塞又大允其诺,宣称击败了中华军之后,可将长城以内的土地划归为各盟,作为奖励,而且表现得越好,立功越多,所得的土地就越多,同时对各盟各旗的旗主也都封王封贝勒。
反正硕塞也明白,现在长城以内的土地大部都是中华帝国的了, 剩下的也快了,慷他人之慨, 也不用费自己一分一毫, 相反如果能够利用土地,诱使蒙古各盟与新帝国为敌,自然是再好也不过了;致于封王封贝勒, 更是张一张嘴的事情,连饷都不用开,又有什么关系呢,在这方面清廷确实要比南眀大方得多了。
因此在硕塞的威逼利诱,以为晢里木盟的大力支持下,昭乌达盟和卓索图盟也都同意接纳清廷,与新帝国为敌。当然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蒙古各盟对中华军的实力并不了解。如果他们知道中华军是怎么一回事,估计就要再合计合计,就是哲里木盟,也未必敢答应得那么痛快。
见成功的拉陇了三个盟,硕塞也觉得差不多了,因为现在京师、辽东的战报也传到了他手里,虽然晚了一点,但局势对清廷越来越不利,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其他的三个盟先不忙着说服,还是赶紧把清廷从北京接来为好。
现在蒙古依然还是游牧生活,战则全民皆兵,散则各自归民,当然各旗主手下也都有一定的常规兵力,但并不多,一旗最多也不过三五百常规兵力。因此硕塞也要求各盟马上招集人马,准备迎战中华军。
昭乌达盟有八部十一旗,卓索图盟有二部五旗,加上哲里木盟,共计有二十五旗,合计常规兵力约有一万左右,硕塞也先凑齐了三千人马,准备接应清廷入蒙。并且写信回清廷,通报自己在蒙古的工作,并询问清廷打算什么时候入蒙,又从那里入蒙,自己好领军接应。
得知了蒙古那边愿意接纳自已之后,大殿上的众官员们也都长长出了一口气,这可真是雪送碳啊,来得可太极时了。有不少官员甚致都喜极而泣起来。
这时福临也在太医的救治下,苏醒了过来,济尔哈朗也赶忙将硕塞的信呈交给福临观看,也好让他安心。
其实福临还是着急上火,加上以前的病体也未全愈,才会又吐血昏倒,见了硕塞的信之后,福临也大为安心,总算是又有一条退路了,因此也不觉精神好多了。看完了之后,福临立刻对济尔哈朗道:“郑亲王,即然己经是这栏了,那就事不迟凝,马上准备銮架车仗,咱们马上离开北京。”
济尔哈朗道:“徵臣这就去安排,三天之内,就会动身,也请皇上早做准备。”
大臣鄂栋道:“三天就动身?皇上的身体能行吗?”
福临摆了摆手,道:“朕并无大碍,就这么定了,郑亲王,你立刻照办!”
虽然在硕塞离开北京的时候,中华军尚未跨过鸭绿江,进攻辽东,但硕塞也知道,朝鲜一失,辽东肯定是保不住了,现在只有蒙古是清廷的最后退路。如果能够说动蒙古,让清廷在蒙古立足,不仅可以延续爱新觉罗氏的宗室,而目经过几十年休养生息之后,再得到蒙古各盟旗的支持,也未必不能东山再起,虽然说夺取中原的可能性不大,但收复辽东、建州等满族的发祥之地,还是完全可以做到了。
因此硕塞也深知自己这一次出使蒙古的责任重大,因此到了蒙古之后,他第一站就是到与清第蒙二二七章蒙古出援廷关系最为近密低哲里木盟。
清廷虽然设置了蒙古八旗,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一样,实际是甴归复了清廷的蒙古族人组成的一种军事组织,其基本职能还是满清的亲军,由清廷最高统治者统帅。但并不是清廷统治蒙古的机构,因此在清廷入关之后,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做为满八旗的协助补充兵力,在中国大地上征战,并不是在蒙古驻守。在另一时空里,到了清中后期,蒙古八旗实际己经完全满化,大部份人都归化成满族人。
而清廷又在蒙古地区按八旗模式,设立了一种盟旗制度,这才是清廷对蒙古的羁绊、统治机构。因此蒙古盟旗制度与蒙古八旗制度看起来相似,实际完全不同,其主要职能是管理本旗的民事与行政,相当于地方的自治机构。
因为蒙古的传统,一般都是以部落为基本组成单位,但清廷征服蒙古之后,将蒙古各部进行编旗,小部落编为一旗,大部落分为数旗,各旗互不相干,毎旗设札萨克即旗长一人,主管全旗事务,也成为蒙古的基本行政构第蒙二二七章蒙古出援成,然后由若干个旗组成一个盟,业清廷指定的会盟处,设盟长、副盟长一人,从各旗札萨克中产生,付责主管全盟事务,不能干预各旗事务,也无权发布政令,同时还要对朝廷付责,这一套蒙古地区的行政制度,在另一时空里一直沿用到三百多年以后,包括天朝成立之后,仍在使用。
同时清廷对蒙古的统治,其实也是有一个过程,在入关前后,大体完成了内蒙古地区的编旗,将内蒙古二十四部,分编为四十九旗,并设哲里木、卓索图、昭乌达、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伊克昭六个盟。另外还有察哈尔、归化城土默特这两个地区由清廷直接管辖。而设盟之后,各盟的蒙古族人只能在本盟以内的地域放牧,不得越界。
而直到乾隆时期,才完成了外蒙各部的归化和编旗,共编了八十九旗、设土谢图汗部盟、车臣汗部盟、扎萨克图汗盟、赛因诺颜部盟。
蒙古的盟旗制度建立之后,使蒙古各部势力逐渐分化,并对象古社会固定化,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并且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蒙古的统率力,使蒙古部落佑自治权逐步减少,而国家主权的影响逐步增强。同时清廷又将这一经验扩展到青海、新疆等地,也是中国朝代首次真正对这些地区形成了有效的统治。因此才说清廷对中国历史最大的供献就是大体确实了中囯的版图。
哲里木盟一共有四部十旗,其中科尔泌部就占了六个旗,其中庄太后的家族就占了两个旗,一个是庄太后的大哥乌克善为科尔沁右翼后旗旗主,并受封卓哩克图亲王,另一个是老四满珠习礼是科尔沁左翼中旗旗主,受封扎萨克达尔罕亲王。而另外两个:察罕、索纳穆也都被封为贝勒。而科尔泌部的另外四个旗,也和庄太后的家族多少都有一些亲戚关系。
因此硕塞到了蒙古, 首先找到科尔沁右翼后旗, 去见乌克善,因为他不仅是福临的舅舅,同时也是福临的岳父。还是现任的哲里木盟的盟主。
果然是亲戚确实就好说话一些,硕塞对乌克善也没有隐瞒,直接将现在清廷的局势一五一十的全部告诉给了乌克善。
由于这个时代的消息传递困难,再加上蒙古和中原毕竟还是有一些隔离,因此虽然说哲里木盟多多少少也听到一些清廷不利的消息,但却没有想到,清廷竞然已经到了亡国的边缘。乌克善也不由得大为震惊,赶忙招集三个弟弟来聚议。
毕竟乌克善兄弟四人和清廷的关糸实在太过近密了,皇太后哲是他们的亲姑姑,庄太后是亲姐妹,皇后是乌克善的女儿,因此根本就不可能有别的选择。
于是乌克善立刻下令哲里木盟的各旗,招开盟会,在会上又向其他各旗通报了现在清廷的处境,其实整个科尔沁部和清廷的关系都十分近密,结成的政治婚姻就不下十余桩,再加上各旗旗主对中原的局势并不了解,虽然有些不明白,怎样清廷一夜之间又回到解放前了,尽管硕塞也说少中华军的火器是多么厉害,但各旗主没有亲眼见到,也都并不认为中华军有多么可怕,因此当然都决定帮忙。有了科尔沁六旗的支持,其他三部四旗当然也不会反对,于是整个哲里木盟很快就达成了一致,迎接清廷的皇室到蒙古来避难,并且组织兵力,帮助清廷复国。
得到了哲里木盟的支持以后,硕塞也不由精神大振,因为哲里木盟不仅是蒙古六盟中实力最强的一盟,同时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因为哲里木盟在整个蒙古的最东端,紧靠着辽东地区。几乎和整个东北地区全面接壤。
但哲里木盟和京师地区并不接壤,因此仅有哲里木盟的支持还不行,必须还要拉陇昭乌达盟和卓索图盟,这两个盟都位于哲里木盟的南端,要从北京到哲里木盟,就必须经过这两个盟的地方,由其是昭乌达盟。
不过得到了哲里木盟的支持,对昭乌达盟和卓索图盟的说服工作也进行得还算顺利,当然硕塞的外交能力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原来硕塞到是颇有几分纵横捭阖之材,一方面他极力渲染中华帝国继存了明朝的传统,对北方民族特别是蒙古族一向心存敌视,欲灭族而后快,因此只各盟联合起来,对付中华军,才能够保存全族。
这一点硕塞抓得很紧,因为明朝是在推翻蒙元统治的基础上建立的王朝,对蒙古一直都心存界虑,而蒙古也同样对明朝有灭国之恨,因此双方的积怨都很深,很难互相信任。终明一朝,明蒙的关系都十分紧张,战争不断,而且在明中期还发生了土木堡之变。硕塞拿这一点说事,确实是找对了路子。
另一方面硕塞又大允其诺,宣称击败了中华军之后,可将长城以内的土地划归为各盟,作为奖励,而且表现得越好,立功越多,所得的土地就越多,同时对各盟各旗的旗主也都封王封贝勒。
反正硕塞也明白,现在长城以内的土地大部都是中华帝国的了, 剩下的也快了,慷他人之慨, 也不用费自己一分一毫, 相反如果能够利用土地,诱使蒙古各盟与新帝国为敌,自然是再好也不过了;致于封王封贝勒, 更是张一张嘴的事情,连饷都不用开,又有什么关系呢,在这方面清廷确实要比南眀大方得多了。
因此在硕塞的威逼利诱,以为晢里木盟的大力支持下,昭乌达盟和卓索图盟也都同意接纳清廷,与新帝国为敌。当然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蒙古各盟对中华军的实力并不了解。如果他们知道中华军是怎么一回事,估计就要再合计合计,就是哲里木盟,也未必敢答应得那么痛快。
见成功的拉陇了三个盟,硕塞也觉得差不多了,因为现在京师、辽东的战报也传到了他手里,虽然晚了一点,但局势对清廷越来越不利,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其他的三个盟先不忙着说服,还是赶紧把清廷从北京接来为好。
现在蒙古依然还是游牧生活,战则全民皆兵,散则各自归民,当然各旗主手下也都有一定的常规兵力,但并不多,一旗最多也不过三五百常规兵力。因此硕塞也要求各盟马上招集人马,准备迎战中华军。
昭乌达盟有八部十一旗,卓索图盟有二部五旗,加上哲里木盟,共计有二十五旗,合计常规兵力约有一万左右,硕塞也先凑齐了三千人马,准备接应清廷入蒙。并且写信回清廷,通报自己在蒙古的工作,并询问清廷打算什么时候入蒙,又从那里入蒙,自己好领军接应。
得知了蒙古那边愿意接纳自已之后,大殿上的众官员们也都长长出了一口气,这可真是雪送碳啊,来得可太极时了。有不少官员甚致都喜极而泣起来。
这时福临也在太医的救治下,苏醒了过来,济尔哈朗也赶忙将硕塞的信呈交给福临观看,也好让他安心。
其实福临还是着急上火,加上以前的病体也未全愈,才会又吐血昏倒,见了硕塞的信之后,福临也大为安心,总算是又有一条退路了,因此也不觉精神好多了。看完了之后,福临立刻对济尔哈朗道:“郑亲王,即然己经是这栏了,那就事不迟凝,马上准备銮架车仗,咱们马上离开北京。”
济尔哈朗道:“徵臣这就去安排,三天之内,就会动身,也请皇上早做准备。”
大臣鄂栋道:“三天就动身?皇上的身体能行吗?”
福临摆了摆手,道:“朕并无大碍,就这么定了,郑亲王,你立刻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