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九章 中原三策(下)
( 第一卷野望篇]第六十九章中原三策(下)
------------
洪承畴暗暗叹了一口
知道这个方案也被多尔衮给否决掉了,因此又道:“弃守徐州,退守归德、以大名、开封、洛阳地区为核心,与中华军在中原决一死战,此仍下策,胜则可保中原不失,天下呈南北分治;若败……”洪承畴顿了一顿,没有再说下去了
多尔衮当然知道洪承畴的意思,如果中原一战败了,大清自然也就面临着亡国之危,当然这话洪承畴沒法说出口来,但这个方案确实是正合多尔衮的心意,因为现在清军在中原一带集结的兵力超过了五十万,其中军的兵力也超过了六万,而且四川的吴三桂也派兵参与,日本和朝鲜也都承诺出兵。因此多尔衮认为,以现在清军的实力完全有能力在中原战场上和中华军一战。而且多尔衮的战略思想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范围内,主张的是不放弃一城一地,寸土必争。
另外多尔衮也未必不知道,中原一战,清廷虽然有一战之力,但获胜的机率,绝对不会高过中华军,而退回关外,或者放弃中原,至少也能够多维持一段时间,但多尔衮还是放弃洪承畴的上中两策,也是有不得以的苦衷。
现在清廷入关己有六年多的时间了,这时己经俨然以天下之主而自居,而且关外的满人基本都搬到了北京及周边地区居住,经过了这几年的圈地、投充之后,几乎所有的八旗贵族都在北京及周边地区建立了一份自己的产业,而且比自己在关外的产业扩大了数倍,数十倍,有不少人甚致把关外的产业都卖了,全部用来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置地购业,因此就这么灰溜溜的退回关外去,那么这几年辛苦经营的产业将会全部付之东流,因此不到万不得以的时候,八旗贵族都不会甘心退回关外去的。
当然以目前多尔衮的权势地位,可以强行下令,让清廷退回到关外去,或者是放弃中原之地,但这么一来,多尔衮必然会失去绝大多数的八旗贵族支持,将会在朝中彻底失去立足之地,现在的清廷,在本质上依然还是部落政治,尽多尔衮权倾朝野,但也必须得到大部份八旗贵族的支持和拥立,能保持住自己的权势。虽然经过了两次南征的失利之后,由其是发生了北京暴luàn、北方频频举旗反正的事情之后,多尔衮在清廷的声望己经下降了许多,有不少以前支持多尓衮的八旗贵族都对他十分质疑和不满,只是一来多尔衮在维护八旗利益这方面,还是做得非常好;二来能够危胁到多尔衮的人,都早被他整下去了,现在的清廷暂时还没有人能挑战多尓衮的地位;三来目前的局势危急,也只有多尔衮能免强撑得住场面,因此八旗贵族不得不依然听命于多尔衮,那怕是多尔衮曾经告病辞职,但后还是不得不把他请出来,让他顶在前面去为大清遮风挡雨。
因此多尔衮也十分清楚,自己根本就没有退路,一但失势,自已决不会有善终,毕竟这些年来,自己得罪的人也不少,还有一些投机份,他们恐怕都不会放过这个落井下石的机会,因此这一次多尔衮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在中原和中华军决一死战。
在决定出战之
多尔衮也做好了一个思想准
如果这一次侥幸获胜,不仅可以保住大
同时也还能够保住自己的地
如果败
那么就索xin战死在战场上,也算是为大清尽了忠,总也好过回到朝中,被bi迫而死。至于自己死后大淸怎么办,那就管不了了。
当然他的这一番心思洪承畴很难体会得到,而多尔衮也没办法向洪承畴说明白,也只好就这么含含糊糊,否定了上策和中策,直接选定了下策。
不过既使是选择下策,也需要首先放弃徐州。这一点多尔衮到是能够接受,徐州虽然是战略要地,但现在却是孤悬于外,被中华军三面包围,因此就算是要在中原地区与中华军决战,想要强守徐州,显然是现实的,相反放弃徐州,退守到归德、大名府一线,还可以收缩战线,使各军之间的空隙小,也有利于发挥清军兵力众多的优势,寻找适当的战机,与中华军决战。
另外徐州毕竟只是一个城池,当然远不能和中原,甚致是京师相比,就算是弃守,也不会引起多大的反应,因此多尔衮也决定,就把弃守徐州,作为中原大战的开始。
大的战略方案虽然决定下来,但也不是说马上就放弃徐州,一来是因为现在双方并没有进入jā战状态,而是各自都在进行着战前的准备,同时清军还有几路人马都没有赶到战场,因此还需要在徐州坚守一段时间。
另外徐州毕竟也是军事重镇,如果冒然不战弃守,也容易挫动全军的士气,而且其他众将说不定也会生出避战之心,能放弃徐州,当然也就能够放弃其他地方,万一造成了连锁反应,各路人马都不战而退,全局溃败,那可就不好了。
因此多尔衮也不敢轻易的做出这个决定来。而是招集随军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承泽亲王硕塞、多罗郡王瓦克达、叶臣、伊拜图、罗讬、阿济格尼堪等人一齐商议,放弃徐州的计划。
果然,当多尔衮刚一提出放弃时,立刻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毕竟打都没打,就放弃了徐州,也太说不过去了。
承泽亲王硕塞就坚决主张寸土不能放弃,一定要坚守往徐州,与中华军力拼到底,致于徐州三面被围的事实,硕塞到也并没有否认,但他的主张却是就应该向徐州增派兵力,以徐州为核心,向中华军发动进攻,解除徐州三面被围的危机。
当然硕塞的主张从兵法上来说,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而且也为积极主动,另一方面徐州虽然被中华军三面包围,但并非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东面还有邳州、宿迁、南面有宿州、萧县、北面还有沛县、沣县,实际上还有相当大的一块地区。而且自从南征失利之后,淸廷就一直加强徐州的防御,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因此如果加强徐州的兵力,也并不是不能守住徐州。不过这样一来,就等于是把清军的战线向前推进,在徐州地区就和中华军决一死战。
当然在徐州与中华军决战,一来是战线拉得太长,而且又是三面受敌,显然是对清军为不利,但如果是在几年以前,对明军作战,清军或许还能依靠自己强悍的战斗力取胜,但面对的是中华军,除了硕塞以外,无论是多尔衮,还是其他人,也都不认为清军与中华军在徐州决战,会取得胜利。
郑亲王济尔哈朗则认为,徐州是战略要地,虽然现在的局势是不得不弃,但如果就这么放弃了,确实容易挫伤军心士气,至少也应该在徐州抵抗一下,坚守几天,然后再撤退,这样就说得过去了。而且清廷在徐州经营了二年,城防十分坚固,而且勒克徳浑部还有一支军神勇营,因此完全可以在徐州坚守几天,能守则守,不能守再撤,如果能够利用徐州的防守,给中华军造成一定的杀伤,那就好了。清廷可以再出动几路人马,解救徐州,和徐州的守军里外夹击,说不定还可以取得一次大捷。
济尔哈朗的这个意见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在徐州守几天再撤,总要比不战而退要好,致于取得的战果,对中华军造成的杀伤,则是可大可小,由清廷怎么说了。
多尔衮也倾向于这个方案,不过洪承畴却有些担心,济尔哈朗的这一个方案,理论上说是不错,但实际运用起来,可就不是那么一会事了,洪承畴和中华军jā手多次,这二年来他也一直都在研究中华军的战术,深知中华军如果中华军向徐州发动进攻,绝对会是全方出击,徐州的守军再想要撤退,可就不容易了。而济尓哈朗认为派兵救援徐州,内外夹击,却不知中华军善于围城打援,这样的作战模式对谁有利,还很难说。
这时多罗郡王瓦克达发言认为,徐州是勒克徳浑的防区,因此对徐州是守是弃,好还是先征求一下勒克徳浑的意见。
其他人的意见都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无论是守是弃,谁也没想过徐州方面的意见怎么样,毕竞不是自己在徐州驻守。而瓦克达和勒克德浑是堂兄弟,都是代善的孙,因此不能不替自己的堂兄弟着想。
他的发言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勒克德浑做为徐州第一线的指挥者,对徐州的情况为了解,是有发言权的。是坚守徐州,还是放弃徐州,是立刻就放弃徐州,还坚守一段时间再撤离,勒克德浑的意见也不容忽视。而且现在战斗还没有开始,还有时间来布置,于是多尔衮也立刻下令,招勒克徳浑到开封,商议徐州的事务。
------------
洪承畴暗暗叹了一口
知道这个方案也被多尔衮给否决掉了,因此又道:“弃守徐州,退守归德、以大名、开封、洛阳地区为核心,与中华军在中原决一死战,此仍下策,胜则可保中原不失,天下呈南北分治;若败……”洪承畴顿了一顿,没有再说下去了
多尔衮当然知道洪承畴的意思,如果中原一战败了,大清自然也就面临着亡国之危,当然这话洪承畴沒法说出口来,但这个方案确实是正合多尔衮的心意,因为现在清军在中原一带集结的兵力超过了五十万,其中军的兵力也超过了六万,而且四川的吴三桂也派兵参与,日本和朝鲜也都承诺出兵。因此多尔衮认为,以现在清军的实力完全有能力在中原战场上和中华军一战。而且多尔衮的战略思想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范围内,主张的是不放弃一城一地,寸土必争。
另外多尔衮也未必不知道,中原一战,清廷虽然有一战之力,但获胜的机率,绝对不会高过中华军,而退回关外,或者放弃中原,至少也能够多维持一段时间,但多尔衮还是放弃洪承畴的上中两策,也是有不得以的苦衷。
现在清廷入关己有六年多的时间了,这时己经俨然以天下之主而自居,而且关外的满人基本都搬到了北京及周边地区居住,经过了这几年的圈地、投充之后,几乎所有的八旗贵族都在北京及周边地区建立了一份自己的产业,而且比自己在关外的产业扩大了数倍,数十倍,有不少人甚致把关外的产业都卖了,全部用来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置地购业,因此就这么灰溜溜的退回关外去,那么这几年辛苦经营的产业将会全部付之东流,因此不到万不得以的时候,八旗贵族都不会甘心退回关外去的。
当然以目前多尔衮的权势地位,可以强行下令,让清廷退回到关外去,或者是放弃中原之地,但这么一来,多尔衮必然会失去绝大多数的八旗贵族支持,将会在朝中彻底失去立足之地,现在的清廷,在本质上依然还是部落政治,尽多尔衮权倾朝野,但也必须得到大部份八旗贵族的支持和拥立,能保持住自己的权势。虽然经过了两次南征的失利之后,由其是发生了北京暴luàn、北方频频举旗反正的事情之后,多尔衮在清廷的声望己经下降了许多,有不少以前支持多尓衮的八旗贵族都对他十分质疑和不满,只是一来多尔衮在维护八旗利益这方面,还是做得非常好;二来能够危胁到多尔衮的人,都早被他整下去了,现在的清廷暂时还没有人能挑战多尓衮的地位;三来目前的局势危急,也只有多尔衮能免强撑得住场面,因此八旗贵族不得不依然听命于多尔衮,那怕是多尔衮曾经告病辞职,但后还是不得不把他请出来,让他顶在前面去为大清遮风挡雨。
因此多尔衮也十分清楚,自己根本就没有退路,一但失势,自已决不会有善终,毕竟这些年来,自己得罪的人也不少,还有一些投机份,他们恐怕都不会放过这个落井下石的机会,因此这一次多尔衮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在中原和中华军决一死战。
在决定出战之
多尔衮也做好了一个思想准
如果这一次侥幸获胜,不仅可以保住大
同时也还能够保住自己的地
如果败
那么就索xin战死在战场上,也算是为大清尽了忠,总也好过回到朝中,被bi迫而死。至于自己死后大淸怎么办,那就管不了了。
当然他的这一番心思洪承畴很难体会得到,而多尔衮也没办法向洪承畴说明白,也只好就这么含含糊糊,否定了上策和中策,直接选定了下策。
不过既使是选择下策,也需要首先放弃徐州。这一点多尔衮到是能够接受,徐州虽然是战略要地,但现在却是孤悬于外,被中华军三面包围,因此就算是要在中原地区与中华军决战,想要强守徐州,显然是现实的,相反放弃徐州,退守到归德、大名府一线,还可以收缩战线,使各军之间的空隙小,也有利于发挥清军兵力众多的优势,寻找适当的战机,与中华军决战。
另外徐州毕竟只是一个城池,当然远不能和中原,甚致是京师相比,就算是弃守,也不会引起多大的反应,因此多尔衮也决定,就把弃守徐州,作为中原大战的开始。
大的战略方案虽然决定下来,但也不是说马上就放弃徐州,一来是因为现在双方并没有进入jā战状态,而是各自都在进行着战前的准备,同时清军还有几路人马都没有赶到战场,因此还需要在徐州坚守一段时间。
另外徐州毕竟也是军事重镇,如果冒然不战弃守,也容易挫动全军的士气,而且其他众将说不定也会生出避战之心,能放弃徐州,当然也就能够放弃其他地方,万一造成了连锁反应,各路人马都不战而退,全局溃败,那可就不好了。
因此多尔衮也不敢轻易的做出这个决定来。而是招集随军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承泽亲王硕塞、多罗郡王瓦克达、叶臣、伊拜图、罗讬、阿济格尼堪等人一齐商议,放弃徐州的计划。
果然,当多尔衮刚一提出放弃时,立刻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毕竟打都没打,就放弃了徐州,也太说不过去了。
承泽亲王硕塞就坚决主张寸土不能放弃,一定要坚守往徐州,与中华军力拼到底,致于徐州三面被围的事实,硕塞到也并没有否认,但他的主张却是就应该向徐州增派兵力,以徐州为核心,向中华军发动进攻,解除徐州三面被围的危机。
当然硕塞的主张从兵法上来说,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而且也为积极主动,另一方面徐州虽然被中华军三面包围,但并非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东面还有邳州、宿迁、南面有宿州、萧县、北面还有沛县、沣县,实际上还有相当大的一块地区。而且自从南征失利之后,淸廷就一直加强徐州的防御,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因此如果加强徐州的兵力,也并不是不能守住徐州。不过这样一来,就等于是把清军的战线向前推进,在徐州地区就和中华军决一死战。
当然在徐州与中华军决战,一来是战线拉得太长,而且又是三面受敌,显然是对清军为不利,但如果是在几年以前,对明军作战,清军或许还能依靠自己强悍的战斗力取胜,但面对的是中华军,除了硕塞以外,无论是多尔衮,还是其他人,也都不认为清军与中华军在徐州决战,会取得胜利。
郑亲王济尔哈朗则认为,徐州是战略要地,虽然现在的局势是不得不弃,但如果就这么放弃了,确实容易挫伤军心士气,至少也应该在徐州抵抗一下,坚守几天,然后再撤退,这样就说得过去了。而且清廷在徐州经营了二年,城防十分坚固,而且勒克徳浑部还有一支军神勇营,因此完全可以在徐州坚守几天,能守则守,不能守再撤,如果能够利用徐州的防守,给中华军造成一定的杀伤,那就好了。清廷可以再出动几路人马,解救徐州,和徐州的守军里外夹击,说不定还可以取得一次大捷。
济尔哈朗的这个意见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在徐州守几天再撤,总要比不战而退要好,致于取得的战果,对中华军造成的杀伤,则是可大可小,由清廷怎么说了。
多尔衮也倾向于这个方案,不过洪承畴却有些担心,济尔哈朗的这一个方案,理论上说是不错,但实际运用起来,可就不是那么一会事了,洪承畴和中华军jā手多次,这二年来他也一直都在研究中华军的战术,深知中华军如果中华军向徐州发动进攻,绝对会是全方出击,徐州的守军再想要撤退,可就不容易了。而济尓哈朗认为派兵救援徐州,内外夹击,却不知中华军善于围城打援,这样的作战模式对谁有利,还很难说。
这时多罗郡王瓦克达发言认为,徐州是勒克徳浑的防区,因此对徐州是守是弃,好还是先征求一下勒克徳浑的意见。
其他人的意见都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无论是守是弃,谁也没想过徐州方面的意见怎么样,毕竞不是自己在徐州驻守。而瓦克达和勒克德浑是堂兄弟,都是代善的孙,因此不能不替自己的堂兄弟着想。
他的发言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勒克德浑做为徐州第一线的指挥者,对徐州的情况为了解,是有发言权的。是坚守徐州,还是放弃徐州,是立刻就放弃徐州,还坚守一段时间再撤离,勒克德浑的意见也不容忽视。而且现在战斗还没有开始,还有时间来布置,于是多尔衮也立刻下令,招勒克徳浑到开封,商议徐州的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