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混在新唐朝

正文 第三十四章 纵虎容易捉虎难

    突厥这事儿,说起来还是唐高宗和武则天两口子招的祸。

    突厥是匈奴的一支分支,带有匈奴血统,起初归附与柔然,北魏时期,柔然遭到重创,于是它趁机骑兵反抗柔然。在这个过程中,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率领部众打败和合并了铁勒各部五万余落,开始发展壮大起来。后来强大起来的突厥打败了柔然,建立起幅员广阔的突厥汗国,便成为了骚扰中原政府的新一届大敌。

    因为隋朝拒绝向突厥纳贡,于是便遭到了突厥报复。那个时候突厥远比中原刚建立的隋朝政府强大,虽然隋政府在匈奴问题上的强硬使得匈奴人的多次抢掠都毫无成效,但大局势上仍然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所以对隋灭陈的大业影响很大,就在隋文帝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个牛掰的人物站出来了,这就是长孙晟。

    相较于长孙晟在历史上的名声,他的一对儿女显然更被人熟知,因为他女儿就是李世民的妻子,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长孙皇后,儿子则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者和执行者长孙无忌。不过或许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长孙老爹虽然没有明显战绩,但是东西突厥帝国几乎就是被他玩死的。

    长孙晟在北周时期因送千金公主到沙钵略可汗处和亲而踏足突厥。沙钵略可汗生性高傲,北周前后送过数十个使者到访过,他都轻视不理,却独爱长孙晟。估计这跟长孙晟的好箭法分不开关系。因着长孙晟箭法出众,沙钵略可汗命令贵族子弟皆与长孙晟亲近,学习技艺,所以长孙晟在突厥畅通无阻,借着游猎之际观察匈奴山川形势以及部众强弱。一年之后,待长孙晟归齐时,突厥人从他这里学去了多少箭法不得知。但是他却是将着匈奴的状况都了然于胸了。

    隋朝初年,长孙晟因隋朝军力不足以与突厥正面迎战,于是便为隋文帝定下了远交近攻。离强合弱之策,并且身体力行的挑拨起了沙钵略可汗与达头可汗之间的矛盾,然后再赐予予奚、契丹等部大量的金银。让沙钵略被孤立了起来。

    开皇二年,突厥发40万骑兵突入长城,分兵攻打隋朝,隋文帝撤回准备进攻陈朝的军队力抗突厥,结果大败。突厥纵兵自木硖、石门分两路进击,尽掠武威、金城、天水、安定、上郡、弘化、延安等地,并欲继续南进。长孙晟用计让沙钵略可汗之侄染干告诉沙钵略:“铁勒等反,欲袭其牙”。沙钵略可汗恐老营有失,遂撤兵出塞,这才解了隋朝这段危机。

    开皇三年。隋炀帝征匈奴,长孙晟对着阿波可汗挑拨离间,使得阿波可汗在沙钵略部奋战时驻足观望,气的沙钵略兵败后顺道抄了阿波可汗老家,无所归还的阿波可汗奔至达头可汗处。借兵夹击沙钵略可汗,在对战中阿波可汗频胜,沙钵略部代表的东突厥由强转弱,不得不对隋朝称臣,北边边患基本消除,隋灭陈无后顾之忧。

    后来。沙钵略可汗身死,其弟处罗侯为莫何可汗。此时东突厥已经虚弱到离不开隋朝的支持,遂接受隋朝的册封,两者形成固定的册封关系。隋朝通过莫何可汗控制了大片的草原,并且帮助其削弱日益强大的由阿波可汗领导的西突厥部属。

    莫何可汗死后,其弟都蓝可汗继位,当时东突厥的日子好过多了,都蓝并不太恭顺,长孙晟入突厥诛杀反隋的大义公主,算是给了都蓝可汗一个教训。后又拒绝都蓝可汗的和亲请求,嫁公主于东突厥内亲隋派的莫何可汗之子突利可汗,挑动东突厥内部矛盾。突利可汗在隋朝的扶植下逐渐南迁,并且强大起来,威胁到都蓝可汗的地位。于是都蓝可汗索性与西突厥的达头可汗握手言和,一起攻打突利可汗,突利可汗兵败,被长孙晟拐到了隋朝,接受册封后成为启民可汗。长孙晟率人在朔州筑大利城安置启民可汗,人为的将东突厥分为南北两部。启民可汗在隋朝的扶植下逐渐强盛起来,漠北的都蓝可汗在北突厥的内讧中被杀死,西突厥达头可汗趁机兼并北匈奴,启民可汗也招降了一部分北突厥部众,此后西突厥和东突厥、隋朝的战争断断续续地进行。隋朝要么命令启民可汗反击西突厥,要么和启民组成联军共同还击。突厥问题已经不再是隋朝北方边界的问题了。

    后来隋朝二世而亡,突厥通过扶植势力,借此提高自己的地位,妄图恢复南北朝时的鼎盛局面,可惜唐很快的统一全国,于是突厥人就开始积极反唐。启民可汗的第三子颉利可汗曾率十五万大军南下并州抢掠,更于李世民刚刚即位之时率兵20万直逼唐都长安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长安城仅40里,京师震动。唐太宗被破以疑兵之计震退颉利可汗,并与其定下渭水之盟。不过李世民毕竟不是软柿子,三年后派李靖率李世绩、柴绍、薛万彻,统兵10万,分道出击突厥。李靖出奇制胜,在定襄大败突厥,颉利逃窜,后又在白道截击,降其部众五万余人。颉利西逃吐谷浑,途中被俘。时值当年三月,东突厥灭亡。慑于大唐天威,西北诸蕃慑服,李世民被尊为天可汗。

    按说在外公跟老爹两代人努力下,其实到李显这里,突厥基本上已经不能成为威胁了,但坏就坏在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没有经历艰难的对付突厥的年代,高宗李治对着突厥的态度不免就有些轻慢,朝廷经常征调东突厥各部众东征西讨,渐渐引起突厥不满,一些上层人物滋生了复国思想。先后发生突厥酋长阿史德温傅、奉职率所辖二部反唐,二十四州突厥酋长响应,部众共达数十万人。

    唐朝的皇帝跟突厥的可汗都是承平之际出生的,都没什么父辈们的凶狠,所以半斤八两,拼起来唐朝还是要强多了,突厥的复辟以失败告终,奉职很快被裴行俭打败,温傅部从夏州迎的颉利可汗族侄伏念也打不过裴行俭,伏念在唐军兵临帐前的形势逼迫下,逮捕温傅,向裴行俭投降。

    如果处置得宜,这场不大的叛乱也就此掐灭了,突厥仍然为大唐是藩属,供唐皇驱使,但坏就坏在,一场朝臣争宠的戏码坏了局面。

    裴行俭是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征讨突厥的一众事宜都由他负责,他虽然能打仗,但也不是个粗人,很懂得恩威并济,在伏念投降时,便答应保伏念不死,但却没料到遭到了背后一刀。他的同族侍中裴炎非常妒忌裴行俭的功勋显赫,向高宗进谗言说:“伏念是程务挺、张虔勖打败的,后面又有回纥军队逼围,是没有办法才投降的”,鼓动朝廷下令将伏念和温傅同时处决,而裴行俭的大功也在他掀起的口舌之争中被掩盖省略了。

    裴炎这举动也算是吃饱了撑着,裴行俭与他同族,并且一文一武八竿子打不着,他跳出来不过是因为见不得人好,伏念被杀,他爽了,但是隋唐两代不杀降将的惯例却被打破,虽然叛乱暂时平息,但却埋下了更深的祸患,以后再无人敢降。裴行俭感叹:“浑、浚之事,古今耻之。但恐杀降之后,无复来者。”从此称疾不出。

    一年之后,果然颉利可汗族人阿史那骨咄禄又叛。伏念死后,他率17人出走,逐渐聚众至700人,并占领黑沙城通过招集伏念亡散残部的办法,使部众增至5000人,并抄掠九姓铁勒大批羊马,从而势力逐渐强盛,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从此开始了后突厥时期。

    起初唐朝还不把突厥当回事,但随着裴行俭病死,薛仁贵老死,程务挺被因替裴炎说话被问斩,黑齿常之受酷吏周兴诬陷含冤自缢而死,将才凋零,而高宗中宗睿宗武周政权更迭,国本动摇,所以对突厥采取绥靖政策,而突厥也趁着这空隙发展了起来。

    骨咄禄之弟默啜成为突厥可汗之后,为了巩固其篡夺的汗位,改变策略,讨好中原王朝以取得支持。而武则天也为了政局稳定,接受他口头上的投降,对着他在边境的杀掠视若无睹,先是册授他为左卫大将军、归国公,迁善可汗。后又进一步封他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并将丰、胜、灵、夏、朔、代六州突厥降户数千户送交默啜,并给他谷种4万斛、杂彩5万段、农具3千件、铁4万斤。后突厥得到这一大批人力和物资以后,国力大为增强。

    听着上官婉儿普及完突厥的兴衰史,吴悠不客气的觉得纯粹是高宗两口子的失误造成了突厥的复兴。要是让着长孙晟和李世民看着自己好不容易消弱下去的狼崽子被不成器的子孙们再度喂肥,恐怕气的都要从棺材里爬出来了。

    纵虎容易捉虎难,这一次没有长孙晟这种外交高手,没有李世民这种强势帝王,也没有李靖苏定方李绩裴行俭程知节这种名将,对着突厥这头凶兽,难怪武则天也不得不病急乱投医了。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