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那乡那人那土

正文 第十六章 合地

    “那咋会止三文哩?光咱三孩,几千金能换来?”

    “哪仨……”猛然醒悟,低头看看肚皮。“这孩不知是男还是女娃?”

    “女娃好!”刘学林想起新婆子那女娃,心头一阵悸动。想象婆子跟前前两个是男娃了,希望这一胎换个样。

    “不管男娃、女娃,都是你的娃。”婆子翻他个白眼。刘学林看见,觉得婆子灶火映照下,别有滋味。看看饭熟了,就给她舀碗,一手扶着她,坐灶台边,吧碗递给她。

    “呦,今儿个可金贵了。孩他爹也知……”猛觉得今儿个话多,三房子在旁边忙活,显得自己轻佻,遂低头顺着碗沿嗞溜一口汤,掩饰不吭气了。

    刘学林家祖传的规矩,除了送饭需要挑到地头,女的一般不上地干活。所以他们家大早起,趁别人家没起来时,赶紧先做些吃的。表面上和村人一样一天吃两顿饭,实际他们吃到四顿饭,晚上烧火冒烟,别人看不见,也要做一顿硬实的饭,即加肉。大白天,常常男人端碗稀汤饭煮野菜干菜什么的,和大家伙饭差别不大,屁股靠着树,或者蹲在门口,人多处,边喝稀汤边拉扯。大家心明眼亮,谁家底深浅,从中能够看出点端倪。所以,中午饭,大伙聚集时候多,最能看出个家富裕程度。这样,只要外面有人吃饭,刘学林总要端碗饭出来吃,拉拉家常,说说地活,绝不说谁家长家短人好人孬。

    别人看见他天天吃的饭,跟他们没啥两样,不疑有隐情,总认为他地亩虽然多几亩,产量比大家多点,实际生活,也就那么回事。再加上他起家晚,大家背后闲扯谁家富不富,总没有人牵扯到刘学林家。为他后来村里变乱少受正面冲击,或遭殃,带来便利。这是刘学林处世精明地方。交代过去不提。

    收了玉米、高粱之类,家里紧着打籽、晾晒、收藏,恐怕有人偷、抢,不分老少,不分白天黑夜,熬的大人小孩两眼红彤彤,走路摇摇晃晃。村里人忙,被抢的事也忙,不是村西有被抢多少粮食,就是周围村传来哄抢,吓得有地的人越发只恨爹娘少生两条腿、四只手;地多的家户,雇不上人(也不敢随便雇人,怕漏了家底),他们更忙碌了,就算是来几个孙猴子,他们也只嫌少。

    刘学林好地有十七亩三分,孬地有八亩四厘。除了婆子身重,在家做饭,新婆子、新新婆子也不怯生,里里外外都有她们影子。比起男人,她们更辛苦。下地也干,回家又做饭,抽空还得招呼孩子、杂务事,头发一绺一绺,虮子、跳蚤一团一团,连挠痒抬手功夫也瞅不着。虽然几个答应来帮忙的临时佣工,也下死命干,毕竟不是自家里的事,装样时候多,还得凭自家下力气。

    连轴转十一天,五亩好地的谷子,三亩孬地的高粱、玉米,全部收拾利索。谷子先堆在房顶阁楼,等闲暇再全运到孬地地窖里藏。高粱、玉米是平常嚼用。

    歇息一天,又耕地、翻地、耙地、耩地、搂垄,冬小麦的事才算忙碌完。

    这期间,村里被抢二十五家,被杀四人——刘世运拽着自家布袋不松手,抢的人上去乱棍子招呼,等抢的人走了,家人上前,已经断气了!

    村里也没有人出头管。有地的人家,家家惶惶,没心思种地了。有的随便种几亩,够吃了,就算了。长工,能辞的,就请辞了——谁还敢招人记挂?

    刘学林幸亏下手早,收得急,没有沾上边,全家心里直念佛。万幸累是累了点,可来年有吃的,觉得累,就不算啥了。

    等下了霜,地黄、牛膝叶枯萎败落,就该收它们了。

    小冷风嗖嗖地吹拂着,人在地里,伸不出手。刘学林爷仨——刘学林、他爹、大孩,哆嗦着开始用镢头挖地黄。头几棵,没经验,地黄块不是挖烂了,就是费劲。挖了会,刘学林琢磨出道道,不能按挖红薯去挖。红薯根茎散落大,深;地黄集中挤在一块,数也少,浅。按他的办法,爷俩果然挖的快,根烂的也少。

    晌午舍不得回家,新婆子送饭,爷仨胡乱吃饱,接着干。

    正干的顺手,呼哧呼哧,有人边跑边喊,“有绑票……”刘学林抬头看,是本家刘海林。赶紧迎上去,“在哪?”

    “快跑,后……面追……追着。”刘海林只顾跑。

    刘学林赶紧招呼爹走,他爹闷头干活,“我这把岁数了,活够了……”刘学林不管不顾上去拽住爹手,扭头就跑,大孩跟着。

    好在离村不远,吃俩馍功夫,看见村口喘气的刘海林。爷仨也大喘气地坐地上,停了一息,问:“谁遭绑票了?”

    刘海林后怕地抹脖子上的汗,“柳福全。”

    “哦,他家呀。”

    “正干活,忽然几个人跑过来,当中好像有魏胡同的魏耗子,按住柳福全,布袋蒙头上,架到马背上,驮着走了。”

    “往哪?”

    “朝南。”

    “那是魏同安一伙儿?”

    “说不定哩。现在南边、黄河滩土匪有十几股,还不知道是谁下的狠手。”

    “跑到地里抓人,事先看好哩。”

    柳福全家有三百多亩地,平时为人不错,邻舍借贷,想还就还;待长工也好,自家吃粗粮糠菜,长工只要干活,顿顿细米白面有肉。前一向没受惊吓,这一回摊上了……

    “唉,世道难哩!”刘海林长叹口气。

    “今儿个柳福全,明儿个呢?下地也得小心哩,得长个前后眼。”刘海林一瘸一瘸要走。

    “海林哥,等等。”刘学林喊住。

    “咋哩?”

    “我给你捏捏。”

    “你看我糊涂哩。放着你这武艺高强真神在跟前。嗨,都得绑票闹的!”

    “啥高手低手,庄稼把式。来,坐着。”上前看好穴位,揉两下,搓两下,再来个猛搬。“哎呦”一声,“你试试。”

    活动两下脚脖子,抻抻腿,没别扭;站起,走走,不疼了。

    “神了,神了。”刘海林道了谢,沉甸甸地走了。

    “走吧,咱接着干。”他爹觉得白白浪费这会功夫,可惜了。

    刘学林抬头看看天色,后半晌,也想不太可能还有啥祸事。就交代大孩,“以后别光闷头干活,眼放机灵点,瞅着啥不对劲,赶紧边喊边跑回村……”大孩嗯嗯随口应答,心想,大人的事,和咱小孩有啥掺和?

    就这,爷仨边挖地黄,一会抬头四下张望,没见啥可疑人近前。刚才挖地黄顺溜喜欢劲,慢慢又找回来了。

    不到傍黑,刘学林赶来马车,把地黄装上去,到家用大藤筐盛上,码齐楚,放在过道风吹着的地方阴干。

    手里握着粗大地黄块,爷俩都觉得高兴:这家伙,产量看来不低。按他叔收购价格,论等收货,比两亩麦子卖钱要多,一亩抵两亩半了。关键是不显眼。至于挖完地黄,看今年这慌乱,撂荒算了,也让地歇歇,不耽误春天下种。

    顶着冷风,爷仨干了四天,五亩地黄挖好。他爹到底觉得怎么好的地块撂荒,可惜了。就由着他撒了芜菁籽粒,说是不耽误来年春种地黄,也可济济春荒缺菜吃。反正不费功夫,撒那就算了,刘学林就没放心上。

    牛膝地是爷俩去的,大木扦孩拿不动。一扦下去到底,脚踩上去晃晃,才扦开土槽,按着牛膝长的位置,一排一排扦出短则尺把长则二尺根来,抖抖泥土,斜放身前。

    连续出事,刘学林不敢上地太早。日头懒洋洋爬出来,白蒙蒙,怪渗人哩。这不,才开始挖。先看准干枯的牛膝根梢,从一边一扦下去,脚踩扦肩,用劲;再踩,约莫扦下去多半,再挖,再扦,再抖,再放,动作连贯,一气呵成,放佛有着鼓点一般,牛膝便光溜溜地一排排横放翻过的地上了。看上去,像站队的土黄色娃娃,稚气十足的翘着小细鸡鸡,指着日头。刘学林看着,嘿嘿笑起来。他爹迟缓地翻地,看他孩孩子气模样,老脸也笑了,嘟囔一句,“这孩子,都仨孩的爹了……”

    牛膝没扦完,婆子羊水破了。新婆子派二孩来喊。二孩不懂事,远远就喊,“爹,破了——”

    刘学林听清是二孩声音,吓了一跳,撂下扦,“爹……你慢着”一尥一蹿,不见身影。

    家里已经忙乱起来。邻居大嫂来了几个,有烧水的,有去喊稳婆的,有扶着婆子肩膀安抚的……新婆子有经验,在跟前守着;新新婆子麻利,在门口分派活儿,又等着稳婆,家里声音一下子比平时多了好几样。院墙外的鸟雀,不知发生啥事情,叽叽喳喳东察看西迷糊,在那议论不停。

    婆子忍不住呻吟,嫂子有笑话的,“媳妇,你稍停点,都捅出俩孩了,那孔还能卡住不行。”有嫂子在旁打趣这个嫂子,“哎呀,敢情你那孔可以横排走马车哩。你个老屄,可怀过七次胎哩。”

    “俺那走马车,叫你那孔村里男人排队戳哩……”斗嘴不停。婆子听着,哼哈笑将起来,哎呦,下边觉得有东西冲出来。就有大嫂喊,“快,拿干布,出来哩出来哩。都是你们那老屄骚味勾引哩。”

    屋里屋外,哈哈哈一片。嫂子们的手,可没闲着——都生过孩,知道咋办。

    等稳婆、刘学林到家,啥事都稳当了。八斤三两胖大小子,正香甜偎在娘汗淋淋旁。

    “你这老屄,或许也在家哼唧下十二个崽哩?没你事了,回去再生十二个吧!”有个嫂子开稳婆玩笑。

    “谁个屄嘴哒哒哩?唉呀,老槐家的。你不想你头胎,你那屄紧蹦蹦,还不是老娘踹了你屄一脚,才把孩给踹出来。现如今,有你那屄嘴在那游街哩!”

    哈哈哈哈,娘们一个个咧开大嘴,露着黄牙,你笑我闹。

    新新婆子下好了面,请妯娌们过去,一个个赛似抢长鸡鸡一样,往锅跟前热闹去了。

    刘学林凑到新孩那儿,看看还是把儿。看看他娘,额头还有虚汗,扯过棉布擦了擦。婆子看着他,“咋不高兴?”

    “那能不高兴?十来年后就是壮汉哩。”

    “屋里腥气,你还是避避。”

    “你没事就好。”刘学林听话出去了。新婆子上下忙着,没有说话。

    等学林他爹到家,那群婆娘已经开始比赛吃第二锅面了。

    这回学林他爹当家,磨了一石白面,一石黄面,五斗高粱,割了三斤肉杀两只鸡做臊子。可让来的娘们装满肚皮,有的趁人不注意,捎带揣到怀里两个菜馍,或者抓几把面……苦日子过惯了的人,看见蚂蚁,也恨不得刮下二两油来。

    不提刘学林家喜事。村南头顾家,出了天大的祸事。俩孩和他娘,绑票了。

    串亲回来,快到村口了,马车被拦住了。一群蒙面人,有枪、有刀、有家什,割下马夫一只耳朵,传信给主人,三百大洋,明早交到赵庄第三家。不然……

    顾家老少,前后二百多口人,号啕哭的,低头不吭声的,有抽烟的,也有叫人去厮杀哩……乱成一锅粥。良久,顾家族长烟袋锅子梆梆敲两响,就有人扯起嗓子,“静静,静静……”

    “哭,顶毬用?打,你去打谁?各家凑钱。大家五十,小家十块,单身有事干的,二块。”

    大家嗡嗡嘟哝,族长扫了一眼。“今天顾四家有事,你敢说明天你就不求人哩?事不能做绝,是不是?散开!”

    柳福全被绑,最后说和,伤了条腿,拿来六十块大洋, 活命回来。这回,要三百,乖乖哩个咚,要命哩。顾家七拼八凑,给顾四凑够赎买回来:孩子倒没啥事,不过饿几顿;娘们可就惨咯,几十个人轮流使用,铁做的环,还能磨透,不要说个娘们了。回来奄奄,三四年才将养活个命。顾家也伤筋动骨,浮财损失不少。这是后话。

    两起事,给从来温良恭俭让淳朴的村带来巨大冲击;接连村庄发生的惨事,乡亲们固有的民风,发生了剧烈变化。

    先是大户人家开始卖地,开头还三两五两抬钱,后来卖地的家户多了,一两,哪怕一石粮食也可以,再后来,不给钱也让你免费种,再后来,地契平白给你,只怕自己名下地亩多名声在外……

    开始,有的家户高兴,挑三拣四,要了几亩,再后来,这些想地的家户,也担心起来,自己能买地,肯定家里有银子,要是名气传出去……

    一下子,地,晾到那儿,谁也不敢要地,地契,街上漂浮着几十张,飘谁家,谁赶紧丢出去……

    地不愿意要,买卖呢?商铺心眼也多起来。谁有钱,那还不是打劫谁?大商铺想改换成小店,小商铺想换货买便宜……

    村里各式人家,都忙着打自己的算盘,从衣服上看,穷人一下子增多了。

    刘学林还是老样子,天热,只穿条半截裤子,村里男人多数都是;天冷,对襟破棉袄,里面啥也不套,光板,风一来,透心凉。现在,过了秋,冬天差几步,就披着件破夹袄,里边对襟小褂,露着几个窟窿——免得叫人怀疑藏有银子。

    添了第四个孩子,牛膝扦完了,正晒着,也不敢挂在屋檐下,随便散放院地,娘们也好翻晒。地黄正用龙黄轮流薰蒸,完了好卖。

    这不刘学林在家闲看会书,春秋战国列国志,快顺完——六成字认识,二成猜个八九不离十,二成字可能认识他,他则瞪眼瞎。按照四老舅吩咐,连猜带蒙,这列国志意思大致能顺下来。抽空给四老舅讲讲,四老舅再给他明白意思,有时,说说村里事,哪些和书上对应,哪些合乎仁义,哪些人神不屑,刘学林的脑壳里,多多少少比以前明亮些。自己力量单薄,能把家过成现在样子,算是给大社会铸基石哩。不管将来社会走到哪一步,仁义的小民,总是离不开。

    所以,刘学林以前觉得自己活得下作,整天光知道自家事,小心谨慎像个土蜂,恐怕风雨淋到自个头上,连李大头让自己出头露面也胆怯退让。从列国志里,他看到很多诸侯国,兴兴亡亡,好像都是别人、别国引起的,其实都是自己谋虑长短、为人贪野等惹祸的。他很佩服越国的事,和现在村里情形差不离。世道不明朗,强出头,小处说不是自己身死,就是家亡;大处说,亲戚跟着遭殃受累。

    现在家里事是急事,他脱不开身去外地察看,他要去街上转一转,看看村里势头。这些小商小贩,也算得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虾有虾路,鳖有鳖道,可不能小看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列国里好多事,离开了他们,只怕还不成事哩。

    街上店面,还是那几家,只不过,有的破败了些。走了一趟,没看见啥,街上行人很少,买东西,几乎没有。几个认识的店家打招呼,随随意意,见他没停下意思,也就懒的再张罗。

    再踅摸一趟,渐看出来丝丝痕迹。店面越是破旧,生意那是越火,只不过明面上生意少了,店后面,隐隐约约有人匆匆来往。转到背街,果然这些店后门,有人提着东西藏藏掖掖出入;路面脚印,也多些。刘学林笑了,自己背后做事,聪明的人不比自己差,人家隐藏的比自己还要高明。看来,世道还是要吃的为主,活着,打打杀杀只是一晃眼的事。刘学林决定,尽量花少点钱,把地换一换,顺风扯旗,名正言顺。等局势稳定了,再找这个庙,烧香钱那是不止一倍。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