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梦回故乡
一、梦回故乡
20多年前,混浊的瓯江水边上有一个小村,是那种多见的以宗族血统聚居而成的村庄,这种亲善的方式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长远的没法说。村,是群居的极小单位,红砖青瓦的朴素,只因村的东面横亘着一条清河,得名东横河村。河是清碧的一带,柔波粼粼,如果从上空看,就像一条盘旋的青蛇,在东横河村以东,伸长了脖颈汲取东海之水。这条小青蛇是那么平静而美丽,两旁有疏疏落落的竹林,林子里隐约处有红砖的人家,她缓缓南下,过了一座木板桥,两岸豁然开朗,青黄的稻子、金色的麦子四季更替不暇,春天,灿黄的油菜花铺在地上,十分烂漫,河两旁的田地里,绿色的四季豆,豌豆,丝瓜、茄子在棚架上蹿着细嫩的藤条往上爬,这里的土地是热烈而慷慨的,你种下什么,她就馈赠你什么。河畔的阜头旁有一个用土坯垒起的池子,大抵是圆的,灰黑的,却很坚实,边沿处高出半米多,凹凸不平,因年代久远常有孩子爬上去坐,日子久了也磨得程亮。这个年久失修的池子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里养育了全村的人,人们日常的饮用水都从这里汲取的。在94年台风之前,她有一池夭矫迤逦的风光,一到夏天,殷绿的荷叶、浮萍缀满了水珠,而细细的翠杆儿托着一盏盏粉红嫩白的荷花,有满开的,有待展的,不管粉的荷花,紫的睡莲,一律是洁雅剔透的,让人心醉。这里是孩子门夏天的盛会,夏天水位很低,正午趁着人们夏困贪睡,有胆儿大的男孩爬到池子里头, 头上顶着张大荷叶作伞,光着脚丫在顺着池子边缘的淤泥行走,捞白藕,抓蝌蚪、捕小鱼儿,有时拿着长竿挑莲蓬,到手了就掰了大家你一粒我一颗吃得很美气。
我奶奶的家就安在池子边,掩在河边的竹林后方。这房子在十几年前不难找,因为我家是村里唯一一家二层的红房子,青砖太贵了,红砖打的胚,结了顶没有余钱再刷红墙了,爷爷说就晾着吧,等有钱了再贴补上白灰。虽然红房子老宅像少了件外衫显得寒碜,但是我眼里却是优雅的红古堡,看上去棱雉分明,分外醒目。早年村里多是平房,站到二楼感觉就在全村的至高点,可以历数后院几十株单薄却叶茂的竹子,那条蜿蜒盘曲如青蛇的小河就在竹林旁绕过。
你没有见过我的爷爷,他难以想象他清高的白须,清癯的脸,他是怎样的人呀!高瘦的身架,额宽耳长,面窄颧突,爷爷褐黄的指甲和敛起的皱纹里都有经年的烟香,他对笑容和言语都有绝对的节制。他笑看世事,寡淡,从容。没有人像我爷爷那样严于律己地生活,他认真且虔诚,仿佛在他心里矗立着伟大神明,他对笑容和言语有绝对节制,但凡他亮起嗓子要发言了,每个人必定严正以待。爷爷是村里识文断字的先生,也是一家国营酒厂的品酒师,小时候村里池塘边经常垒起炉灶,安置上两口大锅,俗称“天锅”和“地锅”,再配以金属冷凝管道和盛接的酒瓮。等蒸馏出“香水”了,烧酒的师傅都要请爷爷过去尝一尝,爷爷对酒有惊人的灵敏度,他用指头蘸点烧酒,咂咂嘴唇,牙齿快速地锁住酒气,准确地给出定位,还差多少度,稗子够不够,麸曲足不足。我记忆里没多少爷爷喝酒的场面,事实上,他退休以后就不大沾酒,他的酒是用来慢慢尝,细细品的,他决不至于拿酒来排遣自己。
你也没见过我的奶奶,她是那样慈爱宽厚。她有一双灰色的眼,青黛眉下幽然发光, ,像一颗冰润的玛瑙,她的眼里的光芒永远有对生活的称心知足,有对死生及一切定理的理解和会意。她曾是东横河一带最美丽的媳妇,即使在她80岁高龄被岁月风化的脸庞也鲜有老年斑,她的皮肤有细小的皱纹,却白细光亮,温润如瓷玉,黑亮的头发利索地盘成一个髻,用一根明晃晃的银簪固定着,看着年轻又秀美。村里的人都说奶奶有着不为寻常的家史,她出生在一个家财显赫的地主家庭,那条不知名的清河流经的地区,曾有几百亩良田是她父亲的,但他却沾染了白面儿,每日抽食乌烟,照理说,他这点嗜好不至于毁掉他的家当,但奶奶的二姨娘,也就是他的二姨太,趁他在乌烟里欲生欲死之际,来个釜底抽薪,变卖了上百亩良田,和一个年轻的绸缎商老板携银私逃,等奶奶的父亲从烟袋里醒来的时候,已不再是一个富有的地主,而那时候,浩浩荡荡的土改正席卷农村,当他从作日旧梦中形销骨立地走出来,终于明白自己孤独的处境了。他把膝下的儿女拖孤求人收养,自己上梁抹了脖子。于是,奶奶就被当作童养媳送进了爷爷家的大门,那一年她年仅12岁的。
我有时想奶奶青灰色的眼眸是不是被泪水哭淡了,一想起那双发出清晖的水润的眸子,童年的许多往事就奔涌迩来……
很久很久,太久太久没回来了,老宅里奶奶家的柜子,箱子都散发着经久不衰的樟脑味道,为我所熟悉,就象爷爷的烟味一样。打开柜门就打开了樟脑里的记忆,那一颗颗雪白的樟脑丸子早已挥发怠尽,空气里散发的都是奶奶对家的勤俭。厢房正间的门紧闭着,缠着红丝绒线的门把轻轻一推就开了。这里一切都没变,还放着我与奶奶小时候睡的旧式红漆十八像踏床,那是妈妈的嫁奁,十八副都是麒麟送子,招财进宝,子孝孙贤,福寿绵长的吉祥画,用金漆勾勒,床的天花板上有一道道深色树轮,象一只只狐媚的眼,眉眼飞扬,我拿起一旁的旧报纸铺在积尘的床板上,抬头望着树轮里暗藏的那一只只树桩丁,恍惚记起小时候早上睡梦中醒来,擦着惺忪的脸,拖着哭腔依恋地喊着“阿婆,阿婆!”彼时,奶奶一定在烧灶火,她需抓上几把秕谷,压住那灶里的火,拉动着风箱,让火舌燎着了,然后她在蓝布围襟上搓着双手边走边哄着:“玉儿宝醒了,阿婆来了。”于是我心安了,知足地靠在她怀里任凭她给我套上一件又一件衣裳,闻着她身上雪花膏的香气,柔柔淡淡的,打个哈欠又想睡了。奶奶在耳畔细语着:“爷爷的早课经都念好了,气功也练好了,暖壶里刚沏了茶,上楼给爷爷请安的时候记得端去……”
爷爷是我的启蒙老师,他无时无刻不在给我上课,他说女孩子不能这么坐,两脚并笼,再并笼,他说女孩子不能这么拿筷子,放下面,手握好,他说女孩子不能这么笑,闭上嘴,要微笑。爷爷说我五行缺土犯水,所以给我取了一个带土的闺名——闺玉,事实上,我只是块最普通拙劣的顽石,但是爷爷想着要给我打磨,抛光,上釉,他一心想把我雕琢成一块深锁闺房的璞玉。于是他教我算术,古诗,还有他钟爱的国画,他爱画鸟,都是单飞的,有的翱翔在九霄,有的飞临在水边,无论大小形态都是倨傲的,神似老鹰。可惜我学不会,到后来他也以为我没有天赋而放弃改教我学毛笔字。
在我的记忆里,爷爷总是严厉的,不苟言笑的,同他吃饭总是件困难的事,在老宅,吃饭对于他都是类似仪式般的尊荣。需得等他下楼了,我和奶奶才敢上桌,他捧着属于他的青花高足碗,一语不发、细嚼慢咽,我觉得空气都是凝重的,只听到头顶上钟摆滴答滴答地唱。当他用秃鹫一样凌厉的眼神在我脸上逡巡的时候,我恨不能把一条豆芽掰成两半吃。
爷爷总是叫我心存敬畏。
而我的奶奶总是慈爱温暖的,那些属于我们的阳光灿烂的午后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记忆里是后院的那片翠碧的绿竹,绿竹下的石板小凳,小凳边的那一条青碧小河, 那是完全属于我和奶奶的漫长快乐的夏天,盛夏那么热,厂里的啤酒卖得脱销,爷爷没有节假,常常半个多月才回家一趟,我和奶奶都觉得轻松。我们用破旧的蚊帐缝成一张张鱼网,中间钉上一个小竹节,在里面塞满奶奶做的糠糊和碎虾,沉到东横河碧波粼粼的水中,系网的两条瘦竹竿就是从林子里劈来的,插进河岸边松软的土里,就可以在石板上坐享其成了。我们无意去做渔夫,只是图着趣儿把网放到河里,却意外地招引那么多的河蟹,有时侯,我真的以为这条河真像一个肥美的养殖场,为什么有那么多河蟹自投罗网呢?要知道,我和奶奶只是凭一事的浪漫心情在河里布置了这么一个陷阱啊!我们只是在盛暑找这么片葳蕤葱郁蔽天的竹林淘气一下,我就躺在岸边那块光滑又结实的石板上,头枕在奶奶的膝上,尽管竹林里凉风习习,但她还是摇着蒲扇,那是她自己用竹篾编的,蒲扇摇啊,摇啊,为我驱赶文虫,然后,慢慢地,轻轻地,她背靠着竹子也睡过去了,竹林上方盘过凉爽的夏风,在竹叶间簌簌作响,风过处一切都静谧而安详,仿佛都着了困打着瞌睡,只有一两只知了还在聒噪清唱,酷暑的燠热离我们很远,很远。有时候,河蟹趁我们贪睡那一会儿,吃尽了米糠,乘兴而归,我们醒来也不沮丧,把米糠重新填上,再次入水,我想河蟹肯定尝到了免费午餐的好处,所以又纷纷来聚餐,可这一回,我们杀它个回马枪,提起网来,那蟹将军纵然有十条腿也不知进退了,奶奶把网反扣在地上,那些惨败的虾兵蟹将只能徒劳地做垂死挣扎。记忆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我们一网打尽,提起网来有九只肥大的河蟹,我们都欢欣鼓舞,非常兴奋,奶奶在一边喊,“别急,别急。”我却只顾拍手称快,在一边手舞足蹈,结果上岸的河蟹被我踩死了两只,还有两只成功逃亡了。
我生硬地躺在踏床上,童年如儿时躺在这盖在身上的锦被,仿佛是金缕线织就的,熠熠生辉,如今承载着这份记忆的老屋还在,物件都齐,但物是人非,再也追溯不得了。我闭上眼无语凝噎,悲呛得咳出声来,房间里充斥着陈旧腐朽的灰尘味,我坐起身打开窗,后院的竹林依旧在,但是篱笆一带几十年来郁郁葱葱的青翠都见不到了,我记得以前丝瓜藤会蔓到二楼的阳台,围墙一带南瓜、油菜、红娘、茄子一年到头更迭不暇,还有夏日里香浓扑鼻的栀子花、夜来香,夏日傍晚爷爷会在院落里洒水去热,在夜来香下摆好八仙桌用晚餐,夜晚我们就坐在夜来香树下,爷爷做谜语讲故事,奶奶拿蒲扇扑着蚊蝇,而我一会儿捉萤火,一会儿逮知了,倦了就倚着她的膝盖,听着竹林里的风声,猜着永远猜不透的谜语渐渐睡去。我闭上眼,默默拭去眼角的泪水,轻轻拢好门,走出老宅,拴上那把锈迹斑斑的锁,然后提起脚边沉重的大皮箱,我要走了,再见,家乡,再见,老屋,再见,童年!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20多年前,混浊的瓯江水边上有一个小村,是那种多见的以宗族血统聚居而成的村庄,这种亲善的方式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长远的没法说。村,是群居的极小单位,红砖青瓦的朴素,只因村的东面横亘着一条清河,得名东横河村。河是清碧的一带,柔波粼粼,如果从上空看,就像一条盘旋的青蛇,在东横河村以东,伸长了脖颈汲取东海之水。这条小青蛇是那么平静而美丽,两旁有疏疏落落的竹林,林子里隐约处有红砖的人家,她缓缓南下,过了一座木板桥,两岸豁然开朗,青黄的稻子、金色的麦子四季更替不暇,春天,灿黄的油菜花铺在地上,十分烂漫,河两旁的田地里,绿色的四季豆,豌豆,丝瓜、茄子在棚架上蹿着细嫩的藤条往上爬,这里的土地是热烈而慷慨的,你种下什么,她就馈赠你什么。河畔的阜头旁有一个用土坯垒起的池子,大抵是圆的,灰黑的,却很坚实,边沿处高出半米多,凹凸不平,因年代久远常有孩子爬上去坐,日子久了也磨得程亮。这个年久失修的池子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里养育了全村的人,人们日常的饮用水都从这里汲取的。在94年台风之前,她有一池夭矫迤逦的风光,一到夏天,殷绿的荷叶、浮萍缀满了水珠,而细细的翠杆儿托着一盏盏粉红嫩白的荷花,有满开的,有待展的,不管粉的荷花,紫的睡莲,一律是洁雅剔透的,让人心醉。这里是孩子门夏天的盛会,夏天水位很低,正午趁着人们夏困贪睡,有胆儿大的男孩爬到池子里头, 头上顶着张大荷叶作伞,光着脚丫在顺着池子边缘的淤泥行走,捞白藕,抓蝌蚪、捕小鱼儿,有时拿着长竿挑莲蓬,到手了就掰了大家你一粒我一颗吃得很美气。
我奶奶的家就安在池子边,掩在河边的竹林后方。这房子在十几年前不难找,因为我家是村里唯一一家二层的红房子,青砖太贵了,红砖打的胚,结了顶没有余钱再刷红墙了,爷爷说就晾着吧,等有钱了再贴补上白灰。虽然红房子老宅像少了件外衫显得寒碜,但是我眼里却是优雅的红古堡,看上去棱雉分明,分外醒目。早年村里多是平房,站到二楼感觉就在全村的至高点,可以历数后院几十株单薄却叶茂的竹子,那条蜿蜒盘曲如青蛇的小河就在竹林旁绕过。
你没有见过我的爷爷,他难以想象他清高的白须,清癯的脸,他是怎样的人呀!高瘦的身架,额宽耳长,面窄颧突,爷爷褐黄的指甲和敛起的皱纹里都有经年的烟香,他对笑容和言语都有绝对的节制。他笑看世事,寡淡,从容。没有人像我爷爷那样严于律己地生活,他认真且虔诚,仿佛在他心里矗立着伟大神明,他对笑容和言语有绝对节制,但凡他亮起嗓子要发言了,每个人必定严正以待。爷爷是村里识文断字的先生,也是一家国营酒厂的品酒师,小时候村里池塘边经常垒起炉灶,安置上两口大锅,俗称“天锅”和“地锅”,再配以金属冷凝管道和盛接的酒瓮。等蒸馏出“香水”了,烧酒的师傅都要请爷爷过去尝一尝,爷爷对酒有惊人的灵敏度,他用指头蘸点烧酒,咂咂嘴唇,牙齿快速地锁住酒气,准确地给出定位,还差多少度,稗子够不够,麸曲足不足。我记忆里没多少爷爷喝酒的场面,事实上,他退休以后就不大沾酒,他的酒是用来慢慢尝,细细品的,他决不至于拿酒来排遣自己。
你也没见过我的奶奶,她是那样慈爱宽厚。她有一双灰色的眼,青黛眉下幽然发光, ,像一颗冰润的玛瑙,她的眼里的光芒永远有对生活的称心知足,有对死生及一切定理的理解和会意。她曾是东横河一带最美丽的媳妇,即使在她80岁高龄被岁月风化的脸庞也鲜有老年斑,她的皮肤有细小的皱纹,却白细光亮,温润如瓷玉,黑亮的头发利索地盘成一个髻,用一根明晃晃的银簪固定着,看着年轻又秀美。村里的人都说奶奶有着不为寻常的家史,她出生在一个家财显赫的地主家庭,那条不知名的清河流经的地区,曾有几百亩良田是她父亲的,但他却沾染了白面儿,每日抽食乌烟,照理说,他这点嗜好不至于毁掉他的家当,但奶奶的二姨娘,也就是他的二姨太,趁他在乌烟里欲生欲死之际,来个釜底抽薪,变卖了上百亩良田,和一个年轻的绸缎商老板携银私逃,等奶奶的父亲从烟袋里醒来的时候,已不再是一个富有的地主,而那时候,浩浩荡荡的土改正席卷农村,当他从作日旧梦中形销骨立地走出来,终于明白自己孤独的处境了。他把膝下的儿女拖孤求人收养,自己上梁抹了脖子。于是,奶奶就被当作童养媳送进了爷爷家的大门,那一年她年仅12岁的。
我有时想奶奶青灰色的眼眸是不是被泪水哭淡了,一想起那双发出清晖的水润的眸子,童年的许多往事就奔涌迩来……
很久很久,太久太久没回来了,老宅里奶奶家的柜子,箱子都散发着经久不衰的樟脑味道,为我所熟悉,就象爷爷的烟味一样。打开柜门就打开了樟脑里的记忆,那一颗颗雪白的樟脑丸子早已挥发怠尽,空气里散发的都是奶奶对家的勤俭。厢房正间的门紧闭着,缠着红丝绒线的门把轻轻一推就开了。这里一切都没变,还放着我与奶奶小时候睡的旧式红漆十八像踏床,那是妈妈的嫁奁,十八副都是麒麟送子,招财进宝,子孝孙贤,福寿绵长的吉祥画,用金漆勾勒,床的天花板上有一道道深色树轮,象一只只狐媚的眼,眉眼飞扬,我拿起一旁的旧报纸铺在积尘的床板上,抬头望着树轮里暗藏的那一只只树桩丁,恍惚记起小时候早上睡梦中醒来,擦着惺忪的脸,拖着哭腔依恋地喊着“阿婆,阿婆!”彼时,奶奶一定在烧灶火,她需抓上几把秕谷,压住那灶里的火,拉动着风箱,让火舌燎着了,然后她在蓝布围襟上搓着双手边走边哄着:“玉儿宝醒了,阿婆来了。”于是我心安了,知足地靠在她怀里任凭她给我套上一件又一件衣裳,闻着她身上雪花膏的香气,柔柔淡淡的,打个哈欠又想睡了。奶奶在耳畔细语着:“爷爷的早课经都念好了,气功也练好了,暖壶里刚沏了茶,上楼给爷爷请安的时候记得端去……”
爷爷是我的启蒙老师,他无时无刻不在给我上课,他说女孩子不能这么坐,两脚并笼,再并笼,他说女孩子不能这么拿筷子,放下面,手握好,他说女孩子不能这么笑,闭上嘴,要微笑。爷爷说我五行缺土犯水,所以给我取了一个带土的闺名——闺玉,事实上,我只是块最普通拙劣的顽石,但是爷爷想着要给我打磨,抛光,上釉,他一心想把我雕琢成一块深锁闺房的璞玉。于是他教我算术,古诗,还有他钟爱的国画,他爱画鸟,都是单飞的,有的翱翔在九霄,有的飞临在水边,无论大小形态都是倨傲的,神似老鹰。可惜我学不会,到后来他也以为我没有天赋而放弃改教我学毛笔字。
在我的记忆里,爷爷总是严厉的,不苟言笑的,同他吃饭总是件困难的事,在老宅,吃饭对于他都是类似仪式般的尊荣。需得等他下楼了,我和奶奶才敢上桌,他捧着属于他的青花高足碗,一语不发、细嚼慢咽,我觉得空气都是凝重的,只听到头顶上钟摆滴答滴答地唱。当他用秃鹫一样凌厉的眼神在我脸上逡巡的时候,我恨不能把一条豆芽掰成两半吃。
爷爷总是叫我心存敬畏。
而我的奶奶总是慈爱温暖的,那些属于我们的阳光灿烂的午后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记忆里是后院的那片翠碧的绿竹,绿竹下的石板小凳,小凳边的那一条青碧小河, 那是完全属于我和奶奶的漫长快乐的夏天,盛夏那么热,厂里的啤酒卖得脱销,爷爷没有节假,常常半个多月才回家一趟,我和奶奶都觉得轻松。我们用破旧的蚊帐缝成一张张鱼网,中间钉上一个小竹节,在里面塞满奶奶做的糠糊和碎虾,沉到东横河碧波粼粼的水中,系网的两条瘦竹竿就是从林子里劈来的,插进河岸边松软的土里,就可以在石板上坐享其成了。我们无意去做渔夫,只是图着趣儿把网放到河里,却意外地招引那么多的河蟹,有时侯,我真的以为这条河真像一个肥美的养殖场,为什么有那么多河蟹自投罗网呢?要知道,我和奶奶只是凭一事的浪漫心情在河里布置了这么一个陷阱啊!我们只是在盛暑找这么片葳蕤葱郁蔽天的竹林淘气一下,我就躺在岸边那块光滑又结实的石板上,头枕在奶奶的膝上,尽管竹林里凉风习习,但她还是摇着蒲扇,那是她自己用竹篾编的,蒲扇摇啊,摇啊,为我驱赶文虫,然后,慢慢地,轻轻地,她背靠着竹子也睡过去了,竹林上方盘过凉爽的夏风,在竹叶间簌簌作响,风过处一切都静谧而安详,仿佛都着了困打着瞌睡,只有一两只知了还在聒噪清唱,酷暑的燠热离我们很远,很远。有时候,河蟹趁我们贪睡那一会儿,吃尽了米糠,乘兴而归,我们醒来也不沮丧,把米糠重新填上,再次入水,我想河蟹肯定尝到了免费午餐的好处,所以又纷纷来聚餐,可这一回,我们杀它个回马枪,提起网来,那蟹将军纵然有十条腿也不知进退了,奶奶把网反扣在地上,那些惨败的虾兵蟹将只能徒劳地做垂死挣扎。记忆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我们一网打尽,提起网来有九只肥大的河蟹,我们都欢欣鼓舞,非常兴奋,奶奶在一边喊,“别急,别急。”我却只顾拍手称快,在一边手舞足蹈,结果上岸的河蟹被我踩死了两只,还有两只成功逃亡了。
我生硬地躺在踏床上,童年如儿时躺在这盖在身上的锦被,仿佛是金缕线织就的,熠熠生辉,如今承载着这份记忆的老屋还在,物件都齐,但物是人非,再也追溯不得了。我闭上眼无语凝噎,悲呛得咳出声来,房间里充斥着陈旧腐朽的灰尘味,我坐起身打开窗,后院的竹林依旧在,但是篱笆一带几十年来郁郁葱葱的青翠都见不到了,我记得以前丝瓜藤会蔓到二楼的阳台,围墙一带南瓜、油菜、红娘、茄子一年到头更迭不暇,还有夏日里香浓扑鼻的栀子花、夜来香,夏日傍晚爷爷会在院落里洒水去热,在夜来香下摆好八仙桌用晚餐,夜晚我们就坐在夜来香树下,爷爷做谜语讲故事,奶奶拿蒲扇扑着蚊蝇,而我一会儿捉萤火,一会儿逮知了,倦了就倚着她的膝盖,听着竹林里的风声,猜着永远猜不透的谜语渐渐睡去。我闭上眼,默默拭去眼角的泪水,轻轻拢好门,走出老宅,拴上那把锈迹斑斑的锁,然后提起脚边沉重的大皮箱,我要走了,再见,家乡,再见,老屋,再见,童年!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