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章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第二日,他站在父亲面前,对他说道:“你且看着,我的命运,是掌握在我手中,而非被你摆布的。”说完,便不回头的走了。
一年过后,他以状元郎的身份站上了朝堂上,年轻、有才华、有抱负便是他最大的资本,很快便得到了当时还是太子的先皇的赏识,他开始慢慢与父亲站在敌对的方阵,太子登基后,父亲因自己的挤兑离开了朝堂,却是带着笑离开的,他以为他胜利了,他成了凤阳王朝最年轻的宰相,他的父亲离开朝堂之后,便带着母亲归野山林了。
他没去看过他们,一句关心也没有,两年后,母亲传来父亲病危的消息,他去到他们住的地方,那里一徒四壁,很难有人想得到,当初权倾朝野的韩宰相会在这如此贫瘠的地方,这还是他那个高高在上,视门第比人命还重要的父亲么?他躺在破旧的床上,骨瘦如柴,看到自己,眼里似乎闪过什么。
他站在他面前喊出几年来第一声“父亲”,老人笑了,那笑是发自内心的,看着自己的眼神变得温柔,对自己说:“奕儿,你来了。”
这声奕儿,有多久没听过了?一下子伤感了起来,若没有发生明娟的事,他和父亲怎会是这样?即使说不上多亲厚,但也绝不会是如今这心态,不知该恨还是该爱。
他没有说话,父亲的手颤抖着伸了出来,将自己的手握住:“你还是恨我的吧?你恨我不要紧,只要这宰相之位还是韩家的便好。”
闻言,他很是无力,权势就那么重要么?可以让人不顾一切的想去得到,他叹口气道:“为了这滔天的权势,父亲您将儿子的挚爱与孩儿杀掉,您认为值得么?”
父亲摇摇头:“我未曾后悔过,我韩家可以无后,但这凤阳王朝不可没有你这位宰相。”
他不可置信的看着父亲,他一直以为父亲是为了那可笑的门第之见才会将明娟和老镖头残忍的杀害的。
见他一副不可置信的样子,父亲继而道:“你的才学,你的能耐比为父过之而不及,然而你却无心仕途,若是寻常人家,我当然乐于见你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毕竟做父母的哪儿有不希望自己孩子好的?可是凤阳王朝开国以来,我韩氏一族皆是宰相,到了你这儿,自然也是不能避免的。
且不说别的,当年的太子之争是知道的,若是先皇败了,由当年的光王当了皇上,那么他下手的第一个,一定是为父,他那人,若是生在乱世,那必定是一方枭雄,然不适合当和平年代的皇上,若是他上位,百姓必定会苦不堪言,而朝中大臣,真正能为民请命的有多少你也清楚,不管最终是谁做皇帝,在这皇帝之下的那人必须是真正为国为民之人,那样才不至于让我凤阳王朝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这辈子,为父没有做过什么违心的事,我可以无愧于国家,却愧对那镖头一家,但若非如此,又怎可激你入朝廷?岂能让你有抱负?我虽不悔,却也深知自己罪孽深重,我散尽韩家万贯家财,就是企图为我那未出世的孙儿积福,望他早日投生于好人家。
奕儿,不管怎样,你要知道,门第之见自古便有,就算你生于寻常人家,也绝不会让你去娶个比自己家世低太多的女子,门当户对有多重要,你日后便会知晓,怪只怪你们遇错了人。”
听了父亲的话,他觉得自己快崩溃了,这一切,该让他如何接受?
“为父也活不了多久了,今日你来了,我便算了了最后一桩心事,不管你如何怪我怨我都好,你且记住了,身居庙堂之上,便要以民为重,不管是谁当皇帝,你都要尽心辅佐,使得百姓能安居乐业。处在朝堂之上,你就得为民请命,凡事要做到无愧于心。”
他不知道是何时走出那屋子的,只知道从那儿出来不过几日,父亲便去世了,本想将父亲风光大葬,却被母亲阻止了,说是父亲交代的简简单单下葬便好,料理完父亲的后事,他本意要接母亲回府,母亲拒绝了,只道要出家,父亲和明娟一家念经祈福,望他们早登极乐。
之后处于朝堂之高处,他见到的太多,听闻的太多,才发现,门第之见的确是很重要,就连皇上也是不可避免,为了巩固势力,拉拢朝臣,只得娶大臣之女。渐渐的,减少了对父亲的恼意。
那日,他去御书房,向皇上劝言,道江湖儿女,不能当一国之后,若是皇上喜欢,封为嫔妃便好。
皇上只是淡淡的看了他一眼,便负手在后,走于窗前:“朕意已决,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或许对你们而言所谓身份之别太过重要,但于朕而言,那什么都不是,如若今日,朕为了巩固势力,拉拢大臣,而娶了某大臣的女儿,那么这皇位,朕不要也罢,朕就不信了,堂堂的凤阳王朝就会因为朕的皇后是谁而决定命运。”
看着那年轻,高大的背影,他笑了,多久了?没有听到过如此雄心壮志的宣言了?堂堂男子汉,若是想要有所作为还得娶个自己不爱的女子,那么,何谈抱负?如若当初,明娟不是江湖儿女,而是朝中大臣之女,那么当日的悲剧便不会发生了,他是无奈的,因为他没有本事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而这位则不同,他是王,他是这凤阳王朝最尊贵的男人,他的命运在自己手中,多说也无益,所谓的门第之见本来便是一把枷锁,从古自今,不知有多少痴男怨女深受其害。
出了御书房,他觉得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在这位年轻的帝王身上,他看到了凤阳王朝的未来,那是一个崭新的未来,那些被人恪守的陈规,也该是时候被打破了。
从回忆中回来,他笑了,脸上的表情与他平日的严谨全然不同,那些个大臣,今日碰壁,也该清楚自己的态度了,这样便好,免得总有些老顽固总爱打着忠君爱国的旗帜去谏言,实则是迂腐不堪。
一年过后,他以状元郎的身份站上了朝堂上,年轻、有才华、有抱负便是他最大的资本,很快便得到了当时还是太子的先皇的赏识,他开始慢慢与父亲站在敌对的方阵,太子登基后,父亲因自己的挤兑离开了朝堂,却是带着笑离开的,他以为他胜利了,他成了凤阳王朝最年轻的宰相,他的父亲离开朝堂之后,便带着母亲归野山林了。
他没去看过他们,一句关心也没有,两年后,母亲传来父亲病危的消息,他去到他们住的地方,那里一徒四壁,很难有人想得到,当初权倾朝野的韩宰相会在这如此贫瘠的地方,这还是他那个高高在上,视门第比人命还重要的父亲么?他躺在破旧的床上,骨瘦如柴,看到自己,眼里似乎闪过什么。
他站在他面前喊出几年来第一声“父亲”,老人笑了,那笑是发自内心的,看着自己的眼神变得温柔,对自己说:“奕儿,你来了。”
这声奕儿,有多久没听过了?一下子伤感了起来,若没有发生明娟的事,他和父亲怎会是这样?即使说不上多亲厚,但也绝不会是如今这心态,不知该恨还是该爱。
他没有说话,父亲的手颤抖着伸了出来,将自己的手握住:“你还是恨我的吧?你恨我不要紧,只要这宰相之位还是韩家的便好。”
闻言,他很是无力,权势就那么重要么?可以让人不顾一切的想去得到,他叹口气道:“为了这滔天的权势,父亲您将儿子的挚爱与孩儿杀掉,您认为值得么?”
父亲摇摇头:“我未曾后悔过,我韩家可以无后,但这凤阳王朝不可没有你这位宰相。”
他不可置信的看着父亲,他一直以为父亲是为了那可笑的门第之见才会将明娟和老镖头残忍的杀害的。
见他一副不可置信的样子,父亲继而道:“你的才学,你的能耐比为父过之而不及,然而你却无心仕途,若是寻常人家,我当然乐于见你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毕竟做父母的哪儿有不希望自己孩子好的?可是凤阳王朝开国以来,我韩氏一族皆是宰相,到了你这儿,自然也是不能避免的。
且不说别的,当年的太子之争是知道的,若是先皇败了,由当年的光王当了皇上,那么他下手的第一个,一定是为父,他那人,若是生在乱世,那必定是一方枭雄,然不适合当和平年代的皇上,若是他上位,百姓必定会苦不堪言,而朝中大臣,真正能为民请命的有多少你也清楚,不管最终是谁做皇帝,在这皇帝之下的那人必须是真正为国为民之人,那样才不至于让我凤阳王朝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这辈子,为父没有做过什么违心的事,我可以无愧于国家,却愧对那镖头一家,但若非如此,又怎可激你入朝廷?岂能让你有抱负?我虽不悔,却也深知自己罪孽深重,我散尽韩家万贯家财,就是企图为我那未出世的孙儿积福,望他早日投生于好人家。
奕儿,不管怎样,你要知道,门第之见自古便有,就算你生于寻常人家,也绝不会让你去娶个比自己家世低太多的女子,门当户对有多重要,你日后便会知晓,怪只怪你们遇错了人。”
听了父亲的话,他觉得自己快崩溃了,这一切,该让他如何接受?
“为父也活不了多久了,今日你来了,我便算了了最后一桩心事,不管你如何怪我怨我都好,你且记住了,身居庙堂之上,便要以民为重,不管是谁当皇帝,你都要尽心辅佐,使得百姓能安居乐业。处在朝堂之上,你就得为民请命,凡事要做到无愧于心。”
他不知道是何时走出那屋子的,只知道从那儿出来不过几日,父亲便去世了,本想将父亲风光大葬,却被母亲阻止了,说是父亲交代的简简单单下葬便好,料理完父亲的后事,他本意要接母亲回府,母亲拒绝了,只道要出家,父亲和明娟一家念经祈福,望他们早登极乐。
之后处于朝堂之高处,他见到的太多,听闻的太多,才发现,门第之见的确是很重要,就连皇上也是不可避免,为了巩固势力,拉拢朝臣,只得娶大臣之女。渐渐的,减少了对父亲的恼意。
那日,他去御书房,向皇上劝言,道江湖儿女,不能当一国之后,若是皇上喜欢,封为嫔妃便好。
皇上只是淡淡的看了他一眼,便负手在后,走于窗前:“朕意已决,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或许对你们而言所谓身份之别太过重要,但于朕而言,那什么都不是,如若今日,朕为了巩固势力,拉拢大臣,而娶了某大臣的女儿,那么这皇位,朕不要也罢,朕就不信了,堂堂的凤阳王朝就会因为朕的皇后是谁而决定命运。”
看着那年轻,高大的背影,他笑了,多久了?没有听到过如此雄心壮志的宣言了?堂堂男子汉,若是想要有所作为还得娶个自己不爱的女子,那么,何谈抱负?如若当初,明娟不是江湖儿女,而是朝中大臣之女,那么当日的悲剧便不会发生了,他是无奈的,因为他没有本事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而这位则不同,他是王,他是这凤阳王朝最尊贵的男人,他的命运在自己手中,多说也无益,所谓的门第之见本来便是一把枷锁,从古自今,不知有多少痴男怨女深受其害。
出了御书房,他觉得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在这位年轻的帝王身上,他看到了凤阳王朝的未来,那是一个崭新的未来,那些被人恪守的陈规,也该是时候被打破了。
从回忆中回来,他笑了,脸上的表情与他平日的严谨全然不同,那些个大臣,今日碰壁,也该清楚自己的态度了,这样便好,免得总有些老顽固总爱打着忠君爱国的旗帜去谏言,实则是迂腐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