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回忆
娘俩吃过饭围着桌子坐着,女人端着青花瓷的茶杯喝着茶水,冯增云却只喝白开水。前世就不爱喝茶,这又是在晚上,冯增云怕喝了茶睡不好觉。
增云现在对周围一切都不熟悉,不知这具身体是何身世,一直没有这具身体任何记忆,很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女人看着孩子沉默茫然的样子,想起这个可怜的孩子为了不让自己被休而撞墙失去了记忆,什么都不记得了,醒来又倒霉地跟着自己被逐出家门,再说自己另外还有其他的事情需要要向这孩子好好解释一番。
女人端着茶杯,先稳了稳心神,就开始对孩子讲述自己的过往。
冯增云才明白自己这一世的出身还真是不怎么样。
原来这个女人是这个凤来镇的县学书院赵山长的独生女儿,赵山长看自己的学生冯辉昌是个不错的好学生,才十五岁已经考取了秀才,如果继续这么努力下去,考个功名是应该没有问题的,关键性子还算憨厚,可托付女儿终身,就让冯辉昌托媒来定亲。
冯辉昌就是这个身体本主的亲生父亲,出现在那个土房子里的男子。冯家兄弟三人,冯辉昌是冯家大郎冯辉昌,没有姐妹。冯母有个外甥女儿王氏,自小丧亲,带着家里的田地久居冯家。冯母没有女儿,对外甥女如亲生女儿一样,本来想让自己的外甥女儿嫁给冯辉昌,但冯辉昌喜欢赵大娘子,并指望在考科举的时候山长能助他一二,所以就说服冯父托媒与赵大娘子定了亲,而冯母的外甥女儿则嫁给了冯家二郎冯辉明。
定亲没多久,赵大娘子父母在一次意外中双双身亡。赵大娘子没有其他的亲戚可以投奔,就卖了宅子托人给冯家送信,和冯辉昌拜了堂成了亲。
赵大娘子没有任何嫁妆,冯辉昌也没借上赵大娘子的父亲的光,成亲后参加了了几次科举,也没有考中举人,冯母就一直让大房在家务农。
因为冯辉昌执意娶赵氏而没有娶她外甥女儿,再者冯辉昌也没考出功名,冯母一直对赵氏心怀不满,对赵氏是怎样都不满意,每天百般刁难,把赵氏当个壮劳动力使,地里的活计没有赵氏不会干的。
而成亲十余年来,赵氏又偏偏只生下一女,冯母就以此为借口让冯辉昌休了赵氏,再娶自己被休在家的侄女儿。
冯辉昌本来对赵氏还是有感情的,开始时还不同意休妻,只同意纳妾。只纳妾冯母却不同意,尽管自己的侄女儿被休在家,怎能让自己的侄女儿做妾?
今年中秋,冯母再次逼迫冯辉昌休了赵氏。冯辉昌在见了冯母的侄女儿一面后,见其曾经生过男孩儿,能生养,且比赵氏保养得好、仍美貌如初冯辉昌就动了心,同意了休妻另娶。
赵氏心灰意冷,却没有任何理由抗拒,无子可是七出之罪之首。
但是赵氏的女儿冯大娘即冯增云现在身体的本主见自己母亲可怜,且不愿意有什么继母,就不同意父亲休了母亲,最后以死相逼,撞了墙。冯大娘昏迷了三天,醒来后就和母亲一起被逐出了家门,而临走时院子里的除了冯辉昌的那几个人就是冯家二房的人。
故事讲到这里,冯增云才恍然自己这一世的可怜身世,唏嘘了一会儿,增云问道:
“娘,那这个宅子是谁的?您好像特意买它似的。”
赵氏抹着眼泪道:“这是我的娘家,父母去世,我嫁到村子里,这个宅子就卖了。本来想拿卖宅子的银子置备些田产,结果我在冯家生活一直不如意,在你有病或者实在吃不饱的时候拿出来些银子看病买药或者买些吃食,卖宅子的银子也都扯吧没了。”
冯增云心里暗暗感叹了一番赵氏和自己身体的本主如此悲催,竟然这样就被逐出了家门,但一想如果自己被留在那里,现在还得和那些乱七八糟的人生活在一起,过几天再加上一个继母,生活哪里如这样强,世事难料啊!
增云又问道:“娘,那爹是那样的一个人,你现在害怕吗?心里恨他吗?难受吗?”
赵氏眼里流露出些许哀伤答道:“说不害怕、不恨他、不难受是假的。可你奶奶也不是一时兴起才有休了我的想法,从一开始她就不想让我进门,这几年一直想让你爹休了我。虽然你爹一直不同意,但我心里也都有了准备,所以你爹今天做出这么绝决的事情,我不奇怪。倒是你,以后可怎么嫁人呦!”说着就又抹起了眼泪。
增云也不知该如何相劝,在前世一个单身女人领着孩子过的情况虽说很普遍,但也是艰难的,何况现在的这个世道?
赵氏想起增云为圣医堂改造仓库的事情,就问道:“大娘子,你怎么会知道怎样储存药材的?在村子里,也没有人教过你这些呀?”
增云暗吐舌头,该来的还是来了,怎么解释自己早就想好,只是不知是否能够哄骗过去,就道:“娘,我虽然很多事情都不记得了,但恍惚间还记得你给我看过一些书的。”
赵氏想了想,说道:“我和你爹倒是给你启过蒙,但都是什么《三字经》、《千字文》什么的,没有这些内容啊!”
果然这个身子的本主是启过蒙的,那自己就放心了,接着回道:“我也忘了我是从哪本书上看到的粮食的储藏方法,我是参照粮食的储藏方法,认为药材也应该那么储存。”
赵氏仔细想了又想也没想起来自家哪里有本书,书上记着怎样储藏粮食,索性不去想了,只是自己的孩子还真是个聪慧的呢!能从粮食储存的法子想到药材的储存的法子。赵氏想到这里就没有再有疑问。
赵氏往香炉里撒了把芸香,一股好闻的香气就弥漫开来,现在还有些蚊虫,有了芸香就可以不被蚊虫叮咬了。
赵氏拿出绣线和绣布坐在一旁开始绣双面绣屏风,边绣边唠叨着:“你先歇歇,等头上伤好利索了,跟我学绣花吧,我这一手双面绣可是很多人都不会呢,这一个屏风可以卖十多两银子呢,咱娘俩靠绣花就可以过得很好了,不用再去做工。”
增云吸着香炉散发出来的香气,放下茶杯,靠在赵氏身上说道:“娘,我先看看书。”
赵氏宠溺地刮了刮她的鼻子:“好,以前教给你的字可还记得?要是有不识得的,就来问我。”
增云站起身子说道:“看看书不就知道是否还记得了?”说着上前取了一本书看起来。
增云有一目十行的阅读能力,且以前是练过篆字书法的,所以看起古书来并不费劲呢。增云打算尽快看完买来的农书《齐民要术》、《四时纂要》,还有药书《图经本草》。
增云现在对周围一切都不熟悉,不知这具身体是何身世,一直没有这具身体任何记忆,很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女人看着孩子沉默茫然的样子,想起这个可怜的孩子为了不让自己被休而撞墙失去了记忆,什么都不记得了,醒来又倒霉地跟着自己被逐出家门,再说自己另外还有其他的事情需要要向这孩子好好解释一番。
女人端着茶杯,先稳了稳心神,就开始对孩子讲述自己的过往。
冯增云才明白自己这一世的出身还真是不怎么样。
原来这个女人是这个凤来镇的县学书院赵山长的独生女儿,赵山长看自己的学生冯辉昌是个不错的好学生,才十五岁已经考取了秀才,如果继续这么努力下去,考个功名是应该没有问题的,关键性子还算憨厚,可托付女儿终身,就让冯辉昌托媒来定亲。
冯辉昌就是这个身体本主的亲生父亲,出现在那个土房子里的男子。冯家兄弟三人,冯辉昌是冯家大郎冯辉昌,没有姐妹。冯母有个外甥女儿王氏,自小丧亲,带着家里的田地久居冯家。冯母没有女儿,对外甥女如亲生女儿一样,本来想让自己的外甥女儿嫁给冯辉昌,但冯辉昌喜欢赵大娘子,并指望在考科举的时候山长能助他一二,所以就说服冯父托媒与赵大娘子定了亲,而冯母的外甥女儿则嫁给了冯家二郎冯辉明。
定亲没多久,赵大娘子父母在一次意外中双双身亡。赵大娘子没有其他的亲戚可以投奔,就卖了宅子托人给冯家送信,和冯辉昌拜了堂成了亲。
赵大娘子没有任何嫁妆,冯辉昌也没借上赵大娘子的父亲的光,成亲后参加了了几次科举,也没有考中举人,冯母就一直让大房在家务农。
因为冯辉昌执意娶赵氏而没有娶她外甥女儿,再者冯辉昌也没考出功名,冯母一直对赵氏心怀不满,对赵氏是怎样都不满意,每天百般刁难,把赵氏当个壮劳动力使,地里的活计没有赵氏不会干的。
而成亲十余年来,赵氏又偏偏只生下一女,冯母就以此为借口让冯辉昌休了赵氏,再娶自己被休在家的侄女儿。
冯辉昌本来对赵氏还是有感情的,开始时还不同意休妻,只同意纳妾。只纳妾冯母却不同意,尽管自己的侄女儿被休在家,怎能让自己的侄女儿做妾?
今年中秋,冯母再次逼迫冯辉昌休了赵氏。冯辉昌在见了冯母的侄女儿一面后,见其曾经生过男孩儿,能生养,且比赵氏保养得好、仍美貌如初冯辉昌就动了心,同意了休妻另娶。
赵氏心灰意冷,却没有任何理由抗拒,无子可是七出之罪之首。
但是赵氏的女儿冯大娘即冯增云现在身体的本主见自己母亲可怜,且不愿意有什么继母,就不同意父亲休了母亲,最后以死相逼,撞了墙。冯大娘昏迷了三天,醒来后就和母亲一起被逐出了家门,而临走时院子里的除了冯辉昌的那几个人就是冯家二房的人。
故事讲到这里,冯增云才恍然自己这一世的可怜身世,唏嘘了一会儿,增云问道:
“娘,那这个宅子是谁的?您好像特意买它似的。”
赵氏抹着眼泪道:“这是我的娘家,父母去世,我嫁到村子里,这个宅子就卖了。本来想拿卖宅子的银子置备些田产,结果我在冯家生活一直不如意,在你有病或者实在吃不饱的时候拿出来些银子看病买药或者买些吃食,卖宅子的银子也都扯吧没了。”
冯增云心里暗暗感叹了一番赵氏和自己身体的本主如此悲催,竟然这样就被逐出了家门,但一想如果自己被留在那里,现在还得和那些乱七八糟的人生活在一起,过几天再加上一个继母,生活哪里如这样强,世事难料啊!
增云又问道:“娘,那爹是那样的一个人,你现在害怕吗?心里恨他吗?难受吗?”
赵氏眼里流露出些许哀伤答道:“说不害怕、不恨他、不难受是假的。可你奶奶也不是一时兴起才有休了我的想法,从一开始她就不想让我进门,这几年一直想让你爹休了我。虽然你爹一直不同意,但我心里也都有了准备,所以你爹今天做出这么绝决的事情,我不奇怪。倒是你,以后可怎么嫁人呦!”说着就又抹起了眼泪。
增云也不知该如何相劝,在前世一个单身女人领着孩子过的情况虽说很普遍,但也是艰难的,何况现在的这个世道?
赵氏想起增云为圣医堂改造仓库的事情,就问道:“大娘子,你怎么会知道怎样储存药材的?在村子里,也没有人教过你这些呀?”
增云暗吐舌头,该来的还是来了,怎么解释自己早就想好,只是不知是否能够哄骗过去,就道:“娘,我虽然很多事情都不记得了,但恍惚间还记得你给我看过一些书的。”
赵氏想了想,说道:“我和你爹倒是给你启过蒙,但都是什么《三字经》、《千字文》什么的,没有这些内容啊!”
果然这个身子的本主是启过蒙的,那自己就放心了,接着回道:“我也忘了我是从哪本书上看到的粮食的储藏方法,我是参照粮食的储藏方法,认为药材也应该那么储存。”
赵氏仔细想了又想也没想起来自家哪里有本书,书上记着怎样储藏粮食,索性不去想了,只是自己的孩子还真是个聪慧的呢!能从粮食储存的法子想到药材的储存的法子。赵氏想到这里就没有再有疑问。
赵氏往香炉里撒了把芸香,一股好闻的香气就弥漫开来,现在还有些蚊虫,有了芸香就可以不被蚊虫叮咬了。
赵氏拿出绣线和绣布坐在一旁开始绣双面绣屏风,边绣边唠叨着:“你先歇歇,等头上伤好利索了,跟我学绣花吧,我这一手双面绣可是很多人都不会呢,这一个屏风可以卖十多两银子呢,咱娘俩靠绣花就可以过得很好了,不用再去做工。”
增云吸着香炉散发出来的香气,放下茶杯,靠在赵氏身上说道:“娘,我先看看书。”
赵氏宠溺地刮了刮她的鼻子:“好,以前教给你的字可还记得?要是有不识得的,就来问我。”
增云站起身子说道:“看看书不就知道是否还记得了?”说着上前取了一本书看起来。
增云有一目十行的阅读能力,且以前是练过篆字书法的,所以看起古书来并不费劲呢。增云打算尽快看完买来的农书《齐民要术》、《四时纂要》,还有药书《图经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