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铁血帝国传奇

正文 第四十四章 鼠疫

    进入1910年,中国的时局更为动荡,清廷的控制能力日渐衰微,而革命党人也加紧了对各地武装力量的渗透与拉拢。

    宣统元年十二月十九日(1910年1月29日)黄兴抵达香港,主持起事大计。为保证起义的胜利,除倪映典加紧在新军中开展工作外,又命姚雨平(1882-1974)、张碌村运动省会附近之巡防营,朱执信、胡毅生联络番禹、南海、顺德之民军。二十六日倪映典再到香港向南方支部报告工作,共同商定于农历元宵节前后发动起义。

    不料这时广州发生了意外事件:三十日中午,二标二营士兵胡英元原先在城隍庙前绣文斋定刻图章、名片,托同营士兵华宸忠代取,因为争论价格,发生口角,老城第一局警察上前干涉,以至动武互殴,后警察拘押了8名新军士兵。消息传到军营,兵士怒不可遏,百余人持械包围了警署,索回被押士兵。当晚,倪映典知事态严重,即赴港向南方支部报告,要求提前发难,经商议决定正月初六举义。但倪离广州后,新军处于群龙无首的自发状态,被押士兵回营后大讲警察如何蛮横无理,凌辱新军弟兄等情事。党人士兵闻言大愤,于宣统二年正月初一自动携械入城,逢警察即打,并捣毁几处警署。粤督袁树勋闻讯,立令教练处长吴晋、新军协统张培爵弹压。当日张率宪兵至二标,集合兵士训话,暗中派宪兵会同官长将二标各营的枪机拆卸、子弹收检,从后门运至城内;为防止事变,下令初二不放假,禁士兵外出。一标及炮营党人得知二标枪机、子弹被缴消息,十分愤怒。已知不放假的一标士兵于初二晨纷纷夺门而出,往协司令部、军械房、讲武堂等处取枪械及子弹,准备立即起义。

    初三从香港赶回的倪映典发现新军士兵已纷纷做好了战斗准备,群情愤激,难以抑制,于是当机立断,率炮兵第一营首先起义,接着步兵、辎重、工程各营士兵纷起响应,共集合3000人;公推倪映典为总司令。倪与义军对天宣誓:“愿为革命战死”,随即分三路向广州城推进。主力抵达牛王庙时,消防营统领吴宗禹已率所部三营在此扼守,居高临下,发炮轰击,起义军伤亡颇重。这时,巡防营帮带童常标、管带李景濂等人到阵地前,传呼请见。倪与童是安徽同乡,而李又曾加入同盟会,倪以为他们是来约自己磋商反正问题的,遂释然不疑,独自一人入清营。当倪从清营回本阵地时,清军突然开枪,当即被击毙。倪牺牲后,义军失去了领袖,造成很大混乱,但余下的部队仍坚持战斗至深夜,后因“子弹罄竭,无法抵御”,终至溃散。次日清军四出搜剿,义兵被俘百余人。这就是当时轰动一时的“广州新军起义”。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影响巨大。起义有新军的介入,是以往从未出现的,清朝统治的工具新军,通过革命党人的工作,确可转化为革命的力量,从而大大增强了革命党人和广大群众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而此时手握奉天新军兵权的张瑜,自然也成为蓝天蔚等革命党重点并需加速发展的对象。而张瑜依旧采取游离的方式应对,自己的命运绝不会由这些尚不成熟的群体左右。

    风雨飘摇的清政府祸事连连,公元1910年10月,中国东北突然爆发鼠疫。满洲里首发鼠疫,11月8日即传至北满中心哈尔滨,疫情如江河决堤般蔓延开来,不仅横扫东北平原,而且波及河北、山东等地。患病较重者,往往全家毙命,当时采取的办法是将其房屋估价焚烧,去执行任务的员役兵警也相继死亡。

    一时从城市到乡村都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东北大鼠疫不仅造成了当时人民的大量死亡,而且还带来了生存压力及经济生活的全面恐慌,特别由于交通断绝而影响了城镇人民的正常生活。

    鼠疫出现后,清政府下令各处严防。锡良迅速安排人员处置疫情,同时令张瑜新军进入战备状态,避免日俄等国趁机入侵。

    1910年12月,指派天津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赴哈尔滨,开始了大规模的鼠疫防疫工作,随后抽调所能调动的陆军军医学堂、北洋医学堂和协和医学院的医护人员以及直隶、山东等地方的一些医生,陆续前往东北。

    在伍连德等专家的建议下,清政府及各地方当局对疫情采取了科学而有效的防疫措施,比如组建各级防疫组织、颁布各种防疫法规,以及采取了隔断交通、对病人及疑似病人实施隔离、焚化尸体、对疫区严格消毒等具体防疫措施。而实际过程中,疫情较重的地方,往往整村整村被焚烧,疫情得以有效控制。

    而接下来的问题却是凸显开来,由于此次疫情涉及范围之广,整个东北的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大片土地荒芜,大量百姓需要赈济,许许多多的问题亟待解决,身为三省总督的锡良虽带病坚持,主持各项赈灾与恢复民生的举措,终因体力不支,再次病倒,而锡良不愿因为自己病倒而耽误这些民生大计,于是特殊授意,令张瑜负责督办相关事宜,而之后报知其知晓。这样一来,张瑜第一次可以真真切切地为百姓做些事情。

    新年了,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