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秦画
2005年12月22日,夜晚9点54分
御堂捅了捅君寻问道,“先看信,还是开盒?”
君寻犹豫了一下。他很想先看看生日礼物是个怎么样的画,但他又很想知道信里面究竟写些什么。
御堂似乎看得出好兄弟的心思,便建议道,“还是你读信,我开盒。。。这样分工合作,可以省下很多时间呢。你觉得呢?”
君寻摇了摇头道,“看信比较好。来个未卜先知也不错。。。可是。。。”
御堂闷哼一声,突然一脚向君寻的腰踢去。君寻仗着身形灵活,旋一拧身,避了開去,御堂的一脚,在君寻腰際擦过,君寻身形未稳,翻手一掌,向他小腿砍出,但御堂出腿收縮,快疾無比,君寻一掌砍下,御堂右腿已收去,左腿却抬了起來,停在半空中。
君寻在御堂还没踢出另一脚时,连忙退后,手足无措,冷汗直冒的问,“你、你在干什么?”
“嘿嘿,要是你头脑比你的功夫快那就好了。笨蛋书虫!”御堂苦笑道。
他的意思很明白的是在指君寻性子非常优柔寡断,凡是什么事情都拿不定主意。
君寻想已怒极,可是以当时的情形来看,他决定不和御堂计较下去,一声冷笑道,“御堂,真是让你见笑了。好吧,先看信!”
李杰,1月1日2000年,傍晚5点48分
最亲的小寻:
当你能够看到这封信的时候,那就表示你已经把我在前一封信里留下来的谜题给解开了。那对你来说会不会很难呢?我可是用尽了一整天的时间来设计出这谜题的,可以说是非常兴奋不已。
“师傅还真是乐在其中呢。这样的心情哪会让人想到这么一个人就这么失踪了?”御堂沉吟道。
君寻心有同感,可是并没做出什么发言。他不像御堂那样,是个急性子的人。
既然你能够将我的谜题揭开,真是让人振奋人心,很希望能够与你共享一杯生日酒。
好了,废话少说。我相信你应该看到了我送给你的生日礼物。
信读到这里,御堂瞪了君寻一眼道,“都说边打开盒子边看信了。。。”
君寻暂且无奈的放下手中的信,伸手将盒子移到眼前。然后慢慢地掀起盒子的盖。
他们首先目睹的是条褐色的卷轴。
一般来说,如果师傅要送一幅画给君寻的话,那么他们所会料到的是看到一幅发黄发霉的卷轴,可是他们所看到的卷轴像卷轴却又不像是卷轴。换句话说,古画通常两边是由黑色木质做的轴来持着画,让它能够有个骨架。但是,里头的卷轴只有一个深褐色的圆棍,而中间以一条银链紧邦着卷轴和棍子在一起。
君寻一拿起盒子里头的卷轴时,眉头却皱了一下。他望着御堂道,“你摸摸看,像不像是一块布?”御堂也望回君寻,点了点头。
“打开来看看是什么。”御堂接着道。
君寻先解开卷轴上的项链,仔细得观察一下,却没想到那是师傅一直戴着的白金项链!
这白金项链上的吊坠来头非常神奇,是在探险的时候,在非洲的一个部落得到的,据说聚集了天地万物灵气的力量,能够联系着阴阳两界的吊坠。这吊坠其实是个小型的圆石头,而石头上刻有了一种血色的图案,是个阵法。
当然,这样的吊坠不可能这么轻易就送给外人的。君寻的师傅是因为在探险中救了整个部落,才会被送了这份大礼。
“看来师傅不只留了一幅画给你,还留下了一条对他来说是意义重大的项链。可见他的失踪可大可小。。。”
“我猜想也是。。。”君寻不禁再度开始担心了起来。
沉默了片刻,御堂提醒道,“先暂时不要去想师傅的事情,眼前为重。”
在君寻能够将那布质卷轴摆放在大桌上时,御堂立刻阻止了他。“等一下!”
“做什么?”君寻问。
御堂在手提包里取出两双手套递给了君寻说明,“这可能是幅古画,先戴上手套比较好,免得弄脏它。”
“原来你已经做好了防范措施了,真难得呀。”君寻便说边戴上手套。
之后,他小心翼翼的取出棍子,然后慢慢的将它揉开来。
眼前有浅色彩的图案展现在他们眼前。这是一张以微服出海为内容的彩色图案,笔势纵横、气象雄伟,简直浩荡辉煌。虽然在那片布织物上彩色黯然,图像有所失真,但依旧可以看出,整张绘画的线条浑厚纯朴,其中所画,无论海浪、船只、人物大巧若拙,形象生动,绝非出自一般画匠之手。
可是两人研究来研究去,觉得这画看起来不怎么像是一幅完整的画!
就拿画的左右边来说,绘画的船只好似被切割得很突然,一点也不像是古代人会那么做的一件事。古代画家以自己的画为荣,为一种至高无上的作品,尽管海上出现了一百艘船只,他们还是会将那一百艘船只画得栩栩如生,就连细节也能够画得若隐若现,一点都不马虎。
“喂,君寻,这幅画。。。”御堂沉吟道,“这幅画看起来不像是元明清代的水墨画,也看起来不像是隋唐宋代的山水画。。。”他不等君寻说完,立刻道,“应该是秦朝的彩绘布帛。。。描述着徐福出海找寻长生不老药的情景。”
“咦,”君寻惊讶的望着御堂,“你是怎么知道的?”
“实不相瞒,”御堂将整只手搭在君寻的右肩膀道,“小弟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左右历史知识一流,而且我是从小到大玩古董长大的,什么样的古董我没见过?所以在美国的时候也修读一些有关考古的科目,增广见闻!怎么样?是不是很了不起?”
“呵呵,是你的话我不会感到额外的惊喜,不过也值得夸奖!”君寻无奈的笑道。“所以,做兄弟的我就让你发表你对这幅画的看法吧。。。”
御堂给了一个‘非常自豪’的眼神道,“听着了,其实我也不是很确定,不过依照他们所用的布料,彩色,我实在也想不出其他朝代的可能性。。。但是奇怪的是我不能够断定它是否出自于秦朝,因为秦朝大多数的绘画画图早就荡然无存,少之又少,很难能够断定是否出自于秦朝。。。但是这幅画,这些人穿的衣服是来自秦朝的,尤其是中间这位穿着高尚的先生,照我看来就是徐福本人。”
他云云道,“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君寻听得一塌糊涂,再问,“不听你说那些历史,就讲你语无伦次的说它是出于秦朝,而不是其他朝代,但又不确定。那么我用就用另外一个方式问,你是凭什么说这幅画属秦朝画?你也可以说它属于唐朝行,明朝也可以。。。”
御堂摇摇头道,“我是凭感觉!你看,这幅画画得那么逼真,像是让你真正感受到自己当时就在现场,因为只有在现场,你才能够将眼前的情景画得那么生动!就好像用了照相机拍下来的。。。”
话一说完,君寻吞了吞口水,打了一个冷颤道,“还是先看看师傅怎么说吧。。。”
这份生日礼物极为特别,特别的原因相信你们也发觉到了,这幅画其实是个不完整的画。换句话说,这幅画应该还有其他能够拼凑在一起的画,来凑成一幅更加庞大的图案。虽然说画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并不是很稀奇,但是应该值得注意的是这幅画所要描述的故事。以图上的画,尤其是那画中间的那位官职不小的秦国人,我第一时刻就连想到可能那是当年徐福微服出海寻找‘不死药’的一幅画。
得到这幅画的时候,其实是在一种奇缘巧合之下得到的,换句话说是在根本就没有事先策划过的行程之中偶然得到的。当然,我怎么得到这幅画,其中必然有一个故事,所以你就慢慢读下去吧。。。
君寻的师傅李杰是一个一生中充满传奇,乃世间少数的著名探险家。
他经历过许多不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古怪事,也可以说是走遍了世界各地,对文化以及中国武术都非常精通,也对考古,天文,科学等科目极有兴趣,且有着深透的研究,不输于有着大学文凭的学生,而拥有这样的知识完全是为了方便他的冒险需要。
他好奇心重大,喜欢将遇见,或经历的事迹一一记录下来,有极高的绘画天份,以及叙述故事的本领。在全国各地,凭着豪爽,智勇双全,正义感性格的他结识了许多朋友,但同时也得罪了很多人。
虽说他的多数事迹有一部份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违法的事也做过不少。由于是因为好奇心过重,敢勇于尝尽天下事,索性这些事迹当然也包括了他其中的一个兴趣,那就是盗墓。
在他的字典里,爬山涉水意味着盗墓,云游四海意味着探索世间的种种奇怪事迹。
对于这些名词君寻固然了如指掌,因为只有在云游四海的时候君寻才得以跟去,爬山涉水的话就免谈了,鉴于盗墓有着极度的危险性。
以盗墓而言,最终的目的乃是墓里的陪葬品,完全来自于古时候的皇亲贵族。
众所皆知,古时候的高官达人皇亲贵族在建造墓地的时候总是会想方设法防止自己的墓被盗取,索性在墓中设置种种机关暗器,埋伏,或是任何能致人于死地的方法,而显然这对年纪轻的君寻来说实在是太危险了。
在此这幅画的由来,明显是从李杰卷入其中一次事件时偶然得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故事与他们手中的秦画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在其中却关系了一件被世人遗忘的传说。
那传说,流传了千百年,有无数的版本,演变成永无止境的民间故事与神话等,但最终都围绕着同样的主题,那就是长生不老。
能够探索出千古帝王陵墓的遗址一直以来都是盗墓者的心愿。地宫深处,究竟隐藏着怎么样的秘密,当然都仍是一个谜。
在这号称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连续的改朝换代之中,不知道有多少个皇帝花费了大笔金钱与劳力建造了自己的陵墓,好让自己在往生之时也能够继续享尽荣华富贵。
从秦始皇年代开始,建造浩荡的陵墓的梦想一直都被往后的帝王采纳,而在这片中国地底下之中,埋葬的皇帝简直多得不胜枚举。
至今,有众多陵墓已被发现,注意,这里说明被发现,不是被发掘。发现是指都知道某帝王陵墓的遗址但没法进入,而被发掘是指已经被人盗掘或考古。
那些被发现的陵墓有疑似的始皇陵,武则天乾陵,唐太宗陵等,虽说具体位置大致上已是确认,但由于某种原因的关系这些陵墓一直被封锁着,可能是因为年代已久的关系,或是陵墓构造戒备森严,难以着手,又或者破损程度已经到了严重地步的关系,还是被以往的盗墓者给殆尽了(比如说大唐,南宋,西汉东汉的众多帝王墓等)。
其中被发掘并保存甚好的便是堪称世界举世闻名的明十三陵,这十三处明代皇帝陵墓葬有成祖(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毅宗(思宗)等,都位于北京的紫禁城里。
不仅如此,到了今日今时,一些帝王的陵墓遗址仍是个谜,比如说元朝伟大的始祖成吉思汗,曹操高陵,还有元朝大致皇帝的陵墓。
越是没被发现/发掘的陵墓越是让盗墓者越感兴趣。
而且这些盗墓者需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进行一些详细的研究来推算出要去偷那个人的墓,他的大概位置,然后才决定是不是值得去偷盗。
除此之外,盗墓者也要有极高的工程学知识,因为那些有价值的古墓,尤其是贵族的古坟墓的建造法通常都是造得十分牢固,又或者地宫采纳了迷宫的建造方式,索性如果没有事先作任何的规划,搞不好失算了一步,必然会葬身于古墓之中。
这样的事迹不计其数,也是一种众人皆知的事实。
不仅如此,盗墓者都必须全副武装,随身携带着比如说防毒面具,工兵铲,短刀,手枪,手电筒等等的盗墓工具,以防万一且让盗墓的过程事半功倍。
当时,这两人找了一处地方,并坐下来阅读着师傅手写的信,从中还得知了一些相当有趣的事迹。
公元1990年,这一年,鼎鼎有名的考古学家,年有六十九岁的言桁教授在一次寻墓之旅的时候因当地地区发生地震而失踪。
在这里得先说明一下言桁这人的事迹。
表面上来说,言桁是一名在北京大学里胜任教授职位的考古学与历史学家,一身所专攻的也只有一门,那就是三国时代的历史,所考古的也自然是那一朝代的事。
他鼎鼎有名,完全是因为在三国历史学上做出了许多贡献,有着三国文化的权威。
不仅如此,他在一些记载着三国的古书籍之中精准地推算出并找到了蒋陵,又名吴王墓的孙权陵墓,从此名声大噪,搞得有很多人慕名而来,花费了许多钱财,为了只是上他的一堂课,可以说是世间上所公认的大学者。
言桁的名字,虽然在学者界里是数一数二的三国痴,但他却有个不为人知的身份。
言桁,外号伏龙,在盗墓界里算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盗墓专家。
他一身的盗墓手艺,完全来自于埃及的一名盗墓高手,年轻的时候便跟随着他四处游行,得了无数的经验。
虽说他是考古学家也是盗墓专家,但言桁比较感兴趣的还是以寻找出三国帝王之墓为主,并先行进入探索之后再以考古的名义发觉墓地。
然则,言桁一直以来有一个志愿,那就是寻找曹操陵墓的下落,并破除七十二疑冢这千古之谜。
传说中的七十二疑冢指得是曹操陵墓,这是据说曹操怕死后被人发掘坟墓,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抬出邺城,在漳河旁一带造了七十二个疑冢,布下扑朔迷离的迷局。
而关于曹操陵墓准确的位置,在世间的1000多年来存有着无数说法,比如许昌城外,漳河水底,铜雀台下等等。
其中邺城以西有北朝墓群,被传为曹操的七十二疑冢。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中称,“(曹操)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
除此之外,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曹操冢》点出曹操墓可能在其设的七十二疑冢之外,更显示出其诡诈,“许城外有河水汹涌,近崖深黯。盛夏时,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尸断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转相惊怪。邑宰闻之,遣多人闸断上流,遏其水。见崖下有深洞,中置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去轮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汉篆。细视之,则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
随着这些杰作的流传,曹操墓之谜就更加引人注目,也更加扑朔迷离,而像言桁这样的这样的一种痴迷,可以说是到了极端的地步,每天不断地进行着研究,一旦找到相关线索,便会动身启程来回寻找,可是到头来都以败兴而归的心情返回。
在这里除了言桁以外还要多叙述一个人,那就是言桁的女儿,名叫言欢。
言欢虽然也是得到了言桁的真传,是个盗墓者,但这只是她的其中一项业余活动。她真正的职业是一名战地记者,大多数驻守在中东地区的阿富汗和以色列报导着当地战况,是一位颇有勇气,喜欢挑战的女性。
她会和李杰结识,是她和她父亲与年轻时候的李杰曾经因为一些误会不打不相识而成为朋友的。
那是在一次盗墓之中有所碰面,因为一开始他们两人(分别是不同队伍)为了争议是谁先发现古墓而大打出手,却反而没想的是在墓中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故,两组人员生命危在旦夕。
索性他们为了保命,逃出那墓地,并化干戈为玉帛,互相帮忙,将彼此及时救了出来,才险些捡回了一条命。
当然,也是因为那场意外,言桁不幸中了风,并迫不得已在五十七岁的时候从盗墓一职退休,大多数都在家疗养或是授课。
可是,这仍然不灭他的信念,尽管言欢多次相劝,却始终无法阻止言桁一心一意想找出曹操陵墓的位置。
终于,趁一次言欢出境工作的时候,他悄悄地离家出走,神不知鬼不觉地准备盗墓工具,再度自己一人返回河南,寻出曹操陵墓真正的位置。
那时他得知了一些消息,河南省一带发生了4。9级的地震,由于地壳的岩浆和热物质向上,地壳加速迁移,村庄的后山岩石突然崩溃和断裂,不时还流露出了一座石碑来。
这座石碑随着土壤石头一同翻滚了出来,而基于过程中产生了不少摩擦以及撞击,石碑的状态是裂成两半,上半面是完全破碎的。话虽如此,石碑的下半面却写着一个字,那就是‘陵’。
可是那是个什么样的陵,是谁的陵完全得先将上半面复原才能得知。
言桁当时不等石碑复原,便立即动身到地震区探查一番,因为他之前就掌握了有关曹操陵墓的具体位置,只不过奇怪的是到底在哪里他就不得而知,再加上他身子一直时好时坏,这几年可是让他受苦了不少,无法远行。
索性只要是河南发生任何动静,他就特别关注,而且现在又流露出了一座不明的石碑来,言桁一阵欢喜,做了一些安排,很快地他人早就在那里了。
那时候的一些当地的考古团队也已经在那座山的灾区进行着考古活动,可惜终究那里算是灾区,这些人不得以深入,只能呆在一段距离内考古。
正当他们将收集回来的石碑碎石重组,言桁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
如果你一直以来所崇拜的偶像突然间就这么出现在你面前,那会是怎么样的感觉?
那些人此刻的表情都非常一致,就好像看见了神出现一般的模样,只能呆呆地望着他,无法发出任何声音来,整个人像是被这神所发出来的气势给镇压住了,脑袋全然一片空白。
像言桁这样的大人物自然有自己的怪脾气和态度。他能够无声无息地出现,也能够无声无息地离开,完全不管周围的人事物,尤其处在于着自己的世界时候,他态度更甚。
“言。。。神。。。”崇拜他,又给他绰号的这几个人就这么盯着他一拐一拐地走进他们设立的帐篷里,直到来到放置石碑的平台为止。
当时言桁举手向周围的人示意不要打扰他,便沉声地研究起那块石碑。
他将手杖拿起,在碎石中翻了又翻,途中还发出了几道沉吟来。
“言博士,您突然大驾光临,我们有失远迎,很荣幸。。。”一名负责那考古团队的教授前来与言桁打招呼,但谁知道言桁不怎么理会他的存在,来了不到五分钟时间,就已经动身离开,还走得匆忙。
那时候那名教授还隐隐约约地听见言桁嘴边所说的话,“一定是那里,一定是。。。”
就这样,言桁消失在众人的眼前,什么也没有说。
希望大家会喜欢这部作品!请多多支持,衷心感谢!
御堂捅了捅君寻问道,“先看信,还是开盒?”
君寻犹豫了一下。他很想先看看生日礼物是个怎么样的画,但他又很想知道信里面究竟写些什么。
御堂似乎看得出好兄弟的心思,便建议道,“还是你读信,我开盒。。。这样分工合作,可以省下很多时间呢。你觉得呢?”
君寻摇了摇头道,“看信比较好。来个未卜先知也不错。。。可是。。。”
御堂闷哼一声,突然一脚向君寻的腰踢去。君寻仗着身形灵活,旋一拧身,避了開去,御堂的一脚,在君寻腰際擦过,君寻身形未稳,翻手一掌,向他小腿砍出,但御堂出腿收縮,快疾無比,君寻一掌砍下,御堂右腿已收去,左腿却抬了起來,停在半空中。
君寻在御堂还没踢出另一脚时,连忙退后,手足无措,冷汗直冒的问,“你、你在干什么?”
“嘿嘿,要是你头脑比你的功夫快那就好了。笨蛋书虫!”御堂苦笑道。
他的意思很明白的是在指君寻性子非常优柔寡断,凡是什么事情都拿不定主意。
君寻想已怒极,可是以当时的情形来看,他决定不和御堂计较下去,一声冷笑道,“御堂,真是让你见笑了。好吧,先看信!”
李杰,1月1日2000年,傍晚5点48分
最亲的小寻:
当你能够看到这封信的时候,那就表示你已经把我在前一封信里留下来的谜题给解开了。那对你来说会不会很难呢?我可是用尽了一整天的时间来设计出这谜题的,可以说是非常兴奋不已。
“师傅还真是乐在其中呢。这样的心情哪会让人想到这么一个人就这么失踪了?”御堂沉吟道。
君寻心有同感,可是并没做出什么发言。他不像御堂那样,是个急性子的人。
既然你能够将我的谜题揭开,真是让人振奋人心,很希望能够与你共享一杯生日酒。
好了,废话少说。我相信你应该看到了我送给你的生日礼物。
信读到这里,御堂瞪了君寻一眼道,“都说边打开盒子边看信了。。。”
君寻暂且无奈的放下手中的信,伸手将盒子移到眼前。然后慢慢地掀起盒子的盖。
他们首先目睹的是条褐色的卷轴。
一般来说,如果师傅要送一幅画给君寻的话,那么他们所会料到的是看到一幅发黄发霉的卷轴,可是他们所看到的卷轴像卷轴却又不像是卷轴。换句话说,古画通常两边是由黑色木质做的轴来持着画,让它能够有个骨架。但是,里头的卷轴只有一个深褐色的圆棍,而中间以一条银链紧邦着卷轴和棍子在一起。
君寻一拿起盒子里头的卷轴时,眉头却皱了一下。他望着御堂道,“你摸摸看,像不像是一块布?”御堂也望回君寻,点了点头。
“打开来看看是什么。”御堂接着道。
君寻先解开卷轴上的项链,仔细得观察一下,却没想到那是师傅一直戴着的白金项链!
这白金项链上的吊坠来头非常神奇,是在探险的时候,在非洲的一个部落得到的,据说聚集了天地万物灵气的力量,能够联系着阴阳两界的吊坠。这吊坠其实是个小型的圆石头,而石头上刻有了一种血色的图案,是个阵法。
当然,这样的吊坠不可能这么轻易就送给外人的。君寻的师傅是因为在探险中救了整个部落,才会被送了这份大礼。
“看来师傅不只留了一幅画给你,还留下了一条对他来说是意义重大的项链。可见他的失踪可大可小。。。”
“我猜想也是。。。”君寻不禁再度开始担心了起来。
沉默了片刻,御堂提醒道,“先暂时不要去想师傅的事情,眼前为重。”
在君寻能够将那布质卷轴摆放在大桌上时,御堂立刻阻止了他。“等一下!”
“做什么?”君寻问。
御堂在手提包里取出两双手套递给了君寻说明,“这可能是幅古画,先戴上手套比较好,免得弄脏它。”
“原来你已经做好了防范措施了,真难得呀。”君寻便说边戴上手套。
之后,他小心翼翼的取出棍子,然后慢慢的将它揉开来。
眼前有浅色彩的图案展现在他们眼前。这是一张以微服出海为内容的彩色图案,笔势纵横、气象雄伟,简直浩荡辉煌。虽然在那片布织物上彩色黯然,图像有所失真,但依旧可以看出,整张绘画的线条浑厚纯朴,其中所画,无论海浪、船只、人物大巧若拙,形象生动,绝非出自一般画匠之手。
可是两人研究来研究去,觉得这画看起来不怎么像是一幅完整的画!
就拿画的左右边来说,绘画的船只好似被切割得很突然,一点也不像是古代人会那么做的一件事。古代画家以自己的画为荣,为一种至高无上的作品,尽管海上出现了一百艘船只,他们还是会将那一百艘船只画得栩栩如生,就连细节也能够画得若隐若现,一点都不马虎。
“喂,君寻,这幅画。。。”御堂沉吟道,“这幅画看起来不像是元明清代的水墨画,也看起来不像是隋唐宋代的山水画。。。”他不等君寻说完,立刻道,“应该是秦朝的彩绘布帛。。。描述着徐福出海找寻长生不老药的情景。”
“咦,”君寻惊讶的望着御堂,“你是怎么知道的?”
“实不相瞒,”御堂将整只手搭在君寻的右肩膀道,“小弟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左右历史知识一流,而且我是从小到大玩古董长大的,什么样的古董我没见过?所以在美国的时候也修读一些有关考古的科目,增广见闻!怎么样?是不是很了不起?”
“呵呵,是你的话我不会感到额外的惊喜,不过也值得夸奖!”君寻无奈的笑道。“所以,做兄弟的我就让你发表你对这幅画的看法吧。。。”
御堂给了一个‘非常自豪’的眼神道,“听着了,其实我也不是很确定,不过依照他们所用的布料,彩色,我实在也想不出其他朝代的可能性。。。但是奇怪的是我不能够断定它是否出自于秦朝,因为秦朝大多数的绘画画图早就荡然无存,少之又少,很难能够断定是否出自于秦朝。。。但是这幅画,这些人穿的衣服是来自秦朝的,尤其是中间这位穿着高尚的先生,照我看来就是徐福本人。”
他云云道,“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君寻听得一塌糊涂,再问,“不听你说那些历史,就讲你语无伦次的说它是出于秦朝,而不是其他朝代,但又不确定。那么我用就用另外一个方式问,你是凭什么说这幅画属秦朝画?你也可以说它属于唐朝行,明朝也可以。。。”
御堂摇摇头道,“我是凭感觉!你看,这幅画画得那么逼真,像是让你真正感受到自己当时就在现场,因为只有在现场,你才能够将眼前的情景画得那么生动!就好像用了照相机拍下来的。。。”
话一说完,君寻吞了吞口水,打了一个冷颤道,“还是先看看师傅怎么说吧。。。”
这份生日礼物极为特别,特别的原因相信你们也发觉到了,这幅画其实是个不完整的画。换句话说,这幅画应该还有其他能够拼凑在一起的画,来凑成一幅更加庞大的图案。虽然说画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并不是很稀奇,但是应该值得注意的是这幅画所要描述的故事。以图上的画,尤其是那画中间的那位官职不小的秦国人,我第一时刻就连想到可能那是当年徐福微服出海寻找‘不死药’的一幅画。
得到这幅画的时候,其实是在一种奇缘巧合之下得到的,换句话说是在根本就没有事先策划过的行程之中偶然得到的。当然,我怎么得到这幅画,其中必然有一个故事,所以你就慢慢读下去吧。。。
君寻的师傅李杰是一个一生中充满传奇,乃世间少数的著名探险家。
他经历过许多不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古怪事,也可以说是走遍了世界各地,对文化以及中国武术都非常精通,也对考古,天文,科学等科目极有兴趣,且有着深透的研究,不输于有着大学文凭的学生,而拥有这样的知识完全是为了方便他的冒险需要。
他好奇心重大,喜欢将遇见,或经历的事迹一一记录下来,有极高的绘画天份,以及叙述故事的本领。在全国各地,凭着豪爽,智勇双全,正义感性格的他结识了许多朋友,但同时也得罪了很多人。
虽说他的多数事迹有一部份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违法的事也做过不少。由于是因为好奇心过重,敢勇于尝尽天下事,索性这些事迹当然也包括了他其中的一个兴趣,那就是盗墓。
在他的字典里,爬山涉水意味着盗墓,云游四海意味着探索世间的种种奇怪事迹。
对于这些名词君寻固然了如指掌,因为只有在云游四海的时候君寻才得以跟去,爬山涉水的话就免谈了,鉴于盗墓有着极度的危险性。
以盗墓而言,最终的目的乃是墓里的陪葬品,完全来自于古时候的皇亲贵族。
众所皆知,古时候的高官达人皇亲贵族在建造墓地的时候总是会想方设法防止自己的墓被盗取,索性在墓中设置种种机关暗器,埋伏,或是任何能致人于死地的方法,而显然这对年纪轻的君寻来说实在是太危险了。
在此这幅画的由来,明显是从李杰卷入其中一次事件时偶然得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故事与他们手中的秦画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在其中却关系了一件被世人遗忘的传说。
那传说,流传了千百年,有无数的版本,演变成永无止境的民间故事与神话等,但最终都围绕着同样的主题,那就是长生不老。
能够探索出千古帝王陵墓的遗址一直以来都是盗墓者的心愿。地宫深处,究竟隐藏着怎么样的秘密,当然都仍是一个谜。
在这号称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连续的改朝换代之中,不知道有多少个皇帝花费了大笔金钱与劳力建造了自己的陵墓,好让自己在往生之时也能够继续享尽荣华富贵。
从秦始皇年代开始,建造浩荡的陵墓的梦想一直都被往后的帝王采纳,而在这片中国地底下之中,埋葬的皇帝简直多得不胜枚举。
至今,有众多陵墓已被发现,注意,这里说明被发现,不是被发掘。发现是指都知道某帝王陵墓的遗址但没法进入,而被发掘是指已经被人盗掘或考古。
那些被发现的陵墓有疑似的始皇陵,武则天乾陵,唐太宗陵等,虽说具体位置大致上已是确认,但由于某种原因的关系这些陵墓一直被封锁着,可能是因为年代已久的关系,或是陵墓构造戒备森严,难以着手,又或者破损程度已经到了严重地步的关系,还是被以往的盗墓者给殆尽了(比如说大唐,南宋,西汉东汉的众多帝王墓等)。
其中被发掘并保存甚好的便是堪称世界举世闻名的明十三陵,这十三处明代皇帝陵墓葬有成祖(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毅宗(思宗)等,都位于北京的紫禁城里。
不仅如此,到了今日今时,一些帝王的陵墓遗址仍是个谜,比如说元朝伟大的始祖成吉思汗,曹操高陵,还有元朝大致皇帝的陵墓。
越是没被发现/发掘的陵墓越是让盗墓者越感兴趣。
而且这些盗墓者需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进行一些详细的研究来推算出要去偷那个人的墓,他的大概位置,然后才决定是不是值得去偷盗。
除此之外,盗墓者也要有极高的工程学知识,因为那些有价值的古墓,尤其是贵族的古坟墓的建造法通常都是造得十分牢固,又或者地宫采纳了迷宫的建造方式,索性如果没有事先作任何的规划,搞不好失算了一步,必然会葬身于古墓之中。
这样的事迹不计其数,也是一种众人皆知的事实。
不仅如此,盗墓者都必须全副武装,随身携带着比如说防毒面具,工兵铲,短刀,手枪,手电筒等等的盗墓工具,以防万一且让盗墓的过程事半功倍。
当时,这两人找了一处地方,并坐下来阅读着师傅手写的信,从中还得知了一些相当有趣的事迹。
公元1990年,这一年,鼎鼎有名的考古学家,年有六十九岁的言桁教授在一次寻墓之旅的时候因当地地区发生地震而失踪。
在这里得先说明一下言桁这人的事迹。
表面上来说,言桁是一名在北京大学里胜任教授职位的考古学与历史学家,一身所专攻的也只有一门,那就是三国时代的历史,所考古的也自然是那一朝代的事。
他鼎鼎有名,完全是因为在三国历史学上做出了许多贡献,有着三国文化的权威。
不仅如此,他在一些记载着三国的古书籍之中精准地推算出并找到了蒋陵,又名吴王墓的孙权陵墓,从此名声大噪,搞得有很多人慕名而来,花费了许多钱财,为了只是上他的一堂课,可以说是世间上所公认的大学者。
言桁的名字,虽然在学者界里是数一数二的三国痴,但他却有个不为人知的身份。
言桁,外号伏龙,在盗墓界里算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盗墓专家。
他一身的盗墓手艺,完全来自于埃及的一名盗墓高手,年轻的时候便跟随着他四处游行,得了无数的经验。
虽说他是考古学家也是盗墓专家,但言桁比较感兴趣的还是以寻找出三国帝王之墓为主,并先行进入探索之后再以考古的名义发觉墓地。
然则,言桁一直以来有一个志愿,那就是寻找曹操陵墓的下落,并破除七十二疑冢这千古之谜。
传说中的七十二疑冢指得是曹操陵墓,这是据说曹操怕死后被人发掘坟墓,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抬出邺城,在漳河旁一带造了七十二个疑冢,布下扑朔迷离的迷局。
而关于曹操陵墓准确的位置,在世间的1000多年来存有着无数说法,比如许昌城外,漳河水底,铜雀台下等等。
其中邺城以西有北朝墓群,被传为曹操的七十二疑冢。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中称,“(曹操)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
除此之外,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曹操冢》点出曹操墓可能在其设的七十二疑冢之外,更显示出其诡诈,“许城外有河水汹涌,近崖深黯。盛夏时,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尸断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转相惊怪。邑宰闻之,遣多人闸断上流,遏其水。见崖下有深洞,中置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去轮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汉篆。细视之,则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
随着这些杰作的流传,曹操墓之谜就更加引人注目,也更加扑朔迷离,而像言桁这样的这样的一种痴迷,可以说是到了极端的地步,每天不断地进行着研究,一旦找到相关线索,便会动身启程来回寻找,可是到头来都以败兴而归的心情返回。
在这里除了言桁以外还要多叙述一个人,那就是言桁的女儿,名叫言欢。
言欢虽然也是得到了言桁的真传,是个盗墓者,但这只是她的其中一项业余活动。她真正的职业是一名战地记者,大多数驻守在中东地区的阿富汗和以色列报导着当地战况,是一位颇有勇气,喜欢挑战的女性。
她会和李杰结识,是她和她父亲与年轻时候的李杰曾经因为一些误会不打不相识而成为朋友的。
那是在一次盗墓之中有所碰面,因为一开始他们两人(分别是不同队伍)为了争议是谁先发现古墓而大打出手,却反而没想的是在墓中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故,两组人员生命危在旦夕。
索性他们为了保命,逃出那墓地,并化干戈为玉帛,互相帮忙,将彼此及时救了出来,才险些捡回了一条命。
当然,也是因为那场意外,言桁不幸中了风,并迫不得已在五十七岁的时候从盗墓一职退休,大多数都在家疗养或是授课。
可是,这仍然不灭他的信念,尽管言欢多次相劝,却始终无法阻止言桁一心一意想找出曹操陵墓的位置。
终于,趁一次言欢出境工作的时候,他悄悄地离家出走,神不知鬼不觉地准备盗墓工具,再度自己一人返回河南,寻出曹操陵墓真正的位置。
那时他得知了一些消息,河南省一带发生了4。9级的地震,由于地壳的岩浆和热物质向上,地壳加速迁移,村庄的后山岩石突然崩溃和断裂,不时还流露出了一座石碑来。
这座石碑随着土壤石头一同翻滚了出来,而基于过程中产生了不少摩擦以及撞击,石碑的状态是裂成两半,上半面是完全破碎的。话虽如此,石碑的下半面却写着一个字,那就是‘陵’。
可是那是个什么样的陵,是谁的陵完全得先将上半面复原才能得知。
言桁当时不等石碑复原,便立即动身到地震区探查一番,因为他之前就掌握了有关曹操陵墓的具体位置,只不过奇怪的是到底在哪里他就不得而知,再加上他身子一直时好时坏,这几年可是让他受苦了不少,无法远行。
索性只要是河南发生任何动静,他就特别关注,而且现在又流露出了一座不明的石碑来,言桁一阵欢喜,做了一些安排,很快地他人早就在那里了。
那时候的一些当地的考古团队也已经在那座山的灾区进行着考古活动,可惜终究那里算是灾区,这些人不得以深入,只能呆在一段距离内考古。
正当他们将收集回来的石碑碎石重组,言桁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
如果你一直以来所崇拜的偶像突然间就这么出现在你面前,那会是怎么样的感觉?
那些人此刻的表情都非常一致,就好像看见了神出现一般的模样,只能呆呆地望着他,无法发出任何声音来,整个人像是被这神所发出来的气势给镇压住了,脑袋全然一片空白。
像言桁这样的大人物自然有自己的怪脾气和态度。他能够无声无息地出现,也能够无声无息地离开,完全不管周围的人事物,尤其处在于着自己的世界时候,他态度更甚。
“言。。。神。。。”崇拜他,又给他绰号的这几个人就这么盯着他一拐一拐地走进他们设立的帐篷里,直到来到放置石碑的平台为止。
当时言桁举手向周围的人示意不要打扰他,便沉声地研究起那块石碑。
他将手杖拿起,在碎石中翻了又翻,途中还发出了几道沉吟来。
“言博士,您突然大驾光临,我们有失远迎,很荣幸。。。”一名负责那考古团队的教授前来与言桁打招呼,但谁知道言桁不怎么理会他的存在,来了不到五分钟时间,就已经动身离开,还走得匆忙。
那时候那名教授还隐隐约约地听见言桁嘴边所说的话,“一定是那里,一定是。。。”
就这样,言桁消失在众人的眼前,什么也没有说。
希望大家会喜欢这部作品!请多多支持,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