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大守墓家族…
一:为僧格林沁王爷守墓十世的草原贵族
沈阳市法库县西北25公里,四家子蒙古族自治乡公主陵村。
一座一丈七尺高的青石透龙巨碑孤零零地指向天空,压得身下的驮碑贔屃合不上大嘴。
一百四十二年的风雨,前清同治皇帝的圣旨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依稀的几行还可以辨认:
‘……荷三朝之宠眷,经百战之勋名‘
‘……督师五省,侵寒耐暑;临阵六年,奋爪士以同仇‘
‘率偏师而进剿……何图小丑,鼠伏难防‘
‘炳千秋日月之光,贞珉永勒;挹万古云霄之气,亮节常昭‘
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第二十六代侄孙--清朝最后一个敢于提刀上马的贵族大将--僧格林沁亲王,魂归于此。
长脸,络腮胡子,深深的抬头纹砍在额上。略微弯曲的一对凤眼,头上盘着一团弯曲发亮的黑发。棉裤毡鞋,跟任何一个东北老农的打扮没有区别。这就是他--55岁的守墓人白庆荣。
白庆荣告诉记者,白家的男人长相都差不多。‘吃这边的水,长相就变。‘白庆荣指指弟弟白庆乾。‘听说在蒙古老家,我们姓白的不少都是宽脸膛。‘
‘原先姓包……因为犯了事,在乾隆年间从科尔沁左翼后旗--就是通辽,被发配到法库来守墓的。‘白庆荣这样解释自己的家族迁居史。‘到我这一辈,正好是第十代。老辈人说了,要是哪天皇上一开恩,还能让咱们改回包姓。‘
沈阳市蒙古族联谊会提供的一份资料佐证了白氏家族口口相传的记忆:雍正皇帝的侄女和硕端柔公主,下嫁科尔沁左翼后旗第七任郡王为妻。随之而来的还有李、马、德、温等八户陪嫁的平民奴隶,均被划入蒙古籍。当地最大的山因八户人家落户于此,叫做‘八户山‘,后讹传为‘巴虎山‘;由于其中四家在山北定居,此地得名‘四家子‘。和硕端柔公主死于1754年,建陵葬在山脚下,生前陪嫁的八户奴隶成为守陵者,他们聚集的村庄因此得名‘公主陵‘。
而白氏家族。则是于1761年专门从科尔沁左翼后旗调来守墓的蒙古贵族,如今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姓氏,二千多人的公主陵村,姓白的有六百多人。‘咱们虽说是犯了事,被发配来守墓的,但也是主!成吉思汗的后代!‘白庆荣坚持。‘咱们跟僧格林沁王爷都是一个姓!‘
但是,他只会说简单的蒙语,‘吃饭‘‘喝水‘……;唯一一次骑马。是年轻时在生产队骑的犁地马。差点摔下来。祖先纵马草原的生活痕迹在他身上,已经近乎完全消失。
这个家族的衰落,始于第八代,也就是白庆荣的爷爷。其过程很像《活着》中的葛优一家。赌博,吸毒,他只活了四十五岁。就把祖辈一百年传下来的封地一块块分割卖净。至死,他的奶奶还对老伴记恨不已。
这样做的好处,到解放时凸现出来了。1952年土改时,白家被划为贫农,没有受到丝毫冲击。
当时,全村枪毙了两个人,一个是当地称霸一方的女土匪--白庆荣的太奶,原姓徐;她丈夫娶了十二个妻子,她是第三个。白徐氏上过新式学堂。剪了一头民国女学生的短发。由此村中人送外号‘白三秃子‘。双腿夹马,双手各执一支匣子枪,弹不虚发。
另一个被枪毙的人也姓白,也是个落魄贵族。此人用盗窃维持吸毒费用。据称能把人家夫妻俩晚上睡觉盖的毯子偷走换‘白面儿‘。在族人要求下,也被枪毙了。
这一年,白庆荣出生。
一百元工资 维系两百年家族使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好容易逃过‘人祸‘的僧格林沁碑又遭了‘天灾‘--一夜雷雨之后,碑的上半截断了!直接向前倾倒,正好砸到驮碑的‘大龟‘--贔屃头上,双双断做两截!幸好时任法库县长极具文物保护意识,指示一定要重修复原。这才使历经百年风雨的僧格林沁碑得以幸存。
‘以前一提僧格林沁,历史学界普遍都持批判的态度,因为他镇压过农民起义;现在看来,对这个人的功过是非,还要综合地看待。‘沈阳市蒙古族联谊会秘书长佟立评述。‘幸好持这一看法的人越来越多,这一文物古迹才得以保存到今天。‘
记者看到:从圣旨碑到贔屃,处处可看出青石混合水泥的修补痕迹。贔屃的下巴就是用水泥铸成的。
按照白庆荣的说法,他本人也属于‘满蒙联姻‘,娶了山下老郎家--满族老姓‘钮祜禄氏‘的女儿,几年前离异。父母早已去世,只剩他自己住在这座小房里。从他父亲年轻时起,就搬出了世代居住的陵园;如今他又搬回去了。不同的是,没有仆役、田地、骏马和绫罗绸缎,只剩下他一个人维系着祖辈相传两百年的事业。几年前的一个夏夜,雷雨倾盆。他一眼瞟见外面陵园里似乎有人影,马上操起一根木棍开门查看。“这座碑是僧王爷留下的,看护它是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事业,不能让它出一点意外!”
1993年,法库县文物管理办公室的两位主任--张兴华和魏春光找到初中毕业,能说出几句历史典故的白庆荣,许给他如下条件:墓园旁边给他盖一间看护小房住,每月再加一百块钱的工资。双方签了一份《守陵合同》,直到今天。
‘他们家老祖宗就是专门守墓的……现在他来干,也算是继承祖业吧。‘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张兴华若有所思地说。‘只不过现在是出自另一层意义--文物保护的意义了。‘
去年夏天,僧格林沁的后人来到法库,由文物部门领着来看纪念碑。由于没有钥匙,他们是架着梯子。跳过墙去上的香。当时,白庆荣正在山上种果树,没人能找到他。
‘这是我平生最引以为憾的一件事。‘白庆荣无限惆怅地告诉记者:五十多公里外就是通辽的僧格林沁纪念馆,他一直没有去过。他要独自供养女儿上学,每月一百元的工资显然不多。
山下有几亩地,他一个人自耕自种,在外打工的弟弟偶尔回家来帮帮忙。女儿在法库县城上职业高中,丝毫看不出将来有继承这项‘家族产业‘的可能。村里同族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再也找不到一个能甘心守墓的人了。
‘打算能把守墓这件事持续到什么时候?‘记者问。
‘嗯……等到我看不动的时候再说吧。‘想了许久,白庆荣才打破了沉思。‘毕竟,传到我这里……已经二百年。十代人的事业,不能这么轻易的断在我手里吧。‘
二、为大明督师袁崇焕守墓381年的佘氏家族
明将袁崇焕惨烈含冤屈死为世人所痛。可你知道冒着灭绝九族之罪掩埋壮士遗骨的人是谁吗?宋代佘老太君是为国明义尽忠的楷模,可你知道为一个义字守墓17代的另一门佘氏子孙吗?现如今人们不再讲尽忠尽义,甚至也很少听到真正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举,打爹骂娘的不孝子孙时有报道,为个人利益与得失出卖朋友、出卖友情的不义之徒时有耳闻。难道忠贞、仗义真的就不再有了吗?当《中华儿女》的总编告诉我北京有一户人家17代为袁崇焕守墓的义举后。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顶着暮春霏霏细雨迫不及待地找到了她的家。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先祖领着一家人默默地守着袁大将军的坟,满想着有朝一日能有人为袁大将军洗雪了这天大的冤情。可谁知等了14年,等来了清军入关,明朝垮台。望着满街的大辫子兵,一家人的脸色更阴沉了。想到袁大将军的忠心报国。想到袁将军身后无子,先祖下定了决心永远守在袁大将军身边。
转眼先祖已近百年,临终前他将家人叫到身边,昏花的老眼满是泪水,他对家人说:死后将我理在袁大将军身旁,永远与大将军为伴,佘家子孙从此不许做官,不许回南方家,要世世代代为袁崇焕守墓。
先祖去世之后。家人按照他的要求将他埋在了袁崇焕的身旁。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家中无人再提起先祖的名字,他的名字也和他一同埋在了地下。
从此,佘家世代遵照先人遗训,开始了为袁崇焕守墓的漫漫长路。
说起来佘家人与袁崇焕本无亲无故。佘家先祖也只是袁崇焕帐下的一个谋士。可他们敬佩袁崇焕的报国忠心,他们心甘情愿地以一个后生晚辈的身份在将军坟前尽忠尽孝。
三:为成吉思汗守墓870年的家族
成吉思汗先后征服了700多个国家,灭绝了300多个国家。所征服之土地,几乎囊括除非洲、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外的所有地方,中土地带交给孙子忽必烈统治,其余周围的土地划分成四个汗国,分给自己四个儿子。他是蒙古族人心中的神。
成吉思汗的守墓人,是从他当年最忠实的500卫士中挑选出来的,称为达尔扈特人,世代守灵,不行商不做官不当兵,靠蒙古族人对成吉思汗陵的供奉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目前守陵人已经是第39代了,守护成吉思汗陵也已经有了800多年的历史。守陵人家族共有2000多户,从其中挑选了二三十个男性作为专业守陵人,负责对整个成吉思汗陵的管理,每个月按照公务员的标准领取工资。更准确的说,时至今日,所有成吉思汗陵的管理者都是达尔扈特男人(女人不守陵),以后也将是这样。至于其他的达尔扈特人,据说就改由牧业为生了。上面那个达尔扈特人是负责户外祭坛的,他今年39岁,是从28岁开始担任守陵重任的。下面是另一位守陵人。守灵人总是神情严肃,守在祭坛旁边,接过别人的祭品。如果是酒则打开,对着天空洒一点,再对着地面洒一点,即先敬天敬地,然后才收下。
不为官、不纳税,守陵任务世代相传,永无止境。700多年来,一支传奇的蒙古部落--“达尔扈特”成为成吉思汗陵永久的守护者。这支部落从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至今。一直忠心耿耿地守护着他的坟冢,并世世代代为成吉思汗守孝。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成立了成吉思汗陵管理局,达尔扈特人有了公职,专司成陵的供奉与祭祀。昨天,曾任成陵管理局局长的第38代守陵人古日扎布表示,目前他已退休,守陵任务交给了自己的长子。
在对成吉思汗陵的研究中。有一个流传至今的资料,就是12首祭祀歌,其中包含着许多类似暗语的信息,“现在全世界会唱的,也只有我一个人了。”古日扎布表示,虽然会唱。但他也不知道这歌词中的玄机,“这也是世代传下来的,很多专家也研究过,都没弄明白。”看来,这个谜团的破解还要等待下去。
四、为蚩尤大帝守墓超过4700年的神秘家族
此事2008年央视10套曾经有过报道,根据专家考证真实可信,但文字资料尚缺。墓址尚在山东巨野,可见神话也都是有真实的。
忠义千古,中华文明的精神世代不绝啊
走进东花市斜街一个拥挤的大杂院。敲响屋门。想象着就要见到一路上描绘了不知多少遍的义士的形象,我不免有些激动。门开了,一个面容苍白瘦削的女人热情地将我让门,这位苍白的脸上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的女人告诉我。她就是余幼芝。呵!这就是佘幼芝,我紧紧地握住她冰冷无力的手。--她就是传说中义士的后代,一个极为普通的孱弱女子。
先祖冒着杀身之祸,抱回了袁崇焕的人头,从此佘家世代开始了为袁崇焕守墓的漫漫长路
佘幼芝的祖籍是广东顺德,可那是300多年前了。从1630年起佘家就再也没有回过他们的祖籍,到如今已经整整 17代了。17代子孙无言地守着袁崇焕将军的遗骨,守着中华古国的忠义。
在北京59中学操场的东南角有一座半人多高的青砖围墙,围墙呈前方后圆,在佘幼芝与她爱人焦老师的带领下,我走进了围墙。眼前是一大一小两座墓碑,碑后面是一大一小两座呈馒头状的圆坟碑上刻着:有明袁大将军墓,那苍劲有力的碑文告诉我这就是袁崇焕的墓。佘幼芝指着旁边一座小的墓告诉我,这是她先祖的墓。问起佘幼芝先祖的名字,她却摇摇头说不知道。
我近前细细地抚摸着她先祖的墓碑,我正惊异怎么碑上没有字,佘幼芝告诉我说:碑上的字在“文革”中被毁了。望着眼前一忠一义的两座墓碑,荣辱得失、功名利禄顷刻间飞逝得无影无踪,只剩下满怀的崇敬。
1630年明代大将军袁崇焕遭陷害被处以凌迟,身体被一刀刀斩碎。示众的旗杆上,只剩下一颗头,一双不瞑目怒向青天。
袁崇焕的罪名是通敌谋反,替他掩埋尸骨是灭门九族的大罪。先祖是将军身边的谋士,功夫也很深,他深知大将军受了天大的冤枉。就在袁崇焕被害的当天晚上,他来到刑场,去盗将军的头。要说是老天也有眼,本来处死袁崇焕那天是阴历的八月十六,一轮明月照得大地一片雪亮。就在先祖急得没法下手的时候,月亮忽然被一片浓云遮住,而且刮起了大风,先祖飞身上杆将旗杆上的人头摘了下来。出不去城,先祖只好抱着人头回了家,埋在了自家的后院里。怕引来杀身之祸,他将自家的园子辟为广东义园,从此辞去官职,在家隐姓埋名,终日里守着这座无碑坟。早上洒扫,夜晚上香。每到袁大将军的生辰、忌日就供上鲜花、香果,对着地下的将军诉说着心中的悲愤。
官儿是不能做了,也不好再在外面抛头露面,生活也没了来源。好在广渠门外和右安门外还有几亩薄田,秋天院子里几棵枣树上的枣熟了,打下来换些油盐,一家人勉强度日。(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沈阳市法库县西北25公里,四家子蒙古族自治乡公主陵村。
一座一丈七尺高的青石透龙巨碑孤零零地指向天空,压得身下的驮碑贔屃合不上大嘴。
一百四十二年的风雨,前清同治皇帝的圣旨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依稀的几行还可以辨认:
‘……荷三朝之宠眷,经百战之勋名‘
‘……督师五省,侵寒耐暑;临阵六年,奋爪士以同仇‘
‘率偏师而进剿……何图小丑,鼠伏难防‘
‘炳千秋日月之光,贞珉永勒;挹万古云霄之气,亮节常昭‘
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第二十六代侄孙--清朝最后一个敢于提刀上马的贵族大将--僧格林沁亲王,魂归于此。
长脸,络腮胡子,深深的抬头纹砍在额上。略微弯曲的一对凤眼,头上盘着一团弯曲发亮的黑发。棉裤毡鞋,跟任何一个东北老农的打扮没有区别。这就是他--55岁的守墓人白庆荣。
白庆荣告诉记者,白家的男人长相都差不多。‘吃这边的水,长相就变。‘白庆荣指指弟弟白庆乾。‘听说在蒙古老家,我们姓白的不少都是宽脸膛。‘
‘原先姓包……因为犯了事,在乾隆年间从科尔沁左翼后旗--就是通辽,被发配到法库来守墓的。‘白庆荣这样解释自己的家族迁居史。‘到我这一辈,正好是第十代。老辈人说了,要是哪天皇上一开恩,还能让咱们改回包姓。‘
沈阳市蒙古族联谊会提供的一份资料佐证了白氏家族口口相传的记忆:雍正皇帝的侄女和硕端柔公主,下嫁科尔沁左翼后旗第七任郡王为妻。随之而来的还有李、马、德、温等八户陪嫁的平民奴隶,均被划入蒙古籍。当地最大的山因八户人家落户于此,叫做‘八户山‘,后讹传为‘巴虎山‘;由于其中四家在山北定居,此地得名‘四家子‘。和硕端柔公主死于1754年,建陵葬在山脚下,生前陪嫁的八户奴隶成为守陵者,他们聚集的村庄因此得名‘公主陵‘。
而白氏家族。则是于1761年专门从科尔沁左翼后旗调来守墓的蒙古贵族,如今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姓氏,二千多人的公主陵村,姓白的有六百多人。‘咱们虽说是犯了事,被发配来守墓的,但也是主!成吉思汗的后代!‘白庆荣坚持。‘咱们跟僧格林沁王爷都是一个姓!‘
但是,他只会说简单的蒙语,‘吃饭‘‘喝水‘……;唯一一次骑马。是年轻时在生产队骑的犁地马。差点摔下来。祖先纵马草原的生活痕迹在他身上,已经近乎完全消失。
这个家族的衰落,始于第八代,也就是白庆荣的爷爷。其过程很像《活着》中的葛优一家。赌博,吸毒,他只活了四十五岁。就把祖辈一百年传下来的封地一块块分割卖净。至死,他的奶奶还对老伴记恨不已。
这样做的好处,到解放时凸现出来了。1952年土改时,白家被划为贫农,没有受到丝毫冲击。
当时,全村枪毙了两个人,一个是当地称霸一方的女土匪--白庆荣的太奶,原姓徐;她丈夫娶了十二个妻子,她是第三个。白徐氏上过新式学堂。剪了一头民国女学生的短发。由此村中人送外号‘白三秃子‘。双腿夹马,双手各执一支匣子枪,弹不虚发。
另一个被枪毙的人也姓白,也是个落魄贵族。此人用盗窃维持吸毒费用。据称能把人家夫妻俩晚上睡觉盖的毯子偷走换‘白面儿‘。在族人要求下,也被枪毙了。
这一年,白庆荣出生。
一百元工资 维系两百年家族使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好容易逃过‘人祸‘的僧格林沁碑又遭了‘天灾‘--一夜雷雨之后,碑的上半截断了!直接向前倾倒,正好砸到驮碑的‘大龟‘--贔屃头上,双双断做两截!幸好时任法库县长极具文物保护意识,指示一定要重修复原。这才使历经百年风雨的僧格林沁碑得以幸存。
‘以前一提僧格林沁,历史学界普遍都持批判的态度,因为他镇压过农民起义;现在看来,对这个人的功过是非,还要综合地看待。‘沈阳市蒙古族联谊会秘书长佟立评述。‘幸好持这一看法的人越来越多,这一文物古迹才得以保存到今天。‘
记者看到:从圣旨碑到贔屃,处处可看出青石混合水泥的修补痕迹。贔屃的下巴就是用水泥铸成的。
按照白庆荣的说法,他本人也属于‘满蒙联姻‘,娶了山下老郎家--满族老姓‘钮祜禄氏‘的女儿,几年前离异。父母早已去世,只剩他自己住在这座小房里。从他父亲年轻时起,就搬出了世代居住的陵园;如今他又搬回去了。不同的是,没有仆役、田地、骏马和绫罗绸缎,只剩下他一个人维系着祖辈相传两百年的事业。几年前的一个夏夜,雷雨倾盆。他一眼瞟见外面陵园里似乎有人影,马上操起一根木棍开门查看。“这座碑是僧王爷留下的,看护它是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事业,不能让它出一点意外!”
1993年,法库县文物管理办公室的两位主任--张兴华和魏春光找到初中毕业,能说出几句历史典故的白庆荣,许给他如下条件:墓园旁边给他盖一间看护小房住,每月再加一百块钱的工资。双方签了一份《守陵合同》,直到今天。
‘他们家老祖宗就是专门守墓的……现在他来干,也算是继承祖业吧。‘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张兴华若有所思地说。‘只不过现在是出自另一层意义--文物保护的意义了。‘
去年夏天,僧格林沁的后人来到法库,由文物部门领着来看纪念碑。由于没有钥匙,他们是架着梯子。跳过墙去上的香。当时,白庆荣正在山上种果树,没人能找到他。
‘这是我平生最引以为憾的一件事。‘白庆荣无限惆怅地告诉记者:五十多公里外就是通辽的僧格林沁纪念馆,他一直没有去过。他要独自供养女儿上学,每月一百元的工资显然不多。
山下有几亩地,他一个人自耕自种,在外打工的弟弟偶尔回家来帮帮忙。女儿在法库县城上职业高中,丝毫看不出将来有继承这项‘家族产业‘的可能。村里同族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再也找不到一个能甘心守墓的人了。
‘打算能把守墓这件事持续到什么时候?‘记者问。
‘嗯……等到我看不动的时候再说吧。‘想了许久,白庆荣才打破了沉思。‘毕竟,传到我这里……已经二百年。十代人的事业,不能这么轻易的断在我手里吧。‘
二、为大明督师袁崇焕守墓381年的佘氏家族
明将袁崇焕惨烈含冤屈死为世人所痛。可你知道冒着灭绝九族之罪掩埋壮士遗骨的人是谁吗?宋代佘老太君是为国明义尽忠的楷模,可你知道为一个义字守墓17代的另一门佘氏子孙吗?现如今人们不再讲尽忠尽义,甚至也很少听到真正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举,打爹骂娘的不孝子孙时有报道,为个人利益与得失出卖朋友、出卖友情的不义之徒时有耳闻。难道忠贞、仗义真的就不再有了吗?当《中华儿女》的总编告诉我北京有一户人家17代为袁崇焕守墓的义举后。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顶着暮春霏霏细雨迫不及待地找到了她的家。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先祖领着一家人默默地守着袁大将军的坟,满想着有朝一日能有人为袁大将军洗雪了这天大的冤情。可谁知等了14年,等来了清军入关,明朝垮台。望着满街的大辫子兵,一家人的脸色更阴沉了。想到袁大将军的忠心报国。想到袁将军身后无子,先祖下定了决心永远守在袁大将军身边。
转眼先祖已近百年,临终前他将家人叫到身边,昏花的老眼满是泪水,他对家人说:死后将我理在袁大将军身旁,永远与大将军为伴,佘家子孙从此不许做官,不许回南方家,要世世代代为袁崇焕守墓。
先祖去世之后。家人按照他的要求将他埋在了袁崇焕的身旁。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家中无人再提起先祖的名字,他的名字也和他一同埋在了地下。
从此,佘家世代遵照先人遗训,开始了为袁崇焕守墓的漫漫长路。
说起来佘家人与袁崇焕本无亲无故。佘家先祖也只是袁崇焕帐下的一个谋士。可他们敬佩袁崇焕的报国忠心,他们心甘情愿地以一个后生晚辈的身份在将军坟前尽忠尽孝。
三:为成吉思汗守墓870年的家族
成吉思汗先后征服了700多个国家,灭绝了300多个国家。所征服之土地,几乎囊括除非洲、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外的所有地方,中土地带交给孙子忽必烈统治,其余周围的土地划分成四个汗国,分给自己四个儿子。他是蒙古族人心中的神。
成吉思汗的守墓人,是从他当年最忠实的500卫士中挑选出来的,称为达尔扈特人,世代守灵,不行商不做官不当兵,靠蒙古族人对成吉思汗陵的供奉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目前守陵人已经是第39代了,守护成吉思汗陵也已经有了800多年的历史。守陵人家族共有2000多户,从其中挑选了二三十个男性作为专业守陵人,负责对整个成吉思汗陵的管理,每个月按照公务员的标准领取工资。更准确的说,时至今日,所有成吉思汗陵的管理者都是达尔扈特男人(女人不守陵),以后也将是这样。至于其他的达尔扈特人,据说就改由牧业为生了。上面那个达尔扈特人是负责户外祭坛的,他今年39岁,是从28岁开始担任守陵重任的。下面是另一位守陵人。守灵人总是神情严肃,守在祭坛旁边,接过别人的祭品。如果是酒则打开,对着天空洒一点,再对着地面洒一点,即先敬天敬地,然后才收下。
不为官、不纳税,守陵任务世代相传,永无止境。700多年来,一支传奇的蒙古部落--“达尔扈特”成为成吉思汗陵永久的守护者。这支部落从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至今。一直忠心耿耿地守护着他的坟冢,并世世代代为成吉思汗守孝。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成立了成吉思汗陵管理局,达尔扈特人有了公职,专司成陵的供奉与祭祀。昨天,曾任成陵管理局局长的第38代守陵人古日扎布表示,目前他已退休,守陵任务交给了自己的长子。
在对成吉思汗陵的研究中。有一个流传至今的资料,就是12首祭祀歌,其中包含着许多类似暗语的信息,“现在全世界会唱的,也只有我一个人了。”古日扎布表示,虽然会唱。但他也不知道这歌词中的玄机,“这也是世代传下来的,很多专家也研究过,都没弄明白。”看来,这个谜团的破解还要等待下去。
四、为蚩尤大帝守墓超过4700年的神秘家族
此事2008年央视10套曾经有过报道,根据专家考证真实可信,但文字资料尚缺。墓址尚在山东巨野,可见神话也都是有真实的。
忠义千古,中华文明的精神世代不绝啊
走进东花市斜街一个拥挤的大杂院。敲响屋门。想象着就要见到一路上描绘了不知多少遍的义士的形象,我不免有些激动。门开了,一个面容苍白瘦削的女人热情地将我让门,这位苍白的脸上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的女人告诉我。她就是余幼芝。呵!这就是佘幼芝,我紧紧地握住她冰冷无力的手。--她就是传说中义士的后代,一个极为普通的孱弱女子。
先祖冒着杀身之祸,抱回了袁崇焕的人头,从此佘家世代开始了为袁崇焕守墓的漫漫长路
佘幼芝的祖籍是广东顺德,可那是300多年前了。从1630年起佘家就再也没有回过他们的祖籍,到如今已经整整 17代了。17代子孙无言地守着袁崇焕将军的遗骨,守着中华古国的忠义。
在北京59中学操场的东南角有一座半人多高的青砖围墙,围墙呈前方后圆,在佘幼芝与她爱人焦老师的带领下,我走进了围墙。眼前是一大一小两座墓碑,碑后面是一大一小两座呈馒头状的圆坟碑上刻着:有明袁大将军墓,那苍劲有力的碑文告诉我这就是袁崇焕的墓。佘幼芝指着旁边一座小的墓告诉我,这是她先祖的墓。问起佘幼芝先祖的名字,她却摇摇头说不知道。
我近前细细地抚摸着她先祖的墓碑,我正惊异怎么碑上没有字,佘幼芝告诉我说:碑上的字在“文革”中被毁了。望着眼前一忠一义的两座墓碑,荣辱得失、功名利禄顷刻间飞逝得无影无踪,只剩下满怀的崇敬。
1630年明代大将军袁崇焕遭陷害被处以凌迟,身体被一刀刀斩碎。示众的旗杆上,只剩下一颗头,一双不瞑目怒向青天。
袁崇焕的罪名是通敌谋反,替他掩埋尸骨是灭门九族的大罪。先祖是将军身边的谋士,功夫也很深,他深知大将军受了天大的冤枉。就在袁崇焕被害的当天晚上,他来到刑场,去盗将军的头。要说是老天也有眼,本来处死袁崇焕那天是阴历的八月十六,一轮明月照得大地一片雪亮。就在先祖急得没法下手的时候,月亮忽然被一片浓云遮住,而且刮起了大风,先祖飞身上杆将旗杆上的人头摘了下来。出不去城,先祖只好抱着人头回了家,埋在了自家的后院里。怕引来杀身之祸,他将自家的园子辟为广东义园,从此辞去官职,在家隐姓埋名,终日里守着这座无碑坟。早上洒扫,夜晚上香。每到袁大将军的生辰、忌日就供上鲜花、香果,对着地下的将军诉说着心中的悲愤。
官儿是不能做了,也不好再在外面抛头露面,生活也没了来源。好在广渠门外和右安门外还有几亩薄田,秋天院子里几棵枣树上的枣熟了,打下来换些油盐,一家人勉强度日。(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