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六十八章 复赛(四)
新疆,古称西域,意为中国的西部疆域,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治所在今轮台县境),管辖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包括今天新疆在内的广大地区,标志着西汉开始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设省,并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
1949年10月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9月,新疆撤省建区,全名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现行政区划包括2个地级市、5个自治州、7个地区。1954年10月7日,驻疆人民解放军集体就地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建有14个师、174个现代化农牧团场。
据《汉书》称,在塔里木盆地周围及天山山谷地带有“三十六国”,国大者有人口8万余人,国小者仅有1000~2000余人。西域三十六国,分布在古丝绸之路的南道、中道和北道上,是对当时西域城廓诸国和游牧部落的总称,但有些国家已无史可考。现根据各种资料略作整理,奉呈给诸位。
三十六国之一:精绝国
也叫尼雅,都城为精绝城,在今新疆民丰县北,为汉通西域南道必经之地,距长安约8820里。国有480户3360人,军队500人,设都尉、左右将、译长各一人。北至都护治所2723里,南至戎卢国需四天行程,地势险恶狭长。西通弥国460里。它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要驿站。这个绿洲之国后来因支撑农耕灌溉的尼雅河干枯了,臣民只能离开故土,沿着尼雅河寻找新的水源,于是曾经辉煌的国土被沙漠覆盖,变成“沉沉沙海中的废墟”。这里有世界上最早的森林保护法,是用佉卢文铭刻的。也叫“驴唇文”。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个神仙叫“驴唇仙人”常年住在雪山上。由于精绝国瘟病流行,国王带领子民上山求仙,得到驴唇仙人的救治,病情才有所控制。国王就求仙人来做本国的国师。精绝国东汉时并入善鄯。后立都尼雅。
三十六国之二:扜弥国
都城是扜弥城,后被精绝国所灭,改名为宁弥。
三十六国之三:于阗国
于阗国在今新疆和阗、洛浦、墨玉三县境内。都城为西城(今洛浦北阿克斯比尔)一带,为汉通西域南道必经之地,距长安9670里。国有3300户。人口19300人,军队2400人,设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骑君、东西城长、译长各一人。东北至都护治所,39417里,南面和北面分别与若羌国和姑墨国接壤,西通皮山380里。于阗西部河流都向西流,注入西海(今黑海);东部河流都向东流,注入盐泽(今罗布泊)。境内多冲积平原。
于阗国王崔萨旦那建都在西城,本来不信佛法。有一位商人带着一位名叫毗卢施的比丘。在城南杏树下向国王禀报,说有人在此看见仙人阿罗汉参佛,国王降罪毗卢施,如果你能带着佛显身,我就信佛,毗卢施鸣钟告佛,即遣罗侯罗变形为佛从空中现身,国王由此佩服的五体投地,从此于阗成为法藏部小乘佛教传播中心。
于阗多产玉石。每年河水暴涨,昆仑山上滚落下来大量的玉石,这就是著名于世的和阗玉,以羊脂玉为最珍贵,它们散落在于阗国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中下游一带。远古时代的于阗居民在河中采玉、攻玉,是玉石之路的源头。
于阗国素来有尊鼠之说。有一次匈奴数十万大军来犯,就在鼠壤坟旁屯军驻扎,当时于阗国王只率数万兵,难以抵挡和取胜,国王得知有神鼠灵佑,便命将士天亮前出发,长驱直入袭击敌人,匈奴军闻之大惊失色,骑马穿甲迎战,不料马鞍、军服、弓弦、甲链和条带均被鼠咬断,从而丧失了战斗力,只有束手就擒,于阗军大捷告终。于阗国王感激神鼠大恩,就建祠来祭祀,以求福佑。
三十六国之四:疏勒国
疏勒国,都城为疏勒城,原址在今新疆喀什、伽师一带,距长安9350里。国有1510户,人口18647人,军队2000人。设疏勒侯、击胡侯、辅国侯、都尉、左右将、左右骑君、左右译长各一人。东至都护治所2210里,南至莎车560里。有商贾集市,西部控制着通往大月氏、大宛、康居的道路。后为莎车、于阗所并。
疏勒国传诵着许多精彩的历史典故:公元前73年秋,班超带领36名壮士出使西域,先到鄯善、于阗,后到疏勒,废除了亲匈奴的兜题,另立被匈奴杀害的疏勒王侄儿忠为王,深受当地民众欢迎。后来汉章帝即位,中原连年灾荒,社会动荡不安,匈奴乘机遣军重又攻取了汉军控制下的天山北部诸城,东汉统治者惊慌失措,汉章帝下诏令班超撤离。这使疏勒举国忧恐,其都尉黎弇说:“汉使弃我,我必复为龟兹所灭耳,越不忍见汉使去”,说罢拔刀自刎。班超行至于阗,于阗王候竭力挽留说:“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拦马不肯放行,班超深受感动,不惜违抗圣旨,决心留驻西域,故又折回疏勒。
新疆是有名的“歌舞之乡”,自古以来新疆的音乐舞蹈艺术十分发达,对中华民族的音乐事业有着深刻的影响。驰誉中外的维吾尔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中的“喀什木卡姆”就是在继承和发展了疏勒乐中“歌曲”、“舞曲”、“解曲”的音乐形式基础上产生的大型套曲。每当人们追思大唐的兴盛和歌舞升平时,都应该记得:在那些悦耳的丝竹声中,是西域的龟兹乐、疏勒乐曲和歌乐,又给大唐增添了几分瑰丽,几分旖旎。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是喀喇汗王朝的著名诗人。他写成的劝诫性长诗《福乐智慧》,是历史上第一部用回鹘文抄写并标明年代的重要文献。
十六国之五:天竺国
印度的古称,又名身毒,在唐朝是月亮的别名。在大月氏国东南数千里,风俗与大月氏相同。气候潮湿炎热。天竺国濒临大河。兵士乘象而战。天竺国人参修浮图道(指佛教),不主张杀戮攻伐。继而成为该国的风俗。从大月氏、高附国以西。南至西海,东至盘起国,都是天竺的国土。天竺有附属城邦数百个,城邦设有长官。有附属国数十个。属国均设王。虽然各国间略有不同,但都以身毒为名,当时都归属大月氏。当地出产象、犀、玳瑁、金、银、铜、铁、铅、锡。西与大秦国相通,有大秦国的奇珍宝物。又有细布、诸香、石蜜、胡椒、姜、黑盐。不属都护。
三十六国之六:焉耆国
位于焉耆县境东(即刺沙尔),都城为员渠城。距长安7300里。地处塔里木盆地之北,是汉通西域北道必经之地,西域第四大国,国有4000户,人口32100人,军队6000人。设击胡侯、却胡侯、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击胡左右君、击车师君、归义车师君各一人,击胡都尉、击胡君各二人。译长三人。西南至都护治所400里,南至尉犁100里。北与乌孙国接壤。临近海(指博斯腾湖),水中多鱼。焉耆国是一个绿洲农耕生活形态的城郭,这里气候寒冷,土地肥沃,种有稻、粟、麦,兼畜牧。焉耆国有喝葡萄酒的习俗,也热爱音乐。这里资源丰富,文化发达,佛教在其国内有着很高的地位和众多的信徒,佛教艺术也曾繁盛灿烂。锡克泌佛寺受当时大夏建筑风格的影响,体现出文化艺术结晶。
焉耆是胭脂的谐音。胭脂可当口红涂在脸上,使女人更动人,美丽,所以也成了宫厅的贡品。焉耆产良驹,也有鱼盐蒲苇之饶。
三十六国之七:且弥国
故址在今新疆乌鲁木齐和昌吉、呼图壁县境内,分为东、西二部。西且弥国都城在天山东于大谷,距长安8670里。共有332户,人口1926人,军队738人。设西且弥侯、左右将、左右骑君各一人。西南至都护治所1487里。东且弥都城在天山东兑虚谷,距长安8250里。共有191户,人口1948人,军队572人。设东且弥侯、左右都尉各一人。西南至都护治所1587里。东汉时并入车师后部。且弥国在天山脚下,水草丰美,是西北一个重镇,南来北往的商旅众多,这里又属汉代都护府所辖,不仅与城廓诸国发生经济贸易,还促进了文化和技术的交流。国家的富有,带来奢华的生活习惯,国王至官员挥金如土,大肆修建宫廷。国王王宫中有大型浴池,带领众多妃女在中嬉戏,表现出了一度的繁荣景象。
三十六国之八:尉犁
在今新疆库尔勒境内。国都尉犁城建在石岗上,地势险要,形成了一个天然屏障,使得城池无法被入侵者攻破。石匠们把石材垒砌在城门、城墙、宅府上,构成独特的石头城风光。
三十六国之九:危须国
危须国水草丰美,资源丰富。建筑以城池为主,风格沿用汉代长安的建筑风格,宫庭宅院多以飞檐、廊壁为主。宫中也分设官吏,有击胡候,击胡都尉,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译长各一人。危须国兵强马壮,是著名的‘龙驹之乡‘。清朝时,为反抗沙俄统治,曾有过一段可歌可泣的“土尔扈特东归”的民族大迁移。他们冲破沙俄官兵的重重堵截和包围,历尽艰辛返回祖国,定居在这片广饶的土地上。
三十六国之十:桃槐国
疑在费尔干纳盆地东面近山地区(另有一说在今阿姆河上源小帕米尔一带)。都城距长安11080里。国有700户,人口5000人,军队1000人,属游牧之国,多以羌人为主的部落,生活在葱岭一带,他们用牲畜和畜产品向邻国交换粮食。擅长制造弓、矛、服、刀,生活居无定所,总是沿河迁徙。民居以丘岭中石头和泥土修建。为防忧患,每到一处建一座土城堡。白天人们出去放牧,晚上全部回到土城之中。(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1949年10月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9月,新疆撤省建区,全名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现行政区划包括2个地级市、5个自治州、7个地区。1954年10月7日,驻疆人民解放军集体就地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建有14个师、174个现代化农牧团场。
据《汉书》称,在塔里木盆地周围及天山山谷地带有“三十六国”,国大者有人口8万余人,国小者仅有1000~2000余人。西域三十六国,分布在古丝绸之路的南道、中道和北道上,是对当时西域城廓诸国和游牧部落的总称,但有些国家已无史可考。现根据各种资料略作整理,奉呈给诸位。
三十六国之一:精绝国
也叫尼雅,都城为精绝城,在今新疆民丰县北,为汉通西域南道必经之地,距长安约8820里。国有480户3360人,军队500人,设都尉、左右将、译长各一人。北至都护治所2723里,南至戎卢国需四天行程,地势险恶狭长。西通弥国460里。它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要驿站。这个绿洲之国后来因支撑农耕灌溉的尼雅河干枯了,臣民只能离开故土,沿着尼雅河寻找新的水源,于是曾经辉煌的国土被沙漠覆盖,变成“沉沉沙海中的废墟”。这里有世界上最早的森林保护法,是用佉卢文铭刻的。也叫“驴唇文”。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个神仙叫“驴唇仙人”常年住在雪山上。由于精绝国瘟病流行,国王带领子民上山求仙,得到驴唇仙人的救治,病情才有所控制。国王就求仙人来做本国的国师。精绝国东汉时并入善鄯。后立都尼雅。
三十六国之二:扜弥国
都城是扜弥城,后被精绝国所灭,改名为宁弥。
三十六国之三:于阗国
于阗国在今新疆和阗、洛浦、墨玉三县境内。都城为西城(今洛浦北阿克斯比尔)一带,为汉通西域南道必经之地,距长安9670里。国有3300户。人口19300人,军队2400人,设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骑君、东西城长、译长各一人。东北至都护治所,39417里,南面和北面分别与若羌国和姑墨国接壤,西通皮山380里。于阗西部河流都向西流,注入西海(今黑海);东部河流都向东流,注入盐泽(今罗布泊)。境内多冲积平原。
于阗国王崔萨旦那建都在西城,本来不信佛法。有一位商人带着一位名叫毗卢施的比丘。在城南杏树下向国王禀报,说有人在此看见仙人阿罗汉参佛,国王降罪毗卢施,如果你能带着佛显身,我就信佛,毗卢施鸣钟告佛,即遣罗侯罗变形为佛从空中现身,国王由此佩服的五体投地,从此于阗成为法藏部小乘佛教传播中心。
于阗多产玉石。每年河水暴涨,昆仑山上滚落下来大量的玉石,这就是著名于世的和阗玉,以羊脂玉为最珍贵,它们散落在于阗国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中下游一带。远古时代的于阗居民在河中采玉、攻玉,是玉石之路的源头。
于阗国素来有尊鼠之说。有一次匈奴数十万大军来犯,就在鼠壤坟旁屯军驻扎,当时于阗国王只率数万兵,难以抵挡和取胜,国王得知有神鼠灵佑,便命将士天亮前出发,长驱直入袭击敌人,匈奴军闻之大惊失色,骑马穿甲迎战,不料马鞍、军服、弓弦、甲链和条带均被鼠咬断,从而丧失了战斗力,只有束手就擒,于阗军大捷告终。于阗国王感激神鼠大恩,就建祠来祭祀,以求福佑。
三十六国之四:疏勒国
疏勒国,都城为疏勒城,原址在今新疆喀什、伽师一带,距长安9350里。国有1510户,人口18647人,军队2000人。设疏勒侯、击胡侯、辅国侯、都尉、左右将、左右骑君、左右译长各一人。东至都护治所2210里,南至莎车560里。有商贾集市,西部控制着通往大月氏、大宛、康居的道路。后为莎车、于阗所并。
疏勒国传诵着许多精彩的历史典故:公元前73年秋,班超带领36名壮士出使西域,先到鄯善、于阗,后到疏勒,废除了亲匈奴的兜题,另立被匈奴杀害的疏勒王侄儿忠为王,深受当地民众欢迎。后来汉章帝即位,中原连年灾荒,社会动荡不安,匈奴乘机遣军重又攻取了汉军控制下的天山北部诸城,东汉统治者惊慌失措,汉章帝下诏令班超撤离。这使疏勒举国忧恐,其都尉黎弇说:“汉使弃我,我必复为龟兹所灭耳,越不忍见汉使去”,说罢拔刀自刎。班超行至于阗,于阗王候竭力挽留说:“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拦马不肯放行,班超深受感动,不惜违抗圣旨,决心留驻西域,故又折回疏勒。
新疆是有名的“歌舞之乡”,自古以来新疆的音乐舞蹈艺术十分发达,对中华民族的音乐事业有着深刻的影响。驰誉中外的维吾尔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中的“喀什木卡姆”就是在继承和发展了疏勒乐中“歌曲”、“舞曲”、“解曲”的音乐形式基础上产生的大型套曲。每当人们追思大唐的兴盛和歌舞升平时,都应该记得:在那些悦耳的丝竹声中,是西域的龟兹乐、疏勒乐曲和歌乐,又给大唐增添了几分瑰丽,几分旖旎。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是喀喇汗王朝的著名诗人。他写成的劝诫性长诗《福乐智慧》,是历史上第一部用回鹘文抄写并标明年代的重要文献。
十六国之五:天竺国
印度的古称,又名身毒,在唐朝是月亮的别名。在大月氏国东南数千里,风俗与大月氏相同。气候潮湿炎热。天竺国濒临大河。兵士乘象而战。天竺国人参修浮图道(指佛教),不主张杀戮攻伐。继而成为该国的风俗。从大月氏、高附国以西。南至西海,东至盘起国,都是天竺的国土。天竺有附属城邦数百个,城邦设有长官。有附属国数十个。属国均设王。虽然各国间略有不同,但都以身毒为名,当时都归属大月氏。当地出产象、犀、玳瑁、金、银、铜、铁、铅、锡。西与大秦国相通,有大秦国的奇珍宝物。又有细布、诸香、石蜜、胡椒、姜、黑盐。不属都护。
三十六国之六:焉耆国
位于焉耆县境东(即刺沙尔),都城为员渠城。距长安7300里。地处塔里木盆地之北,是汉通西域北道必经之地,西域第四大国,国有4000户,人口32100人,军队6000人。设击胡侯、却胡侯、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击胡左右君、击车师君、归义车师君各一人,击胡都尉、击胡君各二人。译长三人。西南至都护治所400里,南至尉犁100里。北与乌孙国接壤。临近海(指博斯腾湖),水中多鱼。焉耆国是一个绿洲农耕生活形态的城郭,这里气候寒冷,土地肥沃,种有稻、粟、麦,兼畜牧。焉耆国有喝葡萄酒的习俗,也热爱音乐。这里资源丰富,文化发达,佛教在其国内有着很高的地位和众多的信徒,佛教艺术也曾繁盛灿烂。锡克泌佛寺受当时大夏建筑风格的影响,体现出文化艺术结晶。
焉耆是胭脂的谐音。胭脂可当口红涂在脸上,使女人更动人,美丽,所以也成了宫厅的贡品。焉耆产良驹,也有鱼盐蒲苇之饶。
三十六国之七:且弥国
故址在今新疆乌鲁木齐和昌吉、呼图壁县境内,分为东、西二部。西且弥国都城在天山东于大谷,距长安8670里。共有332户,人口1926人,军队738人。设西且弥侯、左右将、左右骑君各一人。西南至都护治所1487里。东且弥都城在天山东兑虚谷,距长安8250里。共有191户,人口1948人,军队572人。设东且弥侯、左右都尉各一人。西南至都护治所1587里。东汉时并入车师后部。且弥国在天山脚下,水草丰美,是西北一个重镇,南来北往的商旅众多,这里又属汉代都护府所辖,不仅与城廓诸国发生经济贸易,还促进了文化和技术的交流。国家的富有,带来奢华的生活习惯,国王至官员挥金如土,大肆修建宫廷。国王王宫中有大型浴池,带领众多妃女在中嬉戏,表现出了一度的繁荣景象。
三十六国之八:尉犁
在今新疆库尔勒境内。国都尉犁城建在石岗上,地势险要,形成了一个天然屏障,使得城池无法被入侵者攻破。石匠们把石材垒砌在城门、城墙、宅府上,构成独特的石头城风光。
三十六国之九:危须国
危须国水草丰美,资源丰富。建筑以城池为主,风格沿用汉代长安的建筑风格,宫庭宅院多以飞檐、廊壁为主。宫中也分设官吏,有击胡候,击胡都尉,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译长各一人。危须国兵强马壮,是著名的‘龙驹之乡‘。清朝时,为反抗沙俄统治,曾有过一段可歌可泣的“土尔扈特东归”的民族大迁移。他们冲破沙俄官兵的重重堵截和包围,历尽艰辛返回祖国,定居在这片广饶的土地上。
三十六国之十:桃槐国
疑在费尔干纳盆地东面近山地区(另有一说在今阿姆河上源小帕米尔一带)。都城距长安11080里。国有700户,人口5000人,军队1000人,属游牧之国,多以羌人为主的部落,生活在葱岭一带,他们用牲畜和畜产品向邻国交换粮食。擅长制造弓、矛、服、刀,生活居无定所,总是沿河迁徙。民居以丘岭中石头和泥土修建。为防忧患,每到一处建一座土城堡。白天人们出去放牧,晚上全部回到土城之中。(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