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回(一)痛定思痛
第一回 望月叹凄苦 ;对徒话当年(一)
“流星易逝,恒月长悬。烈士殉节有遗恨,壮志未酬,重担谁担?莫把孺子轻觑,英雄出少年。拨开云雾睹晴天,碧血丹心一片;鲲鹏一鸣惊人处,绝非昙花偶现。——《星月念。开篇》”
辽东渤海之滨有座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埠镇营口,地处辽河入海口,随满清崛起辽东而日渐繁盛。
顺治初年,清军入关,席卷中原,一统华夏。八旗军大多驻留关内,关东人口锐减,渐显萧条。
物极必反,相较关内战祸连连,民生凋敝;已处满清大后方的广袤关东,成为纷扰乱世间一片安谧净土。因而满清一统江山后,众多关内难民纷纷涌向以往视为敌国、谈虎色变的关东大地,趋之若鹜,禁不胜禁。
营口也伴随着这股暗潮涌动的自发移民潮,于朝代更替、物换星移的沧桑变迁中重焕勃勃生机。至康熙初年,已是关东屈指可数几个通航中原的水陆码头之翘楚,名噪一时。
(按:营口明代称梁房口,至清代,初时满汉分治,顺治年间,满清入关,为使“龙兴之地”不至荒芜,从山东大量招人到营口。康熙年间安置巴尔虎蒙古人在营口一带游牧,巴尔虎人居于窝棚之中,窝棚相连,状似军营,营口之名由此而来。本书故事发生于清康熙初年,彼时营口称“没沟营”,涵盖牛庄、熊岳和盖州,为便于读者理解,书中笼统地称为营口。)
清康熙初年,营口地面商贾之中有位慷慨豪迈、肝胆照人的义士,多行善举,济困扶危,好管不平事,被誉为“营口贾侠”,令名远播。
此人名唤白云飘,拥有盐场、货栈、米行、酒楼、药铺、茶楼等多宗产业,富甲一方,为人乐善好施,一掷千金。不仅民间百姓有口皆碑,在辽河流域的黑白两道亦享有极高声望,赢得了“义胆侠”的徽号。
初冬十月,暮夜白府。
书房中一灯如豆,一个年逾四旬、面容清癯的中年绅士痴坐在书案前,苍凉的目光中透着无限的凄苦与忧伤。在他书案前放着一把盛酒的玉壶,壶中酒已告罄,他本来酒量甚豪,然而此际心怀郁闷,酒入愁肠,不免有些醉意了。
窗外一轮明月钻出云丛,白衣绅士站起身,绕过桌案走到窗前,双手轻轻推开窗子,一阵凉风吹来,他不禁打了个寒噤。
十月辽东天气已寒,满目冰霜,一片萧条景象,这让他这个来自中原的孤身异客心底里满是凄凉。
他仰起头,淡淡的月光照在他苍白憔悴的脸上,额头眼角刀刻般深陷的皱纹使得他的外貌与实际年龄很不相称。他凝望寒月思绪万端,幽幽感叹道:“冷月孤悬塞外天,凄苦愤懑对谁言?把酒浇愁无限怨,山河依旧梦难圆。”
“白先生!”,随着一声清朗的呼唤,房门开处,从外面走进一个弱冠青年。
他一袭白色长衫,身材修长,面色白皙,眉清目秀,眉宇间透出一股文质彬彬的书卷气,诚然是风度翩翩、一表人才。进得门来,向那凭窗而立的中年绅士恭敬地施了一礼。
中年绅士转过身来,说道:“风儿,你还没睡,见我有事么?”
白衣青年答道:“学生一时睡不着,随便走走。见白先生房中还亮着灯光,便想来聆听教益,不想搅扰了白先生的诗兴,深感不安。”
中年绅士苦笑了一声,说道:“我随口溜几句,算不得什么诗。不过触景伤情,有感而发的几句牢骚之言罢了。”
这个被称为白先生的中年绅士便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善士豪绅白云飘。
刚进门的白衣青年姓金名风,表字送爽,厥父原是个荒村塾师,一生安贫乐道,晚年得子。一介寒儒病殁时,能留给子嗣的惟有几箱古籍旧书而已。
金风自幼与老母相依为命,母慈子孝,乡里皆赞。然而命途多舛,十五岁时母亲又一病不起,不久亡故。撇下他一个六尺之孤,孤零零举目无亲。
在邻里乡亲帮助下,金风安葬了亡母。幼年的他毅然离开家乡,远游求学。此后浪迹江湖,身如飘蓬,四海为家。
十七岁上流落营口,在街头鬻文卖画,幸遇白云飘,贾侠慧眼识珠,收留了他,悉心栽培,见他是可造之才,索性收作门生,将一身家传武艺无私相授。
转眼三年时光,金风由昔日孤苦伶仃、瘦骨嶙峋的落魄少年,成长为允文允武、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而今已是白云飘身边不可或缺的得力臂助。
两人师徒相称,既是白云飘的意思,金风内心也由衷将白先生奉为师表,立志以恩师为楷模,做个德才兼备、助人为乐的豪杰。
相处日久,金风觉察白云飘虽然人前风风光光、安富尊荣,但似乎并不开心。眉宇间总隐含着一层阴郁苦闷之色。
难道像他这样深受众人敬慕的头面人物,心底里也有难以排解的苦衷?如果自己能探知底蕴,为排解先生内心苦闷尽份心力,也聊以答报白先生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金风于是走近身试探着道:“先生已是富甲一方,名闻遐迩。名成业就,北辰星拱。人生如此应属无憾,何以总是郁郁寡欢,愁眉不展?莫非先生内心也有不尽如意的憾事吗?”
白云飘轻轻苦笑一声,说道:“如果做人似我这样,就可以沾沾自喜、踌躇满志,那一个人的眼光也未免太短浅了。
“不过名利得失我倒并不萦怀,人生一世总希望有所作为,不至于虚度一生。我如今已是不惑之年,逝水流年,韶华已逝;去日不回,功业何在?
“这些年来我埋没边荒,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转眼鬓发苍白,老之将至。这不是要坐怀惆怅、抱憾终生吗?”
金风道 :“先生志存高远,令人钦佩。但人生际遇总不能尽如人意。有时胸中志愿终不能遂,却也是造化弄人,天数使然。不必因而耿耿于怀,抱憾终天。世间不如意事常八九,志向太高,力有未逮也在所难免。凡事水到渠成,顺其自然,不必过于执着急迫。”
白云飘激愤地言道:“我也懂得随遇而安,别的心愿不达也罢,难道一家满门的血海深仇也能忍气吞声含恨不报吗?”
此言一出,金风心底一惊。白云飘也自悔脱口失言。两人一时默然无语,过了片刻,白云飘平复了一下激愤的情绪,叹了口气道:“算了,找不到仇人,空发怨气也是徒然。”
金风道:“白先生,请您原谅。我不知在您内心深处尚忍受着偌大的家仇之痛。能告诉我您的仇人是谁吗?他和您如何结下的深仇大恨?”
白云飘叹了口气道:“个中缘委不说也罢,痛定思痛不堪回首。这桩十几年前的冤仇,时至今日,每一回忆起来,总令我肝肠寸断,痛心疾首。”
金风道:“想来这段悲惨的往事给你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极大的疮伤,学生虽不能为您分担痛苦,但是希望能尽绵薄之力替您分忧解愁。如果关于您那段家仇没有不便告人的难言之隐,不妨对我说说。”
白云飘道:“难得你有这份心,不枉我对你的赏识和青睐。我信得过你的为人,虽然我的家事有些隐晦,但我相信你是个正直的后生,相信你听过我讲述的家仇秘史之后,会明辨是非。
“唉,我虽正值壮年,但多年来身心苦受煎熬,人如行尸走肉,精力日衰,感觉来日无多。我也不想把那段刻骨铭心的血海深仇深埋心底,忍气吞声带到棺材里去。”
金风道:“先生言重了,先生正值壮年,如日中天。怎么说这种灰心丧气的话呢?”
白云飘道:“我不是危言耸听,这些都是由衷之言,我一直没把你当外人,今夜无事,我就将我的身世和那段痌心的遭遇讲诉给你听。”
白云飘合上窗子,走回到座位前坐下,摆手示意金风也坐下,背靠椅背微合二目,出神半晌,幽幽地道:“十八年了,我背井离乡,身如断梗飘蓬沦落天涯,在这人地两生的北国异乡苟延残喘、草间求活,已整整度过了十八个春秋••••••”
此际,他神游物外,心驰故里,脑海中陷入对昔年往事的深深追忆。
:“那段往事要从我祖父讲起,先祖天齐公幼年有幸拜在‘五虎断门刀’名宿鲁中奇门下,而立之年闯荡江湖,渐露锋芒。
“一次他单刀赴会,为民除害,铲除了横行齐鲁、恶名昭著的‘黄河五魈’,大快人心,一举成名。也因而触怒了五魈的师父‘鬼脸活僵尸’师古寒。
“经过一番恶斗,祖父终于在两位好友相助下诛杀了黑道魔头师古寒。并从他手中获得一把削铁如泥的虎头金刀。
“相传这口刀是东汉初年一位铸造匠师公冶长出于对当时的一位刚直不阿的清官‘强项令’董宣的敬仰,花费三年心血精心锻造的。祖父自得此刀,义士宝刀相得益彰,行走江湖所向披靡,名声大噪。被誉为‘金刀白老虎’。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流星易逝,恒月长悬。烈士殉节有遗恨,壮志未酬,重担谁担?莫把孺子轻觑,英雄出少年。拨开云雾睹晴天,碧血丹心一片;鲲鹏一鸣惊人处,绝非昙花偶现。——《星月念。开篇》”
辽东渤海之滨有座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埠镇营口,地处辽河入海口,随满清崛起辽东而日渐繁盛。
顺治初年,清军入关,席卷中原,一统华夏。八旗军大多驻留关内,关东人口锐减,渐显萧条。
物极必反,相较关内战祸连连,民生凋敝;已处满清大后方的广袤关东,成为纷扰乱世间一片安谧净土。因而满清一统江山后,众多关内难民纷纷涌向以往视为敌国、谈虎色变的关东大地,趋之若鹜,禁不胜禁。
营口也伴随着这股暗潮涌动的自发移民潮,于朝代更替、物换星移的沧桑变迁中重焕勃勃生机。至康熙初年,已是关东屈指可数几个通航中原的水陆码头之翘楚,名噪一时。
(按:营口明代称梁房口,至清代,初时满汉分治,顺治年间,满清入关,为使“龙兴之地”不至荒芜,从山东大量招人到营口。康熙年间安置巴尔虎蒙古人在营口一带游牧,巴尔虎人居于窝棚之中,窝棚相连,状似军营,营口之名由此而来。本书故事发生于清康熙初年,彼时营口称“没沟营”,涵盖牛庄、熊岳和盖州,为便于读者理解,书中笼统地称为营口。)
清康熙初年,营口地面商贾之中有位慷慨豪迈、肝胆照人的义士,多行善举,济困扶危,好管不平事,被誉为“营口贾侠”,令名远播。
此人名唤白云飘,拥有盐场、货栈、米行、酒楼、药铺、茶楼等多宗产业,富甲一方,为人乐善好施,一掷千金。不仅民间百姓有口皆碑,在辽河流域的黑白两道亦享有极高声望,赢得了“义胆侠”的徽号。
初冬十月,暮夜白府。
书房中一灯如豆,一个年逾四旬、面容清癯的中年绅士痴坐在书案前,苍凉的目光中透着无限的凄苦与忧伤。在他书案前放着一把盛酒的玉壶,壶中酒已告罄,他本来酒量甚豪,然而此际心怀郁闷,酒入愁肠,不免有些醉意了。
窗外一轮明月钻出云丛,白衣绅士站起身,绕过桌案走到窗前,双手轻轻推开窗子,一阵凉风吹来,他不禁打了个寒噤。
十月辽东天气已寒,满目冰霜,一片萧条景象,这让他这个来自中原的孤身异客心底里满是凄凉。
他仰起头,淡淡的月光照在他苍白憔悴的脸上,额头眼角刀刻般深陷的皱纹使得他的外貌与实际年龄很不相称。他凝望寒月思绪万端,幽幽感叹道:“冷月孤悬塞外天,凄苦愤懑对谁言?把酒浇愁无限怨,山河依旧梦难圆。”
“白先生!”,随着一声清朗的呼唤,房门开处,从外面走进一个弱冠青年。
他一袭白色长衫,身材修长,面色白皙,眉清目秀,眉宇间透出一股文质彬彬的书卷气,诚然是风度翩翩、一表人才。进得门来,向那凭窗而立的中年绅士恭敬地施了一礼。
中年绅士转过身来,说道:“风儿,你还没睡,见我有事么?”
白衣青年答道:“学生一时睡不着,随便走走。见白先生房中还亮着灯光,便想来聆听教益,不想搅扰了白先生的诗兴,深感不安。”
中年绅士苦笑了一声,说道:“我随口溜几句,算不得什么诗。不过触景伤情,有感而发的几句牢骚之言罢了。”
这个被称为白先生的中年绅士便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善士豪绅白云飘。
刚进门的白衣青年姓金名风,表字送爽,厥父原是个荒村塾师,一生安贫乐道,晚年得子。一介寒儒病殁时,能留给子嗣的惟有几箱古籍旧书而已。
金风自幼与老母相依为命,母慈子孝,乡里皆赞。然而命途多舛,十五岁时母亲又一病不起,不久亡故。撇下他一个六尺之孤,孤零零举目无亲。
在邻里乡亲帮助下,金风安葬了亡母。幼年的他毅然离开家乡,远游求学。此后浪迹江湖,身如飘蓬,四海为家。
十七岁上流落营口,在街头鬻文卖画,幸遇白云飘,贾侠慧眼识珠,收留了他,悉心栽培,见他是可造之才,索性收作门生,将一身家传武艺无私相授。
转眼三年时光,金风由昔日孤苦伶仃、瘦骨嶙峋的落魄少年,成长为允文允武、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而今已是白云飘身边不可或缺的得力臂助。
两人师徒相称,既是白云飘的意思,金风内心也由衷将白先生奉为师表,立志以恩师为楷模,做个德才兼备、助人为乐的豪杰。
相处日久,金风觉察白云飘虽然人前风风光光、安富尊荣,但似乎并不开心。眉宇间总隐含着一层阴郁苦闷之色。
难道像他这样深受众人敬慕的头面人物,心底里也有难以排解的苦衷?如果自己能探知底蕴,为排解先生内心苦闷尽份心力,也聊以答报白先生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金风于是走近身试探着道:“先生已是富甲一方,名闻遐迩。名成业就,北辰星拱。人生如此应属无憾,何以总是郁郁寡欢,愁眉不展?莫非先生内心也有不尽如意的憾事吗?”
白云飘轻轻苦笑一声,说道:“如果做人似我这样,就可以沾沾自喜、踌躇满志,那一个人的眼光也未免太短浅了。
“不过名利得失我倒并不萦怀,人生一世总希望有所作为,不至于虚度一生。我如今已是不惑之年,逝水流年,韶华已逝;去日不回,功业何在?
“这些年来我埋没边荒,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转眼鬓发苍白,老之将至。这不是要坐怀惆怅、抱憾终生吗?”
金风道 :“先生志存高远,令人钦佩。但人生际遇总不能尽如人意。有时胸中志愿终不能遂,却也是造化弄人,天数使然。不必因而耿耿于怀,抱憾终天。世间不如意事常八九,志向太高,力有未逮也在所难免。凡事水到渠成,顺其自然,不必过于执着急迫。”
白云飘激愤地言道:“我也懂得随遇而安,别的心愿不达也罢,难道一家满门的血海深仇也能忍气吞声含恨不报吗?”
此言一出,金风心底一惊。白云飘也自悔脱口失言。两人一时默然无语,过了片刻,白云飘平复了一下激愤的情绪,叹了口气道:“算了,找不到仇人,空发怨气也是徒然。”
金风道:“白先生,请您原谅。我不知在您内心深处尚忍受着偌大的家仇之痛。能告诉我您的仇人是谁吗?他和您如何结下的深仇大恨?”
白云飘叹了口气道:“个中缘委不说也罢,痛定思痛不堪回首。这桩十几年前的冤仇,时至今日,每一回忆起来,总令我肝肠寸断,痛心疾首。”
金风道:“想来这段悲惨的往事给你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极大的疮伤,学生虽不能为您分担痛苦,但是希望能尽绵薄之力替您分忧解愁。如果关于您那段家仇没有不便告人的难言之隐,不妨对我说说。”
白云飘道:“难得你有这份心,不枉我对你的赏识和青睐。我信得过你的为人,虽然我的家事有些隐晦,但我相信你是个正直的后生,相信你听过我讲述的家仇秘史之后,会明辨是非。
“唉,我虽正值壮年,但多年来身心苦受煎熬,人如行尸走肉,精力日衰,感觉来日无多。我也不想把那段刻骨铭心的血海深仇深埋心底,忍气吞声带到棺材里去。”
金风道:“先生言重了,先生正值壮年,如日中天。怎么说这种灰心丧气的话呢?”
白云飘道:“我不是危言耸听,这些都是由衷之言,我一直没把你当外人,今夜无事,我就将我的身世和那段痌心的遭遇讲诉给你听。”
白云飘合上窗子,走回到座位前坐下,摆手示意金风也坐下,背靠椅背微合二目,出神半晌,幽幽地道:“十八年了,我背井离乡,身如断梗飘蓬沦落天涯,在这人地两生的北国异乡苟延残喘、草间求活,已整整度过了十八个春秋••••••”
此际,他神游物外,心驰故里,脑海中陷入对昔年往事的深深追忆。
:“那段往事要从我祖父讲起,先祖天齐公幼年有幸拜在‘五虎断门刀’名宿鲁中奇门下,而立之年闯荡江湖,渐露锋芒。
“一次他单刀赴会,为民除害,铲除了横行齐鲁、恶名昭著的‘黄河五魈’,大快人心,一举成名。也因而触怒了五魈的师父‘鬼脸活僵尸’师古寒。
“经过一番恶斗,祖父终于在两位好友相助下诛杀了黑道魔头师古寒。并从他手中获得一把削铁如泥的虎头金刀。
“相传这口刀是东汉初年一位铸造匠师公冶长出于对当时的一位刚直不阿的清官‘强项令’董宣的敬仰,花费三年心血精心锻造的。祖父自得此刀,义士宝刀相得益彰,行走江湖所向披靡,名声大噪。被誉为‘金刀白老虎’。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