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田中乐

正文 第一百二十七章 村塾&读书

    第一百二十七章 村塾&读书

    二个,娘叫得没那么及时,是她自己跑出去了。她刚跑出来,就看到锅台上放的碗,碗里盛着两块糍粑。娘唤她去吃,她顺理成章的拿了一块就塞到嘴里。多么好的设想,居然落空了!

    在锅台旁边来来回回晃了好几圈,娘也没有开口的意思,她甚至惦着脚尖检查了一下碗柜里,别说大块的糍粑了,连个影儿都没瞧见。

    那一刻,别提辛慈这小心里是多么的失落了。

    早上吃饭的时候,辛慈都没什么好胃口。心心念念的就是她的那块糍粑,想吃的东西吃不着,满怀着的希望落空,别提多难受了。

    在一餐饭快吃完的时候,乐子跟个小皮球似的一阵风的“滚”过来了,献宝似的把辛慈拉到一边。滴溜溜的小眼睛扫视了一圈四周,见到四下无人,将手伸到了自个儿的怀里,慢慢掏出两小块糍粑来。

    “慈儿妹妹,这是给你的,你吃……诶!小心点,就在这吃,别给人看见了。”这是他从家里偷偷拿出来的,家里做的糍粑不多,送了这家就送不到那家,爹跟娘说了,这一回就自家吃不送给别人了。他是看慈儿妹妹喜欢,才从厨房偷偷拿了两个出来,怕娘看见,顾不得那么多,只得揣到自个儿的怀里。

    此时正值夏天,身上穿的只不过是一件小单衣,糍粑揣在兜里,挨着身上的肉。烫得煞人。辛慈怔怔的从他手上接过糍粑,捧在手里,抬头看着面前的乐子。他包子似的脸拧在一块,应该是被烫的。虽然难受,却还在傻呵呵的笑着,叫她趁热快些吃——

    那一刻。辛慈说不出来是什么感觉。自己的心被震住了,一个前世今生加起来快四十岁的女人,就这样被一个小不点给震住了。

    也就是因为这件事,让她对这小家伙另眼相看,真心拿他当个好伙伴。

    如今,这个小鬼更是口口声声的说她要是不去学堂,他也不去这样的话。她还能咋的?

    在经过两天的思量后,辛慈终于忍痛做了决定——上学去!

    村里的学堂教学模式与外面的有所不同,私塾的学生多为六岁至八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夫子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

    学堂,额,在这里叫村塾。村里的孩子都在这儿上学,加一块大概有三四十个学生。村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就村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至于村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在有些村子里,孩子们最在意的是习得几个字。对这些东西要求并不高。

    也许是与其出身与过去所受的教育有关吧,陈夫子对学生的品性和生活习惯要求很高,就冲这辛慈那在村塾打酱油的计划恐怕要落空了——

    这些东西辛慈都不怎么关心,她关心的是何时放假的问题。没错,还没上学呢,她就想着放假了。

    村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村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

    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村塾的夫子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辛慈一听辛真习说完,就抢着说自己要读短学。本来还想着和一群小奶娃娃一块儿之乎者也很没趣,现在想来花两三个月时间在学校打打酱油,也还可以接受。辛慈摇头晃脑的想着,一时忘记了自己也是个小奶娃!

    只是令她失望了,陈夫子在这一块很有名望,在村塾读书的学生也多为长学。念着从年初到年冬都在村塾里时间也是长了些,陈夫子便中和了一下。上两天学放一天假,听起来也怪美好的。可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村里的孩子不比外面,要干的活很多,家里有很多地方都需要他们帮着伸手。

    听阿爹把村塾的情况说了一遍后,辛慈心里多多少少还是舒服了一点。上两天课,放一天假,逢年过节的额外有假,已经算不错的了,至少比她原先想的要好上……那么一点点。

    尽管说,一个新学生对学校多少是有些憧憬在里面的,尽管这个憧憬一进去就打破了。辛慈从来就不对它抱有多大的兴头,一想到未来的生活每天都有可能在巴掌大的小地方过,辛慈浑身就直犯哆嗦。

    不过仔细想想也没事,在家也是呆着,在学校也是呆着,大不了换一个睡觉的地方罢了。

    寒~~若是陈夫子晓得叫辛慈的这个学生还没进村塾呢就想着睡觉,会不会吐血?

    ---------------------

    辛慈说要去村塾后,乐子很高兴,将家里好吃的东西一股脑都拿过来了,说要给他的慈儿妹妹吃。这一天,乐子在辛家赖了一天,吃过早饭就过来了,中饭没回去,就在辛家吃的。一直玩到天黑,要不是他娘亲自过来把他喊了回去,他还不肯呢。

    再过几天,两家人就打算把孩子送过去。夫子先前已经来说过了,孩子也到了年龄,是时候要进村塾了。

    辛真习傍晚的时候背着家里的小鬼散步,这个小家伙,几天没背,又长了肉。小丫头一天天长大,自个儿一天天变老,不晓得哪一天他这把老骨头就背不动他的小女了————

    辛慈手上拿了一把路边菜地里摘的小黄花,两只小胳膊快乐地搭在她阿爹的肩膀上,乱晃着脑袋唱着不知名的乡间歌谣——

    金银花当天就已经在忙着帮辛慈做包了,为了给闺女做一个好看些的包,翻遍了家里大大小小的衣柜,才给她找出两块很可爱、很好看的花布,裁剪、缝制,整整赶到大半夜,才把她的包给做起来。

    剪了一条长带,放到辛慈的身上比划比划,问问她长短是否合适。辛慈一看到那花花的小布包,整个人一下子都愣了,发了好大的一会儿痴。刚想开口说不,看到娘半蹲着给她比划包带时那认真而又慈祥的情景,到嘴的话就活生生的给咽了回去——

    听阿爹说,娘昨晚很晚才歇息。白天活多,也怪忙的,抽不出那么多的时间来,只有趁着晚上把活赶出来。娘知道,女孩子都喜欢花花绿绿的好看的东西,这块布这么花她虽不怎么喜欢,但她却明白娘是花了很多心思在里头的。

    想到这儿,辛慈的心头悄然升起一抹内疚,亏得娘这么费心,她还没上学呢就想着浑水摸鱼。也许她应该好好读读书,识识字,这古代的许多学问她都不知道,学海无涯,不能太自我感觉良好了。

    量好了包带后,辛慈伸伸懒腰回了房。舒服地躺倒了床上,双手枕在脑后。

    也不晓得这古代的学堂是个啥样子,会不会是像电视里看过的那样呢?同窗呢,会不会一个个摇头晃脑,十足的书呆?

    最后,辛慈不免有些功利的想:在这小村子里读书有什么前途?最大的出路又是什么?虽然说自己不在乎这些了,但好奇心还是不少的。

    辛慈绞尽脑汁,除了考科举中个秀才之外,好像这咬几个文嚼几个字还真没多大的出路。毕竟是在村里,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没走出过这个村子,何谈走四方做大事?

    若说识字嘛,辛慈这个还是有绝对的自信的,她读书自然也不是为了这些,这些话就不必说了。真要想可能对她有用的,左想想,右想想,那就是也当个教书先生了。好好学习,继承先生的衣钵,以后相夫教子的同时,再来带带课,呵呵!这样的生活似乎也不错——

    幸运的话,自己研究出一套新的教学方法,把古文和现代文相结合,因材施教。把村里这些个毫不起眼的小鬼,发掘他们的潜能,再教几个状元、榜眼、探花出来,那可真是修仙得道、我欲成仙快乐齐天了……

    辛慈乐了,嘴角咧得大大的,真是越想越有滋味。这样就对了麽,孩子就要多幻想一些美好的事物,多笑笑,不能成天跟个小老头小老太太一样。

    笑声中,她仿佛回到了充满着遐想而且快乐无忧的童年——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