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八回:樊虎冒雪访友
第七十八回:樊虎冒雪访友
只是山东秦琼的老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朝夕悬望,眼都望花了。却没有一点消息,又不知生死存亡。求签问卜,越望越不回来,整日忧心忡忡,正所谓:“心随千里远,病逐一愁来。”却忧出一场大病,卧床不起。
还亏得叔宝平时交得几个亲朋厚友,知道叔宝在外日久,老母有病,众人约会齐来,省问秦老伯母。
秦母道:“通家子侄,都来相看,这也难得,都请进内房中来。”
坐到榻前,共是四人:开鞭仗行的贾润溥;齐州城里与叔宝同当差的三人,唐万仞、连明,同差出去的樊虎。
秦母坐于床上,
叔宝的娘子张氏,立在卧榻之后,以幔帐遮体。
秦母见儿子这一班朋友,都坐在床前,观景伤情,不觉泪下来道:“列位贤侄,不弃老朽,特来看我,足见厚情。但不知我儿秦琼下落如何?他一去不回,教我肝肠寸断。”
贾润溥道:“大哥一去不回,真好奇怪。老伯母且放心,吉人天相,料无十分大虑,早晚自会回家。”
秦母埋怨樊建威道:“我儿六月里与你同差出门,一同起身,你便九月里回来了。如今隆冬天气,吾儿音信全无,多应不在人世了。”说完,掩面哭泣。
媳妇听得婆婆一说,幼妇不敢高声,在帷帐后也啼哭起来。
众人异口同声,都埋怨樊建威道:“樊虎,你干的甚么事?常言道:‘同行无疏伴。’一齐出门,难道不知秦大哥路上为何耽搁?按说也该回来了,如今为何还不到家?老伯母只生得大哥一人,久不回家,叫他怎不牵挂?”
樊建威道:“诸兄在上,老伯母与秦大嫂埋怨小弟,不敢分辩。诸兄都是豪杰之人,岂不知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我六月里从山东赶到长安,兵部衙门挂号守批回,就耽误了两个月。到八月十五,才领了批。秦大哥到临潼山,适遇唐国公遇了强盗,正在厮杀之际,大哥打抱不平,救了唐公。出了关外,匆匆的分了行李,他往潞州,我往泽州。不想盘缠银子,都放在我的箱内,及至分路之后,方才晓得,途中也用尽了。如今等不到叔宝回来,我也补送在此。”把一包银子放在榻前。
秦母道:“我有四两银子,叫他买潞绸的,想必他也拿来做盘缠了。”
樊建威道:“我到津州的时候,马刺史就往太原恭贺唐公李爷去了。两个犯人养在下处,却又柴荒米贵。及至马刺史回衙,再投文领批,盘费都用尽了。”
秦母道:“这都是你的事,你此后可晓得吾儿的消息吗?”
樊建威道:“若算起路程日子,唐公李爷到太原时,秦大哥已该到潞州了。那时蔡刺史还不会出门,是断乎先投过文了。我晓得秦大哥是个急性的人,难道为了批回,耽误在潞州不成?我若是有盘费,也会到潞州寻他,讨个信的。因为没了盘费,径自回来,那里晓得秦大哥还没有到家?”
众友道:“这个事情也难怪你,只是如今你却辞不得劳苦,还往潞州找寻叔宝兄回来,才是道理。”
樊建威道:“老伯母不必烦恼,写一封书信,待小侄拿了到潞州去,找寻大哥回来便了。”
秦母命丫环取文房四宝,写几个字封了起来,把樊建威补还的银子,一同交付樊建威道:“这银子你还拿去做盘费,只要寻吾儿回来就好!”
樊建威道:“小侄自有盘缠去,不必动他前日的银子?”
秦母道:“你还是拿去,穷家富路,多带些方便。”
众人道:“如今只要急寻大哥回来,你便多带些盘缠去也好,不如从了老伯母之命。”
樊建威道:“如此,小侄就此告别,去寻大哥了。”
秦母道:“还劳你却是不当。”众人将送来的银钱,都放在秦母榻前,各自散去讫。
樊建威回家,收拾包裹行囊,离了齐州,竟奔河东潞州,来寻叔宝。
樊建威自己离开山东,一日,到了河东,进潞州府前,查了几个公文下处,寻到王小二店,问道:“借问一声,有个山东济南府人名叫秦琼,在你家投宿么?”
小二道:“是有个秦客人,在我家作寓。十月初一日,卖了马做路费,星夜回去了。”
樊建威闻言,长叹流泪。
王小二店里有客,一阵大呼小叫,转身走进去了。
柳氏听见,走近关心的问道:“尊客高姓?”
樊建威道:“在下姓樊。”
柳氏道:“就是樊建威么?”
樊建威道:“你怎么知我叫樊建威?”
柳氏道:“秦客人在我家蹉跎许久,日日在这里望樊爷来。我们又伏侍他不周,十月初一黄昏时候起身的,难道还没有到家么?”
樊建威道:“正为没有回家,我特来寻他。”心中想道:“如今是腊月初,难道路上就行两个多月?秦琼中途失踪了?在此无益。”吃了一餐午饭,闷闷的出东门,赶回山东。
天寒风大,下了一场大雪。樊建威冒雪冲风,耳朵里颈窝里,都钻进了雪,天又冷的利害,他寒颤颤熬到了十里村镇,天色又晚,没有下处,只得投东岳庙来宿。那座庙就是秦叔宝得病的地方,如果不是这场大雪,樊建威怎么可能刚刚在此歇宿?这叫做: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东岳香火正在关门,只见一人进来投宿。道人到鹤轩中报与魏观主。
魏征乃是极有人情的,即便让樊建威到后轩中。
樊建威放下行李,抖去雪水,与观主施礼。
魏征道:“请问,高姓大名,贵处那里?”
樊建威道:“小弟姓樊,山东齐州人,往潞州找寻朋友,遇此大雪,暂停宝宫借宿一宵,明日重酬。”
魏征道:“足下是樊先生,尊字可是樊建威么?”
樊建威大吃一惊问道:“仙长何以知我贱字?”
魏征道:“叔宝兄曾道及尊字。”
樊建威大喜道:“那个叔宝?”
魏征道:“先生又多问了,秦叔宝能有得几个?”
樊建威忙问:“叔宝他如今在那里?”
魏征道:“十月初二日,叔宝因为有病来到微观中来。”
樊建威顿足道:“想是此兄不在了,且说如今怎么样了。”
魏征道:“十月十五日,二贤庄单员外邀回家去,与他养病。前日十一月十五日,病体痊愈,在敞宫还愿。因天寒留住在家,现在二贤庄上。”
樊建威一听此言,大喜过望,就像是:“穷士获金千两,寒儒连中高魁。洞房花烛喜难挨,久别亲人重会。困虎肋添双翅,蛰龙角奋春雷。农夫苦旱遇淋漓,暮景得生骇骥。”连声道:“太好了•;•;•;•;•;•;!”
魏征收拾果酒,陪建威夜坐。
樊建威因雪里受些寒气,身子困倦,到也放量多饮几杯热酒。睡过一宵,才见天明,即起身,封一封谢仪,送与魏征。
魏征知道是秦叔宝的朋友,坚决不收他的,留住樊建威吃了早饭,送出东岳庙,指示二贤庄路径。
樊建威径奔雄信庄上。
此时雄信与叔宝,书房中拥炉饮酒赏雪,倒也有诗兴。正是:“对梅发清兴,饮酒敌寒威。”
手下庄丁来报,山东秦太太央一个樊老爷寄家书在外候见。
叔宝高兴道:“单二哥,一定是家母托樊建威寄家书来了。”
二人出庄迎接。
叔宝看到樊虎,异常高兴大笑道:“建威,果然是你。”
建威道:“前日分行李时,银子却在弟处,你不曾分得。回去送与伯母,伯母定要小弟做盘缠,寻觅吾兄回去。”
叔宝道:“为了盘缠不曾带得,担搁出无数事来。”
雄信道:“前话不提,且请进屋里暖和暖和。”雄信叫手下人,接了樊老爷的行李,一直引到书房暖和处。雄信先与建威施宾主之礼。
叔宝又拜谢建威风雪寒苦之劳。
雄信吩咐手下重新摆酒。叔宝问道:“家母好么?”
建威道:“有书在此请看。”
叔宝开缄流泪读罢,就去收拾行李。
一封书寄思儿泪,千里能牵游子心。
雄信看见,微微暗笑,待酒席完备,三人促膝坐下。雄信问道:“叔宝兄,令堂老夫人安否?”
叔宝道:“家母多病。”
雄信道:“我见兄急急装束,似有归意。”
叔宝眼中垂泪道:“不是小弟无情,饱则扬长而去。奈何确是家母多病,只好暂别仁兄,来年登堂拜谢仁兄活命之恩。”
雄信道:“兄要回去,小弟也不敢拦阻。但做为朋友有责任告诉你为孝之道,忠臣孝子,历代有之,要做便要做实在的孝道,不做沽名钓誉的孝道。”
叔宝道:“请兄见教,怎么是真孝?什么又是沽名钓誉?”
雄信道:“大孝为真,小孝为假。兄如今星夜回去,恰像是孝,实非真孝。”
叔宝收住眼泪,不觉笑起来道:“小弟因贫病流落,久未见家母慈颜,实是情非得已。今闻母亲有病,欲要星夜还家,乃人子至情,怎么称为小孝?”
樊建威道:“秦大哥一闻母病,奉母命,急速还家,乃是大孝。”
雄信道:“你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令先君北齐为将,因北齐国破而身亡,全其大节。苍天不忍忠臣绝后,存下兄长一个英雄。正当保身待用,你如今星夜回去,寒天大雪,贵恙新愈,倘若途中复病,元气不能接济,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绝了秦氏之后,失了令堂老伯母终身之望,虽出至情,不合孝道。今如果冒雪冒寒而去,吾不敢遵命。”
叔宝道:“然则小弟不回去,反为孝么?”
雄信笑道:“其实又不是让兄始终不回去,只是迟早而已。却也是有个道理:令堂老伯母是个贤母,又是通情达理之人。今日托建威兄来找寻,只是因为爱子心切,又不知下落,以致放心不下。兄如今写一封回书,就说领文耽搁日久,正要还家,忽染大病,今虽痊愈,不能任劳。闻命急欲归家。就说小弟苦留,待身体康健,过了年便可回家。令堂知道了兄的下落,病自然痊愈。令堂知道尊恙新痊,也一定不让你冒着寒冷而回。我与兄长既有一拜,伯母即如我母一样。待我准备些微礼,寄与令堂,安了宅眷。再托樊兄把潞州解军的批回,往齐州府禀明了刘老爷,说兄卧病在潞州,尚未回来,注消完了衙门的公事,公私两全。待来年开春,日暖风和,小弟还要替兄准备些微本钱,兄此次回去,不要在齐州当差。求荣也不在朱门下,如果奉公差遣,自然是身不由己。为免使令堂老伯母倚门悬望。晚些回去就做一个自由之身,在家伺候老母,怎么能说是不孝?”
叔宝听雄信讲得理长情切,又执意挽留,自揣怯寒不能远涉,对樊建威道:“我却怎么办?是同兄回去,还是先写书回去?”
樊建威道:“单二哥讲得有理。令堂老伯母,得知你的下落,自然病好,知道你在大病后,也不会急着让你回家了。”
叔宝向雄信道:“这么说,小弟且先写家书以安家母之心。”叔宝写完了书信,取批回出来,交与樊建威。
雄信回后房取潞绸四匹,碎银三十两,寄秦母为甘旨之费。又取潞绸二匹,银十两,赠与樊建威。
建威当日告别,回到山东,把书信银两交与秦母,又往衙门中完了秦琼所托之事。
雄信依旧留叔宝在家。
一日,叔宝闲着,正在书房中。
雄信进来说了几句闲话,双眉微蹙,默然无语。
叔宝见他如此,以为他有厌客之意,忍不住问道:“二哥平日胸襟洒落,笑语生风,今日何故似有尤疑之色?”
雄信道:“兄长不知,小弟平时并不爱发愁。前日亡兄被人射死,小弟生气了三四日,这种事难以处理,已经丢开。如今却因弟妇有恙,无法调治,故此忧形于色。”
叔宝道:“正是,我忘了问兄,尊嫂是谁氏之女?完姻几年了?”
雄信道:“弟妇就是前都督崔长仁的孙女,当年岳父与弟父有交。后来,父母双亡,家业漂零,其女嫁与弟。且喜贤而有智,只是结婚六七年,尚未有孕。喜得今春怀孕,迄今十一月尚未生产,故此弟忧疑在心。”
叔宝道:“弟闻自古虎子麟儿,必不容易出胎;况吉人天相,自然瓜熟蒂落,何须过虑?”
正说话时,只听手下进来报道:“外边有个番国僧人在门前,强要化斋。”
雄信一听,便同叔宝出来。只见一个番僧,身披着花色绒绣禅衣,肩挑拐杖,一双怪眼,两道拳眉。鼻尖高耸,如鹰爪钩镰,须鬓逢松,却似狮张海口。嘴里念着番经喃喃,手里摇着铜磬琅当。只道达摩乘苇渡,还疑铁拐降山庄。
雄信问道:“你化的是素斋荤斋?”
那番僧道:“我不吃素。”
雄信听说,叫手下切一盘牛肉,拿一盘馍馍,放在他面前。
那番僧双手齐上,不多一会,两盘东西吃得精光。
雄信见他吃完,就问他道:“师父如今到那里去?”
那番僧道:“要往太原,再转到西京去走走。”
雄信道:“西京乃是天子脚下,你出家人去做什么?”
番僧道:“闻当今主上倦于政事,一切庶务,俱让太子掌管。那太子是个好玩不耐静的人,所以咱这里修炼几颗要药,要去进奉他受用。”
叔宝道:“你的身边只有要药,没有别的药么?”
番僧道:“诸病都有。”
雄信道:“可有催产调经的丸药,能否赐些。”
番僧道:“有。”说着,拿出一个葫芦,倒出豌豆大一粒药来,用黄纸包好,递与雄信道:“拿去等定更时,用沉香汤送下。如吃下去就产是女胎;如隔一日产,便是个男胎了。”说完立起身来,也不言谢,竟扬长而去。
雄信携着叔宝的手,回书房中。
叔宝叹息道:“皇上怠政卸权,四海又盗贼蜂起,致使外国番隅,也已知道。将来吾辈不知如何是好?”
雄信道:“愁他则甚?若有变动,吾与兄正好扬眉吐气,可干一番事业。难道还要庸庸碌碌的过一辈子?”说完进屋。
晚上,雄信将番僧的药,与夫人服下。夜半子时,但闻满室莲花香,即生下一个女儿,取名爱莲。夫妻二人喜之不胜。
叔宝闻知,不胜欣喜。
光阴荏苒,倏忽间已到了除夕。
雄信陪叔宝饮酒到天明,拥炉谈笑,忘记了身在客乡。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谢谢大家的美好评论,我要更加努力,每天加更。请大家放心收藏,我保证完本。
只是山东秦琼的老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朝夕悬望,眼都望花了。却没有一点消息,又不知生死存亡。求签问卜,越望越不回来,整日忧心忡忡,正所谓:“心随千里远,病逐一愁来。”却忧出一场大病,卧床不起。
还亏得叔宝平时交得几个亲朋厚友,知道叔宝在外日久,老母有病,众人约会齐来,省问秦老伯母。
秦母道:“通家子侄,都来相看,这也难得,都请进内房中来。”
坐到榻前,共是四人:开鞭仗行的贾润溥;齐州城里与叔宝同当差的三人,唐万仞、连明,同差出去的樊虎。
秦母坐于床上,
叔宝的娘子张氏,立在卧榻之后,以幔帐遮体。
秦母见儿子这一班朋友,都坐在床前,观景伤情,不觉泪下来道:“列位贤侄,不弃老朽,特来看我,足见厚情。但不知我儿秦琼下落如何?他一去不回,教我肝肠寸断。”
贾润溥道:“大哥一去不回,真好奇怪。老伯母且放心,吉人天相,料无十分大虑,早晚自会回家。”
秦母埋怨樊建威道:“我儿六月里与你同差出门,一同起身,你便九月里回来了。如今隆冬天气,吾儿音信全无,多应不在人世了。”说完,掩面哭泣。
媳妇听得婆婆一说,幼妇不敢高声,在帷帐后也啼哭起来。
众人异口同声,都埋怨樊建威道:“樊虎,你干的甚么事?常言道:‘同行无疏伴。’一齐出门,难道不知秦大哥路上为何耽搁?按说也该回来了,如今为何还不到家?老伯母只生得大哥一人,久不回家,叫他怎不牵挂?”
樊建威道:“诸兄在上,老伯母与秦大嫂埋怨小弟,不敢分辩。诸兄都是豪杰之人,岂不知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我六月里从山东赶到长安,兵部衙门挂号守批回,就耽误了两个月。到八月十五,才领了批。秦大哥到临潼山,适遇唐国公遇了强盗,正在厮杀之际,大哥打抱不平,救了唐公。出了关外,匆匆的分了行李,他往潞州,我往泽州。不想盘缠银子,都放在我的箱内,及至分路之后,方才晓得,途中也用尽了。如今等不到叔宝回来,我也补送在此。”把一包银子放在榻前。
秦母道:“我有四两银子,叫他买潞绸的,想必他也拿来做盘缠了。”
樊建威道:“我到津州的时候,马刺史就往太原恭贺唐公李爷去了。两个犯人养在下处,却又柴荒米贵。及至马刺史回衙,再投文领批,盘费都用尽了。”
秦母道:“这都是你的事,你此后可晓得吾儿的消息吗?”
樊建威道:“若算起路程日子,唐公李爷到太原时,秦大哥已该到潞州了。那时蔡刺史还不会出门,是断乎先投过文了。我晓得秦大哥是个急性的人,难道为了批回,耽误在潞州不成?我若是有盘费,也会到潞州寻他,讨个信的。因为没了盘费,径自回来,那里晓得秦大哥还没有到家?”
众友道:“这个事情也难怪你,只是如今你却辞不得劳苦,还往潞州找寻叔宝兄回来,才是道理。”
樊建威道:“老伯母不必烦恼,写一封书信,待小侄拿了到潞州去,找寻大哥回来便了。”
秦母命丫环取文房四宝,写几个字封了起来,把樊建威补还的银子,一同交付樊建威道:“这银子你还拿去做盘费,只要寻吾儿回来就好!”
樊建威道:“小侄自有盘缠去,不必动他前日的银子?”
秦母道:“你还是拿去,穷家富路,多带些方便。”
众人道:“如今只要急寻大哥回来,你便多带些盘缠去也好,不如从了老伯母之命。”
樊建威道:“如此,小侄就此告别,去寻大哥了。”
秦母道:“还劳你却是不当。”众人将送来的银钱,都放在秦母榻前,各自散去讫。
樊建威回家,收拾包裹行囊,离了齐州,竟奔河东潞州,来寻叔宝。
樊建威自己离开山东,一日,到了河东,进潞州府前,查了几个公文下处,寻到王小二店,问道:“借问一声,有个山东济南府人名叫秦琼,在你家投宿么?”
小二道:“是有个秦客人,在我家作寓。十月初一日,卖了马做路费,星夜回去了。”
樊建威闻言,长叹流泪。
王小二店里有客,一阵大呼小叫,转身走进去了。
柳氏听见,走近关心的问道:“尊客高姓?”
樊建威道:“在下姓樊。”
柳氏道:“就是樊建威么?”
樊建威道:“你怎么知我叫樊建威?”
柳氏道:“秦客人在我家蹉跎许久,日日在这里望樊爷来。我们又伏侍他不周,十月初一黄昏时候起身的,难道还没有到家么?”
樊建威道:“正为没有回家,我特来寻他。”心中想道:“如今是腊月初,难道路上就行两个多月?秦琼中途失踪了?在此无益。”吃了一餐午饭,闷闷的出东门,赶回山东。
天寒风大,下了一场大雪。樊建威冒雪冲风,耳朵里颈窝里,都钻进了雪,天又冷的利害,他寒颤颤熬到了十里村镇,天色又晚,没有下处,只得投东岳庙来宿。那座庙就是秦叔宝得病的地方,如果不是这场大雪,樊建威怎么可能刚刚在此歇宿?这叫做: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东岳香火正在关门,只见一人进来投宿。道人到鹤轩中报与魏观主。
魏征乃是极有人情的,即便让樊建威到后轩中。
樊建威放下行李,抖去雪水,与观主施礼。
魏征道:“请问,高姓大名,贵处那里?”
樊建威道:“小弟姓樊,山东齐州人,往潞州找寻朋友,遇此大雪,暂停宝宫借宿一宵,明日重酬。”
魏征道:“足下是樊先生,尊字可是樊建威么?”
樊建威大吃一惊问道:“仙长何以知我贱字?”
魏征道:“叔宝兄曾道及尊字。”
樊建威大喜道:“那个叔宝?”
魏征道:“先生又多问了,秦叔宝能有得几个?”
樊建威忙问:“叔宝他如今在那里?”
魏征道:“十月初二日,叔宝因为有病来到微观中来。”
樊建威顿足道:“想是此兄不在了,且说如今怎么样了。”
魏征道:“十月十五日,二贤庄单员外邀回家去,与他养病。前日十一月十五日,病体痊愈,在敞宫还愿。因天寒留住在家,现在二贤庄上。”
樊建威一听此言,大喜过望,就像是:“穷士获金千两,寒儒连中高魁。洞房花烛喜难挨,久别亲人重会。困虎肋添双翅,蛰龙角奋春雷。农夫苦旱遇淋漓,暮景得生骇骥。”连声道:“太好了•;•;•;•;•;•;!”
魏征收拾果酒,陪建威夜坐。
樊建威因雪里受些寒气,身子困倦,到也放量多饮几杯热酒。睡过一宵,才见天明,即起身,封一封谢仪,送与魏征。
魏征知道是秦叔宝的朋友,坚决不收他的,留住樊建威吃了早饭,送出东岳庙,指示二贤庄路径。
樊建威径奔雄信庄上。
此时雄信与叔宝,书房中拥炉饮酒赏雪,倒也有诗兴。正是:“对梅发清兴,饮酒敌寒威。”
手下庄丁来报,山东秦太太央一个樊老爷寄家书在外候见。
叔宝高兴道:“单二哥,一定是家母托樊建威寄家书来了。”
二人出庄迎接。
叔宝看到樊虎,异常高兴大笑道:“建威,果然是你。”
建威道:“前日分行李时,银子却在弟处,你不曾分得。回去送与伯母,伯母定要小弟做盘缠,寻觅吾兄回去。”
叔宝道:“为了盘缠不曾带得,担搁出无数事来。”
雄信道:“前话不提,且请进屋里暖和暖和。”雄信叫手下人,接了樊老爷的行李,一直引到书房暖和处。雄信先与建威施宾主之礼。
叔宝又拜谢建威风雪寒苦之劳。
雄信吩咐手下重新摆酒。叔宝问道:“家母好么?”
建威道:“有书在此请看。”
叔宝开缄流泪读罢,就去收拾行李。
一封书寄思儿泪,千里能牵游子心。
雄信看见,微微暗笑,待酒席完备,三人促膝坐下。雄信问道:“叔宝兄,令堂老夫人安否?”
叔宝道:“家母多病。”
雄信道:“我见兄急急装束,似有归意。”
叔宝眼中垂泪道:“不是小弟无情,饱则扬长而去。奈何确是家母多病,只好暂别仁兄,来年登堂拜谢仁兄活命之恩。”
雄信道:“兄要回去,小弟也不敢拦阻。但做为朋友有责任告诉你为孝之道,忠臣孝子,历代有之,要做便要做实在的孝道,不做沽名钓誉的孝道。”
叔宝道:“请兄见教,怎么是真孝?什么又是沽名钓誉?”
雄信道:“大孝为真,小孝为假。兄如今星夜回去,恰像是孝,实非真孝。”
叔宝收住眼泪,不觉笑起来道:“小弟因贫病流落,久未见家母慈颜,实是情非得已。今闻母亲有病,欲要星夜还家,乃人子至情,怎么称为小孝?”
樊建威道:“秦大哥一闻母病,奉母命,急速还家,乃是大孝。”
雄信道:“你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令先君北齐为将,因北齐国破而身亡,全其大节。苍天不忍忠臣绝后,存下兄长一个英雄。正当保身待用,你如今星夜回去,寒天大雪,贵恙新愈,倘若途中复病,元气不能接济,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绝了秦氏之后,失了令堂老伯母终身之望,虽出至情,不合孝道。今如果冒雪冒寒而去,吾不敢遵命。”
叔宝道:“然则小弟不回去,反为孝么?”
雄信笑道:“其实又不是让兄始终不回去,只是迟早而已。却也是有个道理:令堂老伯母是个贤母,又是通情达理之人。今日托建威兄来找寻,只是因为爱子心切,又不知下落,以致放心不下。兄如今写一封回书,就说领文耽搁日久,正要还家,忽染大病,今虽痊愈,不能任劳。闻命急欲归家。就说小弟苦留,待身体康健,过了年便可回家。令堂知道了兄的下落,病自然痊愈。令堂知道尊恙新痊,也一定不让你冒着寒冷而回。我与兄长既有一拜,伯母即如我母一样。待我准备些微礼,寄与令堂,安了宅眷。再托樊兄把潞州解军的批回,往齐州府禀明了刘老爷,说兄卧病在潞州,尚未回来,注消完了衙门的公事,公私两全。待来年开春,日暖风和,小弟还要替兄准备些微本钱,兄此次回去,不要在齐州当差。求荣也不在朱门下,如果奉公差遣,自然是身不由己。为免使令堂老伯母倚门悬望。晚些回去就做一个自由之身,在家伺候老母,怎么能说是不孝?”
叔宝听雄信讲得理长情切,又执意挽留,自揣怯寒不能远涉,对樊建威道:“我却怎么办?是同兄回去,还是先写书回去?”
樊建威道:“单二哥讲得有理。令堂老伯母,得知你的下落,自然病好,知道你在大病后,也不会急着让你回家了。”
叔宝向雄信道:“这么说,小弟且先写家书以安家母之心。”叔宝写完了书信,取批回出来,交与樊建威。
雄信回后房取潞绸四匹,碎银三十两,寄秦母为甘旨之费。又取潞绸二匹,银十两,赠与樊建威。
建威当日告别,回到山东,把书信银两交与秦母,又往衙门中完了秦琼所托之事。
雄信依旧留叔宝在家。
一日,叔宝闲着,正在书房中。
雄信进来说了几句闲话,双眉微蹙,默然无语。
叔宝见他如此,以为他有厌客之意,忍不住问道:“二哥平日胸襟洒落,笑语生风,今日何故似有尤疑之色?”
雄信道:“兄长不知,小弟平时并不爱发愁。前日亡兄被人射死,小弟生气了三四日,这种事难以处理,已经丢开。如今却因弟妇有恙,无法调治,故此忧形于色。”
叔宝道:“正是,我忘了问兄,尊嫂是谁氏之女?完姻几年了?”
雄信道:“弟妇就是前都督崔长仁的孙女,当年岳父与弟父有交。后来,父母双亡,家业漂零,其女嫁与弟。且喜贤而有智,只是结婚六七年,尚未有孕。喜得今春怀孕,迄今十一月尚未生产,故此弟忧疑在心。”
叔宝道:“弟闻自古虎子麟儿,必不容易出胎;况吉人天相,自然瓜熟蒂落,何须过虑?”
正说话时,只听手下进来报道:“外边有个番国僧人在门前,强要化斋。”
雄信一听,便同叔宝出来。只见一个番僧,身披着花色绒绣禅衣,肩挑拐杖,一双怪眼,两道拳眉。鼻尖高耸,如鹰爪钩镰,须鬓逢松,却似狮张海口。嘴里念着番经喃喃,手里摇着铜磬琅当。只道达摩乘苇渡,还疑铁拐降山庄。
雄信问道:“你化的是素斋荤斋?”
那番僧道:“我不吃素。”
雄信听说,叫手下切一盘牛肉,拿一盘馍馍,放在他面前。
那番僧双手齐上,不多一会,两盘东西吃得精光。
雄信见他吃完,就问他道:“师父如今到那里去?”
那番僧道:“要往太原,再转到西京去走走。”
雄信道:“西京乃是天子脚下,你出家人去做什么?”
番僧道:“闻当今主上倦于政事,一切庶务,俱让太子掌管。那太子是个好玩不耐静的人,所以咱这里修炼几颗要药,要去进奉他受用。”
叔宝道:“你的身边只有要药,没有别的药么?”
番僧道:“诸病都有。”
雄信道:“可有催产调经的丸药,能否赐些。”
番僧道:“有。”说着,拿出一个葫芦,倒出豌豆大一粒药来,用黄纸包好,递与雄信道:“拿去等定更时,用沉香汤送下。如吃下去就产是女胎;如隔一日产,便是个男胎了。”说完立起身来,也不言谢,竟扬长而去。
雄信携着叔宝的手,回书房中。
叔宝叹息道:“皇上怠政卸权,四海又盗贼蜂起,致使外国番隅,也已知道。将来吾辈不知如何是好?”
雄信道:“愁他则甚?若有变动,吾与兄正好扬眉吐气,可干一番事业。难道还要庸庸碌碌的过一辈子?”说完进屋。
晚上,雄信将番僧的药,与夫人服下。夜半子时,但闻满室莲花香,即生下一个女儿,取名爱莲。夫妻二人喜之不胜。
叔宝闻知,不胜欣喜。
光阴荏苒,倏忽间已到了除夕。
雄信陪叔宝饮酒到天明,拥炉谈笑,忘记了身在客乡。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谢谢大家的美好评论,我要更加努力,每天加更。请大家放心收藏,我保证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