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一鸣惊人之游史记

正文 第六十八回:声东击西灭薛举

    第六十八回:声东击西灭薛举

    再说,潼关外的洛阳王王世充,夏明王窦建德,曹州宋义王孟海公,白御王高谈圣,楚州王朱灿,五王听说长安城内有内讧,骨肉相残,秦王李世民被关进了天牢,认为有机会,就联合起来攻打大唐,他们打到了鱼鳞关,鱼鳞关守将,飞马报进长安城。

    唐高祖上朝,黄门官报道:“今有鱼鳞关总兵官,有告急本章,奏闻万岁。”把本章摆到龙书案上,唐高祖一看大惊道:“现有五王,犯我大唐,已经攻打到鱼鳞关,鱼鳞关告急。众卿看谁可前去御敌。

    殷王、齐王害怕众臣保奏李世民,就奏道:“父王,自古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臣儿不才,愿意统领大兵前去,如若不胜,甘愿受罚。”

    唐高祖大喜,就命令李建成,李元吉、即日兴师。

    李建成、李元吉、领旨出朝,点起十万兵马,向鱼鳞关进发。

    过了一个多月,这一天,唐高祖上朝,黄门官报道:“今有殷王、齐王,有告急本章,奏闻万岁。”把本章摆到龙书案上。

    唐高祖一看,大惊说道:“现有五王,犯我大唐,鱼鳞关,紫金关都已丢失,现在已经到了潼关。“众卿,不知谁还可以前去御敌?”

    众臣没有一个说话的。

    唐高祖想到:李建成、李元吉两个无用的东西,领兵去平五王。不见捷报,整天就是告急的本章。唐高祖又问:“众卿,不知谁可以前去御敌?”

    还是无人回答。只好退朝。

    次日,唐高祖上朝,又问道:“众卿,有谁可以挂帅平定五王?”

    这时,黄门官报道:“殷王、齐王求见。”

    唐高祖正在生气,就命黄门官宣二王进殿。

    殷王,齐王,先写了告急本章,又看到五王势大,心中害怕,就连夜跑回了长安。他们一进大殿,就跪倒在地奏道:“父王,五王势大,儿臣力不能敌,特回来求救。望父王再遣能战将官,前去救援。”

    唐高祖一看到二王,就气不打一处来。怒道:“你们两个无用的东西,站过一边,一会儿再与你们算账。”

    司马行空、徐懋公、刘文静他们一直都在观察着朝内的动静,他们看到让秦王出头的时机已经成熟,就悄悄地将秦王接回了长安城。这时刘文静出班奏道:“唯今之计,还是请秦王挂帅,前去平定五王,定可取胜。”

    唐高祖这时想到,自己的二儿子世民还在天牢里,又想到,前几天看到的齐王要暗害世民的影像。只说是要放出世民,却因为朝里的事情太多,一时忘了。想到这里,他下旨道:“依卿所奏,赦免秦王之罪,命秦王为征东大元帅。刘文静,命你前去操办此事。”

    刘文静道:“遵旨。”说完就下了大殿。

    秦王李世民上朝。

    唐高祖道:“朕赦免你之罪,命你前去征讨五王。”

    李世民奏道:“臣儿不敢前去。”

    唐高祖问道:“为什么?”

    李世民道:“父王要为皇儿做主,殷王、齐王所做的丑事,我不愿意家丑外扬,挂玉带以示警告。我含冤入狱。没有想到他们变本加厉,竟然要谋害与我,幸亏有尉迟恭救了我。父王,这里有齐王谋害儿臣所写的伏辩书,请父王明察。”

    唐高祖看过齐王所写的伏辩书,联想到自己在宫中所看到的影像,如此看来,却有此事,一定是上天在提醒与自己。想想殷王、齐王,真是连畜生都不如,因为嫉贤妒能,竟然谋害自己的亲兄弟,于是说道:“朕一定为你做主。”又对殷王、齐王怒道:“你们还有什么话说。”

    殷王、齐王跪地求饶道:“儿臣只是一时糊涂,求父王饶命。”

    唐高祖道:“金瓜武士,速将殷王、齐王押入天牢,待以后发落。”

    金瓜武士将殷王、齐王押入了天牢。

    唐高祖又对李世民说道:“昔日,都是殷王、齐王两个畜生,起嫉妒之心,害你入天牢,现今,朕封你为大元帅,你可速去平定五王。”

    李世民说道:“父皇,儿臣还是不能去?”

    唐高祖问道:“为什么?”

    李世民说道:“昔日,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王伯当、谢英登、尤俊达等等大将,立下了汗马功劳,却统统被除去了官职,削职为民。如今儿臣怎么有脸去见他们。”

    唐高祖说道:“这都是因为那两个畜生,嫉贤妒能,将众将官散去。朕今日就降一道圣旨,命秦王将徐懋公、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等等及其众将官,招抚回来,官封原职。敕赐秦琼金锏,敕赐尉迟恭金鞭,可上打昏君,下打奸臣,无论皇亲国戚,大小官员,黎民百姓,可以先打后奏。”

    李世民听了大喜道:“谢父皇。”秦王立即开始找寻众将官,很快找齐了众将官。

    秦琼、尉迟恭来到金殿之上,朝见唐高祖。

    唐高祖龙颜大悦道:“今朕赐你们金锏、金鞭,无论皇亲国戚,如有不法者,先打后奏。就命秦琼、尉迟恭取锏、鞭上殿。唐高祖提御笔在金锏上写道:

    敕赐恩公锏二根,专打朝中奸佞臣。

    无论皇亲与国戚,双锏可打不忠人。

    写毕,交给秦琼。

    秦琼磕头谢恩道:“谢主隆恩。”

    唐高祖又提御笔在金鞭上写道:

    金鞭御赐尉迟恭,尔对大唐要尽忠。

    遇到昏君与奸臣,金鞭可打任一人。

    写毕,交给尉迟恭。

    尉迟恭磕头谢恩道:“谢主隆恩。”

    唐高祖道:“二位爱卿,请即刻前往校场,点齐人马,督同众将,前去破敌立功,另有升赏。

    这时,黄门官报道:“陇西薛举,带领十几万大军,已经打到了岐山,有岐山总兵官发来的告急本章,奏闻万岁。”

    唐高祖一听大惊失色道:“有谁前去拒敌?”

    李世民道:“薛举乃乌合之众,儿臣可将此贼一网打尽。”

    唐高祖闻听大喜,即刻下旨道:“命秦王为大元帅,全权掌控兵马,司马行空、徐懋公为军师,秦琼为先锋官,尉迟恭为副先锋。立即带兵出发。”

    李世民来到元帅大帐,召集司马行空、徐懋公议事道:“陇西薛举拉拢凉州李轨,封李轨为凉州总管,他们共同举兵,共有兵马十几万,遣其子仁杲为先锋,进犯我岐山。又有潼关外的洛阳王王世充,夏明王窦建德,曹州宋义王孟海公,白御王高谈圣,楚州王朱灿,五王联合起来攻打大唐,他们已经打到了潼关。我们东面有五王,西面有薛举。你们说我们应该怎么御敌。”

    徐懋公说道:“陇西薛举,见到五王在东面侵扰,不及西顾,趁机来犯,想趁火打劫,火中取栗。依我看,东面五王虽然势大,但是东面的潼关,固若金汤,我们只需固守,可万无一失。西面的薛举来势汹汹,如果被其破了岐山,到长安城将无险可守,应该先将薛举一举歼灭。然后再图五王。”

    李世民说道:“我也有此想。不知怎样才能将薛举一网打尽。”

    司马行空说道:“徐军师,所言极是。我们要先将薛举歼灭,才可东进。我想,咱们可以用一个声东击西之计。孙子曰:‘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我们明着大张旗鼓的声言东去征讨五王,实则西去攻击薛举,‘实则虚之,虚则实之。’使薛举疏于防范,然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出奇兵而制胜。”

    徐懋公说道:“依你之说,就是咱们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

    李世民一听就明白了他们所说的话,说道:“你们的意思是,咱们大张旗鼓的说到潼关去解潼关之围,然后悄悄地到岐山去消灭薛举?”

    司马行空、徐懋公齐声说道:“对,正是此意。”

    他们又在一起研究了一些具体的做法,就定下了声东击西之计。

    第二天,秦王李世民升元帅大帐,点起一十五万兵马,号称二十万,浩浩荡荡的开赴潼关。走不多远,就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安营下寨。到了晚上就悄悄地,拔营开赴岐山,他们偃旗息鼓日夜不停的来到了岐山。

    为了掩人耳目,徐懋公继续带着少数人马,却大张旗鼓的前往潼关。

    李世民带领着一十五万大军来到岐山是在晚上,他们悄悄地安营扎寨。秦王在中军大帐,召集众将,他拿起一支令箭道:“秦琼、尉迟恭听令,命你们带领两万人马埋伏在岐山城东,听到号炮,务必冲杀敌人的中军大帐,擒杀敌将薛举、仁杲。”

    秦琼、尉迟恭领令道:“得令!”

    李世民又拿起一支令箭道:“程咬金听令,命你带领两万人马埋伏在城西,听到号炮务必冲杀攻打西门的敌军,不得有误。”

    程咬金道:“得令!”

    李世民又拿起一支令箭道:“王伯当听令,命你带领两万人马埋伏在城北,听到号炮务必冲杀,攻打北门的敌军,不得有误。”

    王伯当道:“得令!”

    李世民又拿起一支令箭道:“尤俊达听令,命你带领两万人马埋伏在城南,听到号炮,务必冲杀攻打南门的敌军,不得有误。”

    尤俊达道:“得令!”

    李世民又拿起一支令箭道:“齐国远听令,命你带领两万人马埋伏在城东,听到号炮,务必冲杀攻打东门的敌军,不得有误。”

    齐国远道:“得令!”

    李世民又拿起一支令箭道:“谢英登听令,命你带领两万人马埋伏在城东五里的武家坡,看到敌军,务必截杀敌军,不得有误。”

    谢英登道:“得令!”

    其余众将做为机动人马,随时支援。分兵派将完毕。大家都回营休息。

    再说薛举,上一次被秦王用顺手牵羊之计,杀的大败,差一点连命都丢了,一直耿耿于怀,想要报仇泄恨,他打听到长安城内,殷王、齐王、秦王、他们兄弟相残,李世民被下进了天牢,感到是报仇雪恨的时机到了,就拉拢凉州李轨,封李轨为凉州总管,答应平分大唐江山。他们共同举兵,共有兵马十几万,遣其子仁杲为先锋,向关中进犯,已经打到了岐山。他们将岐山城团团包围,每天攻城不止。

    翌日晨,薛举又命令大军开始攻城,一直攻打道中午,还是攻城不下。

    这时,秦王看到薛举的人马已经开始疲惫,就命令点起号炮,只听:“轰隆!轰隆!轰隆!”三声炮响。埋伏在城外的唐朝大军,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营。

    薛举的人马,正在攻城不下,想要休息一下,猛然听到三声号炮,被突然从背后杀来的唐朝大军打晕了,他们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唐朝大军,吓得是不知道往哪里逃跑,所以是互相践踏。

    薛举在中军大帐外面指挥着攻城,到了中午,见攻城不下,就命令停止攻城,埋锅造饭,休息休息。他刚进入大帐休息了一会儿,就听到三声号炮,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就走出大帐一看,不得了了,就见到漫山遍野都是大唐的人马向这边杀来。他急忙上马提刀。

    秦琼、尉迟恭听到号炮一马当先冲到了薛举的中军大帐,秦琼看到薛举,大叫道:“薛举,你往哪里逃。”就挺枪刺向薛举。

    薛举举刀相迎,二人大战在了一起。打了有五六个回合,薛举知道秦琼的厉害,无心恋战,虚晃一刀,拨马就逃。

    秦琼衘尾相追。

    薛举的儿子仁杲刚好赶来,举刀就砍秦琼道:“休得伤吾父皇!”

    秦琼也不答话,挺枪便刺。二人大战在一起。

    十几个回合,仁杲渐渐地不支,拨马欲逃。

    被秦琼一枪刺落于马下。秦琼再看薛举已经逃远。继续追赶敌军。

    再说薛举,将自己的大军派出去围攻岐山城,每天将岐山城四门紧紧围住攻打,已经将岐山城围攻了几天,正在做着将岐山城攻下的黄粱美梦。突然见到满山遍野的唐朝大军,又看到秦琼杀到自己面前,吓得已经是六神无主,根本就忘了自己是主帅,应该指挥自己的人马。他和秦琼战了只几个回合,拨马就逃,他看到儿子仁杲拦住了秦琼,稍觉放心。没有想到,尉迟恭又拦住了他的去路。

    尉迟恭看到薛举正在和秦琼交战,突然看到薛举拨马就逃,就跃马拦住薛举的去路道:“薛举,你往哪里逃!纳命来!”挺枪便刺。

    薛举不认识尉迟恭,不知道尉迟恭的厉害,举刀就砍。二人大战在一起。十几个回合,薛举已经是刀法散乱,知道再战下去,必不能胜。于是虚晃一刀、拨马就逃,并命令手下拦住尉迟恭。

    尉迟恭见薛举要逃,催马就追,对拦阻的大将举鞭就打,三下五除二就将两员大将打于马下。这时秦琼也追了过来,两人一起追赶薛举。

    秦琼和尉迟恭,二人催马猛追。边追边喊道:“薛举,你逃不掉的!快快下马投降,免你一死。”

    薛举的马快,跑的又急,这时已经是单人独骑向前猛跑。薛举逃着逃着,猛然看到一队人马拦住了他的去路。

    谢英登奉元帅将令,埋伏在武家坡,远远看到有一个敌将逃来,又见秦琼、尉迟恭在后面紧紧追赶,知道此人不是一般的敌将,于是就横枪跃马拦住了敌将的去路高声喝道:“来将快快下马投降!可免你一死。”

    薛举一看,前面有大队人马拦住去路,一员大将威风凛凛站在大路中间,知道无法闯过,回头往斜刺里就跑。

    谢英登急忙追赶。

    秦琼、尉迟恭已经赶上,秦琼挺枪便刺,尉迟恭举鞭就打,秦琼一枪刺中薛举的胸膛,尉迟恭也同时一鞭打在了薛举的脑袋上。

    薛举顿时一命呜呼。

    再说薛举的人马,正在攻城不下,想要休息一下,猛然听到三声号炮,被突然从背后杀来的唐朝大军打晕了,他们都被分开,分别攻打四门,互相都没有联系,也是唐朝大军来的突然,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他们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唐朝大军,吓得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往哪里逃跑才好,所以是互相践踏。

    岐山城建筑在两山之间,城外的开阔地不大,薛举的人马都聚集在城外的开阔地上。唐朝大军都埋伏在山上,听到号炮,据高临下,先是弓弩齐发,接着唐朝大军犹如猛虎般冲入敌阵。

    薛举的人马失去了指挥,就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窜。在唐朝大军的猛烈冲击下,霎那间土崩瓦解,死的死降的降,没有一个漏网。不到两个时辰就解决了战斗。

    打扫完战场,薛举、仁杲被杀死,薛举的军士大部分都投降了,投降的将士有十几万。所得马匹、粮草、辎重、不计其数。

    秦王命行军主簿,——为大家记上功劳,又将投降的敌军进行了整编。然后班师。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谢谢大家的美好评论,我要更加努力,每天加更。请大家放心收藏,我保证完本。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