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盗墓纪事

正文 第一章 龙峪之谷

    转眼,时间过去了半年。

    丁胖子,侯老头和我一起回到了北京,这老头在我的古玩店里当起了账房。而丁胖子则是将他那一小袋子金银器皿全部出手,整天是吃香的喝辣的,反正也是没事情。这小子便常到我店里来溜达串门。

    这天,我们仨正在一家馆子里吃着火锅。

    我看了看四周,现在不是吃饭的正点,饭馆里冷冷清清的,只有我们角落里的这一桌,服务员趴在柜台上打磕睡,还有两个负责点火锅的伙计,蹲在门前侃蛋儿,没有任何人注意我们三个。

    丁胖子连连给我倒酒,我心想这家伙是想把我灌醉了啊,于是赶紧拦住他:“老丁,这二锅头劲儿太猛,我量浅还是来啤的好了。”

    边吃边谈,话题就说到了倒斗的事上。

    钱压奴俾手,艺压当行人,我们随便聊了一些看风水墓穴的门道。

    风水,被称为地学之最,风水之地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藏风之地,得水之所。这《葬书》中有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是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后世又将风水学无限扩大化了,不仅仅限于墓葬的地脉穴位,而逐渐引伸为堪舆之术,堪舆者,天地也,说白了就是分析天地人三者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    古代帝王贵族,对死后之事非常看重,生前享受到的待遇,死后也要继续拥有,不仅是这样,他们还认为天下兴亡,都发于龙脉,所以陵墓都要设置在风水宝地,雍政皇帝曾经将帝陵精辟的概述过,他说: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这无疑是对帝陵择地的最直接,最形象,最生动的描述,但是他只说了一半,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不仅要山脉水法,也要日月星辰。

    从上古时代起,人们就经常观看天象,研究星辰的变化,用来推测祸福吉凶,在选择风水宝地的时候,也会加入天文学的精髓,天地之相去,八万四千里,人之心肾相去,八寸四分,人体金木水火土,上应五天星元,又有二十四星对应天下山川地理,星有美恶,地有吉凶。

    凡是上吉之壤,必定与天上的日月星辰相呼应,而以星云流转来定穴的青乌之术,便是风水中最难掌握的天星风水。

    天有二十四宿,日有二十四时,年有二十四节气,故风水也有二十四向,二十四位,哪二十四?其为:天皇、天罡、天官、天苑、天市、天厨、天槲、天汉、天垒、天辅,天厩、天鬼、天乙、少微、天汉、天关、天帝、南极、天马、天屏、太乙、太微。

    能看懂这些星星的吉凶排列,再通过罗盘定位,就能找到我们想要找的地方,不过这种风水流派甚多,各有章法,其中也不乏相互矛盾的,浩瀚沙海中的古迹,时隔千年,能有百分之二三的机会找到就不错了。

    我们仨聊的正欢,就听见这旁边的一桌,两个样子清瘦的男子说了这么一句:“诶,我说最近呐,我倒是听说这吉林那边儿,和龙地区的龙海村龙头山里有个斗,里面全是金银珠宝啊,不过,听说已经有好几拨人去哪淘沙子,都是无功而返。”

    这声音不大不小,倒是正好让我,侯老头和丁胖子三人听了个清清楚楚。一听见有‘斗’,这侯老头和丁胖子两个贪财的主儿岂有不闻不问之理?

    侯老头起身,走到了那二人旁边:“两位老弟,刚才我听您二位说这吉林那边儿有斗?老兄我想向您二位问个清楚。”

    那两个男子看了看侯老头,其中一个男子装傻充愣:“什么斗儿?您老听错了吧?”

    侯老头嘿嘿一笑,做了下去,愣是不拿自己当外人儿,给自己倒了一杯酒:“实不相瞒,老兄我也是同道中人,两位老弟就不要再瞒着我了。”:侯老头说完,接着从脖子上拽出摸金符证明了一下自己的身份。

    那两个男子还是将信将疑。

    这年头儿,这谁都不敢相信谁,说自己是个倒斗的,又是拿这拿那得证明身份,可谁知道您是干嘛的?万一要是个打击盗墓贼的警察同志,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呢么?就算退一万步讲,自己真是个倒斗的,但是这身为同行,自己看中的沙子能拱手送给别人去淘嘛?这根本就不现实嘛!

    这侯老头是连蒙带骗,愣是没从这俩人儿嘴里套出半句关于斗里的事儿的。

    没辙,这侯老头拉着一张驴脸回来了。

    “这俩小子,他娘的就是油盐不进,您说这不是气死个人嘛这不是!”侯老头这天津口儿又出来了。

    丁胖子摇摇头:“嘿!看来还得咱们自己找啊,指着从别人嘴里分点肉吃,我看是没可能啊。”

    倒是我,正在思考着刚才那两个男的说的话,因为我距离这两个男的最近,所以听得也比较清楚。

    和龙?龙头山?龙海村?

    “我操!”我顿时惊叫一声。

    侯老头和丁胖子被我这一嗓子下了一跳。

    “嘿,我说你小子怎么回事?您这是吃火锅咬着舌头了还是怎么着?这怎么还吃吃就抽疯了呢?”一旁丁胖子是好一顿扯皮。

    没空理他,我赶紧从兜里掏出那块在贞惠公主墓里带出来的圆形木牌。

    一旁侯老头见状,知道我可能是发现什么了,便赶忙问了问。

    我摇摇头:“我也说不准,不过这木牌上的意思应该是和刚才那两个男的说的和龙龙海村龙头山有关。”

    我三人结了帐,侯老头先回了铺子里,我和丁胖子则是去找一个人——张锦莘!

    张锦莘和我们自从回到北京之后,也是偶尔有点联系,这位燕大历史系教授倒也是个忙人,想见他也是挺困难的一件事,不过俗话说的好,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我们这几个倒斗的没事去见他干什么?

    路上,丁胖子就问了:“老李,你没事去见他干什么?”

    “让他帮我们查一件事情,到了你就知道了。”

    到了张锦莘办公的地方,一番客套话之后,谈话步入了正题。

    “小李,小丁,这次来有什么事情?尽管说,能帮上的,我一定帮帮你们。”

    我犹豫了一下:“张大哥,我们这次来是想向你了解一下有关于和龙的历史资料。张大哥你是这方面的专家,想必这点事儿对您应该不成问题。”

    张锦莘点点头:“小李,这你可算是问对人了,要说这和龙的历史,我敢说整个北京城的所有历史研究人员,都没有我了解的清楚。”

    张锦莘炫耀了一下后,开始向我和丁胖子讲述了和龙的历史。

    和龙位于吉林省东部山区,东北与延吉交壤,西北与安图接壤,南部与朝鲜隔图们江相望。

    和龙之名,取于土语。和龙地位于群山环绕,山岳合拢的山间谷地,故名和龙峪,又称龙峪之谷。

    和龙远在上古三代为肃慎地;汉晋时期属挹娄地;北魏属勿吉地;隋代为靺鞨地;唐入渤海。

    明代属赓金河辖境,清初此地划为封禁地区,康熙五十三年,珲春协领设置后,今和龙所辖地域隶属于珲春协领管辖。光绪十年,蒲月为办理吉林朝鲜互市事宜,于和龙峪地方设互市局。和龙峪一名始见于此。

    说到这里, 我沉思片刻问了问张锦莘:“张大哥,您刚才说这和龙又称什么?”

    “龙峪之谷。”张锦莘奇怪的看了看我。

    “原来如此!那张大哥,这和龙和渤海郡国有没有关系?”我有点忍不住兴奋,看样子我猜的不错。

    张锦莘点点头:“当然,713年唐廷遣使到震国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渤海国初驻敖东城;720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也就是今天的和龙。”

    明白了,全明白了,这圆形木牌后面所写的‘渤海之都,龙峪之谷’,说的根本就不是他娘的敦化,而是和龙!

    而木牌正面的三条龙,指的就是和龙,龙海村,龙头山!这三个地名每一个都带有龙字,正好与这木牌上的三条龙条件符合,最后是这三条龙旁边的七颗圆珠型的图案,虽然我现在还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不过既然古墓的大概位置确定了,咱还等什么?

    他娘的,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从张锦莘那里离开后,我和丁胖子连忙回到了铺子里,将我所得出的结论与侯老头说了一遍。

    接着我们三人便商定要去和龙走一趟。

    我自然还是奔着那二十年前失踪之谜去的,至于侯老头和丁胖子,我用脚趾头想也知道这两个财迷是冲着那一大堆明器去的。这侯老头我还可以理解,上次从贞惠公主墓回来,这老小子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捞着,空着手回来的。可这丁胖子我就不理解了,这小子从公主墓回来,可是没少捞着好处,值钱的不值钱的东西装回来一堆,这小子这次又去和龙干嘛?

    不过我也管不了那么多,眼瞧着这失踪之谜可能会在和龙古墓里揭开,带着丁胖子去,万一在斗里有个什么危险,还能多个帮手不是?

    明天 《盗墓纪事》第二卷----七玄疑冢正式开更!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