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密云不雨

正文 第三章 (二)

    父亲更多的是下象棋。他的棋盘上写的不是“楚河分界”,一边四个字,“不要生气”,一边又四个字,‘‘再来一盘”。

    父亲和母亲不同的,他除了吃饭,晚上睡觉的事,别的一概不问。母亲一向管着的事,比如洗澡、理发、换衣服、上学、功课等一向“烦死人的事”在洛阳军分区一下子全蒸发掉了,突然没有了。

    洛阳军分区是个基督大教堂改建的,离洛阳车站|现洛阳东站)约可三百米左右。母亲在陕县,父亲敢于放手让我独自坐火车两地往来,年纪小,也不买票,我就在车厢里穿来穿去玩,连列车员都认得了我。

    最妙的是军分区还有个图书室,三间房大小,图书占满了两三排柜子,大架子上还有旁边的报刊架上散乱地摆放着一堆堆、一摞摞的杂志、报纸、小人书之类。这实在是在陕县、在栾川都梦想不到的好地方,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专门让人读书的地方。我当时在洛阳铁路小学读书,“正经功课”作业做完,业余时间几乎全都是在这个图书室里。这还是《西游记》那件事引发出的兴趣,我觉得比所有的“玩”都有意思,但我“水平”也还只能看“连环画”,《表》、《孙悟空三盗芭蕉扇》、《真假西天》、《哪吒闹海》、《薛仁贵征东》、《御猫展昭》…-”也能寻出一些严肃名著来,却都忆不出名字来了。至今记得—些片段句子“她闭着眼向他开了一枪……”谁打的谁,好像是情人生死之恨?什么书呢?记不得了。另一些书比如镇压反革命的宣传册子,还有反胡风的小画册,也都没有漏过我的眼睛;也有一些是宣传共产主义的画册,说得极其美好,有一次吃饭时我问父亲:“爸爸,共产主义到底是什么样子?”他指了指碗:“你看,我们有米,还有鸡蛋,这就是共产主义。”

    不知怎的.我有点失望。

    父亲到垂暮之年,始终能吃能喝,他的病是两种:便秘和失眠,用的药是三种:舒乐安定、松果体素、排毒养颜胶囊。

    可以这样说,他终生都是孤独的,我不记得他有任何一位“莫逆”之交。他对所有人都一样:客气、冷漠、善待、关心。但绝不和人套近乎,谈起所有的人,和他昔年的战友,他总是能说出这人大堆的战功、优点、成就。我的记忆中,从领袖、领导到战友,他没有说过任何人的缺点,但我也没有看到他的那些战友私下与他过从甚密。就这一条,我觉得他深邃、宽容,也觉到了他头上那片乌云浓重的密度。

    “文革”期间他已离休在家,但外访调查历史事件的人还是不少,有一次昔阳县的造反派来,是调查一个“当权派”的。问:‘‘你认识吗?”“认识。”

    “当时你在哪里?”

    “我在一区。”

    “×××和你在—个区吗?”

    “不在。他在×区。”

    “他被俘的事你知道吗?”

    “知道。”

    ‘他有没有变节或失节的行为?”

    “就我所知,没有。”

    “他自己承认他出卖了你,他供出了你的名字。”

    “年轻人,”父亲盯着他们说,‘要知道,我当时是区委书记,不但群众都知道,连敌人也都知道,是公开的身份,这怎么能算出卖?”那年头,是可以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岁月,来找他‘外调”的人络绎不绝,各路人马无不扫兴而归。

    但我仔细想,这并非纯然因了父亲仁厚,因为自身挨整甚多.不愿别饮此苦酒;而是他的整个“政治智慧”的原则,在周遭密布荆棘的环境下,本能生出的防卫术。他顺利通过三反五反、反右、四清、社教,尽管“上头”始终没有重用他,但也只能对他留而存疑。

    1955年授军衔,他是少校,这个象征荣誉和地位的军衔按他的“准团级”定,也还算公道。但是,到此为止,直到军衔取消,他就像一个图钉在墙上按死了的旧挂历,一直是“1955年”。与他相比有我的舅舅。舅舅在栾川县时,曾是他的警卫员,授衔时是上尉,继而大尉,再继而和他一样:少校。父亲在外头,在家里从来没有一句话,只是说:“组织上已经很照顾我了。”他心里怎样想的,我就不知道了。

    作为儿子,我当然难以听到人们对父亲的反面评价,我感觉到有刺的有这么几次。一次是他在军分区门口,他走过去,几个战士在背后议论:“他叫什么名字,怎么老在院里转悠?”“叫凌尔文,别看是少校,工资高着呢1 216元呢!”“都是少校,他凭什么这么多?”“资格老呗,四六年的兵,加上入伍前的资格,军龄补助就高。”

    “入伍前也算。那也算军龄?”

    “谁知道呢?”

    他们的不屑、羡妒,我都听出来了。当时我也不懂。只是心里想:气死你们。

    再一次是他搭档的一位同事,粗放又“豪爽”的,也是父亲从他面前走过,我就在他们身边,他瞟着父亲的背影,对周围的人说:“我才不管他有多老的资格,该整他我就整他!”这是爸爸的战友'我差点气死。

    但后来此人冒犯了首长,我见首长来谈,说他“混账”,父亲说:“他是刀子嘴豆腐心。”首长却不肯宽容:“刀子嘴,也是刀子心。”

    还有一次县委让书记、书记处书记等,汇报产量,别人都七千斤、八千斤胡扯八道,父亲老实回答:“我见到的每亩是三百斤。这是好地,但地打不到三百斤。”县委书记没有点他的名,说:“看来我们有些老同志,思想还跟不上形势呐!”这事是他回家告诉母亲我听到的。

    ‘今天我受了批评。”

    “为什么?”

    “我说一亩地产三百斤。”

    “人家十万斤都报了。”

    “我见到的是三百斤。”

    一阵沉默后母亲说:“你不能进步,这也是原因。”

    “你不能进步,不也是这个原因'”

    “我受你的牵连。胆子太小了。”

    我们这个家族。“胆斜似乎是个特征,谁也不曾豪迈过。我曾在邯郸大姑姑家住过一段日子,姑姑的情况比父亲还要糟一点。她的外孙在外头和别的孩子吵架,邻居一手拉着孩子,铁青着脸踹门进来,姑姑笑脸相迎,那人对全家人视而不见,理都不理,指着外孙的鼻子猛训一顿仰着脸拂袖而去.姑姑则在屋里流着泪打外孙,逼着外孙去“给人家道歉”,小外孙委屈申辩哽咽不能成语,在家跺着脚号啕大哭。

    这人后来我知道是姑父一手提拔上来的。平日是“亲信”。

    一旦听到哪个厕所里“有反标(反动标语)公安局正在调查”,姑姑就会吓得脸色苍白:严令“都不许出去,不许打听这事!”——回思我们的祖训“退一步想”,一家人真是退到了死胡同的墙角里。“夫然后行”——不是歧路难择,而是没有路可走。

    父亲胆小但他在日本人眼里不是这样。1945年日寇投降,缴获的日伪文件中有这样的话:“近在我铁臂合围中,王兰亭、凌尔文等人率数十士寇,西犯马坊,甚为猖獗。”

    有—位受过伤的战友说他:“你命大,打这么多年仗,没有受过伤。”父亲笑答:“只差一厘米。打安阳时,一颗子弹从我的脖颈子平穿过去,一件棉袄撕成两半。”我问过父亲:“打仗时你怕过没有?”父亲说:“人的命天注定。开战之前心里也有点紧张。我到战士中间,听他们说笑话,和他们唱歌,—会儿就什么都没有了。”还是在昔西,有一次敌人搜山,他伏在草丛中,搜山的伪军拨开草,他忽地站起身来吼:“你他妈活够了!,,吓得敌弃枪逃走。

    他确实胆小,是自己人吓破了他的胆,自己人整自己人,这就是“运动”。我的记忆,每次运动结束,必演的一出戏叫《三岔口》,干部们都来看,意谓“黑打”,自己人打自己人,误会,一笑了之。但父亲却笑不出来,因为现实生活毕竟不是戏,那打起来,是真的往死里揍。如果在战犯管理所演这样的戏,也许差近事实。

    这绝对是命运的捉弄,父亲的大半生都生活在一种有毒的氛围中。爷爷因“他兄弟参加革命”被划为富农。他在革命队伍中又因为爷爷“是富农”而郁郁不得志——到底是谁牵连了谁?别说父亲,我想了半个世纪,至今摸不透其中的道理。

    昔阳县的土改实行得也比较早,父亲是土改中转业参军的,为的是能给爷爷挣—个“军属”的身份在此之前是抗战,爷爷奶奶享受“双抗属”的待遇。抗战结束,抗属待遇也就自然消逝。一下子又转化为富农待遇,在此情况下,父亲决定参军。

    他当时任昔西县武委会主任,县委委员。按他的资历经历,应该说这职务和他的贡献是匹当的。我现在无法全面分析当时的形势。是否这样的:昔西与昔东将要合并,他的“富农”成分肯定要影响到职务安排,爷爷在家又是那样的“待遇”——外边全国战场如火如荼正在发展,内战即将全面爆发,是可以大有施为之地。三十六计走为上。他毅然参了军。

    县武委会主任,也就是今天的县武装部长,别人参军,职务高套一级的尽有,可以提到副师,一般的也能做到平调。但父亲却降了两级:副指导员,一匹马驮行李,有驳壳枪,还有一个勤务员。

    但他一直对此没有任何怨言,我想,他有一种解脱出来大干一场的精神和思想,不在乎这一级、两级。也许他并不认为是家庭成分影响了他,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怀疑党,也不会有“党有失误”的感觉,离开昔阳时他是勃兴奋斗的生力军。父亲曾不止一次告诉我:“五五年审干前,我什么也不怕。审干,反右再审,我就做这工作,越干越怕——有些错误,不是你想不犯就不犯的,也不是你小心一点就能不犯的。人呐,脆弱。说完就完了,连事业带名声,一下子就没了。”

    父亲管审干。因为他是洛阳军分区政工科长。管审干的人也有审他的,这就是运动。他有两个历史“疑点”:一是抗战时期有一天,也就是在昔西一区时,有一次他们三个人同时被敌人的“棒棒队” (为地方维持会武装)围在一个窑洞里,敌人用火烧洞熏他们,又扔手榴弹进来炸。区里—个通信员叛变,提名道姓:“凌尔文,快出来投降皇军。”他们在窑里也喊话:“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皇军有白面、大米!…你们要弃暗投明,要学关公,身在曹营心在汉!”坚持到黄昏——可能是因为地处游击区,敌人也怕天黑遭伏,不言声撤退了。这一历史问题考问出来,“敌人是强大的,为什么会自动撤退?”“你们三人是不是有变节行为,”“当时是什么具体情况,能不能再说详细一点?”这被围的三人,另外两人一个后来当了副省长,一个是某县县委书记,只有父亲被钉在“图钉”上。

    第二个疑点,是1946年他参军之后。当时国共谈判,与美国方面组成“三人小组”,天天扯皮摩擦。父亲曾参加(我记不清哪个战区)的这个小组,当联络员。和谈失败,“三人小组”撤出,却没有通知到他,被国民党扣押了十多天,后经小组再度索要,释放回队。他蹲过敌人的班房,回归后再蹲自己的拘押所接受考问,“你这十几天在那边干什么,谁能证明?”‘你变节了没有?”“敌人和你谈了些什么,都是哪些人和你谈话?”……如此种种,这些疑问,每一次“审干”,每一次运动,都要重新拿出来过滤一番,重新再审,年时愈久愈是记不清楚,愈是要更仔细地筛问一遍——我有点怀疑,他们其实是在满足一种变态心理需要:就是要问你一下,因为你有这个“事”,你没问题也要敲你一下!我看到过老猫戏鼠。它捉到老鼠并不急着吃,抱在双爪上反复捉弄,扔得老高再双爪一伸接住,放开老鼠让它跑几步再伸爪—把捞回来……这个比方也许并不恰当,审干的运动在清代也有,叫“磨勘”,审干的人那时叫“魔王”:专搞文字狱的,整人非常精致耐心。联系到后来我读到更多诸如战俘资料时慨然长叹:“对变节的人最不宽容的是汉人。”

    最恨投敌的人不是“三爷”,而是我们共军。最能整自己人的人是我们的“魔王”。

    父亲从此得了失眠症,严重的神经衰弱逼使他在邓县武装部政委的位置上离休。他晚年靠“舒乐安定”度日,我的经济条件好了之后,又增加“松果体素”,每天用量:舒乐安定九片,松果体素七粒。

    干净、简朴、讲实惠。父亲过日子的思路十分简单。我十二岁那年,游洛阳司马懿陵,那其实是很高的一座山。下陵路上摔倒.门牙碰掉一颗。这是已经换过的牙.不可能再生,剩下的那颗门牙开始向牙洞方向发展,旁边的大齿也挤向牙洞,成了很宽的一条缝。不料断开了的牙不甘寂寞,又生出一朵骨花,夹在缝中挤。我年轻时自赏,相貌在中上等,这点破相让我失分不少,但这点毛病不影响说话,也不影响吃饭。有人建议:“把孩子的牙修一修吧。”父亲说:“顺其自然。这不是病,怕什么,”就这样“坚持”了下来,坚持到四十岁,那颗“新门牙”骨朵自动脱落,我已然中年,也就自然了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