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祖先的坟(四)
他老是借酒浇愁,而且越来越贪杯了。
福淳爷一辈子爱喝酒,以往我每次回村,定为他捎一瓶原装酒来,陪他喝几盅。他没有钱,平日喝的都是七毛多钱一斤的红芋干酒,质量很差,性却很烈。他看我捎来好酒,老是沉着脸说那句话:“太贵了!”但他又很珍重,一次舍不得喝完。
当然,哪个小伙子娶媳妇,也没忘了请福淳爷喝喜酒,他也从不拒绝。上级曾为此批评他:“党员干部,怎么能随便到社员家里吃吃喝喝呢!”历次运动,工作队也都整他这一条,他老也不改。他说:“咋!党员干部就不是人?都是本家爷们,几番请不到,那叫廉洁?屁!那叫假斯文,装相!”福淳爷固执地认为,乡下不同于机关,其实机关也有人情交往。更何况我们村是个同姓家族呢。
福淳爷酒量其实有限,三两正好,半斤就要醉了。他可以一天不吃饭,不能一顿不喝酒。特别到了晚年,几乎爱酒成癖。他从来没打算忌过酒,怎么能忌得了呢?他的心情老是一天比一天沉重。
有一天晚上,我们爷俩在一起喝酒,他回忆往事,分外动感情。他说:“跟着党走,我是铁了心的。合作化那阵阻力大,庄稼人舍不得自己的地啊!我一家一户动员,熬烂眼、说破嘴,大伙终于同意了。咱‘曙光’社是全区第一个。……1958年,大伙出了大力,庄稼长得并不错。可是一平二调来了,丰产没有丰收。收红芋时用犁子犁,大半都扔到地里了。……那时我被拔了白旗,看着心疼,没法。秋后,全村扔了三百多亩地,种不种都一样,谁还愿意要地呢?昏了头!第二年我复了职,领着大伙度饥荒。三年困难,那是真难啊!树皮都剥了吃,全村还是饿死百十口人!……”福淳爷用袖口沾沾泪水,又说,“我没能救活他们,心里有愧,到死……我也不会心安。……到1965年,恢复得像点样子了,喏!又天下大乱。批判我,该批!我有错误,可是别打倒我啊!我还能干几年呢?来不及了……你看我这胳膊,”福淳爷说着捋开袖口,“尽是些筋筋皮皮了。我的肉、我的力气,快要完了啊!……”福淳爷喉头哽住了。他眼圈儿红红的,端起一杯酒,一口喝干,重重地垂下头去。在飘忽的灯影下,我看到,他的稀疏的头发,已经灰白了。
我的心潮在一阵阵翻滚,啊啊,福淳爷不仅在倾诉内心的苦闷,也在计算着自己生命的进程!他是怎样被事业苦苦缠绕着的呀!
二十多年间,他几乎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春天,是容易贪睡的时候,却是庄稼人播种的季节,辰光误不得。福淳爷总是早早爬起身,四处招呼人们上工。而到了冬天,又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一夜北风,一夜大雪,到天明时,一切沉寂下来。冰天雪地把整座整座的村庄都冷凝了。这时,在雪光和寒星下,一个模糊的人影来到村子中间的槐树旁。一颗铁铃悬在一根横枝下,用来摇铃的绳子已冻成一条冰绳,僵僵地垂下来。那人刚想伸手触摸绳子,可往四下里望了望,又缩回手,蹲在地上抽起烟来。那意思,好像这么一动,就会惊醒人们的晨梦。时候是早了一点,那么,再睡一会儿吧。
槐树底下的老人,被一件又大又重的黑棉袄紧裹着,烟袋锅一明一灭的,帮他驱赶着寒气。他是那样安静,那样耐心,像一位慈祥的老爷爷,守候着熟睡的孙子。浓密的胡子上渐渐结出一层霜花,眉毛也白了。
终于,一只报晓的雄鸡首先叫起来,“喔——”不大会儿,村子的各个角落,都传来雄鸡嘹亮的啼鸣,老人忽地站起身,扯住冰绳,急促地摇起来:“当当当当!……”接下去不久,这里那里也响起了铃声。寒星摇落了,晨梦摇碎了,沉睡的村庄缓缓地苏醒过来。……
那第一个摇铃的人,多半都是福淳爷。
然而铃声的作用却越来越小了。有时要摇动三四遍,再挨门喊叫,那一扇扇紧闭的大门,才“吱呀——吱呀”地打开。社员上工以后,又老是慢慢腾腾地干活,干部在和不在大不一样。福淳爷曾多次向我说过:“庄稼人越来越懒了!不像单干时那么吃苦。”这使他感到恼火,一个真正的庄稼人,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懒惰。可是为什么会懒了呢?他想不通,我也找不到原因,只能随着唏嘘一番。干部贪污、懒惰,他可以撤职,但对社员又能怎样呢?干着急!
干部和社员争执打架的事,几乎每天都要发生,有时一天数起,按下葫芦浮起瓢。十二个生产队,他一个也不放心,两个脚底板跑得发胀,嗓子喊得发疼。他像所有队长的嗓子一样,长年处于半嘶哑状态。他骂人,脱鞋底,可是不灵了,越来越不灵了。他的招数好像使完了。
夜间睡在床上,福淳爷嗓子干得冒火,一身筋骨像散了架。这时,他常想,工作为啥像拉旱船一样费力呢?什么时候才能轻松一点呢?但天不亮他又爬起来,开始一天的奔忙。
年复一年,福淳爷疲惫不堪。他像一个风雨夜行人,在狭窄而泥泞的田埂上艰难跋涉。摔倒了多少次,又爬起来多少次,始终朝着事业的灯盏,顽强而焦急地行进。那风雨中飘摇的灯盏,是他的追求,他的希望,他的生命!
然而,路太远了,他老也走不到。漫长的路途耗尽了一个庄稼人最金贵的时光,风风雨雨在他脸上刻下一道道皱纹。腰背也驼了。曾经是那样强健的筋骨,衰老了。福淳爷终于没有力量再走下去了。
福淳爷一辈子爱喝酒,以往我每次回村,定为他捎一瓶原装酒来,陪他喝几盅。他没有钱,平日喝的都是七毛多钱一斤的红芋干酒,质量很差,性却很烈。他看我捎来好酒,老是沉着脸说那句话:“太贵了!”但他又很珍重,一次舍不得喝完。
当然,哪个小伙子娶媳妇,也没忘了请福淳爷喝喜酒,他也从不拒绝。上级曾为此批评他:“党员干部,怎么能随便到社员家里吃吃喝喝呢!”历次运动,工作队也都整他这一条,他老也不改。他说:“咋!党员干部就不是人?都是本家爷们,几番请不到,那叫廉洁?屁!那叫假斯文,装相!”福淳爷固执地认为,乡下不同于机关,其实机关也有人情交往。更何况我们村是个同姓家族呢。
福淳爷酒量其实有限,三两正好,半斤就要醉了。他可以一天不吃饭,不能一顿不喝酒。特别到了晚年,几乎爱酒成癖。他从来没打算忌过酒,怎么能忌得了呢?他的心情老是一天比一天沉重。
有一天晚上,我们爷俩在一起喝酒,他回忆往事,分外动感情。他说:“跟着党走,我是铁了心的。合作化那阵阻力大,庄稼人舍不得自己的地啊!我一家一户动员,熬烂眼、说破嘴,大伙终于同意了。咱‘曙光’社是全区第一个。……1958年,大伙出了大力,庄稼长得并不错。可是一平二调来了,丰产没有丰收。收红芋时用犁子犁,大半都扔到地里了。……那时我被拔了白旗,看着心疼,没法。秋后,全村扔了三百多亩地,种不种都一样,谁还愿意要地呢?昏了头!第二年我复了职,领着大伙度饥荒。三年困难,那是真难啊!树皮都剥了吃,全村还是饿死百十口人!……”福淳爷用袖口沾沾泪水,又说,“我没能救活他们,心里有愧,到死……我也不会心安。……到1965年,恢复得像点样子了,喏!又天下大乱。批判我,该批!我有错误,可是别打倒我啊!我还能干几年呢?来不及了……你看我这胳膊,”福淳爷说着捋开袖口,“尽是些筋筋皮皮了。我的肉、我的力气,快要完了啊!……”福淳爷喉头哽住了。他眼圈儿红红的,端起一杯酒,一口喝干,重重地垂下头去。在飘忽的灯影下,我看到,他的稀疏的头发,已经灰白了。
我的心潮在一阵阵翻滚,啊啊,福淳爷不仅在倾诉内心的苦闷,也在计算着自己生命的进程!他是怎样被事业苦苦缠绕着的呀!
二十多年间,他几乎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春天,是容易贪睡的时候,却是庄稼人播种的季节,辰光误不得。福淳爷总是早早爬起身,四处招呼人们上工。而到了冬天,又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一夜北风,一夜大雪,到天明时,一切沉寂下来。冰天雪地把整座整座的村庄都冷凝了。这时,在雪光和寒星下,一个模糊的人影来到村子中间的槐树旁。一颗铁铃悬在一根横枝下,用来摇铃的绳子已冻成一条冰绳,僵僵地垂下来。那人刚想伸手触摸绳子,可往四下里望了望,又缩回手,蹲在地上抽起烟来。那意思,好像这么一动,就会惊醒人们的晨梦。时候是早了一点,那么,再睡一会儿吧。
槐树底下的老人,被一件又大又重的黑棉袄紧裹着,烟袋锅一明一灭的,帮他驱赶着寒气。他是那样安静,那样耐心,像一位慈祥的老爷爷,守候着熟睡的孙子。浓密的胡子上渐渐结出一层霜花,眉毛也白了。
终于,一只报晓的雄鸡首先叫起来,“喔——”不大会儿,村子的各个角落,都传来雄鸡嘹亮的啼鸣,老人忽地站起身,扯住冰绳,急促地摇起来:“当当当当!……”接下去不久,这里那里也响起了铃声。寒星摇落了,晨梦摇碎了,沉睡的村庄缓缓地苏醒过来。……
那第一个摇铃的人,多半都是福淳爷。
然而铃声的作用却越来越小了。有时要摇动三四遍,再挨门喊叫,那一扇扇紧闭的大门,才“吱呀——吱呀”地打开。社员上工以后,又老是慢慢腾腾地干活,干部在和不在大不一样。福淳爷曾多次向我说过:“庄稼人越来越懒了!不像单干时那么吃苦。”这使他感到恼火,一个真正的庄稼人,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懒惰。可是为什么会懒了呢?他想不通,我也找不到原因,只能随着唏嘘一番。干部贪污、懒惰,他可以撤职,但对社员又能怎样呢?干着急!
干部和社员争执打架的事,几乎每天都要发生,有时一天数起,按下葫芦浮起瓢。十二个生产队,他一个也不放心,两个脚底板跑得发胀,嗓子喊得发疼。他像所有队长的嗓子一样,长年处于半嘶哑状态。他骂人,脱鞋底,可是不灵了,越来越不灵了。他的招数好像使完了。
夜间睡在床上,福淳爷嗓子干得冒火,一身筋骨像散了架。这时,他常想,工作为啥像拉旱船一样费力呢?什么时候才能轻松一点呢?但天不亮他又爬起来,开始一天的奔忙。
年复一年,福淳爷疲惫不堪。他像一个风雨夜行人,在狭窄而泥泞的田埂上艰难跋涉。摔倒了多少次,又爬起来多少次,始终朝着事业的灯盏,顽强而焦急地行进。那风雨中飘摇的灯盏,是他的追求,他的希望,他的生命!
然而,路太远了,他老也走不到。漫长的路途耗尽了一个庄稼人最金贵的时光,风风雨雨在他脸上刻下一道道皱纹。腰背也驼了。曾经是那样强健的筋骨,衰老了。福淳爷终于没有力量再走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