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消除悲痛的步骤(一)
§§§第一节 当所爱之人离开我们之时
沒有悲伤的存在,人类也许就不能做到以深刻的思想和认真的态度去生活。我们要敢于直面悲痛,并超越它。
当你失去至亲时,应当遵循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将你内心的悲痛如实地宣泄出來”;第二条原则是:“我们必须将自己从对死者的回忆和幻想中解脱出來”;第三条原则我们可以这样表述:“如果死神斩断了我们一条非常重要的关系纽带,那么就去寻找另外一个人,帮助我们将这一纽带全部或部分的修复,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约瑟曾告诫他的孩子们:“孩子们,我知道你们不可能不悲伤,当千万不要过度地悲伤。”为什么?因为伟大的圣贤说过,人不应该沉迷于过去,而是应该着眼于未來。
沒有悲伤的存在,人类也许就不能做到以深刻的思想和认真的态度去生活。我们要敢于直面悲痛,并超越它。
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为了帮助人们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宗教一直在想方设法地为人们提供慰藉和勇气。人生是苦短的,宗教已经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触及到了这个问題:宗教时常教导人们,在面对死亡时要保持坚忍克己的态度,坦然地接受这个无奈的事实;宗教也向人们宣称,死亡并非是什么不幸的事。其实,人死后就已经告别了这种让人觉得丑恶和丧气的世间生活,进人了不朽的天堂世界,那里有上帝的赐福。人们那颗战战兢兢的心灵也由此得到了永久的抚慰。
为了应对死亡带來的挑战,所有的宗教都有属于自己的圣术,将生命的终点----死亡置于庄严肃穆的光圈环绕之下。天主教堂创造了“安慰术”,它建立在圣乐和圣言的基础上,包括礼拜圣歌的音调,永恒赞美诗哀伤的演奏,以及关于死者美德和仁慈的追忆。天主教让活着的人,伴随着那些穿过黑暗深谷的人度过那段令人悲戚的时光。
面对死亡的时候,各种宗教仪式不管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有多大的差别,但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的功能,即把死者安全地送过那条遗忘的河流,到达永恒的彼岸。同时,造一座桥梁,让那些失去近亲密友的人从悲伤中解脱出來,开始新的生活。
从一定意义上讲,宗教关于死亡问題做出的努力是一个英雄般的壮举。一方面,它断言死去的人已经从不满苦难的尘世生活中解放了出來,他们或者进入了一种上帝恩赐的永恒状态之中,或者进入了一个更加超越的王国;另一方面,它召唤着那些受过悲痛熏陶的依然还存活的人,使他们重新接纳新的赐福并承担起尘世生活的重负。
换句话说,宗教在陷入困境之前总是不断地调整着自己,就像走钢丝的人一样,需要在空中不停地摆动着自己的躯体,以求达到平衡。为了避免沦为彻底的神秘主义,宗教必须认真对待那些即使是相互矛盾的观点。
例如,一种观点是:人的一生不过是一种悲剧,短暂的一生无比脆弱。另一种观点却又认为,人生尽管脆弱,但有其价值所在。宗教要抚慰死者的亲人和密友,但不能为此而打击他们的生活热情。如果宗教走向了极端,对这个世界持有贬斥的态度,片面的夸大其缺陷,实际上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暗暗地鼓励一种病态的生活,是在宣扬悲观主义。这样,宗教就从人生的根基处销蚀了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将心智健全的人引向了歧途。
当所爱之人离你远去之时,你难免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想法。数十个世纪以來,面对死亡的威胁,诗人、文学家和哲学家已经写出了无数伤感的作品。命运的丝绸被无情地纺织成各种让人惨不忍睹和不堪耳闻的现实,这使他们痛苦不堪。他们用生动的语言來表达了这种无法忍受的分离之苦和命运的不公。
正当热爱生命的人们痴迷地享受生活之时,命运总是无情地将匕首插进了他们那充满活力的躯体。年轻的时光在不断地缩减,衰老正在沿着迷茫之路向我们逼近,于是诗人哭泣了,我们也随之哭泣。
这个充满魔力的黑暗宇宙竟能够在一瞬间将谈笑风生、具有灵性的艺术家、科学家、儿子、母亲变为一间间空荡荡的黏土小屋,变为黑色的丧服和一杯冰冷的黄土,于是诗人反抗了,我们也跟随着反抗。大部分人都心中都充满了生活的渴望,但死神却总在不经意间凌驾在我们的头上,无情地统治着我们,这也许是诗人们全部怨恨之所在。
无论给予怎样的解释,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文学中死亡的问題上更多表达的是积极反抗,而不是逆來顺受;不是眼泪和悲伤,而是勇往直前。
顺便提一下,古代巴勒斯坦和古希腊的作家与同时代的诗人在死亡问題上的态度是一致的。尽管两千多年前的作家与现代的作家所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可能不尽相同,但他们在这个问題上的观点却沒有多少本质上的区别,这也许说明了人类的理性总是有限的。
如果缺乏良好的形式去表达我们的感情和思想的主旋律,我们都会成为充满困惑的孩子。二者之间的结合产生的新形式上无限的,但其根本的主旨是一致的:勇敢和懦弱,克制和自怜,因为悲痛而奋起或因为伤感而消沉。
当然,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在以同样的方式处理这个问題。东方宗教是建立在对现世的否定和对极乐世界的向往的基础之上的;基督教的一些流派对现世既肯定又否定,徘徊于其间;犹太教的主要传统上致力于减少病态和悲观,让其追随者对生与死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勇敢地将死亡这个角色承担起來,认可现世生活的乐趣,使人们免于过分的悲观失望或患得患失。
从传统上來看,宗教是依赖信念來帮助人们去摆脱痛苦和死亡的困扰的。它尝试着通过宣扬人性不朽而对人民加以安慰,它告诫人们要听天由命。但对那些失去亲人和挚友而陷入悲痛之中的人來说,单单依靠逆來顺受是不够的,还要在情感上受到悲痛的熏染,这样才能够使他们积极而不是消极地驾驭痛苦与悲伤。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已经总结出了摆脱悲痛的“精神胜利法”,诗人和哲学家也可能凭借直觉得出一些解决这个问題的办法。
§§§第二节 适当地宣泄自己的悲痛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如何摆脱痛苦这个问題,还沒有提出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人们对这个问題仍旧存在着极大的分歧。是将悲痛的情感宣泄出來呢,还是要将其压抑在内心的深处?是要将痛苦表现出來呢,还是要隐藏起來?是让儿童直面痛苦,还是应该将他们与痛苦隔绝?这些问題总是要触及人生中极其重要的领域----对我们注定要从这个地球上消失这一事实的情感反应。
今天,残酷的战争必定会给无数个家庭带來噩梦,因此对这些问題的回答愈加迫切。如果男人和女人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失去亲人的事实、不能去调整自己,那么,其下一代就不可能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
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那些拖着痛苦的身体和那些夹着病态的心灵,根本不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设计者。我们将会看到,面对痛苦时,人们所采取的不明智态度,将是许多生活疾病和心理失调的根源。
人的情感生活是极其重要的,但这个领域却常常被精神病理学家所忽视,他们总是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性、仇恨、生理缺陷所引发的精神疾病上。改变这一领域的先行者是哈佛大学的著名精神病理学家林德曼博士。他在马萨诸塞州医院的诊所里面对大量的病例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有关于正常和病态痛苦反应的结论。
在一些病例中,如果病人失去了对他來说是至亲的人,那么,他的病理反应一般要持续几周,甚至是几个月。在这一段时间内,病人会感觉到身体疼痛;死者的影子也常常在他面前晃动,他对生活丧失了兴趣,总是怀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觉得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引导。
几乎所有有过失去亲人经历的人都会产生上述反应,只是程度有轻有重。如果这些反应被看做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如果一个人足够明智,勇敢地将极度的悲伤承接下來而不是去逃避它,将这种情感发泄出來而不是去压抑它,重新调整与夺走他亲人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如果能够做到这些,那么,我们就找到了一套真正应付悲痛的策略,从而为消除了将來可能患焦虑神经症的隐患。
但是,林德曼博士发现,一些病人总是试图去压抑自己的悲伤情感,结果,这种压抑或早或晚地引起了一些病态的反应:有些病人开始对世界充满了敌意,时常会莫名其妙地大发脾气;还有一些人在亲人死后,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他们沒有意识到,现在的焦虑其实和早期对悲痛的逃避有着必然性的联系。
据统计,在40个患有糜烂型结肠炎的病人中,有33个人的病因与“在失去至亲的日子里”有关。如果精神病理学家能够帮助他们打开情感的闸门,从而解除掉那些使得悲伤无法宣泄的羁绊。患有心理疾病或者精神失常的病人的病情(无论这种精神失常表现为与社会完全隔绝,还是处于被压抑的焦虑之中)是能够得到改善的。这样,他们那种病态的悲痛反应就会变得更为正常,从而为建立起应付未來生活的健康的心理机制。
这位精神病学家出色的研究工作说明,在人的一生中,丧亲的痛苦经历是各种类型的焦虑神经病和心理疾病的根源,大多数的抑郁症和精神失常都是由它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有些人强烈地压抑着自己的悲痛情感,这种压抑是他们精神紊乱的罪魁祸首当医生诱导这些病人去重新体验丧亲之时的悲痛,并让他们将这种撕心裂肺的痛苦无所顾忌地宣泄出來时(这些痛苦在亲人刚刚去世时就应该宣泄出來),病人压抑的情感得到了释放,灵魂也得到了净化。当医生说服这些病人,把本应该在亲人丧礼上以及亲人死后的那一段日子中表现的痛苦和哀伤宣泄出來时,他们的病情就得到了明显的好转,这种方法对舒缓悲伤情绪有着良好的效果。
如此一來,动机心理学就能够协助宗教同人类的悲痛和忧虑作斗争了,这种悲痛和忧虑是成人们和孩子们都会遇到的。对于死亡的问題,我们也许再也沒有什么好说的了,但在对于死亡的态度上,我们却还有很多观点要阐述。
当对悲痛所引起的病症进行治疗之时,我们在林德曼博士的临床研究中发现了很多明显的宗教遗迹。心理学家的任务之一便是将正常悲痛和病态悲痛的感受区分开來并进行解释,然后,我们根据宗教体验和自己的需求去解释这些事实。
我们必须抵制那些毫无根据的推论。整个人类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有些人比常人更加沉着冷静,这是由他们的某些生理特质所决定的;还有一些人则极其的敏感,即使是一点小小的失望和挫折也会让其痛苦不堪,好像这些失望和挫折是生活特意安排给他们的;有些人比较细心,而有些人则特别粗心。总之,社会上的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性格,人类的个性也可以分为好几种类型。
进一步讲,如果说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或者是一二前途光明的青年突然离世而去,他的家人就会陷入极度的悲痛之中。但是,如果是一位年龄已经远远地超过了社会平均寿命的老太太去世了,人们就会显得格外的冷静和沉默。我们必须明白的是,性格各异的人在面对他人的死亡时,其情绪反应也是各异的。有时人们不感到悲伤,有时人们感到悲伤并将其显露出來。但这些都是由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强有力的个性所决定的。
有时候人们感觉了悲伤却将其压抑在心底,这种悲伤反过來却控制和支配了人的所有性情。研究表明,这种情况是极其有害的,是应该采取措施去避免的。
现在,我们将开始分析一种悲痛下的体验,这种分析会确立起帮助心理获得健康的一系列原则。如果一个人失去了他的一位至亲,这位至亲和他有着非常亲密的个人的关系,那么,这种情况给他带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内心的极度悲伤和心理上的失衡。他会感到再也沒有人去引导他的行为了,世界也不再是过去那个样子了,而是变成了一个杂乱无章的垃圾场。悲伤、痛苦、孤独、绝望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灵。在这种情形下,他是向这些痛苦的体验缴械投降呢,还是要彻底地任其击垮呢?
一些人认为,将悲痛情绪发泄出來会导致人的崩溃,这种观点是对人性的极大误解。沒有任何人会因为适度地去宣泄自己的情感而面临精神崩溃的危险。相反,误解、压抑以及对人类正常感情的否定却是导致精神崩溃的主要因素。
人类的性格是坚忍不拔的,是能够经受得住许多不幸和折磨的。现代社会中流行着这样的一种观念:人们必须要自我设防,珍爱自己,防止情感的过度迸发。这种说法是何等的荒谬!危害我们身心的原因并非情感的宣泄,而是当悲痛潜伏在我们内心之时,损坏和撕裂我们的灵魂之时,我们对此还视而不见。
沒有悲伤的存在,人类也许就不能做到以深刻的思想和认真的态度去生活。我们要敢于直面悲痛,并超越它。
当你失去至亲时,应当遵循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将你内心的悲痛如实地宣泄出來”;第二条原则是:“我们必须将自己从对死者的回忆和幻想中解脱出來”;第三条原则我们可以这样表述:“如果死神斩断了我们一条非常重要的关系纽带,那么就去寻找另外一个人,帮助我们将这一纽带全部或部分的修复,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约瑟曾告诫他的孩子们:“孩子们,我知道你们不可能不悲伤,当千万不要过度地悲伤。”为什么?因为伟大的圣贤说过,人不应该沉迷于过去,而是应该着眼于未來。
沒有悲伤的存在,人类也许就不能做到以深刻的思想和认真的态度去生活。我们要敢于直面悲痛,并超越它。
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为了帮助人们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宗教一直在想方设法地为人们提供慰藉和勇气。人生是苦短的,宗教已经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触及到了这个问題:宗教时常教导人们,在面对死亡时要保持坚忍克己的态度,坦然地接受这个无奈的事实;宗教也向人们宣称,死亡并非是什么不幸的事。其实,人死后就已经告别了这种让人觉得丑恶和丧气的世间生活,进人了不朽的天堂世界,那里有上帝的赐福。人们那颗战战兢兢的心灵也由此得到了永久的抚慰。
为了应对死亡带來的挑战,所有的宗教都有属于自己的圣术,将生命的终点----死亡置于庄严肃穆的光圈环绕之下。天主教堂创造了“安慰术”,它建立在圣乐和圣言的基础上,包括礼拜圣歌的音调,永恒赞美诗哀伤的演奏,以及关于死者美德和仁慈的追忆。天主教让活着的人,伴随着那些穿过黑暗深谷的人度过那段令人悲戚的时光。
面对死亡的时候,各种宗教仪式不管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有多大的差别,但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的功能,即把死者安全地送过那条遗忘的河流,到达永恒的彼岸。同时,造一座桥梁,让那些失去近亲密友的人从悲伤中解脱出來,开始新的生活。
从一定意义上讲,宗教关于死亡问題做出的努力是一个英雄般的壮举。一方面,它断言死去的人已经从不满苦难的尘世生活中解放了出來,他们或者进入了一种上帝恩赐的永恒状态之中,或者进入了一个更加超越的王国;另一方面,它召唤着那些受过悲痛熏陶的依然还存活的人,使他们重新接纳新的赐福并承担起尘世生活的重负。
换句话说,宗教在陷入困境之前总是不断地调整着自己,就像走钢丝的人一样,需要在空中不停地摆动着自己的躯体,以求达到平衡。为了避免沦为彻底的神秘主义,宗教必须认真对待那些即使是相互矛盾的观点。
例如,一种观点是:人的一生不过是一种悲剧,短暂的一生无比脆弱。另一种观点却又认为,人生尽管脆弱,但有其价值所在。宗教要抚慰死者的亲人和密友,但不能为此而打击他们的生活热情。如果宗教走向了极端,对这个世界持有贬斥的态度,片面的夸大其缺陷,实际上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暗暗地鼓励一种病态的生活,是在宣扬悲观主义。这样,宗教就从人生的根基处销蚀了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将心智健全的人引向了歧途。
当所爱之人离你远去之时,你难免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想法。数十个世纪以來,面对死亡的威胁,诗人、文学家和哲学家已经写出了无数伤感的作品。命运的丝绸被无情地纺织成各种让人惨不忍睹和不堪耳闻的现实,这使他们痛苦不堪。他们用生动的语言來表达了这种无法忍受的分离之苦和命运的不公。
正当热爱生命的人们痴迷地享受生活之时,命运总是无情地将匕首插进了他们那充满活力的躯体。年轻的时光在不断地缩减,衰老正在沿着迷茫之路向我们逼近,于是诗人哭泣了,我们也随之哭泣。
这个充满魔力的黑暗宇宙竟能够在一瞬间将谈笑风生、具有灵性的艺术家、科学家、儿子、母亲变为一间间空荡荡的黏土小屋,变为黑色的丧服和一杯冰冷的黄土,于是诗人反抗了,我们也跟随着反抗。大部分人都心中都充满了生活的渴望,但死神却总在不经意间凌驾在我们的头上,无情地统治着我们,这也许是诗人们全部怨恨之所在。
无论给予怎样的解释,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文学中死亡的问題上更多表达的是积极反抗,而不是逆來顺受;不是眼泪和悲伤,而是勇往直前。
顺便提一下,古代巴勒斯坦和古希腊的作家与同时代的诗人在死亡问題上的态度是一致的。尽管两千多年前的作家与现代的作家所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可能不尽相同,但他们在这个问題上的观点却沒有多少本质上的区别,这也许说明了人类的理性总是有限的。
如果缺乏良好的形式去表达我们的感情和思想的主旋律,我们都会成为充满困惑的孩子。二者之间的结合产生的新形式上无限的,但其根本的主旨是一致的:勇敢和懦弱,克制和自怜,因为悲痛而奋起或因为伤感而消沉。
当然,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在以同样的方式处理这个问題。东方宗教是建立在对现世的否定和对极乐世界的向往的基础之上的;基督教的一些流派对现世既肯定又否定,徘徊于其间;犹太教的主要传统上致力于减少病态和悲观,让其追随者对生与死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勇敢地将死亡这个角色承担起來,认可现世生活的乐趣,使人们免于过分的悲观失望或患得患失。
从传统上來看,宗教是依赖信念來帮助人们去摆脱痛苦和死亡的困扰的。它尝试着通过宣扬人性不朽而对人民加以安慰,它告诫人们要听天由命。但对那些失去亲人和挚友而陷入悲痛之中的人來说,单单依靠逆來顺受是不够的,还要在情感上受到悲痛的熏染,这样才能够使他们积极而不是消极地驾驭痛苦与悲伤。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已经总结出了摆脱悲痛的“精神胜利法”,诗人和哲学家也可能凭借直觉得出一些解决这个问題的办法。
§§§第二节 适当地宣泄自己的悲痛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如何摆脱痛苦这个问題,还沒有提出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人们对这个问題仍旧存在着极大的分歧。是将悲痛的情感宣泄出來呢,还是要将其压抑在内心的深处?是要将痛苦表现出來呢,还是要隐藏起來?是让儿童直面痛苦,还是应该将他们与痛苦隔绝?这些问題总是要触及人生中极其重要的领域----对我们注定要从这个地球上消失这一事实的情感反应。
今天,残酷的战争必定会给无数个家庭带來噩梦,因此对这些问題的回答愈加迫切。如果男人和女人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失去亲人的事实、不能去调整自己,那么,其下一代就不可能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
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那些拖着痛苦的身体和那些夹着病态的心灵,根本不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设计者。我们将会看到,面对痛苦时,人们所采取的不明智态度,将是许多生活疾病和心理失调的根源。
人的情感生活是极其重要的,但这个领域却常常被精神病理学家所忽视,他们总是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性、仇恨、生理缺陷所引发的精神疾病上。改变这一领域的先行者是哈佛大学的著名精神病理学家林德曼博士。他在马萨诸塞州医院的诊所里面对大量的病例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有关于正常和病态痛苦反应的结论。
在一些病例中,如果病人失去了对他來说是至亲的人,那么,他的病理反应一般要持续几周,甚至是几个月。在这一段时间内,病人会感觉到身体疼痛;死者的影子也常常在他面前晃动,他对生活丧失了兴趣,总是怀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觉得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引导。
几乎所有有过失去亲人经历的人都会产生上述反应,只是程度有轻有重。如果这些反应被看做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如果一个人足够明智,勇敢地将极度的悲伤承接下來而不是去逃避它,将这种情感发泄出來而不是去压抑它,重新调整与夺走他亲人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如果能够做到这些,那么,我们就找到了一套真正应付悲痛的策略,从而为消除了将來可能患焦虑神经症的隐患。
但是,林德曼博士发现,一些病人总是试图去压抑自己的悲伤情感,结果,这种压抑或早或晚地引起了一些病态的反应:有些病人开始对世界充满了敌意,时常会莫名其妙地大发脾气;还有一些人在亲人死后,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他们沒有意识到,现在的焦虑其实和早期对悲痛的逃避有着必然性的联系。
据统计,在40个患有糜烂型结肠炎的病人中,有33个人的病因与“在失去至亲的日子里”有关。如果精神病理学家能够帮助他们打开情感的闸门,从而解除掉那些使得悲伤无法宣泄的羁绊。患有心理疾病或者精神失常的病人的病情(无论这种精神失常表现为与社会完全隔绝,还是处于被压抑的焦虑之中)是能够得到改善的。这样,他们那种病态的悲痛反应就会变得更为正常,从而为建立起应付未來生活的健康的心理机制。
这位精神病学家出色的研究工作说明,在人的一生中,丧亲的痛苦经历是各种类型的焦虑神经病和心理疾病的根源,大多数的抑郁症和精神失常都是由它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有些人强烈地压抑着自己的悲痛情感,这种压抑是他们精神紊乱的罪魁祸首当医生诱导这些病人去重新体验丧亲之时的悲痛,并让他们将这种撕心裂肺的痛苦无所顾忌地宣泄出來时(这些痛苦在亲人刚刚去世时就应该宣泄出來),病人压抑的情感得到了释放,灵魂也得到了净化。当医生说服这些病人,把本应该在亲人丧礼上以及亲人死后的那一段日子中表现的痛苦和哀伤宣泄出來时,他们的病情就得到了明显的好转,这种方法对舒缓悲伤情绪有着良好的效果。
如此一來,动机心理学就能够协助宗教同人类的悲痛和忧虑作斗争了,这种悲痛和忧虑是成人们和孩子们都会遇到的。对于死亡的问題,我们也许再也沒有什么好说的了,但在对于死亡的态度上,我们却还有很多观点要阐述。
当对悲痛所引起的病症进行治疗之时,我们在林德曼博士的临床研究中发现了很多明显的宗教遗迹。心理学家的任务之一便是将正常悲痛和病态悲痛的感受区分开來并进行解释,然后,我们根据宗教体验和自己的需求去解释这些事实。
我们必须抵制那些毫无根据的推论。整个人类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有些人比常人更加沉着冷静,这是由他们的某些生理特质所决定的;还有一些人则极其的敏感,即使是一点小小的失望和挫折也会让其痛苦不堪,好像这些失望和挫折是生活特意安排给他们的;有些人比较细心,而有些人则特别粗心。总之,社会上的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性格,人类的个性也可以分为好几种类型。
进一步讲,如果说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或者是一二前途光明的青年突然离世而去,他的家人就会陷入极度的悲痛之中。但是,如果是一位年龄已经远远地超过了社会平均寿命的老太太去世了,人们就会显得格外的冷静和沉默。我们必须明白的是,性格各异的人在面对他人的死亡时,其情绪反应也是各异的。有时人们不感到悲伤,有时人们感到悲伤并将其显露出來。但这些都是由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强有力的个性所决定的。
有时候人们感觉了悲伤却将其压抑在心底,这种悲伤反过來却控制和支配了人的所有性情。研究表明,这种情况是极其有害的,是应该采取措施去避免的。
现在,我们将开始分析一种悲痛下的体验,这种分析会确立起帮助心理获得健康的一系列原则。如果一个人失去了他的一位至亲,这位至亲和他有着非常亲密的个人的关系,那么,这种情况给他带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内心的极度悲伤和心理上的失衡。他会感到再也沒有人去引导他的行为了,世界也不再是过去那个样子了,而是变成了一个杂乱无章的垃圾场。悲伤、痛苦、孤独、绝望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灵。在这种情形下,他是向这些痛苦的体验缴械投降呢,还是要彻底地任其击垮呢?
一些人认为,将悲痛情绪发泄出來会导致人的崩溃,这种观点是对人性的极大误解。沒有任何人会因为适度地去宣泄自己的情感而面临精神崩溃的危险。相反,误解、压抑以及对人类正常感情的否定却是导致精神崩溃的主要因素。
人类的性格是坚忍不拔的,是能够经受得住许多不幸和折磨的。现代社会中流行着这样的一种观念:人们必须要自我设防,珍爱自己,防止情感的过度迸发。这种说法是何等的荒谬!危害我们身心的原因并非情感的宣泄,而是当悲痛潜伏在我们内心之时,损坏和撕裂我们的灵魂之时,我们对此还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