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消除恐惧与焦虑的情绪(三)
很久以后,我们会将这种潜藏的情感发泄到别人身上。这是精神分析学的一个重大发现。我们会将以前的一些不良情绪和反叛心理转移到当前人的身上,这个过程也许是痛苦的,但毕竟有助于情感的释放。
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在将这种不良情感释放出來后,不久便会发现,我们并不是真的对妻子、丈夫、朋友和医生感到愤怒,他们只不过是一个方便的发泄对象而已,正是通过他们,我们才将很久以前未能发泄的敌意一股脑地抛出心口。他们像医生,更像是艺术家,平静而耐心地倾听我们的愤怒,我们是临时性的受害者,但却是我们心病的永恒救助者。
心情不好只是暂时的现象,它很快就会烟消云散。认识到这一点,就会让我们重塑信心与希望。很多人却很难领会这一点,在我们疲惫时,很小的打击就难以忍受,很小的伤害就无法克服。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现象。当我们迷失在黑暗的隧道之时,常常会忘记出口和入口,忘记了我们还会回到阳光之下。
人是有着非常顽强的生命力的,能够承受多重打击,可以流许多的泪水,经历许多的悲剧,但依然义无反顾地前进着。今天的消沉并非生命的永恒,也不是生命的全部,在人生的长河中,它只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已。
当我们感到恐惧和焦虑时,我们都希望能够得到治疗和缓解。但很多人却羞于说出自己的心理困境,怕因此暴露了自己的弱点,他们拒绝别人的帮助,所以有些人固执地独自一个人承受着内心的恐惧和忧虑。他们很吝啬,不愿意与别人分享,仿佛这是他们珍贵的财富,生怕散尽。对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在很多人看來,恐惧和焦虑就像是他的老朋友一样,它们在心理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而害怕失去它们。恐惧和焦虑可以保护我们,在它们的保护下,我们是可以逃避现实的。
有一位妇女患有神经性官能症,身体部分残疾,得到了大家的关心和照料。在她的潜意识中,非常想保留这种神经性疾病,因为她在很小的时候便认为,一旦生病,便可以得到大家的关心和疼爱,她现在也就是利用她的疾病來吸引丈夫、孩子和朋友的注意和关心。
就如这位妇女的疾病一样,我们的恐惧感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因为感觉到了恐惧,便找到了好借口,让自己活在内心世界中,借此來逃避现实,可以不必长大、成熟。但是,这种现象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不欣赏这种情感上的幼稚想法。正常人都希望自己长大、成熟。只有具备了这种愿望,人类才可能具备更健康的人性。
我们都希望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救助,希望社会能够为这种救助提供更方便的条件,保证这种救助能够很容易实现。在一个健康的、井然有序的社会中,这种救助途径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也应该是很容易就能获得的。但在我们的社会现实中却远非如此。事实上,在未來的几年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无论是在小城镇还是在大城市,政府和教育界都应该鼓励和支持大批合格的心理医生建立大量的心理诊所。这无论是对政府,还是对教育界而言,都是一个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今天,有许多的机构可以提供心理上的指导。老兵们自己成立了诊所,这在全国看來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些诊所缓解了士兵在战后的紧张与恐惧,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那些受过心理学训练的社会工作者,也加入了全国各地的服务机构中。很多大型的企业也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他们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解决工人们的心理问題上。
最近,俄勒冈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住房计划规定,承租人在租房时,必须在房租里面加入心理疾病方面的服务费用。为了给本教区的居民提供急需的、有益的指导,几乎各个宗派的教士都在刻苦地钻研精神分析学。很多人认为,在这样一个人际关系日趋冷漠的工业化时代中,恰恰是教堂和教会提供了场所,让人们在那里聚会。人们在此可以互相倾诉,互相帮助,收到朋友的温暖,这对他们的心理问題是一种集体的治疗。
如果我们想要控制自己的恐惧和焦虑,我们不仅需要从他人那儿接受帮助,而且要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接受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局限,也要看到自己优点和才能。
在上文中提到该如何自爱时,我们已经探讨过,人的心情不可能总是快乐的,当一些不舒适的情感产生之后,我们一定要学会去接受它们;人的情感世界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我们要学会容忍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在这里,我想要强调的是,在欣赏我们个人的能力和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坦然地接受自身的不足和局限。对很多人來说,这简直是比登天还难。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形呢?部分原因是來自于我们童年时代的经历。在小时候,我们常常幻想自己能够征服无数的王国,小孩子所听到的故事和童话,里面的人物大多数都具有巨大的力量,很少提及人的局限性。
小孩子本身是极为柔弱的,可能是为了逃避现实中的柔弱,他们总是将自己喜欢的人物幻想成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以此來满足幼小的心灵。我们的父母因为难以接受自身的缺点,常常将他们的完美理想主义强加在我们的身上,希望我们能够弥补他们的人生缺憾,他们苛刻地要求我们,这是对我们精神上的巨大折磨。
很多母亲沒有实现她的人生目标,便将她的希望寄托在女儿的身上,要求她的后代來弥补她生命中的不足之处。可悲的是,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如何去爱他们的孩子,使孩子活在他们的失败所导致的阴影中!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获得成功,这样的话,在他们的人生之外,父母们仿佛又得到了一个弥补人生缺憾的机会。
童年时代对自己的期望过高,这会给我们未來的生活施加精神重负。我们会一直承认这种负担,并常常为此感到恐惧、焦虑和自卑。由于精神上的不愉快,我们的身体上也会受到严重的摧残,甚至会患上胃溃疡、高血压等疾病;因为总是想做到完美无缺,心情焦虑烦躁,也就容易患上心脏病。我们必须与童年时代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做别,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其缺点,有其局限。我们有时候会变得愤怒、偏执、懒惰和冷漠;但有时候却是友好的、慷慨的、富有创造力的。有些人天生喜欢做手艺活,有些人却有美术或音乐上的天赋,而有些人却擅长抽象的理论思考。几乎沒有人对这三方面都样样精通。
每个人都是有局限的,我们必须承认自身的局限性,并坦然面对它们。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能够做到的事情,别人却不一定能够做到,我们能够做出别人不能作出的贡献。
我们要坦然地接受自身的局限。但从另一个方面來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二者之间并不矛盾。生活的美妙之处在于,只要我们活着,就可以不断地发展自己。我们不应该未老先衰,让生活过于死板、僵化,而应该发挥创造精神,积极主动地创造新的生活。我们可以交新朋友,学习新技能,投入到新的事业中去。我们要学会接受自己----我们在某些领域一定是行家能手,而在另外一些领域却会力不从心。
天才并不多见,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是平凡的。但我们可以运用自己的才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寻求不平凡的意义和乐趣。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潜伏着某种恐惧,我们不必为自己哀叹,应该接受自己感情上的脆弱。真正的智者既能看到自身的局限,也能看到自身的优势。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积极地投身到生活中去,快乐地过好每一天。
我们不仅仅要接受自己,还要学着改变自己。在人的一生中,我们可以不断地从自己身上汲取新的力量,改变自己。不要再怨天尤人,也不要因为过去的失败而一蹶不振。我们完全有能力驾驭自身的力量,去影响他人,激励他人,改造社会,积极地投入到伟大的事业中去。当我们不再感到恐惧,不再沉溺于自我之际,我们感受到的将是自由,是真正的自我解放!
§§§第六节 对经济问題的恐惧
在一些贫困的国家和地区,一旦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的未來时,人们便会感到恐惧,这是很自然的。这可并不是如前面说提到过的那个例子一样----只是想象中地毯下的蛇而已。这种恐惧是能够切身体会到的,是真实存在、有其现实原因的。
在经济萧条时期,很多人在经济生活中失败了,或者正在在经受失败的威胁。无数人害怕失业或事业上的失败。这些恐惧和焦虑都有其客观方面的原因,是无法用三言两语说服他们,消除他们的恐惧的。
作为一家之长,男人们都希望在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面前建立威信,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一旦失业,对他的自信心就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就会使他感到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在妻子和孩子眼中,他过去树立起的高大形象也随之坍塌。这也许是失业说带來的最可怕的后果。
在竞争激励的社会中,对许多人而言,这种恐惧感始终笼罩在他们的心头,并挥之不去,令人忧虑重重。他们害怕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害怕朋友们比自己更成功,更富有,更具有社会影响力。
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恐惧和焦虑呢?首先,人们应该明确,商业上的受挫并不意味着自己一生的失败。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曾告诫说:“我们当今的经济体系是如此的庞大,它的原动力已经超出了个人的控制范围之外,比起个人的力量强大的多,人们完全沒有必要为此感到惭愧。”确实,失业、破产以及工业上的长久混乱确实给我们带來了许多不良后果,但无论是在自己的眼中,还是在家人的眼中,我们都沒有必要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对经济问題的恐惧会给人们造成精神上的病态。在美国这个竞争激励的社会中,人们在各方面都进行着残酷的竞争,就像是参加马拉松比赛一样,行程仿佛难以看到尽头,很多人都为此深感忧虑。
阿布拉拇·卡丁纳博士的《社会心理学的前沿问題》一书引起了学术界的不少争论,在书中,他花了较大的篇幅來探寻人们追求成功的心理动机。他认为,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追求成功的心理冲动会对人造成很大的伤害,会导致精神崩溃,或者导致心脏衰竭而死。毋庸置疑,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多数人的是“一切朝钱看”的,有太多的人不懂得享受生活,他们的生活目标只是永不知足的索取和占有。
他们无休止地追求财富,从而忽视了生活本身的乐趣和意义。这样的人,已经在精神上将自己扼杀了。在美国这样的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狂热地追求着物质上的富有。在追求奢侈和巨富的过程中,大部分人遭到了不可避免的失败,于是他们感到忧虑不安,蔑视自己。
追求卓越,向往成功,这大概是人类的本性,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又是如何误入心灵歧途的呢?我们不是将过多的精力用來创造真正的成就,而是在无端地耗费在神经质式的内在消耗中。在今天,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宗教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楚,人们为什么会产生病态式的偶像崇拜。
让人惊奇的是,人们崇拜的并非是金钱本身,金钱只不过是他们用來报复的工具罢了。金钱在他们看來就像是一支无坚不摧的宝剑,可以用來雪洗旧日的耻辱;同时,它又像是刀枪不入的盔甲,柔弱的孩子可以借着这种盔甲來保卫自己的幻想,以免受到伤害。很多人从未得到过精神上的真正满足,总是感到失意,其深刻原因在于:他们定下的目标并非自己真正的目标,只不过是别人眼中的价值尺度罢了。
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在将这种不良情感释放出來后,不久便会发现,我们并不是真的对妻子、丈夫、朋友和医生感到愤怒,他们只不过是一个方便的发泄对象而已,正是通过他们,我们才将很久以前未能发泄的敌意一股脑地抛出心口。他们像医生,更像是艺术家,平静而耐心地倾听我们的愤怒,我们是临时性的受害者,但却是我们心病的永恒救助者。
心情不好只是暂时的现象,它很快就会烟消云散。认识到这一点,就会让我们重塑信心与希望。很多人却很难领会这一点,在我们疲惫时,很小的打击就难以忍受,很小的伤害就无法克服。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现象。当我们迷失在黑暗的隧道之时,常常会忘记出口和入口,忘记了我们还会回到阳光之下。
人是有着非常顽强的生命力的,能够承受多重打击,可以流许多的泪水,经历许多的悲剧,但依然义无反顾地前进着。今天的消沉并非生命的永恒,也不是生命的全部,在人生的长河中,它只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已。
当我们感到恐惧和焦虑时,我们都希望能够得到治疗和缓解。但很多人却羞于说出自己的心理困境,怕因此暴露了自己的弱点,他们拒绝别人的帮助,所以有些人固执地独自一个人承受着内心的恐惧和忧虑。他们很吝啬,不愿意与别人分享,仿佛这是他们珍贵的财富,生怕散尽。对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在很多人看來,恐惧和焦虑就像是他的老朋友一样,它们在心理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而害怕失去它们。恐惧和焦虑可以保护我们,在它们的保护下,我们是可以逃避现实的。
有一位妇女患有神经性官能症,身体部分残疾,得到了大家的关心和照料。在她的潜意识中,非常想保留这种神经性疾病,因为她在很小的时候便认为,一旦生病,便可以得到大家的关心和疼爱,她现在也就是利用她的疾病來吸引丈夫、孩子和朋友的注意和关心。
就如这位妇女的疾病一样,我们的恐惧感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因为感觉到了恐惧,便找到了好借口,让自己活在内心世界中,借此來逃避现实,可以不必长大、成熟。但是,这种现象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不欣赏这种情感上的幼稚想法。正常人都希望自己长大、成熟。只有具备了这种愿望,人类才可能具备更健康的人性。
我们都希望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救助,希望社会能够为这种救助提供更方便的条件,保证这种救助能够很容易实现。在一个健康的、井然有序的社会中,这种救助途径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也应该是很容易就能获得的。但在我们的社会现实中却远非如此。事实上,在未來的几年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无论是在小城镇还是在大城市,政府和教育界都应该鼓励和支持大批合格的心理医生建立大量的心理诊所。这无论是对政府,还是对教育界而言,都是一个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今天,有许多的机构可以提供心理上的指导。老兵们自己成立了诊所,这在全国看來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些诊所缓解了士兵在战后的紧张与恐惧,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那些受过心理学训练的社会工作者,也加入了全国各地的服务机构中。很多大型的企业也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他们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解决工人们的心理问題上。
最近,俄勒冈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住房计划规定,承租人在租房时,必须在房租里面加入心理疾病方面的服务费用。为了给本教区的居民提供急需的、有益的指导,几乎各个宗派的教士都在刻苦地钻研精神分析学。很多人认为,在这样一个人际关系日趋冷漠的工业化时代中,恰恰是教堂和教会提供了场所,让人们在那里聚会。人们在此可以互相倾诉,互相帮助,收到朋友的温暖,这对他们的心理问題是一种集体的治疗。
如果我们想要控制自己的恐惧和焦虑,我们不仅需要从他人那儿接受帮助,而且要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接受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局限,也要看到自己优点和才能。
在上文中提到该如何自爱时,我们已经探讨过,人的心情不可能总是快乐的,当一些不舒适的情感产生之后,我们一定要学会去接受它们;人的情感世界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我们要学会容忍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在这里,我想要强调的是,在欣赏我们个人的能力和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坦然地接受自身的不足和局限。对很多人來说,这简直是比登天还难。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形呢?部分原因是來自于我们童年时代的经历。在小时候,我们常常幻想自己能够征服无数的王国,小孩子所听到的故事和童话,里面的人物大多数都具有巨大的力量,很少提及人的局限性。
小孩子本身是极为柔弱的,可能是为了逃避现实中的柔弱,他们总是将自己喜欢的人物幻想成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以此來满足幼小的心灵。我们的父母因为难以接受自身的缺点,常常将他们的完美理想主义强加在我们的身上,希望我们能够弥补他们的人生缺憾,他们苛刻地要求我们,这是对我们精神上的巨大折磨。
很多母亲沒有实现她的人生目标,便将她的希望寄托在女儿的身上,要求她的后代來弥补她生命中的不足之处。可悲的是,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如何去爱他们的孩子,使孩子活在他们的失败所导致的阴影中!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获得成功,这样的话,在他们的人生之外,父母们仿佛又得到了一个弥补人生缺憾的机会。
童年时代对自己的期望过高,这会给我们未來的生活施加精神重负。我们会一直承认这种负担,并常常为此感到恐惧、焦虑和自卑。由于精神上的不愉快,我们的身体上也会受到严重的摧残,甚至会患上胃溃疡、高血压等疾病;因为总是想做到完美无缺,心情焦虑烦躁,也就容易患上心脏病。我们必须与童年时代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做别,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其缺点,有其局限。我们有时候会变得愤怒、偏执、懒惰和冷漠;但有时候却是友好的、慷慨的、富有创造力的。有些人天生喜欢做手艺活,有些人却有美术或音乐上的天赋,而有些人却擅长抽象的理论思考。几乎沒有人对这三方面都样样精通。
每个人都是有局限的,我们必须承认自身的局限性,并坦然面对它们。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能够做到的事情,别人却不一定能够做到,我们能够做出别人不能作出的贡献。
我们要坦然地接受自身的局限。但从另一个方面來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二者之间并不矛盾。生活的美妙之处在于,只要我们活着,就可以不断地发展自己。我们不应该未老先衰,让生活过于死板、僵化,而应该发挥创造精神,积极主动地创造新的生活。我们可以交新朋友,学习新技能,投入到新的事业中去。我们要学会接受自己----我们在某些领域一定是行家能手,而在另外一些领域却会力不从心。
天才并不多见,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是平凡的。但我们可以运用自己的才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寻求不平凡的意义和乐趣。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潜伏着某种恐惧,我们不必为自己哀叹,应该接受自己感情上的脆弱。真正的智者既能看到自身的局限,也能看到自身的优势。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积极地投身到生活中去,快乐地过好每一天。
我们不仅仅要接受自己,还要学着改变自己。在人的一生中,我们可以不断地从自己身上汲取新的力量,改变自己。不要再怨天尤人,也不要因为过去的失败而一蹶不振。我们完全有能力驾驭自身的力量,去影响他人,激励他人,改造社会,积极地投入到伟大的事业中去。当我们不再感到恐惧,不再沉溺于自我之际,我们感受到的将是自由,是真正的自我解放!
§§§第六节 对经济问題的恐惧
在一些贫困的国家和地区,一旦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的未來时,人们便会感到恐惧,这是很自然的。这可并不是如前面说提到过的那个例子一样----只是想象中地毯下的蛇而已。这种恐惧是能够切身体会到的,是真实存在、有其现实原因的。
在经济萧条时期,很多人在经济生活中失败了,或者正在在经受失败的威胁。无数人害怕失业或事业上的失败。这些恐惧和焦虑都有其客观方面的原因,是无法用三言两语说服他们,消除他们的恐惧的。
作为一家之长,男人们都希望在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面前建立威信,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一旦失业,对他的自信心就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就会使他感到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在妻子和孩子眼中,他过去树立起的高大形象也随之坍塌。这也许是失业说带來的最可怕的后果。
在竞争激励的社会中,对许多人而言,这种恐惧感始终笼罩在他们的心头,并挥之不去,令人忧虑重重。他们害怕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害怕朋友们比自己更成功,更富有,更具有社会影响力。
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恐惧和焦虑呢?首先,人们应该明确,商业上的受挫并不意味着自己一生的失败。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曾告诫说:“我们当今的经济体系是如此的庞大,它的原动力已经超出了个人的控制范围之外,比起个人的力量强大的多,人们完全沒有必要为此感到惭愧。”确实,失业、破产以及工业上的长久混乱确实给我们带來了许多不良后果,但无论是在自己的眼中,还是在家人的眼中,我们都沒有必要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对经济问題的恐惧会给人们造成精神上的病态。在美国这个竞争激励的社会中,人们在各方面都进行着残酷的竞争,就像是参加马拉松比赛一样,行程仿佛难以看到尽头,很多人都为此深感忧虑。
阿布拉拇·卡丁纳博士的《社会心理学的前沿问題》一书引起了学术界的不少争论,在书中,他花了较大的篇幅來探寻人们追求成功的心理动机。他认为,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追求成功的心理冲动会对人造成很大的伤害,会导致精神崩溃,或者导致心脏衰竭而死。毋庸置疑,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多数人的是“一切朝钱看”的,有太多的人不懂得享受生活,他们的生活目标只是永不知足的索取和占有。
他们无休止地追求财富,从而忽视了生活本身的乐趣和意义。这样的人,已经在精神上将自己扼杀了。在美国这样的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狂热地追求着物质上的富有。在追求奢侈和巨富的过程中,大部分人遭到了不可避免的失败,于是他们感到忧虑不安,蔑视自己。
追求卓越,向往成功,这大概是人类的本性,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又是如何误入心灵歧途的呢?我们不是将过多的精力用來创造真正的成就,而是在无端地耗费在神经质式的内在消耗中。在今天,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宗教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楚,人们为什么会产生病态式的偶像崇拜。
让人惊奇的是,人们崇拜的并非是金钱本身,金钱只不过是他们用來报复的工具罢了。金钱在他们看來就像是一支无坚不摧的宝剑,可以用來雪洗旧日的耻辱;同时,它又像是刀枪不入的盔甲,柔弱的孩子可以借着这种盔甲來保卫自己的幻想,以免受到伤害。很多人从未得到过精神上的真正满足,总是感到失意,其深刻原因在于:他们定下的目标并非自己真正的目标,只不过是别人眼中的价值尺度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