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1940年(二)
【5月25日】
(一)
倭如南进,则其必介入欧战,并与美发生冲突,于我有利也。
1940年1月16日,日本发生政变,由“南进”政策的推进者,海军大将米内光政出來组阁。
新内阁认为欧洲的战局,对于日本南进极为有利。因为法属越南和荷属东印度等,都是已被德国所攻占的领有国的殖民地。缅甸所隶属的英国,也正处在欧洲的苦战之中。因此,日本认为这时是在东南亚炫耀武力、建设“东南亚共荣圈”的极好机会了。
于是,新内阁决定把进攻东南亚作为它下一步的侵略计划。日寇侵略东南亚各国,一是掠夺战略物资,再就是切断越南、缅甸通往中国的运输线,断绝国外对中国的支援,逼迫中国政府投降。
原來,蒋介石以为日寇南进是准备进攻中国的西南大后方,“但都沒有设想到像这样的南进。”于是,蒋介石在日记中对形势作了新的估计:日寇如果南下太平洋,对中国不会有更大威胁,美日双方必然发生海战,中国可以从中渔利。美日海战结束,中国便可以对日实行反攻。
(二)
美国会通过扩军费30余亿美元,此必为倭最大之打击。倭如能知机,则其必改变侵华政策。
美国国会通过扩大军费的议案,意在着手准备太平洋战争。在此之前,美国已有明显的态度:对日实行经济制裁,对华给予经济援助。
美国自1938年即开始采取积极性的援华抑日政策。在答应了中国2500万美元的桐油借款后,更于1939年7月照会日本废止《美日通商航海条约》。接着于1940年3月,又对中国提供以锡为担保的2000万美元借款。这一切,当然使日本侵略者受到连番打击。尤其得到美国国会通过扩军费30余亿美元情报后,日本所受打击最大。
日本政府清楚地看到,美国一方面寄希望于中国战场,出钱让中国军队拖住自己;另一方面准备亲自动手与自己较量。
但法西斯德国在欧战中的胜利刺激了日本,特别是1940年5月13日,荷兰向德国投降,日本认为这是天赐良机,日本马上取得英、美、法等国“荷属东印度现状不变”的谅解,掀开了南进的序幕。
紧接着是日本重新组阁,确定方针,进行在太平洋对英美开战的准备,这是后话。
蒋介石设想“倭如能知机,则必改变侵华政策”,这不过是幻想。
若说“改变侵华政策”,那就是更加迅猛地向中国反扑,同时南下太平洋。因此,着实松懈不得。
【7月14日】
其言完全为偏袒倭寇,且藉此以委卸其停止滇缅路运输之责任。
日本南进有两个企图:
一是由于美日通商条约期满废止,美对日禁运的经济制裁也已迫近,因此急需在南方找到资源。
二是切断由法属越南和英属缅甸通往中国的运输线。
1940年5月13日,荷兰向德国投降。日本看准机会,马上向美、英、法等国提出“荷属东印度现状不变”的要求;紧接着迫使荷印当局接受了它所提出的稳定供给石油、铁矾土、橡胶、废铁等13种战略物资的要求。
6月12日,日本又与泰国签订了“日泰两国任何一方第三国攻击时,互不援助第三国”的条约。
6月17日,法国投降德国。
6月19日,日本向法国驻日大使安里提出越中运输线继续使用,同时,取得由法国的越南总督卡特禁止将武器、弹药、汽油、卡车等物资输往中国的签约,并允许日本派监视委员会前往查核是否有效实施禁运。
作为法国盟友的英国,面临着德国法西斯入侵的威胁,当时的美国依然不想直接介入战争,英国只好单独对付德国,因此处于自顾不暇的状态。
日本又瞅准了机会,趁火打劫。
6月24日,日本向英国提出了封锁滇缅公路的要求。
7月10日起,德国空军开始空袭英国的港口和船只,这样,英国的力量都投注到欧洲,对日本在亚洲方面的压力,只好暂作搪塞。
7月14日,英国通过新加坡的广播表示:“正为解决中日问題而努力,并避免助长战争之行动。”
看來,日本南进的第二个企图即要达到,截断国际上对中国的支援为期不远了。
对中国來说这确实是一个沉重打击。
作为英国來讲,不管怎样,不应该以欧战紧张作为牺牲别国利益的借口,这实质上是作了一件为虎作伥的事情,是一种无耻的投降行为!
【7月17日】
近卫组阁,其对南洋与侵华,皆将取军部积极政策;此非于我不利也,唯战事必更延长。
米内光政内阁与有田八郎外相,在外交上均倾向于采取和英美协调之态度。这一点与陆军主张和德国同盟之主张背道而驰。于是陆军大臣?俊六以单独辞职的强硬手段倒阁。米内光政内阁无奈,于7月16日总辞职。
新组阁者,乃是“七七”事变时的日本首相,一贯鼓吹“建立举国一致的新体制”的近卫文?。
由他组阁,必然重蹈“皆将取军部积极政策”的覆辙,使战争势态更加扩大。
蒋介石认为,“此非于我不利也,唯战事必便延长。”战火烧到南洋,必将侵犯列强之利益,特别是美国的权益,必然引起海战,或许英国也会助战,南洋战局一开,中国便可从容不迫地实行持久抗战,战事延长了,但由于列国干预,肯定稳操胜券。
【7月18日】
昨夜,倭英停止滇缅路运输协定已在东京发表,倭寇封锁之计已售;但余以四川为中心,当有百万基本军队,可战可守,倭岂奈余何!
针对英国7月14日在新加坡的广播,蒋介石于7月16日发表讲话,向英国提出警告如下:
“如果以滇缅路运输问題与中日和平并为一谈,即无异英国帮助日本,迫中国对日屈服,其结果必牺牲中国之友谊,且必牺牲英国在远东之地位……如英国果有此行动,余可断言:英国必获极端相反之结果,其本身必遭无穷不测祸害。如英国视为停止滇缅路运输可以缩短远东战争者,余复断言:其结果必更助长远东之战祸,而扩大远东之战局。”
然而,英国对蒋介石的警告置若罔闻,还是匆匆忙忙,于7月17日发表了屈从于日本的封锁滇缅路3个月的禁令,现出一副摇尾乞怜的丑态,令人可气、可恨!很明显,这中间包藏着一个恶毒的阴谋,即英、日间达成一项重要谅解:企图在3个月内结束中日战争。
可是我们的蒋先生是受“阿Q”真传的,即精神胜利法“玩得精当”。可也是,不玩此法,又怎么样呢?暂且**总比过分伤感好吧!
【7月23日】
近卫阁员名单发表,人物平庸,极无人望。近卫好虚名,又无决断,八面讨好,无中心思想,缺斗争经验,更无贯彻到底之毅力,前曾徒唱国民再组织,近又唱新政治体制,仍无定见,此何能组织一全国之政党与新立政治体制也。
7月22日,近卫内阁再次宣告成立。内阁主要成员名单是:近卫文?出任内阁首相、松冈洋右任外相兼拓务相、东条英机任陆相。
其成员名单发表,令蒋介石蔑然失笑。给他的总印象是“人物平庸,极无人望”。对内阁首相近卫,他是太熟悉了,日记所列举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说得够透了。至于另外两位:外相松冈洋右本是对德国崇拜得五体投地的角色;而东条英机陆相乃是强烈主张扩大侵华战争和极力鼓吹对英、美发动战争的狂妄之辈。可见,由这些人组阁肯定要把日本拖向毁灭的深渊!
由此,也可以看出日本帝国主义在内外交困中已经发狂了。
【7月24日】
综其(日本内阁)所言,不外为结束中日战争与实行总动员法案而已。倭寇所倡新政治体制,为以强化经济统制,建立其高度国防,对内榨取其国民之血汗,再供其向外侵略而已。
7月22日,以近卫文?为首的新内阁代替了企图继续执行不参加欧洲战争政策的米内内阁。近卫和日本天皇有亲属关系,和日本垄断财阀也有密切关系,是个法西斯统治的信徒。外务大臣与军机大臣又都是主张与法西斯德国合作的、富有侵略野心的战争狂人。
因此,近卫内阁采取的方针是,不仅要霸占全中国,更重要的是要侵占整个东南亚国家,并完成在太平洋对美英进行作战的准备。
近卫内阁竭尽全力使它的对内政策与对外侵略方针相适应。因此日本财团和军阀认为,只有法西斯制度才能保证实现其计划。依照这个制度,倡导建立“新政治体系”,作为在东亚进而在全世界建立“新秩序”的准备手段。
为了应付庞大的军费开支,在国内消灭了资产阶级自由的最后残余,以首相为首的,由大资本家、地主、将军、国会议员和官僚组成的君主法西斯政权,“榨取其国民之血汗”。他们通过“邻组”实行监督国民、管理粮食分配、燃料和肥料的兼证,征收战时公债和废铜烂铁。国民缺衣少食还不得有反抗情绪。
日本军事工业战略原料主要來源是朝鲜和中国沦陷区。日本帝国主义在经济上进行掠夺,采取了种种办法,使朝鲜和中国沦陷区的经济完全殖民地化,成为日本经济体系的附庸。
在金融方面,日军每占领一个地区就抢占银行、银号,掠夺金条、现金。
在农业方面,日军占领农村后,运用武力,驱赶农民,强占土地,供日本移民使用。
在工矿业方面,日军进行极其野蛮的、大规模的、系统的掠夺。
除对内榨取、对外豪夺外,近卫内阁并沒有放弃依靠外交压力迫使美国让步的希望。
【7月27日】
此举虽晚,然亡羊补牢,仍于我有益也。
“此举”,乃指7月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的《加速及巩固国防军事法案》,同时下令:对于除英国之外的东半球40多种军需物资之输出须取得许可证。7月25日,对高级石油及一部分废铁亦须先经许可,方能输出。
这对日本來说无疑又是一个沉重打击。日本在当时,从美国输入大量废铁,仅以本年(1940年)为例,1月至7月日本输入额占美国总输出额的33?3%还多。
【8月2日】
近卫内阁之新政纲将促使敌国内外崩溃加速,决难能实行也。观此可以知近卫外强中干、内求自圆其说;彼明知其不可能,而又不能不出此也。
7月26日,日本新内阁又正式通过了“日本基本国策纲要”,内容是以“八?一宇”为其国策,并宣告了日本要“利用世界历史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以“集中国家全力建设大东亚新秩序”为其根本方针。
7月27日,在日本东京举行大本营和政府联席会议,审议陆海军首脑所提出的《因应世界形势推移的时局处理纲要》。这是对26日“基本国策纲要”的进一步说明与补充。
在此纲要中,列入了“在促进中国事变解决之同时,把握时机解决南方问題”的侵略方针。
所谓南方,参谋次长泽田茂在作提案理由的说明中指出:“以日满华为骨干,指在印度以东、新西兰以北的南洋地区。”
对纲要的政策说明如下:
“(一)对于中国,集中政、战两略的全力,尽到所有手段,迫使重庆政府屈服。
(二)加强和德意志政府的团结,并谋求和苏联邦交有飞跃的调整。
(三)和美国的关系,倘在日本执行其政策措施之时,以致自然恶化,则属无可奈何之事。
(四)对于法属印度支那,使其承诺切断援蒋路线,允许日军过境及使用其飞机场;而对于香港及租界方面,应消除其敌视意识。
(五)在对南方使用武力时,限以英国为对手;不过也有难以避免对美开战之形势,故应作开战之准备。”
在审议中,海军方面曾就对美开战表示不安,可是外相松冈洋右强调说:“在除此而外别无途径的时候,则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8月1日,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发表声明,抛出了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计划。这个计划是以日本为核心,以日满华牢固结合为基础,把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的广大地区都变成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这就是他们的“日满华东亚新秩序”,这就是他们的扩张到包括南洋各地区在内的“大东亚新秩序”!
然而,从对蒋介石1940年7月24日日记评述所列举的实事來看,日本确实已到了外强中干的地步,不用说建设“大东亚新秩序”,就是“日满华东亚新秩序”也建设不了。
狂妄的日寇,真是到了螳臂挡车,不自量力的程度了。
(一)
倭如南进,则其必介入欧战,并与美发生冲突,于我有利也。
1940年1月16日,日本发生政变,由“南进”政策的推进者,海军大将米内光政出來组阁。
新内阁认为欧洲的战局,对于日本南进极为有利。因为法属越南和荷属东印度等,都是已被德国所攻占的领有国的殖民地。缅甸所隶属的英国,也正处在欧洲的苦战之中。因此,日本认为这时是在东南亚炫耀武力、建设“东南亚共荣圈”的极好机会了。
于是,新内阁决定把进攻东南亚作为它下一步的侵略计划。日寇侵略东南亚各国,一是掠夺战略物资,再就是切断越南、缅甸通往中国的运输线,断绝国外对中国的支援,逼迫中国政府投降。
原來,蒋介石以为日寇南进是准备进攻中国的西南大后方,“但都沒有设想到像这样的南进。”于是,蒋介石在日记中对形势作了新的估计:日寇如果南下太平洋,对中国不会有更大威胁,美日双方必然发生海战,中国可以从中渔利。美日海战结束,中国便可以对日实行反攻。
(二)
美国会通过扩军费30余亿美元,此必为倭最大之打击。倭如能知机,则其必改变侵华政策。
美国国会通过扩大军费的议案,意在着手准备太平洋战争。在此之前,美国已有明显的态度:对日实行经济制裁,对华给予经济援助。
美国自1938年即开始采取积极性的援华抑日政策。在答应了中国2500万美元的桐油借款后,更于1939年7月照会日本废止《美日通商航海条约》。接着于1940年3月,又对中国提供以锡为担保的2000万美元借款。这一切,当然使日本侵略者受到连番打击。尤其得到美国国会通过扩军费30余亿美元情报后,日本所受打击最大。
日本政府清楚地看到,美国一方面寄希望于中国战场,出钱让中国军队拖住自己;另一方面准备亲自动手与自己较量。
但法西斯德国在欧战中的胜利刺激了日本,特别是1940年5月13日,荷兰向德国投降,日本认为这是天赐良机,日本马上取得英、美、法等国“荷属东印度现状不变”的谅解,掀开了南进的序幕。
紧接着是日本重新组阁,确定方针,进行在太平洋对英美开战的准备,这是后话。
蒋介石设想“倭如能知机,则必改变侵华政策”,这不过是幻想。
若说“改变侵华政策”,那就是更加迅猛地向中国反扑,同时南下太平洋。因此,着实松懈不得。
【7月14日】
其言完全为偏袒倭寇,且藉此以委卸其停止滇缅路运输之责任。
日本南进有两个企图:
一是由于美日通商条约期满废止,美对日禁运的经济制裁也已迫近,因此急需在南方找到资源。
二是切断由法属越南和英属缅甸通往中国的运输线。
1940年5月13日,荷兰向德国投降。日本看准机会,马上向美、英、法等国提出“荷属东印度现状不变”的要求;紧接着迫使荷印当局接受了它所提出的稳定供给石油、铁矾土、橡胶、废铁等13种战略物资的要求。
6月12日,日本又与泰国签订了“日泰两国任何一方第三国攻击时,互不援助第三国”的条约。
6月17日,法国投降德国。
6月19日,日本向法国驻日大使安里提出越中运输线继续使用,同时,取得由法国的越南总督卡特禁止将武器、弹药、汽油、卡车等物资输往中国的签约,并允许日本派监视委员会前往查核是否有效实施禁运。
作为法国盟友的英国,面临着德国法西斯入侵的威胁,当时的美国依然不想直接介入战争,英国只好单独对付德国,因此处于自顾不暇的状态。
日本又瞅准了机会,趁火打劫。
6月24日,日本向英国提出了封锁滇缅公路的要求。
7月10日起,德国空军开始空袭英国的港口和船只,这样,英国的力量都投注到欧洲,对日本在亚洲方面的压力,只好暂作搪塞。
7月14日,英国通过新加坡的广播表示:“正为解决中日问題而努力,并避免助长战争之行动。”
看來,日本南进的第二个企图即要达到,截断国际上对中国的支援为期不远了。
对中国來说这确实是一个沉重打击。
作为英国來讲,不管怎样,不应该以欧战紧张作为牺牲别国利益的借口,这实质上是作了一件为虎作伥的事情,是一种无耻的投降行为!
【7月17日】
近卫组阁,其对南洋与侵华,皆将取军部积极政策;此非于我不利也,唯战事必更延长。
米内光政内阁与有田八郎外相,在外交上均倾向于采取和英美协调之态度。这一点与陆军主张和德国同盟之主张背道而驰。于是陆军大臣?俊六以单独辞职的强硬手段倒阁。米内光政内阁无奈,于7月16日总辞职。
新组阁者,乃是“七七”事变时的日本首相,一贯鼓吹“建立举国一致的新体制”的近卫文?。
由他组阁,必然重蹈“皆将取军部积极政策”的覆辙,使战争势态更加扩大。
蒋介石认为,“此非于我不利也,唯战事必便延长。”战火烧到南洋,必将侵犯列强之利益,特别是美国的权益,必然引起海战,或许英国也会助战,南洋战局一开,中国便可从容不迫地实行持久抗战,战事延长了,但由于列国干预,肯定稳操胜券。
【7月18日】
昨夜,倭英停止滇缅路运输协定已在东京发表,倭寇封锁之计已售;但余以四川为中心,当有百万基本军队,可战可守,倭岂奈余何!
针对英国7月14日在新加坡的广播,蒋介石于7月16日发表讲话,向英国提出警告如下:
“如果以滇缅路运输问題与中日和平并为一谈,即无异英国帮助日本,迫中国对日屈服,其结果必牺牲中国之友谊,且必牺牲英国在远东之地位……如英国果有此行动,余可断言:英国必获极端相反之结果,其本身必遭无穷不测祸害。如英国视为停止滇缅路运输可以缩短远东战争者,余复断言:其结果必更助长远东之战祸,而扩大远东之战局。”
然而,英国对蒋介石的警告置若罔闻,还是匆匆忙忙,于7月17日发表了屈从于日本的封锁滇缅路3个月的禁令,现出一副摇尾乞怜的丑态,令人可气、可恨!很明显,这中间包藏着一个恶毒的阴谋,即英、日间达成一项重要谅解:企图在3个月内结束中日战争。
可是我们的蒋先生是受“阿Q”真传的,即精神胜利法“玩得精当”。可也是,不玩此法,又怎么样呢?暂且**总比过分伤感好吧!
【7月23日】
近卫阁员名单发表,人物平庸,极无人望。近卫好虚名,又无决断,八面讨好,无中心思想,缺斗争经验,更无贯彻到底之毅力,前曾徒唱国民再组织,近又唱新政治体制,仍无定见,此何能组织一全国之政党与新立政治体制也。
7月22日,近卫内阁再次宣告成立。内阁主要成员名单是:近卫文?出任内阁首相、松冈洋右任外相兼拓务相、东条英机任陆相。
其成员名单发表,令蒋介石蔑然失笑。给他的总印象是“人物平庸,极无人望”。对内阁首相近卫,他是太熟悉了,日记所列举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说得够透了。至于另外两位:外相松冈洋右本是对德国崇拜得五体投地的角色;而东条英机陆相乃是强烈主张扩大侵华战争和极力鼓吹对英、美发动战争的狂妄之辈。可见,由这些人组阁肯定要把日本拖向毁灭的深渊!
由此,也可以看出日本帝国主义在内外交困中已经发狂了。
【7月24日】
综其(日本内阁)所言,不外为结束中日战争与实行总动员法案而已。倭寇所倡新政治体制,为以强化经济统制,建立其高度国防,对内榨取其国民之血汗,再供其向外侵略而已。
7月22日,以近卫文?为首的新内阁代替了企图继续执行不参加欧洲战争政策的米内内阁。近卫和日本天皇有亲属关系,和日本垄断财阀也有密切关系,是个法西斯统治的信徒。外务大臣与军机大臣又都是主张与法西斯德国合作的、富有侵略野心的战争狂人。
因此,近卫内阁采取的方针是,不仅要霸占全中国,更重要的是要侵占整个东南亚国家,并完成在太平洋对美英进行作战的准备。
近卫内阁竭尽全力使它的对内政策与对外侵略方针相适应。因此日本财团和军阀认为,只有法西斯制度才能保证实现其计划。依照这个制度,倡导建立“新政治体系”,作为在东亚进而在全世界建立“新秩序”的准备手段。
为了应付庞大的军费开支,在国内消灭了资产阶级自由的最后残余,以首相为首的,由大资本家、地主、将军、国会议员和官僚组成的君主法西斯政权,“榨取其国民之血汗”。他们通过“邻组”实行监督国民、管理粮食分配、燃料和肥料的兼证,征收战时公债和废铜烂铁。国民缺衣少食还不得有反抗情绪。
日本军事工业战略原料主要來源是朝鲜和中国沦陷区。日本帝国主义在经济上进行掠夺,采取了种种办法,使朝鲜和中国沦陷区的经济完全殖民地化,成为日本经济体系的附庸。
在金融方面,日军每占领一个地区就抢占银行、银号,掠夺金条、现金。
在农业方面,日军占领农村后,运用武力,驱赶农民,强占土地,供日本移民使用。
在工矿业方面,日军进行极其野蛮的、大规模的、系统的掠夺。
除对内榨取、对外豪夺外,近卫内阁并沒有放弃依靠外交压力迫使美国让步的希望。
【7月27日】
此举虽晚,然亡羊补牢,仍于我有益也。
“此举”,乃指7月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的《加速及巩固国防军事法案》,同时下令:对于除英国之外的东半球40多种军需物资之输出须取得许可证。7月25日,对高级石油及一部分废铁亦须先经许可,方能输出。
这对日本來说无疑又是一个沉重打击。日本在当时,从美国输入大量废铁,仅以本年(1940年)为例,1月至7月日本输入额占美国总输出额的33?3%还多。
【8月2日】
近卫内阁之新政纲将促使敌国内外崩溃加速,决难能实行也。观此可以知近卫外强中干、内求自圆其说;彼明知其不可能,而又不能不出此也。
7月26日,日本新内阁又正式通过了“日本基本国策纲要”,内容是以“八?一宇”为其国策,并宣告了日本要“利用世界历史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以“集中国家全力建设大东亚新秩序”为其根本方针。
7月27日,在日本东京举行大本营和政府联席会议,审议陆海军首脑所提出的《因应世界形势推移的时局处理纲要》。这是对26日“基本国策纲要”的进一步说明与补充。
在此纲要中,列入了“在促进中国事变解决之同时,把握时机解决南方问題”的侵略方针。
所谓南方,参谋次长泽田茂在作提案理由的说明中指出:“以日满华为骨干,指在印度以东、新西兰以北的南洋地区。”
对纲要的政策说明如下:
“(一)对于中国,集中政、战两略的全力,尽到所有手段,迫使重庆政府屈服。
(二)加强和德意志政府的团结,并谋求和苏联邦交有飞跃的调整。
(三)和美国的关系,倘在日本执行其政策措施之时,以致自然恶化,则属无可奈何之事。
(四)对于法属印度支那,使其承诺切断援蒋路线,允许日军过境及使用其飞机场;而对于香港及租界方面,应消除其敌视意识。
(五)在对南方使用武力时,限以英国为对手;不过也有难以避免对美开战之形势,故应作开战之准备。”
在审议中,海军方面曾就对美开战表示不安,可是外相松冈洋右强调说:“在除此而外别无途径的时候,则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8月1日,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发表声明,抛出了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计划。这个计划是以日本为核心,以日满华牢固结合为基础,把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的广大地区都变成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这就是他们的“日满华东亚新秩序”,这就是他们的扩张到包括南洋各地区在内的“大东亚新秩序”!
然而,从对蒋介石1940年7月24日日记评述所列举的实事來看,日本确实已到了外强中干的地步,不用说建设“大东亚新秩序”,就是“日满华东亚新秩序”也建设不了。
狂妄的日寇,真是到了螳臂挡车,不自量力的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