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武帝弄臣 (七)
29.情变之谜:卓文君胆识 成就情圣
一段琴声撩拨得卓文君情难自禁,决心夜奔;写得一手好赋的文人司马相如,成功运作,迎娶了全国首富的宝贝女儿,财色兼收。卓文君难道永远看不到司马相如的真实面目吗?这么一个先天不足的婚姻又该如何向下演绎呢?
【虚实我心知】
卓文君跟随司马相如回到成都家中,推开门,但见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如果你是卓文君,自小养尊处优,十七新寡,为爱夜奔,面对眼前的一切,会怎么想?
司马相如在临邛,入住高级客店,乘坐豪华马车。本是一文不名,为何那般奢华?明知难以负担,为何携我夜奔?也许恋爱中的卓文君愿意相信:为赢得爱人耍点手段,情有可原。但是,眼前这个男人如此处心积虑,制订周密计划,将自己收入网中;到底悦我文君之容,还是爱我老爸之财?卓文君决心一试。
卓文君开始变卖裘皮衣,司马相如拿钱买醉。卓文君提出找兄弟借钱,司马相如不动声色。卓文君建议回临邛开酒舍,迫使老爸出钱,司马相如举双手赞成!卓文君终于明白,在司马相如眼里,解决经济危机的唯一出路正是----父亲的钱财。
司马相如为了回到临邛,回到那个拒不承认他身份的老丈人身边,变卖马车,穿上跑堂的衣服,全心投入脏活、累活。这种放下身段,不耻下贱的心态,令文君齿冷心寒:那般风度翩翩,竟然满身铜臭。
那么,她为什么不揭穿这场骗局呢?为什么还主动说出司马相如想说不敢说的话呢?
我想至少有两个方面:
一是爱情。
卓文君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社会舆论的谴责已经让私奔的文君不堪重负,更何况自己做出重大付出之后,才发现这是一桩有重大瑕疵的爱情。事已至此,卓文君愿一力承担。自古痴情女子薄情汉,文君放不下司马相如,就愿意成全他,做一个爱情的傻瓜。
二是感化。
面对一个动机不纯的爱人和一份充满铜臭味的感情,选择分手最为简单。但文君于心不忍,爱情无法瞬息即逝,司马相如也并非不可救药。因此,文君选择了挽救,挽救一位自己的爱人,也是挽救一场婚姻。
最终,文君沒有揭穿司马相如。夫妻二人联袂出演,获赠百万,富甲一方。
也许你会认为,卓文君何苦委曲求全,干脆大闹一场,跑回娘家,让司马相如“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样虽然痛快了,可“损人不利己”,何况损的是你最爱的丈夫,失去的是你难以割舍的感情。并且,你能得到什么呢?所以,原谅有时比惩罚更有力量;不是丧失原则,而是另一种坚持。
一场风波至此划上圆满的句号,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相敬如宾、恩爱有加;真情慢慢取代假意,婚姻也算美满。
【轻重细掂量】
平静生活持续不久,一件关乎到文君家庭的大事降临:汉武帝要召见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怎么会进入汉武帝的视野呢?
有一天,汉武帝无意读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非常震惊,遗憾地说:我怎么沒能和这位作家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啊!此时,汉武帝的狗监(管理猎狗)杨得意刚好在汉武帝身边侍奉,此人是司马相如的蜀地老乡,听武帝这一番感慨,忙对武帝说:我的老乡司马相如说过,他曾经写过一篇《子虚赋》。武帝大吃一惊,忙传旨召见司马相如。(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
《子虚赋》是司马相如在梁孝主身边时所作,但是,当时的皇帝汉景帝不喜欢辞赋,司马相如的才华得不到关注;而汉武帝生來喜爱辞赋,杨得意刚好知道这是同乡司马相如所作。
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因为伯乐拥有鉴定的权利,而未被认可的千里马总是处在劣势,除了要拥有一日千里的才能,还要静候机遇。汉武帝的召见,对司马相如來说,正是一次人生机遇,而对卓文君瓷器般珍贵易碎的婚姻,却是一次巨大的威胁。
才貌双全、八面玲珑的夫君进入官场,会不会生出什么变故來呢?这一次,卓文君又将如何选择?
第一,支持司马相如的志趣。
得力于卓文君的大力支持,司马相如如期抵京。他对汉武帝说:这篇赋只写了诸侯的事,不值得一提,我再给皇上写一篇《上林赋》。等到汉武帝读完《上林赋》,立即下令:从今以后,尚书负责为司马相如写作提供写赋的“笔札”,并任命司马相如为郎(侍从)。(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
汉武帝时期的尚书是皇帝的专任秘书,负责为皇帝收发文书、保管图书,他的职责是为皇帝服务,但是,汉武帝竟然特许自己的秘书负责为司马相如提供“笔札”,这是非常隆重的礼遇啊!
司马相如这两篇赋被后人合称为《天子游猎赋》,成为汉代大赋的代表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但是,司马相如完全迎合武帝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口味,并无真心劝谏武帝节俭。因此,扬雄批评该赋“劝百而讽一”,纵容远远大于讽谏。
后來,司马相如奉命出使西南夷,蜀郡的主要领导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太守在郊外恭候,县令在前方开路;一路浩浩荡荡,蔚为壮观。相比之下,过去金光灿灿的卓总也黯然失色,不过,这回老丈人心里甜滋滋的。你想,有个在皇帝身边做官的女婿,今后生意肯定节节高。此后,卓王孙自我批评:我是老糊涂啊,那么晚才认可你们的婚事。于是,又划拨大批财产给卓文君,而且绝不“重男轻女”,数额相等,一碗水端平。(至,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于是,卓王孙临邛诸公皆因门下献牛酒以交欢。卓王孙喟然而叹,自以得使女尚司马长卿晚。乃厚分与其女财,与男等。)这样,司马相如再次沾了爱妻的光,分得大批财产。
第二,用经济实力为司马相如买得官声。
史书记载司马相如对官场并不热衷,常常称病闲居,因此,司马迁说他“不慕官爵”。其实,司马迁也上了司马相如的当。司马相如岂是“不慕官爵”之人?他要是“不慕官爵”,何必奔到长安?他称病闲居,是另有原因:
一是生活上的富足为司马相如带來一定的独立性。他沒有必要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你挤我扛。惹不起躲得起,司马相如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与卓氏婚,饶于财,其进仕宦,未常肯与公卿国家之事。常称病闲居,不慕官爵。)
二是文学侍从的身份使司马相如失去了进取之心。汉武帝非常欣赏司马相如,但是,这种欣赏仅限于司马相如的文才而非文治。司马相如在官场上不如情场那般得意,天性又非执着之人,几番进取失利后,干脆在家吟风颂月,潜心诗赋创作。
【收放有原则】
卓文君虽贵为万金小姐,却深知夫妻之间恰如“绿叶红花”,需要互相帮衬。于是,卓文君甘心做不起眼的绿叶,以自己的经济实力撑起司马相如的清高;但是,这种付出竟带來不对称的回报。
《西京杂记》载:相如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
司马相如对卓文君开始审美疲劳,想娶一位茂陵女子为妾。这一次,卓文君还会成全司马相如吗?她写了一首《白头吟》,坚决表示反对。
你爱钱财、爱辞赋,那是你的个人爱好,我可以满足你;你要另谋新欢,分享我的婚姻和爱情,那我不能再包容了:有她沒我,有我沒她!司马相如看到《白头吟》,幡然醒悟,放弃了***的打算。
这首《白头吟》,宋人郭茂倩编纂《乐府诗集》有记载:
皑如山上雪,皓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來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xie die,屑蝶)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儿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一是事件的真实性。
《西京杂记》是一部笔记体杂史,或称为笔记体小说。它的记载可不可信呢?据余嘉锡先生之说,此书是晋人葛洪编篡。作为一部笔记体小说,其书有一定的可信度。
第一,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的感情最初就附着明显的铜臭。因此,出现情变的可能性较大。
第二,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情变受到后人广泛关注。
虽然,人们的关注并不能证实真相,但至少说明:大多数人相信情变之事是可能的。否则,谁还愿意对此津津乐道?
二是事件发生的时间。
《西京杂记》沒有记载情变发生的时间,从常识判断,不应发生在他们新婚不久;而应是婚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后。《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司马相如赴京之前有“居久之”三字,因此,情变应在司马相如从政之后。
三是事件的结局。
卓文君异常决绝;司马相如立即煞车:放弃新欢,选择旧爱。
文君的态度是结束这一事件的关键。而卓文君的所作所为,又取决于她对于这场浪漫婚姻的认识。而这个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最初阶段,文君迷恋司马相如的才貌,此时的感情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表现为不计后果:私奔。
这谈不上是情变!
苦心经营的美满婚姻出现危机,司马相如竟然要“***”!文君的态度是:原则问題,半步不让!
不放弃,不放任。这次情变,令后人唏嘘感喟。
有关这次情变,后世流传不少文学作品,但这些只能称之为“司马相如现象”,而非历史真实。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下面这一则:
这边厢,才子司马相如温柔乡里卿卿我我;那边厢,思妇卓文君几年望眼欲穿。终于,文君放下矜持,寄去一纸呼唤,切盼郎归。司马相如一看,挥笔写下“一二三四五六七**十百千万”十三个数字,算是回了信。卓文君满心欢喜,展开卷轴:一二三四五六七**十百千万,唯独沒有“亿”字!无“忆”,“无意”!司马相如已经对自己无“意”了啊。
卓文君自怜自伤,把司马相如写的这,些数字连缀成一首诗,回寄给司马相女口:
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言千语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阑,九月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遭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把未黄,我欲对镜心已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恨不得下一世你为女來我作男。
卓文君把司马相如写來的十三个数字顺着写一遍,倒着写一遍,首尾连环,将自己心中的怨恨表达得低旋浅徊,打消了司马相如再娶的念头。
这首优美的数字诗,颇具元曲风韵,完完全全、彻彻底底是伪造;它和司马相如、卓文君的故事毫不相干;然而,这首数字诗因其独特的结构,征服了无数读者,成为司马相如、卓文君故事的一个组成部分。
话说回來,中国封建时期,男人有三妻四妾无可厚非,更何况司马相如这样英俊潇洒的大才子。为什么文君一否决,相如就撤诉呢?
因为文君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当年司马相如费尽心机计,智娶卓文君,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获得财富。如果因为一位茂陵女而离婚,财富肯定会大打折扣。我们不知道汉代夫妻离婚有沒有“财产公证”。不过,司马相如区区文学侍从,如果真和卓文君对簿公堂,卓王孙肯定会迅速介入。面对卓王孙全国首富的经济实力,可马相如绝难打赢这场官司。如此一來,岂不是前功尽弃?
但是,《西京杂记》还有一段记载:
长卿素有消渴疾,及还成都,悦文君之色,遂以发痼疾。乃作《美人赋》欲以自刺,而终不能改,卒以此疾至死,文君为诔,传于世。
司马相如有糖尿病(消渴疾),回到成都后,沉溺欢爱,加重了他的病情。于是,写了一篇《美人赋》告诫自己,但还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浓浓爱意,最终因糖尿病致死。司马相如死后,卓文君悲痛欲绝,写了一篇相当感人的祭文。
这样,大众就一齐给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情变,安置了一个“浪子回头”的光明尾巴。虽然野史的真实性无从考证,然而,我也认为,这样的结尾确实更符合司马相如的性格,更接近历史真相。
尽管“劫财劫色”在先,但司马相如并非心狠手辣的老江湖,说到底,他终生都为情所困,颇具传统知识分子的幼稚和软弱。
首先,为皇恩所困。史载司马相如病危之时,汉武帝曾专门派所忠去他家中索书,结果來晚了一步,司马相如已经撒手人寰。所忠正欲离开,突然发现司马相如留给汉武帝最后的遗作----《封禅书》。
司马相如至死不忘迎合汉武帝的泰山封禅之心。我不禁要问,司马相如为什么要迎合武帝?是有所期待吗?前面讲到,司马相如衣食无忧,又沒有多少锐取之心,溜须拍马不至于如此鞠躬尽瘁吧?从不得志的闲居雅士,一跃成为皇帝的座上宾,司马相如的逢迎恐怕更多发自内心的感恩,是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文人气质在作怪。
其次,为美人恩所困。司马相如悦文君之貌,还是图卓王孙之财?我以为,兼而有之。如果司马相如果真是不遗余力,追逐钱财,难道只有浪漫多情的“琴挑”,这唯一的思路吗?再有,司马相如婚后何必与文君恩爱甜蜜?娶茂陵女又为何要先试探文君的反应?甚至最后又因文君死于糖尿病?如果一定要把这一切解释为**裸的金钱关系,那么,司马相如无异于文君花钱买來的高级奴隶。事实上,卓文君为司马相如甘付极大的牺牲,这又如何解释?说到底,是卓文君的忠贞多情,让他有所顾忌。
爱意味着付出,也意味着放弃。卓文君深知这一切,由此成为司马迁《史记》中唯一一位自尊自重自爱的女性形象。
“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汉武帝爱才识才,且不拘一格提拔和使用人才,满朝人才济济。而放任东方朔、结交司马相如,显示出帝王最宽待的,往往是谐趣之臣,风雅之士。足见汉武帝生性活泼,精神健全,阳光得很。然而,一旦武帝失察,宠信了邪逆之人,也势必败坏朝廷,损害社稷。
那么,煌煌武帝朝,是否寄生如此恶棍?圣心锐敏,能否明辨是否忠奸?
请看:宠信江充。
一段琴声撩拨得卓文君情难自禁,决心夜奔;写得一手好赋的文人司马相如,成功运作,迎娶了全国首富的宝贝女儿,财色兼收。卓文君难道永远看不到司马相如的真实面目吗?这么一个先天不足的婚姻又该如何向下演绎呢?
【虚实我心知】
卓文君跟随司马相如回到成都家中,推开门,但见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如果你是卓文君,自小养尊处优,十七新寡,为爱夜奔,面对眼前的一切,会怎么想?
司马相如在临邛,入住高级客店,乘坐豪华马车。本是一文不名,为何那般奢华?明知难以负担,为何携我夜奔?也许恋爱中的卓文君愿意相信:为赢得爱人耍点手段,情有可原。但是,眼前这个男人如此处心积虑,制订周密计划,将自己收入网中;到底悦我文君之容,还是爱我老爸之财?卓文君决心一试。
卓文君开始变卖裘皮衣,司马相如拿钱买醉。卓文君提出找兄弟借钱,司马相如不动声色。卓文君建议回临邛开酒舍,迫使老爸出钱,司马相如举双手赞成!卓文君终于明白,在司马相如眼里,解决经济危机的唯一出路正是----父亲的钱财。
司马相如为了回到临邛,回到那个拒不承认他身份的老丈人身边,变卖马车,穿上跑堂的衣服,全心投入脏活、累活。这种放下身段,不耻下贱的心态,令文君齿冷心寒:那般风度翩翩,竟然满身铜臭。
那么,她为什么不揭穿这场骗局呢?为什么还主动说出司马相如想说不敢说的话呢?
我想至少有两个方面:
一是爱情。
卓文君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社会舆论的谴责已经让私奔的文君不堪重负,更何况自己做出重大付出之后,才发现这是一桩有重大瑕疵的爱情。事已至此,卓文君愿一力承担。自古痴情女子薄情汉,文君放不下司马相如,就愿意成全他,做一个爱情的傻瓜。
二是感化。
面对一个动机不纯的爱人和一份充满铜臭味的感情,选择分手最为简单。但文君于心不忍,爱情无法瞬息即逝,司马相如也并非不可救药。因此,文君选择了挽救,挽救一位自己的爱人,也是挽救一场婚姻。
最终,文君沒有揭穿司马相如。夫妻二人联袂出演,获赠百万,富甲一方。
也许你会认为,卓文君何苦委曲求全,干脆大闹一场,跑回娘家,让司马相如“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样虽然痛快了,可“损人不利己”,何况损的是你最爱的丈夫,失去的是你难以割舍的感情。并且,你能得到什么呢?所以,原谅有时比惩罚更有力量;不是丧失原则,而是另一种坚持。
一场风波至此划上圆满的句号,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相敬如宾、恩爱有加;真情慢慢取代假意,婚姻也算美满。
【轻重细掂量】
平静生活持续不久,一件关乎到文君家庭的大事降临:汉武帝要召见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怎么会进入汉武帝的视野呢?
有一天,汉武帝无意读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非常震惊,遗憾地说:我怎么沒能和这位作家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啊!此时,汉武帝的狗监(管理猎狗)杨得意刚好在汉武帝身边侍奉,此人是司马相如的蜀地老乡,听武帝这一番感慨,忙对武帝说:我的老乡司马相如说过,他曾经写过一篇《子虚赋》。武帝大吃一惊,忙传旨召见司马相如。(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
《子虚赋》是司马相如在梁孝主身边时所作,但是,当时的皇帝汉景帝不喜欢辞赋,司马相如的才华得不到关注;而汉武帝生來喜爱辞赋,杨得意刚好知道这是同乡司马相如所作。
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因为伯乐拥有鉴定的权利,而未被认可的千里马总是处在劣势,除了要拥有一日千里的才能,还要静候机遇。汉武帝的召见,对司马相如來说,正是一次人生机遇,而对卓文君瓷器般珍贵易碎的婚姻,却是一次巨大的威胁。
才貌双全、八面玲珑的夫君进入官场,会不会生出什么变故來呢?这一次,卓文君又将如何选择?
第一,支持司马相如的志趣。
得力于卓文君的大力支持,司马相如如期抵京。他对汉武帝说:这篇赋只写了诸侯的事,不值得一提,我再给皇上写一篇《上林赋》。等到汉武帝读完《上林赋》,立即下令:从今以后,尚书负责为司马相如写作提供写赋的“笔札”,并任命司马相如为郎(侍从)。(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
汉武帝时期的尚书是皇帝的专任秘书,负责为皇帝收发文书、保管图书,他的职责是为皇帝服务,但是,汉武帝竟然特许自己的秘书负责为司马相如提供“笔札”,这是非常隆重的礼遇啊!
司马相如这两篇赋被后人合称为《天子游猎赋》,成为汉代大赋的代表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但是,司马相如完全迎合武帝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口味,并无真心劝谏武帝节俭。因此,扬雄批评该赋“劝百而讽一”,纵容远远大于讽谏。
后來,司马相如奉命出使西南夷,蜀郡的主要领导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太守在郊外恭候,县令在前方开路;一路浩浩荡荡,蔚为壮观。相比之下,过去金光灿灿的卓总也黯然失色,不过,这回老丈人心里甜滋滋的。你想,有个在皇帝身边做官的女婿,今后生意肯定节节高。此后,卓王孙自我批评:我是老糊涂啊,那么晚才认可你们的婚事。于是,又划拨大批财产给卓文君,而且绝不“重男轻女”,数额相等,一碗水端平。(至,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于是,卓王孙临邛诸公皆因门下献牛酒以交欢。卓王孙喟然而叹,自以得使女尚司马长卿晚。乃厚分与其女财,与男等。)这样,司马相如再次沾了爱妻的光,分得大批财产。
第二,用经济实力为司马相如买得官声。
史书记载司马相如对官场并不热衷,常常称病闲居,因此,司马迁说他“不慕官爵”。其实,司马迁也上了司马相如的当。司马相如岂是“不慕官爵”之人?他要是“不慕官爵”,何必奔到长安?他称病闲居,是另有原因:
一是生活上的富足为司马相如带來一定的独立性。他沒有必要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你挤我扛。惹不起躲得起,司马相如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与卓氏婚,饶于财,其进仕宦,未常肯与公卿国家之事。常称病闲居,不慕官爵。)
二是文学侍从的身份使司马相如失去了进取之心。汉武帝非常欣赏司马相如,但是,这种欣赏仅限于司马相如的文才而非文治。司马相如在官场上不如情场那般得意,天性又非执着之人,几番进取失利后,干脆在家吟风颂月,潜心诗赋创作。
【收放有原则】
卓文君虽贵为万金小姐,却深知夫妻之间恰如“绿叶红花”,需要互相帮衬。于是,卓文君甘心做不起眼的绿叶,以自己的经济实力撑起司马相如的清高;但是,这种付出竟带來不对称的回报。
《西京杂记》载:相如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
司马相如对卓文君开始审美疲劳,想娶一位茂陵女子为妾。这一次,卓文君还会成全司马相如吗?她写了一首《白头吟》,坚决表示反对。
你爱钱财、爱辞赋,那是你的个人爱好,我可以满足你;你要另谋新欢,分享我的婚姻和爱情,那我不能再包容了:有她沒我,有我沒她!司马相如看到《白头吟》,幡然醒悟,放弃了***的打算。
这首《白头吟》,宋人郭茂倩编纂《乐府诗集》有记载:
皑如山上雪,皓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來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xie die,屑蝶)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儿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一是事件的真实性。
《西京杂记》是一部笔记体杂史,或称为笔记体小说。它的记载可不可信呢?据余嘉锡先生之说,此书是晋人葛洪编篡。作为一部笔记体小说,其书有一定的可信度。
第一,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的感情最初就附着明显的铜臭。因此,出现情变的可能性较大。
第二,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情变受到后人广泛关注。
虽然,人们的关注并不能证实真相,但至少说明:大多数人相信情变之事是可能的。否则,谁还愿意对此津津乐道?
二是事件发生的时间。
《西京杂记》沒有记载情变发生的时间,从常识判断,不应发生在他们新婚不久;而应是婚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后。《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司马相如赴京之前有“居久之”三字,因此,情变应在司马相如从政之后。
三是事件的结局。
卓文君异常决绝;司马相如立即煞车:放弃新欢,选择旧爱。
文君的态度是结束这一事件的关键。而卓文君的所作所为,又取决于她对于这场浪漫婚姻的认识。而这个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最初阶段,文君迷恋司马相如的才貌,此时的感情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表现为不计后果:私奔。
这谈不上是情变!
苦心经营的美满婚姻出现危机,司马相如竟然要“***”!文君的态度是:原则问題,半步不让!
不放弃,不放任。这次情变,令后人唏嘘感喟。
有关这次情变,后世流传不少文学作品,但这些只能称之为“司马相如现象”,而非历史真实。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下面这一则:
这边厢,才子司马相如温柔乡里卿卿我我;那边厢,思妇卓文君几年望眼欲穿。终于,文君放下矜持,寄去一纸呼唤,切盼郎归。司马相如一看,挥笔写下“一二三四五六七**十百千万”十三个数字,算是回了信。卓文君满心欢喜,展开卷轴:一二三四五六七**十百千万,唯独沒有“亿”字!无“忆”,“无意”!司马相如已经对自己无“意”了啊。
卓文君自怜自伤,把司马相如写的这,些数字连缀成一首诗,回寄给司马相女口:
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言千语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阑,九月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遭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把未黄,我欲对镜心已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恨不得下一世你为女來我作男。
卓文君把司马相如写來的十三个数字顺着写一遍,倒着写一遍,首尾连环,将自己心中的怨恨表达得低旋浅徊,打消了司马相如再娶的念头。
这首优美的数字诗,颇具元曲风韵,完完全全、彻彻底底是伪造;它和司马相如、卓文君的故事毫不相干;然而,这首数字诗因其独特的结构,征服了无数读者,成为司马相如、卓文君故事的一个组成部分。
话说回來,中国封建时期,男人有三妻四妾无可厚非,更何况司马相如这样英俊潇洒的大才子。为什么文君一否决,相如就撤诉呢?
因为文君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当年司马相如费尽心机计,智娶卓文君,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获得财富。如果因为一位茂陵女而离婚,财富肯定会大打折扣。我们不知道汉代夫妻离婚有沒有“财产公证”。不过,司马相如区区文学侍从,如果真和卓文君对簿公堂,卓王孙肯定会迅速介入。面对卓王孙全国首富的经济实力,可马相如绝难打赢这场官司。如此一來,岂不是前功尽弃?
但是,《西京杂记》还有一段记载:
长卿素有消渴疾,及还成都,悦文君之色,遂以发痼疾。乃作《美人赋》欲以自刺,而终不能改,卒以此疾至死,文君为诔,传于世。
司马相如有糖尿病(消渴疾),回到成都后,沉溺欢爱,加重了他的病情。于是,写了一篇《美人赋》告诫自己,但还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浓浓爱意,最终因糖尿病致死。司马相如死后,卓文君悲痛欲绝,写了一篇相当感人的祭文。
这样,大众就一齐给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情变,安置了一个“浪子回头”的光明尾巴。虽然野史的真实性无从考证,然而,我也认为,这样的结尾确实更符合司马相如的性格,更接近历史真相。
尽管“劫财劫色”在先,但司马相如并非心狠手辣的老江湖,说到底,他终生都为情所困,颇具传统知识分子的幼稚和软弱。
首先,为皇恩所困。史载司马相如病危之时,汉武帝曾专门派所忠去他家中索书,结果來晚了一步,司马相如已经撒手人寰。所忠正欲离开,突然发现司马相如留给汉武帝最后的遗作----《封禅书》。
司马相如至死不忘迎合汉武帝的泰山封禅之心。我不禁要问,司马相如为什么要迎合武帝?是有所期待吗?前面讲到,司马相如衣食无忧,又沒有多少锐取之心,溜须拍马不至于如此鞠躬尽瘁吧?从不得志的闲居雅士,一跃成为皇帝的座上宾,司马相如的逢迎恐怕更多发自内心的感恩,是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文人气质在作怪。
其次,为美人恩所困。司马相如悦文君之貌,还是图卓王孙之财?我以为,兼而有之。如果司马相如果真是不遗余力,追逐钱财,难道只有浪漫多情的“琴挑”,这唯一的思路吗?再有,司马相如婚后何必与文君恩爱甜蜜?娶茂陵女又为何要先试探文君的反应?甚至最后又因文君死于糖尿病?如果一定要把这一切解释为**裸的金钱关系,那么,司马相如无异于文君花钱买來的高级奴隶。事实上,卓文君为司马相如甘付极大的牺牲,这又如何解释?说到底,是卓文君的忠贞多情,让他有所顾忌。
爱意味着付出,也意味着放弃。卓文君深知这一切,由此成为司马迁《史记》中唯一一位自尊自重自爱的女性形象。
“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汉武帝爱才识才,且不拘一格提拔和使用人才,满朝人才济济。而放任东方朔、结交司马相如,显示出帝王最宽待的,往往是谐趣之臣,风雅之士。足见汉武帝生性活泼,精神健全,阳光得很。然而,一旦武帝失察,宠信了邪逆之人,也势必败坏朝廷,损害社稷。
那么,煌煌武帝朝,是否寄生如此恶棍?圣心锐敏,能否明辨是否忠奸?
请看:宠信江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