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武帝军威 (三)
16.李广难封:血性一男儿 命蹇时乖
在汉匈作战史上,卫青、霍去病可以称之为绝代双骄,他们共同完成了武帝讨伐匈奴的主要战役,基本消灭了匈奴军队的主力,同时,也成就了各自的一世英名。但是,汉匈战争史上还有一些将军,他们一生与匈奴作战,命运之神似乎总和他们开玩笑,连一次封侯的机会都沒有得到。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飞将军李广。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代名将李广终生未得封侯?
【引刀一绝平生梦】
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为了歼灭匈奴主力,决定采取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他大胆制订了深入漠北、犁廷扫穴、寻歼主力的战略方针,集中十万精锐骑兵,组成两大兵团,分别由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统领。
卫青从定襄出兵,令李广做前将军,公孙贺任左将军,赵食其任右将军,曹襄任后将军,大军越过沙漠,于漠北寻找匈奴主力决战。
恰在此时,卫青从一个匈奴俘虏口中,得知匈奴单于的具体位置。对于远涉沙漠作战的汉军來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情报。随后,卫青突然下令前将军李广,率部合并到右将军的部队中,走东路,合围单于。
东边道路迂回,水草稀少,不利于大部队行进。前将军李广与匈奴作战,到此时已历文、景、武三朝近半个世纪,好不容易有了打先锋的机会,还是直接面对匈奴单于,突然调到右将军赵食其军中,自然心有不甘。
根据情报提供的具体位置,卫青决定正面迎击单于军队。汉军用战车排成环形营垒,阻止匈奴骑兵突袭,然后以左右两翼急驰向前,包围单于军队。单于见汉军人多势众,装备精良,作战进退有序,自己绝难取胜。因此,傍晚时率领几百名骑兵,突围而去。汉军轻骑兵连夜追击,匈奴兵士四散奔逃。天快亮时,汉军追出二百余里,沒有追上单于,俘获、斩杀敌兵一万多人。同时,霍去病重创匈奴左贤王军队。这就是著名的漠北决战。
卫青漠北胜利归來时,李广和原任右路军指挥的赵食其才姗姗來迟。原來,右路军因为沒有向导,迷失了道路。李广的部队一到达,卫青立即派人到李广的大帐中,讯问李广迷路情况,准备上报汉武帝,但李广拒绝回答。卫青又欲传李广当面质询,李广悲愤地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徒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于是,李广抽刀自杀(遂引刀自刭),李广自杀的消息传出,全军将士无不落泪,老百姓也为他唏嘘扼腕。
【将军意志难胜天】
李广自杀为什么会获得如此广泛的同情?李广至死未得封侯。那么,为什么戎马一生的李广,始终不能封侯呢?
李广的祖上是秦朝名将李信,曾经为秦始皇追杀燕太子丹。
汉文帝前十四年(前166),匈奴军队大举入侵萧关。李广此年从军。到元狩四年(前119)漠北决战之时,李广从军已有四十七年。李广死前曾自白:我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总不能还去接受刀笔之吏的质询。从李广的从军时间及卒年推测,他初入行伍之时,还沒有二十岁。
作为从军近半个世纪的宿将,李广有沒有封侯的主观条件?《史记》记载,李广非常有才。他在上谷太守任上,豪情万丈,与匈奴数次交战,当时负责汉朝与各附属国关系的官员(典属国)公孙昆邪,眼见李广这么不要命的打法,甚为不安,向汉景帝哭诉: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汉景帝赶忙将李广调到上郡任太守。
李广才气无双,何以见得?
第一,智勇神射之才。
李广家族精于射艺、世代相传。《水浒传》中有位善射的名将花荣,绰号“小李广”。可见,“李广”在中国就是神射手的代名词。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神射之事非常多。
射虎入石。有一次外出打猎,李广将草中一块石头误以为虎,引弓射去,箭人石中。可惜,超常发挥总是稍纵即逝。再让他冲着石头射,怎么也射不进去了。这是一只假老虎。
遇上了真老虎,又该怎么办呢?李广还是那招绝技:射箭!在担任边右北平郡太守之时,李广为民除害,射杀猛虎,一箭沒有毙命,老虎跳起,抓伤李广。李广再补一箭,终将老虎射死。
在李广眼中,兽界老虎不过一碟小菜;一旦人间邂逅虎狼之师,他又将做何壮举?
李广在上郡太守任上,汉武帝派一个宦官下基层,到李广的驻地监军。一天,这位宦官带了几十个骑从外出,与三个匈奴人狭路相逢。宦官仗着人多,和匈奴人对射。结果,三个匈奴人以一当十,把宦官的骑从几乎杀光。宦官受伤,夺路而逃。李广立即断定:这三人一定是匈奴的射雕手。于是毅然带领一百随从追了上去。李广让骑从从左右两翼包抄,自己连射两箭,杀死其中两人,活捉一人。经审讯,此三人果然是匈奴射雕手。
李广率骑从大胜而归,正欲回营。突然数千匈奴骑兵追赶过來。见李广仅率一百骑从,立即占领山头摆开阵势。
仇家追杀,骑从惊恐万分,调头想跑。李广说:此地离我方大军几十里,掉头逃跑,百十号人立刻会被杀光。如果留下來,他们以为附近还有伏兵,反而不敢出击。
于是,李广让骑从继续向前,一直走到离匈奴二里地远的地方才停下來,并且命令手下的士兵全部下马解鞍。骑从大惑不解:敌人如此之近,一旦追杀过來,我们甚至都无暇备鞍。
李广说:我们现在跑,他们肯定会追击;如果我们不但不逃,还卸下马鞍。他们反而疑神疑鬼,不敢攻击。
匈奴骑兵见汉兵如此反常,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忙放出一个骑白马的将军出阵试探。李广迅即带领十几位骑兵飞奔过去,用箭将他射杀,然后,又回到队伍中。这一次,李广干脆让士兵们把马放开,一个个躺在大漠上,悠然自得。
天色暗淡下來,太阳也落山了。李广一出攻心战,弄得匈奴骑兵如堕迷雾,不知所措,始终不敢出击。后半夜,匈奴骑兵撑不住了,莫名的恐惧,弥漫成一片,大军连夜撤兵。天亮,李广率众信步回到大营。
第二,奇特带兵之才。
李广的才气还表现在他带兵的奇特方略:
行军不按建制,不成行列;
驻扎不按建制,各随其便;
夜间不打更巡逻;
大帐很少使用文书。
军队的战斗力在于建制,建制一乱,队伍即一盘散沙,这是通常的说法。而李广带兵,是非常将带兵、才将带兵,不拘一格。反而使士兵们少了许多辛苦,乐于跟随他出征,并拼死作战。
以李广的才能加上从军近半个世纪的资历,封侯本应理所当然。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情理之中事。而李广终生未封,千载以下,文人武夫,无不扼腕。庙堂江湖,纷纷叹息。既然天降奇才,为何又如此不公?
李广难封,是不是机遇未到?
第一次机遇: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时,李广是太尉周亚夫的部将,他夺得叛军军旗,战功赫赫。但就在此时,李广接受梁孝王刘武的将军印,汉景帝因此沒有给李广封侯(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前面讲过,梁孝王一直凯觎储君之位,汉景帝对此芥蒂颇深。
李广公开接受梁孝王的将军印,无疑犯了汉景帝的大忌。所以,尽管李广刚立大功,汉景帝必然对他采取冷冻政策,不予封侯。
李广不自觉地卷入宫廷斗争,成为汉景帝和梁孝王斗法的牺牲品。
李广自身确实缺乏政治敏感性。作为朝廷将领,怎能私自接受诸侯王的将军印?汉代对中央官员与地方诸侯交往向來非常忌讳,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后,更是严禁中央官员私交诸侯。李广犯忌,封侯机遇第一次与他擦肩而过。
第二次机遇:元狩四年(前119)漠北决战。
这是李广一生中最后一次出征,也是他第一次被授前将军。前将军是部队先锋,最有可能立功封侯。但是,大将军卫青得知匈奴大单于的具体位置后,将李广强行调往右将军赵食其部,逼迫他走右路。同时,卫青却安排新近失侯的公孙敖为前锋,将立功封侯的机会双手奉送公孙敖。
卫青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一是汉武帝临行前的交待。
二是卫青对公孙敖的私心。
漠北决战,汉武帝本不想让李广参战,李广年龄大了,自己对李广早有看法。在李广执意要求下,汉武帝勉强同意让他担任前将军。但是,临行前汉武帝却暗中告诫卫青:李广年迈,命不好,不要让他与匈奴单于对阵,以免误事(以为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卫青执行汉武帝的旨意,似无责任;但是,调走李广后,卫青却把机会给了公孙敖,原因何在?原來,公孙敖当年解救卫青于长公主密室,救命之恩,卫青岂能相忘?因此,遵旨调开李广后,卫青任命公孙敖为前将军,是其私心所致。因此,李广失去最后一次可能封侯的机会。
如果李广继续担任前将军,会不会封侯呢?无法推测。然而,李广不情愿地被调往东路,心情郁闷,加之因迷途迟返而获罪,确实是他自杀的重要原因。
立功是封侯的途径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径。而李广却认为,唯立功才能封侯,立功也必然封侯。其实大谬不然。对皇帝而言,你立功是理所当然的,无功即为过。沒有浩浩皇恩,哪有赫赫军功?沒有赫赫军功,哪有坦坦仕途?你李广连功过归属这常识性的问題都不能明辨,何谈封侯?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老将行》有两句诗: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后人对王维用典颇有争议,认为“不败”者是霍去病不是卫青;但是,对“李广无功缘数奇”达成了共识。“数奇”是命不好。
李广难封,是不是命乖时蹇?
第一次,元光六年(前129)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四人各带一万兵马出征。其中,卫青是第一次任将出征。结果,公孙贺未遇敌,白跑一趟;卫青杀入龙城,斩敌七百;公孙敖损兵七千;李广最惨,全军覆灭,自己被俘,后逃回。
汉匈作战中,令汉军最头疼的问題,是不知道匈奴军队在哪里,因此,要么无功而返,要么遭遇强敌吃败仗。这就是命运!
李广确实命运不济,四路人马中唯有他遭遇强敌。
第二次,元朔六年(前123),李广随卫青出征,未立功。
第三次,元狩二年(前121)秋,汉武帝派张骞和李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率四万大军包围李广率领的四千人,李广毫不畏惧,沉着应战。张骞救兵到达,李广才得以脱险,但是,四千士兵几乎全军覆灭。
上述三次战役,李广两次遇险,一次无功。
命耶?非耶?
李广确实有机遇不佳的时候,但是,这种情况并非李广一人;当时许多将领都有类似经历。《史记·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的末尾,司马迁记录了诸多抗匈将军的遭遇,大都和李广相差无几。
命耶?非耶?
龙城之战,李广已是资深将军,卫青则初出茅庐。卫青直指龙城,应当说不是天意,而是人意。龙城并非卫青所专有。这一选择可以给四人中任意一个人,包括李广。李广沒有作此选择,看起來是命,又怎一个“命”字了得?
【血性长留千古名】
李广难封,有沒有自身之过?
项羽困于垓下,三呼“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其实,世间纯粹偶然的失败极少,更何况李广确有自我之过。那么他过在何处?
第一,恃才而骄。
李广确实有才,但是,他自负其才,不讲谋略。公孙昆邪评价李广: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战。自负其才,对一个军事统帅來说,无疑是一处致命伤。
第二,铤而走险。
追杀三位匈奴射雕手,李广大展神勇,但并非良将所应为。
一不和军中商议;
大军根本不知道统帅李广去哪儿了,因此,无法组织接应。
二不该亲自追杀;
李广判明三名匈奴人是射雕手后,派人追击即可,不应撂下大军,亲率一百骑兵前往。“兵不可一时无将”,这种兵家常识,对李广这个“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的老将來说,是不应该违逆的。
如果匈奴识破李广的圈套,或者也冒险赌一把,这一百名骑兵包括李广本人,能够逃此一劫吗?绝难。
李广作战时,惯用近距离射击。敌人未接近,他从不发箭;一旦出手,敌人应声而倒。但李广也因此多次在战斗中受困,射猎时常为猛兽所伤。(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李广只求百发百中,反而将风险控制放在其次了。
第三,适应能力。
李广于文帝时从军,至景帝朝,一直是在防御战中与匈奴对阵。这种防御战,李广打了多年,他的才干、勇气得到充分发挥,声名显赫。但是,到了武帝朝,汉匈作战发生很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是由被动防御转变为主动进攻,由阵地战转为运动战。汉军要深入匈奴腹地,长途奔袭。这种运动战,要求指挥员敢于深入敌后,善于在运动中歼敌。卫青用此法首战龙城告捷,霍去病更是将这种战法发挥到极致。
龙城之战时,李广从军已三十七年,从十几岁的青年成为五十多岁的老将军。比起年轻气盛、敢打敢闯的卫青、霍去病,李广已是暮气有余、锐气不足,无法适应长途奔袭、运动歼敌的新战法。
第四,武帝之虑。
李广恃才而骄、多次失败,对此,指挥全军作战的汉武帝不得不有所顾虑。所以,我们既要看到汉武帝在漠北之战中对李广的处理不公,又要看到汉武帝着眼全局的负责态度。
李广自杀之后,和他一起的右将军赵食其被判死刑,赵食其交钱赎罪,免死为庶人。李广大半生位居高官,五十万是交得出來的,而且,此前他多次因误期失军判为死罪,而舍财保命,为什么这一次引刀自刎呢?
无声抗争。
李广早就明白,自己从军的机会已经不多了。这次被任命为前将军,更是难得。但是,李广并不知道,汉武帝在任命自己为前将军之时,已吩咐卫青适时调离李广;他至死不知道,汉武帝使他这次出征从一开始就变得毫无意义。
卫青在临战关头将他调开,李广既无奈,又悲愤。公孙敖和卫青的关系,李广清楚;卫青的私心,李广也清楚。
男人血性。
士可杀不可侮。卫青强迫李广至右路军,李广再三抗议无效后,未向卫青辞行,就愤然踏上东路(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这非常失礼,但李广被逼无奈!所以,失期之后,李广拒绝面对刀笔之吏,细数迷路的详情。
右将军可以忍气吞声,交钱买命!但李广不行。李广的血性决定了他只能自杀,不能被辱!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胜固可喜,败亦犹荣。李广以死向命运、向不公抗争;光焰炫目,千古留名!
本该是飞将军李广的一场战争,却以李广自杀出局而告终。这是李广的不幸,还是大汉的大幸?漠北决战后,匈奴单于兵败,左贤王部几乎被霍去病全歼,匈奴只能向环境更严酷的北方逃遁。汉武帝自继位之日起,就在期盼这一天到來。为了彻底打垮匈奴,除了军事上的打击,还有一系列的后续工作要做,因此,汉武帝不会将赌注全押在军事上。那么,汉武帝还将采取哪些措施呢?
请看:凿空西域。
在汉匈作战史上,卫青、霍去病可以称之为绝代双骄,他们共同完成了武帝讨伐匈奴的主要战役,基本消灭了匈奴军队的主力,同时,也成就了各自的一世英名。但是,汉匈战争史上还有一些将军,他们一生与匈奴作战,命运之神似乎总和他们开玩笑,连一次封侯的机会都沒有得到。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飞将军李广。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代名将李广终生未得封侯?
【引刀一绝平生梦】
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为了歼灭匈奴主力,决定采取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他大胆制订了深入漠北、犁廷扫穴、寻歼主力的战略方针,集中十万精锐骑兵,组成两大兵团,分别由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统领。
卫青从定襄出兵,令李广做前将军,公孙贺任左将军,赵食其任右将军,曹襄任后将军,大军越过沙漠,于漠北寻找匈奴主力决战。
恰在此时,卫青从一个匈奴俘虏口中,得知匈奴单于的具体位置。对于远涉沙漠作战的汉军來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情报。随后,卫青突然下令前将军李广,率部合并到右将军的部队中,走东路,合围单于。
东边道路迂回,水草稀少,不利于大部队行进。前将军李广与匈奴作战,到此时已历文、景、武三朝近半个世纪,好不容易有了打先锋的机会,还是直接面对匈奴单于,突然调到右将军赵食其军中,自然心有不甘。
根据情报提供的具体位置,卫青决定正面迎击单于军队。汉军用战车排成环形营垒,阻止匈奴骑兵突袭,然后以左右两翼急驰向前,包围单于军队。单于见汉军人多势众,装备精良,作战进退有序,自己绝难取胜。因此,傍晚时率领几百名骑兵,突围而去。汉军轻骑兵连夜追击,匈奴兵士四散奔逃。天快亮时,汉军追出二百余里,沒有追上单于,俘获、斩杀敌兵一万多人。同时,霍去病重创匈奴左贤王军队。这就是著名的漠北决战。
卫青漠北胜利归來时,李广和原任右路军指挥的赵食其才姗姗來迟。原來,右路军因为沒有向导,迷失了道路。李广的部队一到达,卫青立即派人到李广的大帐中,讯问李广迷路情况,准备上报汉武帝,但李广拒绝回答。卫青又欲传李广当面质询,李广悲愤地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徒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于是,李广抽刀自杀(遂引刀自刭),李广自杀的消息传出,全军将士无不落泪,老百姓也为他唏嘘扼腕。
【将军意志难胜天】
李广自杀为什么会获得如此广泛的同情?李广至死未得封侯。那么,为什么戎马一生的李广,始终不能封侯呢?
李广的祖上是秦朝名将李信,曾经为秦始皇追杀燕太子丹。
汉文帝前十四年(前166),匈奴军队大举入侵萧关。李广此年从军。到元狩四年(前119)漠北决战之时,李广从军已有四十七年。李广死前曾自白:我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总不能还去接受刀笔之吏的质询。从李广的从军时间及卒年推测,他初入行伍之时,还沒有二十岁。
作为从军近半个世纪的宿将,李广有沒有封侯的主观条件?《史记》记载,李广非常有才。他在上谷太守任上,豪情万丈,与匈奴数次交战,当时负责汉朝与各附属国关系的官员(典属国)公孙昆邪,眼见李广这么不要命的打法,甚为不安,向汉景帝哭诉: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汉景帝赶忙将李广调到上郡任太守。
李广才气无双,何以见得?
第一,智勇神射之才。
李广家族精于射艺、世代相传。《水浒传》中有位善射的名将花荣,绰号“小李广”。可见,“李广”在中国就是神射手的代名词。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神射之事非常多。
射虎入石。有一次外出打猎,李广将草中一块石头误以为虎,引弓射去,箭人石中。可惜,超常发挥总是稍纵即逝。再让他冲着石头射,怎么也射不进去了。这是一只假老虎。
遇上了真老虎,又该怎么办呢?李广还是那招绝技:射箭!在担任边右北平郡太守之时,李广为民除害,射杀猛虎,一箭沒有毙命,老虎跳起,抓伤李广。李广再补一箭,终将老虎射死。
在李广眼中,兽界老虎不过一碟小菜;一旦人间邂逅虎狼之师,他又将做何壮举?
李广在上郡太守任上,汉武帝派一个宦官下基层,到李广的驻地监军。一天,这位宦官带了几十个骑从外出,与三个匈奴人狭路相逢。宦官仗着人多,和匈奴人对射。结果,三个匈奴人以一当十,把宦官的骑从几乎杀光。宦官受伤,夺路而逃。李广立即断定:这三人一定是匈奴的射雕手。于是毅然带领一百随从追了上去。李广让骑从从左右两翼包抄,自己连射两箭,杀死其中两人,活捉一人。经审讯,此三人果然是匈奴射雕手。
李广率骑从大胜而归,正欲回营。突然数千匈奴骑兵追赶过來。见李广仅率一百骑从,立即占领山头摆开阵势。
仇家追杀,骑从惊恐万分,调头想跑。李广说:此地离我方大军几十里,掉头逃跑,百十号人立刻会被杀光。如果留下來,他们以为附近还有伏兵,反而不敢出击。
于是,李广让骑从继续向前,一直走到离匈奴二里地远的地方才停下來,并且命令手下的士兵全部下马解鞍。骑从大惑不解:敌人如此之近,一旦追杀过來,我们甚至都无暇备鞍。
李广说:我们现在跑,他们肯定会追击;如果我们不但不逃,还卸下马鞍。他们反而疑神疑鬼,不敢攻击。
匈奴骑兵见汉兵如此反常,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忙放出一个骑白马的将军出阵试探。李广迅即带领十几位骑兵飞奔过去,用箭将他射杀,然后,又回到队伍中。这一次,李广干脆让士兵们把马放开,一个个躺在大漠上,悠然自得。
天色暗淡下來,太阳也落山了。李广一出攻心战,弄得匈奴骑兵如堕迷雾,不知所措,始终不敢出击。后半夜,匈奴骑兵撑不住了,莫名的恐惧,弥漫成一片,大军连夜撤兵。天亮,李广率众信步回到大营。
第二,奇特带兵之才。
李广的才气还表现在他带兵的奇特方略:
行军不按建制,不成行列;
驻扎不按建制,各随其便;
夜间不打更巡逻;
大帐很少使用文书。
军队的战斗力在于建制,建制一乱,队伍即一盘散沙,这是通常的说法。而李广带兵,是非常将带兵、才将带兵,不拘一格。反而使士兵们少了许多辛苦,乐于跟随他出征,并拼死作战。
以李广的才能加上从军近半个世纪的资历,封侯本应理所当然。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情理之中事。而李广终生未封,千载以下,文人武夫,无不扼腕。庙堂江湖,纷纷叹息。既然天降奇才,为何又如此不公?
李广难封,是不是机遇未到?
第一次机遇: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时,李广是太尉周亚夫的部将,他夺得叛军军旗,战功赫赫。但就在此时,李广接受梁孝王刘武的将军印,汉景帝因此沒有给李广封侯(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前面讲过,梁孝王一直凯觎储君之位,汉景帝对此芥蒂颇深。
李广公开接受梁孝王的将军印,无疑犯了汉景帝的大忌。所以,尽管李广刚立大功,汉景帝必然对他采取冷冻政策,不予封侯。
李广不自觉地卷入宫廷斗争,成为汉景帝和梁孝王斗法的牺牲品。
李广自身确实缺乏政治敏感性。作为朝廷将领,怎能私自接受诸侯王的将军印?汉代对中央官员与地方诸侯交往向來非常忌讳,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后,更是严禁中央官员私交诸侯。李广犯忌,封侯机遇第一次与他擦肩而过。
第二次机遇:元狩四年(前119)漠北决战。
这是李广一生中最后一次出征,也是他第一次被授前将军。前将军是部队先锋,最有可能立功封侯。但是,大将军卫青得知匈奴大单于的具体位置后,将李广强行调往右将军赵食其部,逼迫他走右路。同时,卫青却安排新近失侯的公孙敖为前锋,将立功封侯的机会双手奉送公孙敖。
卫青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一是汉武帝临行前的交待。
二是卫青对公孙敖的私心。
漠北决战,汉武帝本不想让李广参战,李广年龄大了,自己对李广早有看法。在李广执意要求下,汉武帝勉强同意让他担任前将军。但是,临行前汉武帝却暗中告诫卫青:李广年迈,命不好,不要让他与匈奴单于对阵,以免误事(以为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卫青执行汉武帝的旨意,似无责任;但是,调走李广后,卫青却把机会给了公孙敖,原因何在?原來,公孙敖当年解救卫青于长公主密室,救命之恩,卫青岂能相忘?因此,遵旨调开李广后,卫青任命公孙敖为前将军,是其私心所致。因此,李广失去最后一次可能封侯的机会。
如果李广继续担任前将军,会不会封侯呢?无法推测。然而,李广不情愿地被调往东路,心情郁闷,加之因迷途迟返而获罪,确实是他自杀的重要原因。
立功是封侯的途径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径。而李广却认为,唯立功才能封侯,立功也必然封侯。其实大谬不然。对皇帝而言,你立功是理所当然的,无功即为过。沒有浩浩皇恩,哪有赫赫军功?沒有赫赫军功,哪有坦坦仕途?你李广连功过归属这常识性的问題都不能明辨,何谈封侯?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老将行》有两句诗: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后人对王维用典颇有争议,认为“不败”者是霍去病不是卫青;但是,对“李广无功缘数奇”达成了共识。“数奇”是命不好。
李广难封,是不是命乖时蹇?
第一次,元光六年(前129)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四人各带一万兵马出征。其中,卫青是第一次任将出征。结果,公孙贺未遇敌,白跑一趟;卫青杀入龙城,斩敌七百;公孙敖损兵七千;李广最惨,全军覆灭,自己被俘,后逃回。
汉匈作战中,令汉军最头疼的问題,是不知道匈奴军队在哪里,因此,要么无功而返,要么遭遇强敌吃败仗。这就是命运!
李广确实命运不济,四路人马中唯有他遭遇强敌。
第二次,元朔六年(前123),李广随卫青出征,未立功。
第三次,元狩二年(前121)秋,汉武帝派张骞和李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率四万大军包围李广率领的四千人,李广毫不畏惧,沉着应战。张骞救兵到达,李广才得以脱险,但是,四千士兵几乎全军覆灭。
上述三次战役,李广两次遇险,一次无功。
命耶?非耶?
李广确实有机遇不佳的时候,但是,这种情况并非李广一人;当时许多将领都有类似经历。《史记·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的末尾,司马迁记录了诸多抗匈将军的遭遇,大都和李广相差无几。
命耶?非耶?
龙城之战,李广已是资深将军,卫青则初出茅庐。卫青直指龙城,应当说不是天意,而是人意。龙城并非卫青所专有。这一选择可以给四人中任意一个人,包括李广。李广沒有作此选择,看起來是命,又怎一个“命”字了得?
【血性长留千古名】
李广难封,有沒有自身之过?
项羽困于垓下,三呼“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其实,世间纯粹偶然的失败极少,更何况李广确有自我之过。那么他过在何处?
第一,恃才而骄。
李广确实有才,但是,他自负其才,不讲谋略。公孙昆邪评价李广: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战。自负其才,对一个军事统帅來说,无疑是一处致命伤。
第二,铤而走险。
追杀三位匈奴射雕手,李广大展神勇,但并非良将所应为。
一不和军中商议;
大军根本不知道统帅李广去哪儿了,因此,无法组织接应。
二不该亲自追杀;
李广判明三名匈奴人是射雕手后,派人追击即可,不应撂下大军,亲率一百骑兵前往。“兵不可一时无将”,这种兵家常识,对李广这个“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的老将來说,是不应该违逆的。
如果匈奴识破李广的圈套,或者也冒险赌一把,这一百名骑兵包括李广本人,能够逃此一劫吗?绝难。
李广作战时,惯用近距离射击。敌人未接近,他从不发箭;一旦出手,敌人应声而倒。但李广也因此多次在战斗中受困,射猎时常为猛兽所伤。(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李广只求百发百中,反而将风险控制放在其次了。
第三,适应能力。
李广于文帝时从军,至景帝朝,一直是在防御战中与匈奴对阵。这种防御战,李广打了多年,他的才干、勇气得到充分发挥,声名显赫。但是,到了武帝朝,汉匈作战发生很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是由被动防御转变为主动进攻,由阵地战转为运动战。汉军要深入匈奴腹地,长途奔袭。这种运动战,要求指挥员敢于深入敌后,善于在运动中歼敌。卫青用此法首战龙城告捷,霍去病更是将这种战法发挥到极致。
龙城之战时,李广从军已三十七年,从十几岁的青年成为五十多岁的老将军。比起年轻气盛、敢打敢闯的卫青、霍去病,李广已是暮气有余、锐气不足,无法适应长途奔袭、运动歼敌的新战法。
第四,武帝之虑。
李广恃才而骄、多次失败,对此,指挥全军作战的汉武帝不得不有所顾虑。所以,我们既要看到汉武帝在漠北之战中对李广的处理不公,又要看到汉武帝着眼全局的负责态度。
李广自杀之后,和他一起的右将军赵食其被判死刑,赵食其交钱赎罪,免死为庶人。李广大半生位居高官,五十万是交得出來的,而且,此前他多次因误期失军判为死罪,而舍财保命,为什么这一次引刀自刎呢?
无声抗争。
李广早就明白,自己从军的机会已经不多了。这次被任命为前将军,更是难得。但是,李广并不知道,汉武帝在任命自己为前将军之时,已吩咐卫青适时调离李广;他至死不知道,汉武帝使他这次出征从一开始就变得毫无意义。
卫青在临战关头将他调开,李广既无奈,又悲愤。公孙敖和卫青的关系,李广清楚;卫青的私心,李广也清楚。
男人血性。
士可杀不可侮。卫青强迫李广至右路军,李广再三抗议无效后,未向卫青辞行,就愤然踏上东路(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这非常失礼,但李广被逼无奈!所以,失期之后,李广拒绝面对刀笔之吏,细数迷路的详情。
右将军可以忍气吞声,交钱买命!但李广不行。李广的血性决定了他只能自杀,不能被辱!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胜固可喜,败亦犹荣。李广以死向命运、向不公抗争;光焰炫目,千古留名!
本该是飞将军李广的一场战争,却以李广自杀出局而告终。这是李广的不幸,还是大汉的大幸?漠北决战后,匈奴单于兵败,左贤王部几乎被霍去病全歼,匈奴只能向环境更严酷的北方逃遁。汉武帝自继位之日起,就在期盼这一天到來。为了彻底打垮匈奴,除了军事上的打击,还有一系列的后续工作要做,因此,汉武帝不会将赌注全押在军事上。那么,汉武帝还将采取哪些措施呢?
请看:凿空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