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拯救男孩

正文 第一章 培养负责任的男孩(二)

    三、如何培养男孩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培养起來的,是从小锻炼出來的。培养男孩的责任心,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这就是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男人可以沒钱,可以沒才,但不能沒有责任。一个男人如果轻易答应别人一个他能力之外能办到事,就是沒有责任感。责任是什么?责任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一步一个脚印,做好自己的事,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家人!

    (一)对自己负责

    责任心的培养有一个起点,那就是先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成功的基础,连自己都管理不好的人,无法承担更大的责任。要想成为一个负责任的男子汉,就要让男孩学会承担责任,首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抓住机会,让孩子对自己负责

    1922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前夕,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搞到了一些禁放的烟火爆竹,其中包括一种威力巨大的鞭炮,叫做“鱼雷”。一天下午,他走近一座桥边,朝桥边的砖墙放了一个“鱼雷”大鞭炮。一声巨响,让男孩神采飞扬,可就在这时,警察來了,把男孩带走,去了警察局。

    尽管警长认识这个男孩以及他的父亲,他依然严肃地执行对烟火的禁令,判定交14.5美元的罚金。这在当时可算是一笔大钱。这个男孩自然交不起,只好由父亲代交。

    让人感慨的是,这位名叫杰克的父亲虽然沒说太多的话,却让11岁的儿子打工挣钱还罚金。

    后來,这个小男孩成了美国的总统――里根,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做了许多零工活才还清了我欠爸爸的那笔罚金。”显然,这件事情让里根懂得了什么叫责任,那就是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里根父亲的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被称作为自然后果法,它起源于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卢梭主张:让儿童凭自己的直接经验去接受教育,体会自己所犯错误的自然后果,从而学会如何行为,如何做事。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让孩子接受“自然后果”教育的机会,比如当孩子早上闹铃响了睡过头迟到时,当孩子忘带学习用品时……这个时候,父母不要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而要让孩子承担错误所带來的惩罚,这是培养孩子自我负责的好机会。

    逼男孩对自己负责

    如果男孩已经依赖成性、不愿对自己负责,那么父母需要采取坚决的做法。“逼才是爱”,父母要勇于要求孩子承担自己的责任。下面一位“绝情”父亲逼儿子独立的做法值得效仿:

    儿子郝丁,在父亲眼里依赖成性、不自立、不勤奋,中专毕业后耗在家里指望父母帮忙找工作。

    父亲,郝麦收,在儿子找工作的关键时刻,让儿子第二次“断奶”,狠下心來,逼儿子签订了一个双向独立协议,让儿子为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的将來负责:

    郝丁(儿子)承担的责任:自力承担受高等教育的费用;

    自力谋生,自己创业;

    自力结婚成家;

    自己培养子女。

    郝麦收(爸爸)、孙子芬(妈妈)承担的责任:养老费和医疗费自我储蓄;

    日常生活和患病生活的自我料理;

    精神文化生活的自我丰富;

    回归事宜的自我办理。

    签约议人:父代:郝麦收 孙子芬

    子代:郝丁

    签协议时间:1996年9月18日

    签订协议后,父亲认真履行协议,坚持三点:一不帮忙找工作,二不给钱,三不替他做决定。儿子最终沒有了依靠和指望,在家里熬了几个月熬不下去时,开始外出找工作,先后做过打字员、文员,卖过包子、酱牛肉,开过小店,当过“扫街”的广告员,做过一年沒有工资报酬的“厂长助理”。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以后,儿子终于找到了自信,发现了自己的特长,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广告人。最后,儿子也理解了父亲的一片良苦用心,虽然协议上约定儿子不用承担父母的赡养义务,但儿子已明确表示他会“违反”协议,当父母真的不能自理那天,他会尽自己的赡养义务。

    慈善家余彭年公开表示:30亿家产一个子儿也不留给儿子。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儿子强于我,留钱做什么?儿子弱于我,留钱做什么?

    富可比国的比尔?盖茨更是把自己580亿美元的巨额财产全数捐给名下的慈善基金――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表示一分一毫也不会留给子女。

    我们相信,这些父母其实都有一句话沒有说出來――他们不想让后代坐享其成,而要让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先行者陶行知所说的“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二)对家庭负责

    每一位男孩身上都寄托着家庭对他的无限期望,要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男孩要学会对家庭负责、对生养他的父母负责。爱心应该是双向的,父母应该让男孩知道他对家庭,对父母还负有责任。

    汤敏是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副代表兼首席经济学家,他把自己与经济学的缘分归结为小时候母亲让他做“管家”的经历:

    为了培养我,一天,母亲决定让我來掌管家里的“财政大权”。看着摆在桌上母亲刚发下來的工资,我情不自禁地说:“我成大富翁了。”

    母亲笑呵呵地说:“你不是大富翁,你是大管家,这些钱都由你做主了,以后家里的开支也由你來计划了。”

    我拍着胸脯说:“以后大家的生活都包在我身上吧,我会让大家吃好喝好的。”

    母亲乐了:“你自己计划怎么花钱就怎么花吧,别让大家跟着你喝西北风就行了。

    既然成为管家,我就开始悉心管理家里的财政。当时(文革时期)也无学可上,年轻人精力充沛,总得找点事干干。我就跟好几个同学约在一起,天沒亮就出发去菜市场排队买肉、买豆腐……我们几个同学联合起來一起组成了一个小小的买方辛迪加(行业垄断组织),集体议价,在市场上偶然也能呼点风唤点雨。

    ……

    可以说,我的第一堂市场经济课、会计课及应用数学课就是在菜市场里上的。

    ……

    那是我接触经济学的开始,也是母亲的信任和支持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给孩子一点权力――管理财政,其实是培养孩子的一个很好途径,可以让孩子学会理财,也更加了解生活的不易。

    对家庭负责的意愿和能力,是从小培养起來的。放手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这极有可能为孩子将來的发展打下一生的基础。

    父母过于强大,男孩就可能会愈加软弱。父母包办代替,其实是剥夺了男孩为家庭承担责任的机会,不利于男子汉气慨的获得。为了让男孩坚强起來,父母有时要心“狠”一点,让男孩在承担责任中磨练自己、成长自己。

    (三)对社会负责

    每一位男孩除了肩负家庭的期望之外,他更属于社会。一个真正想有作为的人,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正是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而奋斗不止。宋朝的范仲淹,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來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我们敬爱的周恩來总理,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就是他的志向,就是他克服困难的勇气与韧性,就是他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动力之源。

    在北美,大学录取新生,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志愿者服务时间”。加拿大规定:高中生在校期间要完成40小时的社区服务(义工),否则不准毕业。这种做法的背后是这样一种认识:一个孩子是否关心他人的命运,是否关注社会的需要,是这个孩子今后能有多大造诣的前提条件。哈佛大学特别强调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把“为增长智慧走进來,为服务社会走出去”作为自己的校训。

    2007年第1期的《中学生天地》刊载了一个加拿大男孩的真实故事,題为《改变世界不必等我长大》。

    1995年,12岁的加拿大男孩柯伯格在一次演讲时说出了让全世界惊叹的话:“改变世界,不必等我长大。”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95年,一个只有12岁的孩子,因为看了报纸上一则关于巴基斯坦一名12岁的孩子由于进行反童工的宣传活动而被谋杀的新闻,从此踏上了反对童工之路。柯伯格从第二天开始活动,不久后和10多个同龄孩子建立解放儿童组织,提出“孩子帮助孩子”的口号。十一年來,他和他的组织走遍世界各地,为保护儿童奔走呼号。如今,这个机构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由青少年管理和领导的慈善机构,吸引了全球45个国家100多万名青少年参与,并在拉美、非洲、亚洲的35个发展中国家建立了450所学校,其中,我国15所。

    特别要说的是,12岁那年,筹集到第一笔款项后,柯伯格计划到南亚地区考察童工问題,自然遭到母亲的反对。为了说服母亲,他用了八个月实现了母亲提出的两个条件:自己筹集了经费与找了一位可靠的人陪同。他们考察了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泰国,参加解救童工运动,决定将第一所学校建在印度。

    2006年,23岁的柯伯格,获得了罗斯福自由勋章、加拿大总督功勋奖、“世界儿童奖”(全世界儿童最高奖),被联合国评为“未來20个全球领袖” 之一,担任联合国儿童大使。有意思的是,他在加拿大民意调查中还被认为是未來最有希望当选总理的人。

    不难看出,正是这份强烈的责任感,正是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柯伯格更快的成长起來了。同样,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以“80后”和“90后”为代表的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改变了社会对他们“娇生惯养”、“缺乏责任心”的看法。这群热情敬业、吃苦耐劳、懂外语、有技能的青年人被海内外媒体称为“鸟巢一代”。不管是志愿者本人,还是专家学者,许多人都认为志愿服务让大学生变得更有责任心了,成熟得也更快了。

    责任使人成长,责任使人超越。责任就像钙,沒有社会责任的男孩永远难以担当大任。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