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特别的风俗之——不拉丧棍的丧礼
丧棍子就是人死以后,有子女的人家在送葬当天为给父母尽孝,用于表现的一种道具,它是孝子的专属,材质为一截柳树木头,用白色纸缠绕着,孝子门进进出出,窝在手上的东东。
在农村选丧棍子也颇有讲究,家里老人刚去世,家族里主事的就会专门安排手脚麻利的晚辈子孙,赶紧到野外去砍丧棍——就是寻摸一棵枝繁叶茂的柳树,在柳树上找一枝向阳、直溜并且得大小适中的枝干,砍下来,扛回家,削下粗枝末叶,截成一截截,长一尺左右的短棍,缠上剪成花边的白纸串,交到孝子们手中。
在丧葬的这几天,孝子出门要手提着,守孝、烧纸钱的时候就放在棺材边,尤其是娘家或舅家贵客临门,一溜的孝子、孝媳妇们拉着悲戚戚的哭腔,身上是一色白色的孝衣,身后拖着一根脏兮兮的麻绳,手里更不能缺那个重要道具“丧棍子”,孝子们眼泪鼻涕一大把,双手庄重握住丧棍,放到地上,扑腾一个头磕下来,天地动容。
死者有几个儿子必须准备几个丧棍子,女儿则没有这个殊荣,而且每个丧棍子都必须在那一枝树枝上截取,想想好像取有“一枝同生”的意义,既然有这么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当然也闹出许多不好笑出声的事情来,隔壁的本家二爷爷有七儿三女,去世时几个儿子拉丧棍都闹出了一幕戏剧:
这几年地方上板材加工业发达,村里大大小小各种的树都被树贩子用电锯抹光了,广阔的田野上除了一行行碗口粗细的杨树,寻摸不到第二类树种,安排三哥和二叔骑着摩托车到附近几个村一上午终于扛来了一枝柳树,那是磨破嘴唇花了好几包红杉树在离村子几十里王庄砍的,人家地里就一棵柳树,而且就俩枝,考虑二爷爷儿子多,就选了一枝最大的。
截丧棍子也有讲究,要从枝桠开始一直都末梢,老大当然要第一截,以此类推。
树枝扛回来大家伙一看都乐了,这个树枝够粗但是不长,要想截取7个各一尺左右的还真的有点困难,琢磨着第一截有碗口粗细,最后一个细的到像猪尾巴,正想着重新在再去砍呢,主事的发话了,混账哪有丧棍子砍两回的,就凑合吧!
下葬的这天,看热闹的都捂着嘴偷着乐:一溜的七个儿子高高矮矮的排着,老大骨瘦如柴抱着一个碗口粗的大棍子,老小肥肥壮壮捏着一个又细又小的,由于丧棍子太短,七个儿子都头拱地,屁股撅着——为表孝心,孝子拿丧棍子一定要着地,哪能昂首挺胸呢!
几个儿媳妇看到这种情形只骂主事的坏蛋,作弄人。
小儿媳妇更是生气:给俺男人截这么小,这么细的枝子,埋到坟头咋发芽——老人下地丧棍子要埋在棺材前头,待来年哪家丧棍子发芽旺,预示着这一枝儿子日子过得好。
说了这么多有关于丧棍子的事情,话转回来,不晓得是哪一年,哪一辈,三家庄,李姓老太爷去世,五个儿子准备置办丧礼。
李老太爷大儿子是个木匠,天天走街穿巷揽活,还捎带着好几个徒弟,一家人吃喝不愁,日子过得最富足,但也是几个弟兄中最自私的一个,自打结婚后,就分了家,平日里对于老人和几个弟弟从来都是不管不顾,自然几个弟兄都瞧不起他,要数最穷的当然是老五,一直游手好闲,人过三十还是孤身一人,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一直都是他爹、他娘的心病。
老话说“皇帝疼长子,百姓疼幺儿”。
李老太爷对这个小五儿,一直宠爱有加,就因为宠溺过份,这小五才一直不上路。
现在老子死了,如何办丧事,比照什么标准,几个儿子在一起就商量开了,老大头脑活络,想借老子死发一笔小财,仗着自己是长子就发话了“咱娘死的早,这回咱爹的席面都由我全包了,你们弟几个就只管带孝帽子,跟着哭就行”,
头天夜里,老大两口子早琢磨了,老爷子在世时候是头面人物,无论是村子里还是周围的庄子上都拉着来往,他这一死,以前给人家花的份子钱还不都得拐回来,老大两口子算计了,弟几个日子过得都不咋地,自然都掏不出丧事钱,名义上是自己孝顺,置办酒席,实际里自己还能小捞一笔。
他以为他两口子精明呢,别人都是傻蛋呢。
其他的弟弟一听不愿意了“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咱爹五个儿子,哪能光让你一个人尽孝——那不让人戳我们弟四个脊梁骨”,
实际上大家都打着自己的小九九:你老大仗着有几个臭钱,丧礼都由你办,把我们晾在一边,实际上你私下来把酒席置办的汤汤水水——花小钱转大钱,还落得一个孝顺的名声,当然不能让你如意了。
“事由主办,我是长子,自然由我当家”老大拧着脖子,就是不松口,
“不行,你是老大不假,对的俺听,爹也不是你一个人的,俺弟四个都不同意”老二首先发了话,
“家有长子,国有大臣,这事你们都别问了,酒席的钱由我拿——言下之意,收的礼金和东西自然都全是我的,如果你们不同意,那有本事就把丧礼的花销都一次性的掏出来,老大知道几个弟弟的底子,谁也没有这个本事。
“那我们几个出去借,先凑着”老五,想出一个招,反正他都是拆西墙,补东墙的习惯了,
“那不行,哪有送老子,去借钱的,我又不是没有”老大不同意,
•••••••••
弟五个就因为这个事情,吵得不可开交,老大执意要自己掏钱送老爹,其他弟几个就不同意,先是五个弟兄,后来四个媳妇又添上了,鸡一嘴,鸭一嘴,吵着吵着,事情就闹大了,把陈年旧账都翻出了。
一撕开脸皮不要紧,弟几个也顾不上老爹尸骨未寒了,打成了一锅粥,老五是个二杆子,看着几个哥哥嫂子又撕又扯,莽劲上来了,拎起丧棍子,对着纽打的嫂子和哥哥就轮开了,哪想到,一不小心丧棍子轮到了老二的头上,当即开了瓢。
一看出了人命,几个打着小九九的弟们都傻了眼,老大更是懊悔,就因为自己的小算盘,现在老爹没有送下地,又添上一个,老二还有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这孤儿寡母,不都是自己的罪吗。
老大恼的直扇自己大嘴巴子。
从那以后,三家庄的李家就有了不成文的约定,无论谁家有死人,就再也不拉孝棍子了。
这三个听来的故事,无论真假, 我怎么都感觉太残酷,人事无常,悲欢离合总让人感慨万千!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在农村选丧棍子也颇有讲究,家里老人刚去世,家族里主事的就会专门安排手脚麻利的晚辈子孙,赶紧到野外去砍丧棍——就是寻摸一棵枝繁叶茂的柳树,在柳树上找一枝向阳、直溜并且得大小适中的枝干,砍下来,扛回家,削下粗枝末叶,截成一截截,长一尺左右的短棍,缠上剪成花边的白纸串,交到孝子们手中。
在丧葬的这几天,孝子出门要手提着,守孝、烧纸钱的时候就放在棺材边,尤其是娘家或舅家贵客临门,一溜的孝子、孝媳妇们拉着悲戚戚的哭腔,身上是一色白色的孝衣,身后拖着一根脏兮兮的麻绳,手里更不能缺那个重要道具“丧棍子”,孝子们眼泪鼻涕一大把,双手庄重握住丧棍,放到地上,扑腾一个头磕下来,天地动容。
死者有几个儿子必须准备几个丧棍子,女儿则没有这个殊荣,而且每个丧棍子都必须在那一枝树枝上截取,想想好像取有“一枝同生”的意义,既然有这么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当然也闹出许多不好笑出声的事情来,隔壁的本家二爷爷有七儿三女,去世时几个儿子拉丧棍都闹出了一幕戏剧:
这几年地方上板材加工业发达,村里大大小小各种的树都被树贩子用电锯抹光了,广阔的田野上除了一行行碗口粗细的杨树,寻摸不到第二类树种,安排三哥和二叔骑着摩托车到附近几个村一上午终于扛来了一枝柳树,那是磨破嘴唇花了好几包红杉树在离村子几十里王庄砍的,人家地里就一棵柳树,而且就俩枝,考虑二爷爷儿子多,就选了一枝最大的。
截丧棍子也有讲究,要从枝桠开始一直都末梢,老大当然要第一截,以此类推。
树枝扛回来大家伙一看都乐了,这个树枝够粗但是不长,要想截取7个各一尺左右的还真的有点困难,琢磨着第一截有碗口粗细,最后一个细的到像猪尾巴,正想着重新在再去砍呢,主事的发话了,混账哪有丧棍子砍两回的,就凑合吧!
下葬的这天,看热闹的都捂着嘴偷着乐:一溜的七个儿子高高矮矮的排着,老大骨瘦如柴抱着一个碗口粗的大棍子,老小肥肥壮壮捏着一个又细又小的,由于丧棍子太短,七个儿子都头拱地,屁股撅着——为表孝心,孝子拿丧棍子一定要着地,哪能昂首挺胸呢!
几个儿媳妇看到这种情形只骂主事的坏蛋,作弄人。
小儿媳妇更是生气:给俺男人截这么小,这么细的枝子,埋到坟头咋发芽——老人下地丧棍子要埋在棺材前头,待来年哪家丧棍子发芽旺,预示着这一枝儿子日子过得好。
说了这么多有关于丧棍子的事情,话转回来,不晓得是哪一年,哪一辈,三家庄,李姓老太爷去世,五个儿子准备置办丧礼。
李老太爷大儿子是个木匠,天天走街穿巷揽活,还捎带着好几个徒弟,一家人吃喝不愁,日子过得最富足,但也是几个弟兄中最自私的一个,自打结婚后,就分了家,平日里对于老人和几个弟弟从来都是不管不顾,自然几个弟兄都瞧不起他,要数最穷的当然是老五,一直游手好闲,人过三十还是孤身一人,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一直都是他爹、他娘的心病。
老话说“皇帝疼长子,百姓疼幺儿”。
李老太爷对这个小五儿,一直宠爱有加,就因为宠溺过份,这小五才一直不上路。
现在老子死了,如何办丧事,比照什么标准,几个儿子在一起就商量开了,老大头脑活络,想借老子死发一笔小财,仗着自己是长子就发话了“咱娘死的早,这回咱爹的席面都由我全包了,你们弟几个就只管带孝帽子,跟着哭就行”,
头天夜里,老大两口子早琢磨了,老爷子在世时候是头面人物,无论是村子里还是周围的庄子上都拉着来往,他这一死,以前给人家花的份子钱还不都得拐回来,老大两口子算计了,弟几个日子过得都不咋地,自然都掏不出丧事钱,名义上是自己孝顺,置办酒席,实际里自己还能小捞一笔。
他以为他两口子精明呢,别人都是傻蛋呢。
其他的弟弟一听不愿意了“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咱爹五个儿子,哪能光让你一个人尽孝——那不让人戳我们弟四个脊梁骨”,
实际上大家都打着自己的小九九:你老大仗着有几个臭钱,丧礼都由你办,把我们晾在一边,实际上你私下来把酒席置办的汤汤水水——花小钱转大钱,还落得一个孝顺的名声,当然不能让你如意了。
“事由主办,我是长子,自然由我当家”老大拧着脖子,就是不松口,
“不行,你是老大不假,对的俺听,爹也不是你一个人的,俺弟四个都不同意”老二首先发了话,
“家有长子,国有大臣,这事你们都别问了,酒席的钱由我拿——言下之意,收的礼金和东西自然都全是我的,如果你们不同意,那有本事就把丧礼的花销都一次性的掏出来,老大知道几个弟弟的底子,谁也没有这个本事。
“那我们几个出去借,先凑着”老五,想出一个招,反正他都是拆西墙,补东墙的习惯了,
“那不行,哪有送老子,去借钱的,我又不是没有”老大不同意,
•••••••••
弟五个就因为这个事情,吵得不可开交,老大执意要自己掏钱送老爹,其他弟几个就不同意,先是五个弟兄,后来四个媳妇又添上了,鸡一嘴,鸭一嘴,吵着吵着,事情就闹大了,把陈年旧账都翻出了。
一撕开脸皮不要紧,弟几个也顾不上老爹尸骨未寒了,打成了一锅粥,老五是个二杆子,看着几个哥哥嫂子又撕又扯,莽劲上来了,拎起丧棍子,对着纽打的嫂子和哥哥就轮开了,哪想到,一不小心丧棍子轮到了老二的头上,当即开了瓢。
一看出了人命,几个打着小九九的弟们都傻了眼,老大更是懊悔,就因为自己的小算盘,现在老爹没有送下地,又添上一个,老二还有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这孤儿寡母,不都是自己的罪吗。
老大恼的直扇自己大嘴巴子。
从那以后,三家庄的李家就有了不成文的约定,无论谁家有死人,就再也不拉孝棍子了。
这三个听来的故事,无论真假, 我怎么都感觉太残酷,人事无常,悲欢离合总让人感慨万千!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