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6章 后继有人
“鼓阵、缶阵的击打要领其实是这样的……”新年的热闹过去之后,某一日,林幸真的开始教旺财如何击鼓了。完全就是后世架子鼓的那一套东西,大大小小的鼓、锣、钹,甚至还有缶和编钟,拼在一起,形成了一整套看起来颇为复杂的配置。
乍一看起来,这套东西确实比原先的架子鼓还要复杂,因为多了缶和编钟两样,是后世的架子鼓里没有的。
总之都是用来敲的,林幸为了使整个乐队的声音表现形式更为丰富,便将其整合在了一起。
“说起来其实不复杂,就是对节奏感的把握,手脚的协调一定要好,需要同时敲击出不同的节拍。入门很简单,但是要达到比较高深的阶段,也不容易,需要持之以恒的不断练习……”林幸耐心的解释着。
旺财一边听,一边颇感好奇的东敲敲、西敲敲,兴趣很是浓厚,跟着少爷总是能学到各种各样稀奇古怪而又有趣的东西啊。但旺财又略感不解,这些东西不就是手持鼓锥随便敲一敲就可以了?好像很简单嘛?顶多一个下午就学会了吧?哪有少爷讲的那样难,还需要天天练?
不过旺财很快就知道自己小看这一套东西了。
林幸一边讲解,一边开始做示范,颇有架势的持起两个鼓锥,“咚咚动动懂懂懂”、“动次大次动次大次”、“叮铛铛懂懂当当”……
手上鼓锥眼花缭乱的四处飞舞,双脚在脚锥上有节奏的踩动,各种不同的音质、不同的节奏如行云流水般敲出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美妙的乐音。
这一下不仅是把旺财看傻了眼,黑衣和润儿也瞪大了眼睛,被唬的一愣一愣的。
黑衣吃惊的道:“少主人,这个好复杂,黑衣觉得比练习凝剑术还要难呢!”
润儿也道:“嗯嗯!是呀是呀!太神奇了!幸之哥哥好厉害哦!”
接下来林幸开始从最基础的节奏教起,布置教学任务,让旺财每天在修炼武功之外的时间勤加练习。
旺财一开始因为有新鲜感,还练的颇为起劲,几日下来,立即感觉枯燥乏味,叫苦不迭。
林幸便道:“你不想娶全氏女了吗?全氏女喜好音律,你自然要投其所好,少爷我组个乐队,以后隔三差五就将全氏女约出来排练,你们不就可以有机会经常见面了吗,这都不懂,真是笨!”
事实上,林幸还在好些年前的时候便有组乐队的打算了,花力气搞这个也并不是只为玩玩而已,帮旺财泡妞也仅仅是一方面的原因。林幸还有更进一步的打算,不过他还不确定可不可行。
这一日上午,在书房读书的时候,林幸与丁幼微谈到关于雅集擢品之事,便问道:“嫂嫂,雅集擢品时,中正官究竟是如何选拔人才,给众人定品的呢?幸之对这些还不甚清楚呢,听人说是要出奇制胜?”
丁幼微微笑答道:“也不单单是如此说,若一定要以奇正来形容的话,应该说是奇正相合吧,赋诗、辩难是一定要的,这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基础素养,是才学的功力,属于正的范畴。而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因人而异,多种多样,目的是要吸引中正官的注意,但又必须要显得高雅脱俗,不能太过标新立异,也不能显得俗套。”
“我知道了,就是要吸引中正官的眼球是吧。这个好办。”
“嗯?……哦,对,就是吸引眼球!幸之已经有好主意了吗?”丁幼微听到吸引眼球的说法微感好笑,有些好奇的问道。
“嘿嘿,有点设想而已,暂时保密。嫂嫂,参加擢品有年龄要求吗,是不是一定要满十六岁?”林幸问。
“那倒也不是,只是太早去参加无甚用处而已。因为入仕为官是必须成丁才可的。去参加擢品自然都是为了入仕途的。而且每个人只能参加一次,参加之前名字都要上报给朝廷的,参加过而未能被选中定品的,以后的雅集就不可再参加了。去的太早、年龄太小的话其实是吃亏的,去的太迟、年龄太大则影响日后仕途的发展,所以一般都是年满十六时去。”
“原来如此……”林幸点头,心中暗想:如此说来,稍微提早一些去倒也无妨了,出名要趁早啊。
丁幼微又道:“雅集取才之时,迎合中正官个人的喜好也是很重要的,每个中正官的喜好都有不同,有的仅仅是因为你一句话合了玄理,随了他的心意,或是因为你某时某刻流露出的风流潇洒的仪态,让他入了眼,便会擢你入品。不过总的说来,这样的偏差还在一定范围之内,真正有才学的人,中正官都是能够看到的,顶多就是擢品的品级上略有高低而已。
而且中正官也是要讲声誉的,他提拔入品的士子如果日后被现品行不端、才识低劣,乃至触犯刑律,中正官也要负连坐之责的。所以中正官们也会慎重,不敢妄自徇私。因此基本上还是实事求是,以才学定品的。以幸之的才学,即便现在去,也是很有希望的。”这是在给林幸打气了。
林幸笑道:“嗯,虽然有希望,但是把握还不足够,我还需继续努力的。是不是只要给中正官选上就一定能够入仕做官了呢。”
丁幼微道:“中正擢品只是第一步,之后还需要报到郡县,由县吏考核被擢品之人在当地的风评与家势声望,风评与家势也是很重要的。”
林幸点点头,这就是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了,家族的实力在此时占了很大的比重。好在林氏虽然实力不算强,好歹也算是老牌士族,在这方面倒不吃亏。
林幸暗想:家世方面我没问题,吸引眼球的话我已有个初步设想了,到时候说不定能大方异彩,只是才学方面我仍需努力加强,嫂嫂丁幼微毕竟是女子,教授基础的部分尚可胜任,但对于一些比较深入的思考还是力有不逮的,看来吴郡这一趟是非去不可了。只是一个人去的话,未免太过无聊。对了,可以叫上春秋弟,两个人有个伴。黑衣和旺财也扮作伴读书童一起去,时间还早,到时候再说……
……
新年过去之后,一切恢复如常,市集上各家各业又开始忙忙碌碌。旺财现在既要习武,又要学鼓,时间越发的紧张了,只有每天上午在林幸他们读书的时候,才有暇去过问一下商行的事情。
旺财也感觉到自己精力有限,不能事必躬亲了,开始越来越多的将商行事务分配给手下去做。李亮作为旺财的最得力助手之一,自然受到了重点培养。
其实李亮就是老李家的儿子,也就是旺财老爹旺鱼给他定的亲家,原先提起的那李家妹子,就是李亮的亲妹妹。
李家妹子其实对于这门亲事还是愿意的,李亮其实内心也很愿意妹妹嫁给旺财,可无奈旺财心有所属啊,李家妹子听哥哥说起后,还暗自哭了一场呢。
李亮这个人还是很有想法的,他觉得凡事不可过分强求,所以自知道旺财对自家妹妹无意之后,便再未在旺财面前提起过此事。
旺财也自感对李家有了亏欠,因此近来对李亮格外的照顾,将多年来积累的很多对于商行管理方面的经验全部悉心传授,让李亮大感获益匪浅。甚至那匹高头大马,旺财也把它赠给李亮了。
他自己留着马也没用,他已经会轻功了啊,而且师父少爷也不给他再骑马了,要他没事时多练轻功。不过旺财也是乐意,还是两条腿跑的方便啊,速度比骑马还快!
几日前,林幸与旺财略略提了一下自己的计划安排,告诉了他吴郡游学的事情,时间也许就在半年后,到时候旺财要一起跟过去,方便每日督促他练功,让旺财将商行的事情早做安排。
而且林幸也提出了要顺便在吴郡开设林氏商行分行的建议,这让旺财很是兴奋。开分行的事情,他也计划了很久了啊,林氏商行终于要走出钱塘了!
而林幸和旺财两人经过商议之后,已经将李亮作为了林氏商行本部的接班人选之一,进行重点培养。
几日以来,旺财已经将商行的事务分配给了几个候选人,让他们分别负责。不过由于个人感情因素,旺财还是对李亮有特殊照顾,比如旺财自身的那些经验积累,就没有全盘教给另外几个掌柜。
……
林幸与丁幼微如今每日接触,关系越来越亲近。不过林幸感觉到丁幼微似乎一直是将自己当作弟弟来看待。这让他暗自有些着急。
每当他在一个人时,想起兄长临终的那个托付,不由急的抓耳挠腮,不知如何开这个口。人与人心灵间的那堵墙,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突破的。更何况丁幼微由于自身的遭遇,内心比常人包裹的更加严实,更加不见天日。
一方面,是苦无良策,另一方面,是为了寄托对于兄长的怀念,林幸从某一日开始,突发奇想,开始在闲暇之余写小说。
至于小说的内容,便是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乍一看起来,这套东西确实比原先的架子鼓还要复杂,因为多了缶和编钟两样,是后世的架子鼓里没有的。
总之都是用来敲的,林幸为了使整个乐队的声音表现形式更为丰富,便将其整合在了一起。
“说起来其实不复杂,就是对节奏感的把握,手脚的协调一定要好,需要同时敲击出不同的节拍。入门很简单,但是要达到比较高深的阶段,也不容易,需要持之以恒的不断练习……”林幸耐心的解释着。
旺财一边听,一边颇感好奇的东敲敲、西敲敲,兴趣很是浓厚,跟着少爷总是能学到各种各样稀奇古怪而又有趣的东西啊。但旺财又略感不解,这些东西不就是手持鼓锥随便敲一敲就可以了?好像很简单嘛?顶多一个下午就学会了吧?哪有少爷讲的那样难,还需要天天练?
不过旺财很快就知道自己小看这一套东西了。
林幸一边讲解,一边开始做示范,颇有架势的持起两个鼓锥,“咚咚动动懂懂懂”、“动次大次动次大次”、“叮铛铛懂懂当当”……
手上鼓锥眼花缭乱的四处飞舞,双脚在脚锥上有节奏的踩动,各种不同的音质、不同的节奏如行云流水般敲出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美妙的乐音。
这一下不仅是把旺财看傻了眼,黑衣和润儿也瞪大了眼睛,被唬的一愣一愣的。
黑衣吃惊的道:“少主人,这个好复杂,黑衣觉得比练习凝剑术还要难呢!”
润儿也道:“嗯嗯!是呀是呀!太神奇了!幸之哥哥好厉害哦!”
接下来林幸开始从最基础的节奏教起,布置教学任务,让旺财每天在修炼武功之外的时间勤加练习。
旺财一开始因为有新鲜感,还练的颇为起劲,几日下来,立即感觉枯燥乏味,叫苦不迭。
林幸便道:“你不想娶全氏女了吗?全氏女喜好音律,你自然要投其所好,少爷我组个乐队,以后隔三差五就将全氏女约出来排练,你们不就可以有机会经常见面了吗,这都不懂,真是笨!”
事实上,林幸还在好些年前的时候便有组乐队的打算了,花力气搞这个也并不是只为玩玩而已,帮旺财泡妞也仅仅是一方面的原因。林幸还有更进一步的打算,不过他还不确定可不可行。
这一日上午,在书房读书的时候,林幸与丁幼微谈到关于雅集擢品之事,便问道:“嫂嫂,雅集擢品时,中正官究竟是如何选拔人才,给众人定品的呢?幸之对这些还不甚清楚呢,听人说是要出奇制胜?”
丁幼微微笑答道:“也不单单是如此说,若一定要以奇正来形容的话,应该说是奇正相合吧,赋诗、辩难是一定要的,这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基础素养,是才学的功力,属于正的范畴。而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因人而异,多种多样,目的是要吸引中正官的注意,但又必须要显得高雅脱俗,不能太过标新立异,也不能显得俗套。”
“我知道了,就是要吸引中正官的眼球是吧。这个好办。”
“嗯?……哦,对,就是吸引眼球!幸之已经有好主意了吗?”丁幼微听到吸引眼球的说法微感好笑,有些好奇的问道。
“嘿嘿,有点设想而已,暂时保密。嫂嫂,参加擢品有年龄要求吗,是不是一定要满十六岁?”林幸问。
“那倒也不是,只是太早去参加无甚用处而已。因为入仕为官是必须成丁才可的。去参加擢品自然都是为了入仕途的。而且每个人只能参加一次,参加之前名字都要上报给朝廷的,参加过而未能被选中定品的,以后的雅集就不可再参加了。去的太早、年龄太小的话其实是吃亏的,去的太迟、年龄太大则影响日后仕途的发展,所以一般都是年满十六时去。”
“原来如此……”林幸点头,心中暗想:如此说来,稍微提早一些去倒也无妨了,出名要趁早啊。
丁幼微又道:“雅集取才之时,迎合中正官个人的喜好也是很重要的,每个中正官的喜好都有不同,有的仅仅是因为你一句话合了玄理,随了他的心意,或是因为你某时某刻流露出的风流潇洒的仪态,让他入了眼,便会擢你入品。不过总的说来,这样的偏差还在一定范围之内,真正有才学的人,中正官都是能够看到的,顶多就是擢品的品级上略有高低而已。
而且中正官也是要讲声誉的,他提拔入品的士子如果日后被现品行不端、才识低劣,乃至触犯刑律,中正官也要负连坐之责的。所以中正官们也会慎重,不敢妄自徇私。因此基本上还是实事求是,以才学定品的。以幸之的才学,即便现在去,也是很有希望的。”这是在给林幸打气了。
林幸笑道:“嗯,虽然有希望,但是把握还不足够,我还需继续努力的。是不是只要给中正官选上就一定能够入仕做官了呢。”
丁幼微道:“中正擢品只是第一步,之后还需要报到郡县,由县吏考核被擢品之人在当地的风评与家势声望,风评与家势也是很重要的。”
林幸点点头,这就是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了,家族的实力在此时占了很大的比重。好在林氏虽然实力不算强,好歹也算是老牌士族,在这方面倒不吃亏。
林幸暗想:家世方面我没问题,吸引眼球的话我已有个初步设想了,到时候说不定能大方异彩,只是才学方面我仍需努力加强,嫂嫂丁幼微毕竟是女子,教授基础的部分尚可胜任,但对于一些比较深入的思考还是力有不逮的,看来吴郡这一趟是非去不可了。只是一个人去的话,未免太过无聊。对了,可以叫上春秋弟,两个人有个伴。黑衣和旺财也扮作伴读书童一起去,时间还早,到时候再说……
……
新年过去之后,一切恢复如常,市集上各家各业又开始忙忙碌碌。旺财现在既要习武,又要学鼓,时间越发的紧张了,只有每天上午在林幸他们读书的时候,才有暇去过问一下商行的事情。
旺财也感觉到自己精力有限,不能事必躬亲了,开始越来越多的将商行事务分配给手下去做。李亮作为旺财的最得力助手之一,自然受到了重点培养。
其实李亮就是老李家的儿子,也就是旺财老爹旺鱼给他定的亲家,原先提起的那李家妹子,就是李亮的亲妹妹。
李家妹子其实对于这门亲事还是愿意的,李亮其实内心也很愿意妹妹嫁给旺财,可无奈旺财心有所属啊,李家妹子听哥哥说起后,还暗自哭了一场呢。
李亮这个人还是很有想法的,他觉得凡事不可过分强求,所以自知道旺财对自家妹妹无意之后,便再未在旺财面前提起过此事。
旺财也自感对李家有了亏欠,因此近来对李亮格外的照顾,将多年来积累的很多对于商行管理方面的经验全部悉心传授,让李亮大感获益匪浅。甚至那匹高头大马,旺财也把它赠给李亮了。
他自己留着马也没用,他已经会轻功了啊,而且师父少爷也不给他再骑马了,要他没事时多练轻功。不过旺财也是乐意,还是两条腿跑的方便啊,速度比骑马还快!
几日前,林幸与旺财略略提了一下自己的计划安排,告诉了他吴郡游学的事情,时间也许就在半年后,到时候旺财要一起跟过去,方便每日督促他练功,让旺财将商行的事情早做安排。
而且林幸也提出了要顺便在吴郡开设林氏商行分行的建议,这让旺财很是兴奋。开分行的事情,他也计划了很久了啊,林氏商行终于要走出钱塘了!
而林幸和旺财两人经过商议之后,已经将李亮作为了林氏商行本部的接班人选之一,进行重点培养。
几日以来,旺财已经将商行的事务分配给了几个候选人,让他们分别负责。不过由于个人感情因素,旺财还是对李亮有特殊照顾,比如旺财自身的那些经验积累,就没有全盘教给另外几个掌柜。
……
林幸与丁幼微如今每日接触,关系越来越亲近。不过林幸感觉到丁幼微似乎一直是将自己当作弟弟来看待。这让他暗自有些着急。
每当他在一个人时,想起兄长临终的那个托付,不由急的抓耳挠腮,不知如何开这个口。人与人心灵间的那堵墙,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突破的。更何况丁幼微由于自身的遭遇,内心比常人包裹的更加严实,更加不见天日。
一方面,是苦无良策,另一方面,是为了寄托对于兄长的怀念,林幸从某一日开始,突发奇想,开始在闲暇之余写小说。
至于小说的内容,便是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