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学界对这部书研究有年.大抵的结论是满纸谎言。
是雍正白说自道。文过饰非。然而.《大义觉选录》的史学和资料价值。我看是毋庸置疑的。
很多国外的读者只是耳闻其书,没有见过这部著作的原本。它的刊发和它的销毁,速度都是极快。几乎数月之间,全国所有的县府道省藩集学垣、训导教谕乃至生员孝廉,各个衙门及各个官员学人突然间人手一册。
如《四书》般成了必读书,大小坊间盈庭积楝印得铺天盖地。待雍正死后不久,乾隆突然下旨收缴销毁,于是又反过来操作一番,那销毁的劲头也是毫不逊色,虽不明言,也是当做逆书的规格来禁止的。现存的《大义觉迷录》,当是流到极深山野穷壤中去的,或者被不读书的穷人当灯台垫子用的也未可知。不经意保留了下来。
学界对这部书研究有年,大抵的结论是满纸谎言,是雍正自说自道,文过饰非。至于乾隆下令收版焚毁,则又说是因为暴露皇室秘史过甚,其中曾静、吕留良和严鸿逵的反清言论颇不避讳,有“泄露国家机密”之嫌。
参照看去,这两说有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味道。既是谎言,就无所谓“泄密”;泄密是真,那么本书就大体是实。然而,学界我看就是这样,只说“事儿”是怎样的,或者“我估计”是怎样怎样的,言来凿凿有据。听去依旧糊涂。比如这本书,我就懵懂:很多学者宁可相信《东华录》、《雍正档》、《年专辑》之类经了别人删削的春秋资料,却不肯相信雍正本人亲自述作的原始版本?曾静反清一案,发生在雍正六年(1728年)。这个湖南书生命弟子张熙投书川陕总督策反岳钟琪,事发被捕,收禁京师后,因为他的背逆言论激发了满朝文武的“忠君义愤”,一致主张“碎尸悬首”以谢天下。雍正却另有一份“出奇料理”,竟以帝皇之尊与这个土秀才攀谈问答,借尔口中话,言我心中事,成了这么一部千古奇书——在《雍正皇帝》小说里,这件事我几乎是实录了的。
《大义觉迷录》的史学和资料价值,我看是毋庸置疑的。起码比《清史稿》要生动翔实得多,更遑论《清稗类钞》、《野史大观》之类的书了。就我的浅薄阅历看来,一个人若是心无骨鲠之话,行无可议之为,学无欲表之见,思无绕床悲怀,吃饱了撑得发昏,突然从生计百忙之中抽空儿写书,那他肯定有病更别说他是日理万机的皇帝,何况他是政务忙得七荤八素的雍正!为了这书张扬周知,他下旨——……使将来后学新进之士,人人观览知悉。
倘有未见此书,未闻朕旨者,经朕随时察出,定将该省学政及该县教官从重治罪。
他说的也真恳切,要读者“问天扪心,各发天良,详细自思之。朕之详悉剖示者,非好辩也”,求一个“天下后世自有公论”。这里头的无奈、愤懑、期盼、渴望,书中在在处处俯拾皆是。
外国我不敢说,综观中国从秦始皇起至辛亥革命,还没有见过如此一部自我辩谤书。我看这部书透露出雍正一朝及雍正皇帝本人生平政治活动的信息量,大大超过了所有有关资料的总和。然而,我不是从历史学家的眼光和角度去审量、考证它的。我找的是文学角度的故事和我对雍正的感觉。说实在话,我对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态度是怀着有保留的敬意的。更不能苟同这样一个“公式”:——封建皇帝是地主阶级的总代表;——地主阶级的总代表必定青面獠牙,或两面三刀满口柴胡;——雍正不可能以真诚示天下,一定假话连篇。
他在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的解释里,确实玩弄了一些花哨言辞。比如太阿交替之际,呼吸性命之间,他对父亲康熙,对阋墙兄弟的处事原则、亲情交往,都“光明正大”得叫人瞠目,活像孔子的头号弟子颜渊那般毫无瑕疵。康熙逝世后传位诏命、授受交接的事情,和其他资料的记载有“对不上卯”的情节。对清室“得统之正”的表述,分明在强词夺理,起初我读它时觉得新奇,再阅就疑窦丛生:你真个那么好?别人就那么差劲?继而再思,又复叹息,雍正只能说是个实干家,太老实了。
假使这书有另一个写法:雍正以治世之尊,选几名硕儒重臣来一番君臣晤对,话题绝不涉及宫闱秘闻,只谈“雍正改元,刷新吏治”的施政纲要。经过一番宵旰努力“振数百年颓风”的成就;打击朋党奸邪时不得已的苦心…-如此正面文章或称“圣心语白”,或叫“矜念苍生”之类的名目,堂皇颁之天下…”那结果肯定好了去。一句话,这书见小不见大,有点受冤媳妇儿叫街洗冤的味道,嚷嚷得天下都听见了,却都是他的家务事。
但作为小说家,这种做派可帮了我的大忙。据书中语气、缠绕家务的心理透视,明摆着的:雍正是个口似悬河、伶牙俐齿的人;雍正是个性格急躁的人;雍正是个孤芳自赏的人;雍正是个刻雹爱计较小是小非的人;雍正是个勤于政务,但绝不任劳任怨的人;雍正是个大喜、大怒、大恩大怨都不遮饰的人……弑父、逼母、杀兄、屠弟、贪酒、好色、诛忠、任佞……什么“传位十四子”、“传位于四子”的传说,在雍正活着时,已是沸沸扬扬、满天下皆知的事了。这些事情并非稗官野史小说家言的发明——简单列举就大白了这么多,深层次挖掘,书里的“消息”就更多了。
由此可知雍正是个“不会事”的人,怒火填膺时什么话都说,对谁都说。说到能干苦干,他是第一流人物;推到深沉,他也是第一流的浅,浅得令人吃惊。乾隆口口声声最佩服“圣祖”康熙),“以圣祖之法为法”,心理暗示必是不佩服父亲雍正,不肯“以雍正之法为法”。
爷孙两个雍雍穆穆圆融无间的关系。帷幕后头的有点“那个”,也就不言而喻了。
这部书还有点“尾声”。“反面教员”曾静、张熙多活了六年,到处去宣讲《大义觉迷录》。雍正去世,乾隆一登位便杀掉了他们。理由是雍正虽然仁慈,我却不能不孝,他们那样诋毁父亲,当然要杀掉他们。翻开《大义觉迷录》,雍正对此却早防了一手。他说要饶曾静,“朕之子孙将来亦不得以其诋毁朕躬,而追究诛戮之”。
为了强调这一点,他还举了吕留良的例子,说康熙在世并不知还有个吕留良,若是康熙赦免了姓吕的,“朕亦自遵旨而曲宥其辜矣”。这爷孙俩到泉下见面,此案不知如何解法?公民意识,流氓皇帝种种有几篇是批《雍正王朝》电视剧的。与我干系戗多似少。总的意思很明了。皇帝是流氓。流氓才能当皇帝,说我在讴歌皇帝也即是讴歌专制——这使我想起袁世凯时的筹蜜六君子。任诸公笔伐口诛之。其中一篇《送你们回雍正王朝》中甚至把我好歹塞进“时光隧道”,盼着雍正的“血滴子”灭了吾辈拉倒。
我一向遵循的主意,拿起笔来老子天下第一,放下笔夹着尾巴做人。这个“拿笔”当然指的是文学创作,而不是像现在做的这种随感。倘使提笔写小说,那是要形象思维最大的开放的,蹑手蹑脚提心吊胆的、满腹狐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着笔,或为俗务所羁不能“第一”,一脑门子的心思油盐酱醋茶——这都是妨害“进人感觉”或“进入状态”的,“下笔如有鬼”,无论如何也写不好书。目中无物亦无人,是“天下第一”。倘放下了笔。这时候便是平民、凡人,一样的穿衣吃饭,一样的扑克弈棋,吃喝拉撒睡多不出什么也少不了一件,既是个平凡人,那也就不必装什么幌子了。
我喜欢随便。写完东西累了,或玩累了,穿着有点邋遢但却很适意的毛衣或衬衣到街上迢迢——幼年时候老师们骂是“大烟鬼子遛街狗”。“大烟鬼子”是没精神的意思,“遛街狗”是——谁都懂的吧?如今五十六了,过了知天命的日月了,奔“耳顺”了。套一句屈原的雅话“余幼好此闲遛兮,年既老而不衰”。现在五十多岁不兴说“老”,吃穿好了,满精神地遛,似乎是条好狗。
那日又出门转悠,忽然一个青年背后叫住了我。转脸看,是本地一家小书店的老板——常见面的老熟人。
他笑嘻嘻递给我一本《皇帝与流氓》说:“凌老师,上头有几篇文章和你有关——是批评你的,请你……”我这时候没有拿笔,只好赶紧满面笑容接过,夹起,付钱,然后回来展观拜读。拜读了后便晓得了,这本书并非专指我说话的,上中下三编之中,关系到鄙人的只有上编的一部分。其中宋先生的《信口开河二月河》是早已拜读过了的,其余的几篇倒是没有拜读过。自然“拜读”云云是场面话,老老实实说,实情真是没有“拜”,只是躺歪在那里看了看。与我无关的篇章,我拣了几篇有关太平天国的论文仔细看了,“有干”的都认真读了。
印象和感慨我都是有的。老实坦白地说,宋先生的文章我原先也还是有点“那个那个”——腹诽:你怎么可以根据小报串了味的报道人我以“罪”?但拜读了这本书另外几篇,忽又感悟,宋先生是对我笔下留情了。
起码没把我看成是“封建余孽”,是极平和的学术批评,而且我亦以为“信口开河”四字于小说家而言,也并非全然贬词(也许宋文本意是要贬的)。有几篇是批《雍正王朝》电视剧的,与我干系似多似少。总的意思很明了,皇帝是流氓,流氓才能当皇帝,说我在讴歌皇帝,也即是讴歌专制——这使我想起袁世凯时的筹安六君子,任诸公笔伐口诛之。其中一篇《送你们回雍正王朝》中甚至把我好歹塞进“时光隧道”,盼着雍正的“血滴子”灭了吾辈拉倒。
这么狠心哇!再一看,有几位竟没有读完“帝王系列”——姑且言之是帝王系列吧。我本是称它为“落霞系列”的——这不免一惊之后又扑哧一笑。幸亏是而今,而不是而往,若在而往之日,岂不是要“这回断送老头皮”了?待回过头来再看出版者语.我才又更进而恍然过来。原来是他们(出版者)要反对“臣民心态”。要反对“漫漫皇权路”,需要诛杀—批写“一幕幕皇帝高高在上颐指气使,臣民们匍匐在地诚惶诚恐的镜头”的文人。
我是被这些反对集权主义的斗士们,拿来作为嫌疑犯绑缚什么场执行什么什么了,而且连“验明正身”这道手续也免了。“本公民,而不是本百姓”的这位出版者,天幸只有笔而没有炮子儿。
这时我才明白,做个平凡的“老百姓”也是要“本公民”批评的,这才明白,“本公民”认为,写皇帝就是对“皇帝的歌功颂德”,而且“本公民”以为“得民心者得天下”也是荒谬的——就这样,他还以“清除专制”为己任!看来,我的“夹着尾巴做人”肯定不是公民意识,要竖起来才能算“不是老百姓而是本公民”了。但我无论如何夹尾巴.也还到不了这地步。我要写什么、怎样写,须得先请示一下《皇帝与流氓》出版者和里面一群文化三道头们。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史,统绪之完整,世界仅见,这是无法回避的历史事实。记得在“文革”中有段时间,一批人以儒法斗争为主线,以农民起义为主体,想另搞一个“史”。结果讲来讲去,毕竟还是得说“东西汉两晋隋唐宋元明”——国家的主体就是皇权,皇权的核心就是皇帝,这谁都没办法。我们现在想当公民,当然念头极好,但这个不是喊口号游行一下就可解决了的。我们须得老实一点面对这个历史,去研究它、分析它,知道它是怎么回事——它以怎样的形态存在,又将以怎样的形态消亡,是有规律可循、有章法可遵的,不是骂一声“妈的”就办的事。两千年的历史中,集权主义是主导,它也有个从积极进步到落后反动的过程。内中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事物,很多值得尊仰的人物。皇帝都是流氓这个看法我不赞同。倘有人指太白文艺出版社这本书的编辑以“本公民”指手画脚,是恶霸,我亦不赞同,道理是一样的。就是我的心思,就算他是皇帝——比如说刘邦,是有点流氓气的——他进成阳约法三章,安抚老百姓。“不是流氓”的项羽反而做不到。他的《大风歌》无论从意境到文字,在这本《皇帝与流氓》的一群作家里,没一个做得来。只要有利于当时的国计民生,推动发展当时的生产劳动,不管是皇帝,是百姓,或是公民,我看都应给他适当的肯定。
是雍正白说自道。文过饰非。然而.《大义觉选录》的史学和资料价值。我看是毋庸置疑的。
很多国外的读者只是耳闻其书,没有见过这部著作的原本。它的刊发和它的销毁,速度都是极快。几乎数月之间,全国所有的县府道省藩集学垣、训导教谕乃至生员孝廉,各个衙门及各个官员学人突然间人手一册。
如《四书》般成了必读书,大小坊间盈庭积楝印得铺天盖地。待雍正死后不久,乾隆突然下旨收缴销毁,于是又反过来操作一番,那销毁的劲头也是毫不逊色,虽不明言,也是当做逆书的规格来禁止的。现存的《大义觉迷录》,当是流到极深山野穷壤中去的,或者被不读书的穷人当灯台垫子用的也未可知。不经意保留了下来。
学界对这部书研究有年,大抵的结论是满纸谎言,是雍正自说自道,文过饰非。至于乾隆下令收版焚毁,则又说是因为暴露皇室秘史过甚,其中曾静、吕留良和严鸿逵的反清言论颇不避讳,有“泄露国家机密”之嫌。
参照看去,这两说有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味道。既是谎言,就无所谓“泄密”;泄密是真,那么本书就大体是实。然而,学界我看就是这样,只说“事儿”是怎样的,或者“我估计”是怎样怎样的,言来凿凿有据。听去依旧糊涂。比如这本书,我就懵懂:很多学者宁可相信《东华录》、《雍正档》、《年专辑》之类经了别人删削的春秋资料,却不肯相信雍正本人亲自述作的原始版本?曾静反清一案,发生在雍正六年(1728年)。这个湖南书生命弟子张熙投书川陕总督策反岳钟琪,事发被捕,收禁京师后,因为他的背逆言论激发了满朝文武的“忠君义愤”,一致主张“碎尸悬首”以谢天下。雍正却另有一份“出奇料理”,竟以帝皇之尊与这个土秀才攀谈问答,借尔口中话,言我心中事,成了这么一部千古奇书——在《雍正皇帝》小说里,这件事我几乎是实录了的。
《大义觉迷录》的史学和资料价值,我看是毋庸置疑的。起码比《清史稿》要生动翔实得多,更遑论《清稗类钞》、《野史大观》之类的书了。就我的浅薄阅历看来,一个人若是心无骨鲠之话,行无可议之为,学无欲表之见,思无绕床悲怀,吃饱了撑得发昏,突然从生计百忙之中抽空儿写书,那他肯定有病更别说他是日理万机的皇帝,何况他是政务忙得七荤八素的雍正!为了这书张扬周知,他下旨——……使将来后学新进之士,人人观览知悉。
倘有未见此书,未闻朕旨者,经朕随时察出,定将该省学政及该县教官从重治罪。
他说的也真恳切,要读者“问天扪心,各发天良,详细自思之。朕之详悉剖示者,非好辩也”,求一个“天下后世自有公论”。这里头的无奈、愤懑、期盼、渴望,书中在在处处俯拾皆是。
外国我不敢说,综观中国从秦始皇起至辛亥革命,还没有见过如此一部自我辩谤书。我看这部书透露出雍正一朝及雍正皇帝本人生平政治活动的信息量,大大超过了所有有关资料的总和。然而,我不是从历史学家的眼光和角度去审量、考证它的。我找的是文学角度的故事和我对雍正的感觉。说实在话,我对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态度是怀着有保留的敬意的。更不能苟同这样一个“公式”:——封建皇帝是地主阶级的总代表;——地主阶级的总代表必定青面獠牙,或两面三刀满口柴胡;——雍正不可能以真诚示天下,一定假话连篇。
他在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的解释里,确实玩弄了一些花哨言辞。比如太阿交替之际,呼吸性命之间,他对父亲康熙,对阋墙兄弟的处事原则、亲情交往,都“光明正大”得叫人瞠目,活像孔子的头号弟子颜渊那般毫无瑕疵。康熙逝世后传位诏命、授受交接的事情,和其他资料的记载有“对不上卯”的情节。对清室“得统之正”的表述,分明在强词夺理,起初我读它时觉得新奇,再阅就疑窦丛生:你真个那么好?别人就那么差劲?继而再思,又复叹息,雍正只能说是个实干家,太老实了。
假使这书有另一个写法:雍正以治世之尊,选几名硕儒重臣来一番君臣晤对,话题绝不涉及宫闱秘闻,只谈“雍正改元,刷新吏治”的施政纲要。经过一番宵旰努力“振数百年颓风”的成就;打击朋党奸邪时不得已的苦心…-如此正面文章或称“圣心语白”,或叫“矜念苍生”之类的名目,堂皇颁之天下…”那结果肯定好了去。一句话,这书见小不见大,有点受冤媳妇儿叫街洗冤的味道,嚷嚷得天下都听见了,却都是他的家务事。
但作为小说家,这种做派可帮了我的大忙。据书中语气、缠绕家务的心理透视,明摆着的:雍正是个口似悬河、伶牙俐齿的人;雍正是个性格急躁的人;雍正是个孤芳自赏的人;雍正是个刻雹爱计较小是小非的人;雍正是个勤于政务,但绝不任劳任怨的人;雍正是个大喜、大怒、大恩大怨都不遮饰的人……弑父、逼母、杀兄、屠弟、贪酒、好色、诛忠、任佞……什么“传位十四子”、“传位于四子”的传说,在雍正活着时,已是沸沸扬扬、满天下皆知的事了。这些事情并非稗官野史小说家言的发明——简单列举就大白了这么多,深层次挖掘,书里的“消息”就更多了。
由此可知雍正是个“不会事”的人,怒火填膺时什么话都说,对谁都说。说到能干苦干,他是第一流人物;推到深沉,他也是第一流的浅,浅得令人吃惊。乾隆口口声声最佩服“圣祖”康熙),“以圣祖之法为法”,心理暗示必是不佩服父亲雍正,不肯“以雍正之法为法”。
爷孙两个雍雍穆穆圆融无间的关系。帷幕后头的有点“那个”,也就不言而喻了。
这部书还有点“尾声”。“反面教员”曾静、张熙多活了六年,到处去宣讲《大义觉迷录》。雍正去世,乾隆一登位便杀掉了他们。理由是雍正虽然仁慈,我却不能不孝,他们那样诋毁父亲,当然要杀掉他们。翻开《大义觉迷录》,雍正对此却早防了一手。他说要饶曾静,“朕之子孙将来亦不得以其诋毁朕躬,而追究诛戮之”。
为了强调这一点,他还举了吕留良的例子,说康熙在世并不知还有个吕留良,若是康熙赦免了姓吕的,“朕亦自遵旨而曲宥其辜矣”。这爷孙俩到泉下见面,此案不知如何解法?公民意识,流氓皇帝种种有几篇是批《雍正王朝》电视剧的。与我干系戗多似少。总的意思很明了。皇帝是流氓。流氓才能当皇帝,说我在讴歌皇帝也即是讴歌专制——这使我想起袁世凯时的筹蜜六君子。任诸公笔伐口诛之。其中一篇《送你们回雍正王朝》中甚至把我好歹塞进“时光隧道”,盼着雍正的“血滴子”灭了吾辈拉倒。
我一向遵循的主意,拿起笔来老子天下第一,放下笔夹着尾巴做人。这个“拿笔”当然指的是文学创作,而不是像现在做的这种随感。倘使提笔写小说,那是要形象思维最大的开放的,蹑手蹑脚提心吊胆的、满腹狐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着笔,或为俗务所羁不能“第一”,一脑门子的心思油盐酱醋茶——这都是妨害“进人感觉”或“进入状态”的,“下笔如有鬼”,无论如何也写不好书。目中无物亦无人,是“天下第一”。倘放下了笔。这时候便是平民、凡人,一样的穿衣吃饭,一样的扑克弈棋,吃喝拉撒睡多不出什么也少不了一件,既是个平凡人,那也就不必装什么幌子了。
我喜欢随便。写完东西累了,或玩累了,穿着有点邋遢但却很适意的毛衣或衬衣到街上迢迢——幼年时候老师们骂是“大烟鬼子遛街狗”。“大烟鬼子”是没精神的意思,“遛街狗”是——谁都懂的吧?如今五十六了,过了知天命的日月了,奔“耳顺”了。套一句屈原的雅话“余幼好此闲遛兮,年既老而不衰”。现在五十多岁不兴说“老”,吃穿好了,满精神地遛,似乎是条好狗。
那日又出门转悠,忽然一个青年背后叫住了我。转脸看,是本地一家小书店的老板——常见面的老熟人。
他笑嘻嘻递给我一本《皇帝与流氓》说:“凌老师,上头有几篇文章和你有关——是批评你的,请你……”我这时候没有拿笔,只好赶紧满面笑容接过,夹起,付钱,然后回来展观拜读。拜读了后便晓得了,这本书并非专指我说话的,上中下三编之中,关系到鄙人的只有上编的一部分。其中宋先生的《信口开河二月河》是早已拜读过了的,其余的几篇倒是没有拜读过。自然“拜读”云云是场面话,老老实实说,实情真是没有“拜”,只是躺歪在那里看了看。与我无关的篇章,我拣了几篇有关太平天国的论文仔细看了,“有干”的都认真读了。
印象和感慨我都是有的。老实坦白地说,宋先生的文章我原先也还是有点“那个那个”——腹诽:你怎么可以根据小报串了味的报道人我以“罪”?但拜读了这本书另外几篇,忽又感悟,宋先生是对我笔下留情了。
起码没把我看成是“封建余孽”,是极平和的学术批评,而且我亦以为“信口开河”四字于小说家而言,也并非全然贬词(也许宋文本意是要贬的)。有几篇是批《雍正王朝》电视剧的,与我干系似多似少。总的意思很明了,皇帝是流氓,流氓才能当皇帝,说我在讴歌皇帝,也即是讴歌专制——这使我想起袁世凯时的筹安六君子,任诸公笔伐口诛之。其中一篇《送你们回雍正王朝》中甚至把我好歹塞进“时光隧道”,盼着雍正的“血滴子”灭了吾辈拉倒。
这么狠心哇!再一看,有几位竟没有读完“帝王系列”——姑且言之是帝王系列吧。我本是称它为“落霞系列”的——这不免一惊之后又扑哧一笑。幸亏是而今,而不是而往,若在而往之日,岂不是要“这回断送老头皮”了?待回过头来再看出版者语.我才又更进而恍然过来。原来是他们(出版者)要反对“臣民心态”。要反对“漫漫皇权路”,需要诛杀—批写“一幕幕皇帝高高在上颐指气使,臣民们匍匐在地诚惶诚恐的镜头”的文人。
我是被这些反对集权主义的斗士们,拿来作为嫌疑犯绑缚什么场执行什么什么了,而且连“验明正身”这道手续也免了。“本公民,而不是本百姓”的这位出版者,天幸只有笔而没有炮子儿。
这时我才明白,做个平凡的“老百姓”也是要“本公民”批评的,这才明白,“本公民”认为,写皇帝就是对“皇帝的歌功颂德”,而且“本公民”以为“得民心者得天下”也是荒谬的——就这样,他还以“清除专制”为己任!看来,我的“夹着尾巴做人”肯定不是公民意识,要竖起来才能算“不是老百姓而是本公民”了。但我无论如何夹尾巴.也还到不了这地步。我要写什么、怎样写,须得先请示一下《皇帝与流氓》出版者和里面一群文化三道头们。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史,统绪之完整,世界仅见,这是无法回避的历史事实。记得在“文革”中有段时间,一批人以儒法斗争为主线,以农民起义为主体,想另搞一个“史”。结果讲来讲去,毕竟还是得说“东西汉两晋隋唐宋元明”——国家的主体就是皇权,皇权的核心就是皇帝,这谁都没办法。我们现在想当公民,当然念头极好,但这个不是喊口号游行一下就可解决了的。我们须得老实一点面对这个历史,去研究它、分析它,知道它是怎么回事——它以怎样的形态存在,又将以怎样的形态消亡,是有规律可循、有章法可遵的,不是骂一声“妈的”就办的事。两千年的历史中,集权主义是主导,它也有个从积极进步到落后反动的过程。内中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事物,很多值得尊仰的人物。皇帝都是流氓这个看法我不赞同。倘有人指太白文艺出版社这本书的编辑以“本公民”指手画脚,是恶霸,我亦不赞同,道理是一样的。就是我的心思,就算他是皇帝——比如说刘邦,是有点流氓气的——他进成阳约法三章,安抚老百姓。“不是流氓”的项羽反而做不到。他的《大风歌》无论从意境到文字,在这本《皇帝与流氓》的一群作家里,没一个做得来。只要有利于当时的国计民生,推动发展当时的生产劳动,不管是皇帝,是百姓,或是公民,我看都应给他适当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