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雄心勃勃
邱承云一边侃侃而谈,一边注意陆省长的脸色,担心陆省长也会不会和其他领导一样,觉得他这样的想法是异想天开,哗众取宠。但陆省长只是认真的倾听着,脸上根本就看不出对他这番话的认可与否。
而事实上陆政东却是从邱承云的发言站在全局思考着。
在九八年全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之前,贝湖的粮食曾为解决国人果腹问题立下过汗马功劳。但这些粮食由于品质和品质限制,都是只适合加工最初级的农副产品,甚至是饲料加工的原料,那些附加值高的很多粮食则几乎全靠进口。
观念转变才能天地宽,种植结构的调整,种植品种的改良换代,才能使原来仅仅局限于很低级的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从而促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促进粮食在品质提升的同时增产增收。
但粮食的品质提升,增产增收并不意味着一定就能让农民收入增加,作为初级产品的提供者,如果没有稳定的消化渠道,如果使用这些粮食进行深加工的产业没有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那就会在根本上受制于人,所以必须要进行的是将这些粮食尽量的就地转化成农副产品,只有将大部分粮食转化成可在全国范围使用乃至出口,才能掌握住主动权,而这就要求农业产业化必须要提升起来,农业产业深加工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起来,这就要求贝湖必须建立起一批能够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打响一批能够在国内排得上号的食品品牌,成为粮食等农副产品加工能力强劲的省份,成为食品工业品牌较多的省份,这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农业的收入。贝湖才能真正开始向农业现代化迈出一大步……
陆政东见邱承云停下了话头,有些惴惴的看着他,也知道邱承云担心什么,微微一笑道:
“坐而论道。起而立行。很多事情必须既要敢想,更要敢为天下先。当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细节,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实际……”
陆政东最后还是给予了邱承云一定的鼓励,当然这样的鼓励也并不是简单的鼓励,而是一个态度。
中部崛起这一政策方针在短时期对中部会产生多大影响。对中部的经济发展会起到多大的推进,这个问题,陆政东知道不只中部各省的很多大员们回答不出来,就是筹划这些的部委那几个最高头头也回答不出来,大家都是摸着石子过河。
中部崛起,这事说得容易,但要真正地规划统筹。就不是一两个省部级能说的算了。就拿贝湖省来说吧,知道确切消息的也未必敢动,到了省一级的层次,稳定应该是最为重要的。其实能得利的。也就是县市一级。
但大多数的地委、市委也并不敢冒这么一个风险,改得好也就算了,万一改得不好,一把手、二把手的身家性命可全在上面了。
另外省委的头头们不说改,你却在下面自做主张,恐怕也不是什么得理的事。真正船小好调头的,其实只有县或县市一级。但在这一级中能确切得到风声的又不多。所以大家都自然而然地观望着、闲耗着,却没有一个肯出头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陆政东就是希望给出一个明确的信号,让下面先动起来。
异想天开,好大喜功?
邱承云这或许还算不上吧?
陆政东心里不禁淡淡的一笑,他所想的远比邱承云的更为超前。
他现在所抛出的城乡统筹发展和大力解决三农问题不过是他雄心勃勃筹划的冰山一角。
长久以来,贝湖一直被认为是全国的缩影,解答了这道复杂的“中部难题”,也就找到国内发展难题的钥匙。
光是城乡统筹和大力解决三农问题,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一来城乡统筹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这钱从哪里来?二来单纯的解决三农问题也不可能支撑起贝湖这个人口大省的经济发展。
要解决这个问题,工业和第三产业必须要发展起来,到贝湖这段时间,陆政东又用了大量的时间深入基层进行了考察,察民情、亲民生、考察企业、调研乡村,实地听取各方面建议。在深入系统地调查研究后,一个事关贝湖未来哦发展方略已经在他脑海中形成,那就是加快贝湖工业化、城镇化的建设,大力推进贝湖农业现代化的形成。
实际上这才是真正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际也就是工业、城镇化、农业、三者协调发展的战,以工业化为主导,城镇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以中部崛起战略的机遇,东引西进,开放带动战略,促进贝湖由有限范围、有限领域内的开放,发展成为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内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竞争,在区域内,建设省城郁南、和信工业走廊,以及安新、怀远、隆仁城市工业群,大力推进安新高新产业基地建设,支持省城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全省工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改组困难企业和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在注重产业结构横向科学调整的同时,要力推贝湖产品结构的纵向开发,实施品牌化战略。促使贝湖本土成长起来一大批巨型企业成长起来,用品牌化发展改变贝湖的企业生存环境和生态。
至于城镇化的问题,城市群已成为区域竞争的主要形态,贝湖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构筑贝湖,乃至中部地区具有强劲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增长极。
陆政东在安新的时候就早已经提出了区域中心城市的概念,并付诸于实施,而面对全省,光是发展中心城市,构筑以中心城市带为基础的城市发展带着是远远不够的,贝湖全省有不少中等城市。城镇化程度不高,基于这个现实,中小城市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也不能拉下,必须以中心城市带动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省城安新一体化、城市工业走廊、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生态宜居城等宏大布局将几大城市紧紧联在一起。为辽阔而古老的贝湖大地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样三头并举。搭建起了一个全域的经济大舞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让无数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传统的农业大省朝着新兴工业大省迈进,促使贝湖几年间发生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陆政东真要是把这些治理贝湖的方略都和盘托出,那估计才会被人认为是贪大求全,好大喜功,甚至会被有人认为是超级大跃进等等反对的声音就会不绝于耳……
邱承云恐怕就是因为调门太高了步子太急了,所以才会显得那么难。
这样的事情要少说多做,而且要循序渐进。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这里面有些东西,在省长的位置上可以适当讲一讲,或者有些事情只能做不能讲。或者是要讲也不会把调门提得那么高,要做也是分解开来做,就比如把工业化放在首位这样的事情,其实现在就可以做,但不能这样提,可以用经济结构调整的理由先做起来,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这是中*央的规定动作,而且要实施城乡统筹,也需要财政支持,理由很充分,不会遭到什么阻力。
即便是这样,有的东西则需要在省委*书记的位置上才能讲。
原因无他,经济和政治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一对孪生兄弟,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这个年代,经济和政治结合的更加紧密,在相当程度上,一个领导干部在经济领域工作时所抱有的态度,也同样意味着他在政治领域中所抱有的态度。即经济主张约等于政治主张,省委*书记作为省委领导班子的班长,一省真正的掌舵者,对于全省的发展肯定会拿出自己的思路来,不坐上那个位置,很多涉及到全省的重大战略问题,省长不但无法拍板,还得跟着省委*书记的大方向去具体实施和落实,能够做的也就是在这个大方向之下做一些有限的操作,想要硬干,不说省委*书记会反对,就是高层也会有看法,名不正则言不顺,只有在那个位置,才能名正言顺的去促进和推动。
而陆政东也不用着急,想要把这些方略变成现实,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起码也得有个三五年才能见成效,必须要一步一步走稳,既要只争朝夕,更要立足长远。
在先期推出的城乡统筹能够让人看到成效和希望,再推进下一步,这样一步一步走稳,成效在那里摆着,自然就有说服力,阻力自然就会少很多,千万不能急功冒进,急于求成,那样只能适得其反。
而且越是想要做事,在这样的时间点就越是要低调,对于他调任贝湖,特别是出任贝湖省副书记之后,出任省长已经是呼之欲出,作为如此年轻的高官,想不让媒体感兴趣都难,央媒、港媒,甚至很多国际著名的新闻媒体都希望能够采访他,但陆政东都一一婉拒了。
陆政东很清楚,就算他不接受采访,他也是共和国冉冉升起的最为耀眼的政治明星了,媒体把他的根根底底肯定都刨出来不知道晒了多少次了,他的知名度已经是非常高了,这个岁数就位居如此高位实在是太过年轻了,一个不小心就会成为诟病,落为别人的口实,再频频在各路媒体抛头露面出风头,那只能表示自己不成熟。
在政界,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保守的力量一向都是非常强大的,而这些人都有一个基本的看法,就是从政的人太过于高调和张扬就是不够稳重,而对于高官来讲,稳重则是必备的素质,要是打上这个烙印,那就不是什么好事,而且太过高调和张扬也会非常碍眼。
特别是国内,陆政东见识了太多热衷于在媒体上抛头露面的政治明星的结局,基本就没一个能够善终的,这里面也不乏非常重量级别的人物。
所以陆政东的想法是在在这段时间除非上级指定,除非是和贝湖发展息息相关的事情,他就不接受贝湖之外的媒体采访,也不想参加可去可不去的应酬,甚至是在贝湖,下去考察调研能不带记者的就不带记者,远离聚光灯,踏踏实实的做事情去,有了成绩,没人会看不见,就算不采访他同样也会报道……
而事实上陆政东却是从邱承云的发言站在全局思考着。
在九八年全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之前,贝湖的粮食曾为解决国人果腹问题立下过汗马功劳。但这些粮食由于品质和品质限制,都是只适合加工最初级的农副产品,甚至是饲料加工的原料,那些附加值高的很多粮食则几乎全靠进口。
观念转变才能天地宽,种植结构的调整,种植品种的改良换代,才能使原来仅仅局限于很低级的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从而促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促进粮食在品质提升的同时增产增收。
但粮食的品质提升,增产增收并不意味着一定就能让农民收入增加,作为初级产品的提供者,如果没有稳定的消化渠道,如果使用这些粮食进行深加工的产业没有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那就会在根本上受制于人,所以必须要进行的是将这些粮食尽量的就地转化成农副产品,只有将大部分粮食转化成可在全国范围使用乃至出口,才能掌握住主动权,而这就要求农业产业化必须要提升起来,农业产业深加工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起来,这就要求贝湖必须建立起一批能够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打响一批能够在国内排得上号的食品品牌,成为粮食等农副产品加工能力强劲的省份,成为食品工业品牌较多的省份,这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农业的收入。贝湖才能真正开始向农业现代化迈出一大步……
陆政东见邱承云停下了话头,有些惴惴的看着他,也知道邱承云担心什么,微微一笑道:
“坐而论道。起而立行。很多事情必须既要敢想,更要敢为天下先。当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细节,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实际……”
陆政东最后还是给予了邱承云一定的鼓励,当然这样的鼓励也并不是简单的鼓励,而是一个态度。
中部崛起这一政策方针在短时期对中部会产生多大影响。对中部的经济发展会起到多大的推进,这个问题,陆政东知道不只中部各省的很多大员们回答不出来,就是筹划这些的部委那几个最高头头也回答不出来,大家都是摸着石子过河。
中部崛起,这事说得容易,但要真正地规划统筹。就不是一两个省部级能说的算了。就拿贝湖省来说吧,知道确切消息的也未必敢动,到了省一级的层次,稳定应该是最为重要的。其实能得利的。也就是县市一级。
但大多数的地委、市委也并不敢冒这么一个风险,改得好也就算了,万一改得不好,一把手、二把手的身家性命可全在上面了。
另外省委的头头们不说改,你却在下面自做主张,恐怕也不是什么得理的事。真正船小好调头的,其实只有县或县市一级。但在这一级中能确切得到风声的又不多。所以大家都自然而然地观望着、闲耗着,却没有一个肯出头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陆政东就是希望给出一个明确的信号,让下面先动起来。
异想天开,好大喜功?
邱承云这或许还算不上吧?
陆政东心里不禁淡淡的一笑,他所想的远比邱承云的更为超前。
他现在所抛出的城乡统筹发展和大力解决三农问题不过是他雄心勃勃筹划的冰山一角。
长久以来,贝湖一直被认为是全国的缩影,解答了这道复杂的“中部难题”,也就找到国内发展难题的钥匙。
光是城乡统筹和大力解决三农问题,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一来城乡统筹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这钱从哪里来?二来单纯的解决三农问题也不可能支撑起贝湖这个人口大省的经济发展。
要解决这个问题,工业和第三产业必须要发展起来,到贝湖这段时间,陆政东又用了大量的时间深入基层进行了考察,察民情、亲民生、考察企业、调研乡村,实地听取各方面建议。在深入系统地调查研究后,一个事关贝湖未来哦发展方略已经在他脑海中形成,那就是加快贝湖工业化、城镇化的建设,大力推进贝湖农业现代化的形成。
实际上这才是真正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际也就是工业、城镇化、农业、三者协调发展的战,以工业化为主导,城镇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以中部崛起战略的机遇,东引西进,开放带动战略,促进贝湖由有限范围、有限领域内的开放,发展成为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内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竞争,在区域内,建设省城郁南、和信工业走廊,以及安新、怀远、隆仁城市工业群,大力推进安新高新产业基地建设,支持省城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全省工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改组困难企业和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在注重产业结构横向科学调整的同时,要力推贝湖产品结构的纵向开发,实施品牌化战略。促使贝湖本土成长起来一大批巨型企业成长起来,用品牌化发展改变贝湖的企业生存环境和生态。
至于城镇化的问题,城市群已成为区域竞争的主要形态,贝湖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构筑贝湖,乃至中部地区具有强劲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增长极。
陆政东在安新的时候就早已经提出了区域中心城市的概念,并付诸于实施,而面对全省,光是发展中心城市,构筑以中心城市带为基础的城市发展带着是远远不够的,贝湖全省有不少中等城市。城镇化程度不高,基于这个现实,中小城市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也不能拉下,必须以中心城市带动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省城安新一体化、城市工业走廊、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生态宜居城等宏大布局将几大城市紧紧联在一起。为辽阔而古老的贝湖大地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样三头并举。搭建起了一个全域的经济大舞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让无数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传统的农业大省朝着新兴工业大省迈进,促使贝湖几年间发生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陆政东真要是把这些治理贝湖的方略都和盘托出,那估计才会被人认为是贪大求全,好大喜功,甚至会被有人认为是超级大跃进等等反对的声音就会不绝于耳……
邱承云恐怕就是因为调门太高了步子太急了,所以才会显得那么难。
这样的事情要少说多做,而且要循序渐进。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这里面有些东西,在省长的位置上可以适当讲一讲,或者有些事情只能做不能讲。或者是要讲也不会把调门提得那么高,要做也是分解开来做,就比如把工业化放在首位这样的事情,其实现在就可以做,但不能这样提,可以用经济结构调整的理由先做起来,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这是中*央的规定动作,而且要实施城乡统筹,也需要财政支持,理由很充分,不会遭到什么阻力。
即便是这样,有的东西则需要在省委*书记的位置上才能讲。
原因无他,经济和政治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一对孪生兄弟,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这个年代,经济和政治结合的更加紧密,在相当程度上,一个领导干部在经济领域工作时所抱有的态度,也同样意味着他在政治领域中所抱有的态度。即经济主张约等于政治主张,省委*书记作为省委领导班子的班长,一省真正的掌舵者,对于全省的发展肯定会拿出自己的思路来,不坐上那个位置,很多涉及到全省的重大战略问题,省长不但无法拍板,还得跟着省委*书记的大方向去具体实施和落实,能够做的也就是在这个大方向之下做一些有限的操作,想要硬干,不说省委*书记会反对,就是高层也会有看法,名不正则言不顺,只有在那个位置,才能名正言顺的去促进和推动。
而陆政东也不用着急,想要把这些方略变成现实,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起码也得有个三五年才能见成效,必须要一步一步走稳,既要只争朝夕,更要立足长远。
在先期推出的城乡统筹能够让人看到成效和希望,再推进下一步,这样一步一步走稳,成效在那里摆着,自然就有说服力,阻力自然就会少很多,千万不能急功冒进,急于求成,那样只能适得其反。
而且越是想要做事,在这样的时间点就越是要低调,对于他调任贝湖,特别是出任贝湖省副书记之后,出任省长已经是呼之欲出,作为如此年轻的高官,想不让媒体感兴趣都难,央媒、港媒,甚至很多国际著名的新闻媒体都希望能够采访他,但陆政东都一一婉拒了。
陆政东很清楚,就算他不接受采访,他也是共和国冉冉升起的最为耀眼的政治明星了,媒体把他的根根底底肯定都刨出来不知道晒了多少次了,他的知名度已经是非常高了,这个岁数就位居如此高位实在是太过年轻了,一个不小心就会成为诟病,落为别人的口实,再频频在各路媒体抛头露面出风头,那只能表示自己不成熟。
在政界,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保守的力量一向都是非常强大的,而这些人都有一个基本的看法,就是从政的人太过于高调和张扬就是不够稳重,而对于高官来讲,稳重则是必备的素质,要是打上这个烙印,那就不是什么好事,而且太过高调和张扬也会非常碍眼。
特别是国内,陆政东见识了太多热衷于在媒体上抛头露面的政治明星的结局,基本就没一个能够善终的,这里面也不乏非常重量级别的人物。
所以陆政东的想法是在在这段时间除非上级指定,除非是和贝湖发展息息相关的事情,他就不接受贝湖之外的媒体采访,也不想参加可去可不去的应酬,甚至是在贝湖,下去考察调研能不带记者的就不带记者,远离聚光灯,踏踏实实的做事情去,有了成绩,没人会看不见,就算不采访他同样也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