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留在南疆的记忆

正文 五 再踏征程

    “工业革命”发端于十九世纪的英国,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英国即基本完成了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业生产的“工业革命”,至十九世纪末,美、德、法、俄、意、日等国也先后完成了各自的“工业革命”。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悬殊,打个形象的比喻,就好比是一列火车与一辆牛车之间的差距。相形之下,作为一个农业国,中国的国土面积尽管较大,人口亦很多,但是,国力却很弱,军力则更是十分有限。这一基本现实,不仅决定了中国在这个纷扰繁杂、冲突不断的世界中难以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连自身的权益都难以得到有效地维护。

    正是因为看准了中国的这一根本性的弱点,同样是一个农业国,越南当局仰仗背后有苏联的大力支持以及在战略上的策应,从一九七七年底至一九七九年初,面对中国的不断喊话以及在中越边境地区摆出的种种军事姿态,仍然我行我素地于一九七七年底,焊然派出大批军队入侵柬博埔寨,并于一九七九年元月份完成了对柬埔寨的军事占领。又因为在我“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期间,凭借其手中所掌握的先进的海、空防武器,先是成功地迫使我海、空军却步于战场之外,后又成功地迫使担负地面进攻任务的我陆军,在没有空中力量掩护的情况下,不得不把进攻的纵深限定在一个极其有限的范围内。因此,一九七九年二月中旬至三月上旬,面对来自中国的军事打击,越南当局除了在国内进行了一番军事动员外,压根儿就没有打算将入侵柬埔寨的军队从柬埔寨撤出来。

    从中国方面而言,由于作战的目的并未能达到,又由于自身的经济无力长期承担如此规模的战争损耗,所以,一九七九年三月上旬,结束了在越南北部边境地带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后,遂决定改以在边境线上对越南当局实施中医“针灸”疗法。对此,越南当局不仅欣然地接受了这种刺激,并且,像其以往曾经做过的那样,除了继续向我境内打枪打炮外,还相应地派出小股武装潜入我境内,对我军、民目标实施侦察、破坏和袭击。越南当局这种把中国当“病猫”,紧随苏联的国际战略起舞,死盯着中国,并从后面不停地踢中国的“屁股”的做法,搞得中国相当无奈。

    随着一九八O年元旦、春节的日益临近,为了确保“两节”期间,我边境地区的安宁和住居在边疆地区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根据上级命令,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日,第三侦察大队整装启程离开营区,奔赴马关县,与驻守在那里的边防部队一道,共同担负起反渗透的作战任务。由于此次行动是第三侦察大队成立后执行的第一次作战任务,所以,大队上下对此都十分重视;同时,亦希望通过此次反渗透作战,借以提高自身的渗透作战能力。

    马关县是云南省的一个边陲县,对面便是越南的河江省,这里多为延绵起伏的山脉。上级交给第三侦察大队的任务,是要求第三侦察大队每天夜间采取不定点设伏的方式,对渗透之敌实施阻截。据此,从十二月二十三日起,第三侦察大队便将所属的六个轻装中队一分为三,每天由两个中队执行夜伏任务、两个中队备勤,另外两个中队休息。

    由于这里地形复杂,加之越军对我方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且行动又十分诡秘,所以,经过近两个月的值守,其间还曾经两次接到过敌情通报,但一直未能够发现渗透之敌的踪影。一九八O年二月十五日晚,再次轮到一、二中队外出执行夜伏任务。当天是大年三十,为了赶在天黑之前到达预伏地点,早早吃过年夜饭,下午四时整,在大队前进指挥所的率领下,两个中队便出发了。

    此次设伏的地点,被选定在一座距离我国的边境线的直线距离约二公里、图上编号为3562的并不显眼的山上。当时,虽然知道有敌人在我镜内活动,但由于无法确定其活动的具体线路,所以,第三侦察大队指挥部便要求设伏分队在实施设伏时,应像以往历次设伏时所做的那样,仍旧采用“双弧线、全封堵、守死一点、其余不管”的方式进行兵力的布置。具体是:一中队将六个小队的兵力,以小队或组为单位,从山体东面的山脚、至北面的山腰、再至西面的山脚呈一条弧线,分散配置于一切便于敌人通行、又便于我之观察、隐蔽和射击的位置上,主要负责对已对我实施罢渗透作战行动后的回窜之敌进行拦截;二中队的六个小队,则从山体东面的山脚、至山体南面的山腰、再至山体西面的山脚呈一条弧线,同样以小队或组为单位,分散配置于一切便于敌人通行、又便于我之观察、隐蔽和射击的位置上,主要负责对企图潜入之敌进行阻击。为了便于相互间的联络与协调,两个中队之间的结合部并不留下空档。如此模式的兵力部署,敌人不打此经过则罢;一旦打此经过,必将难以逃脱被打击的命运。

    另外,考虑到视线不良,为了避免当敌情出现后,我参战队员在实施射击的过程中相互之间造成误伤,伏击分队之前进指挥所除了为各小队、组,甚至是个人确定了具体的埋伏岗位并划定好各自的责任区外,还规定了相互之间的射击分界线,并要求任何人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均不得越界进行射击或是采取其它行动。

    根据中队的统一安排,常成所在的一小队被布置在山体东面的山脚附近。为了便于组织指挥,纪勇队长带领第一小组埋伏在通往山腰方向的位置上;副队长梁国安带领第三小组埋伏在弧线末端的位置上,并兼顾与相邻的二中队队员之间的联络与协调;常成则带领第二小组埋伏在第一小组与第三小组之间的位置上。此时,由于正值冬季,天气寒冷,加之这里的空气也显得相当潮湿,为了保证埋伏的质量,队员们在埋伏时,须将随身携带的雨衣铺在地上用以防潮;但是,为了保证遇敌后的行动自由,在进入埋伏状态后,随身携带的棉大衣便只能够披在身上,而不可以穿在身上。待一中队的队员们陆续埋伏完毕,天色也已经渐渐暗了下来。由于这里距离边境线较近,二中队的埋伏地点又面对着敌人的方向,处于敌方的视线之内,所以,为了避免我之行动被敌人提前发觉,待天色完全黑下来后,二中队才由山南转至山北去进行布控。

    晚八时许,队员们开始分批食用随身携带的干粮用来充饥。至第二天凌晨四时许,就在山上稍稍生出了些许薄雾之际,盼望已久的敌情终于出现了,这是一股回窜之敌。考虑到山上的地形较为复杂、植被亦较为茂密,在无夜视器材可用的情况下,为了既能够提前发现敌情,又避免打草惊蛇,埋伏前,我设伏分队的队员们便曾在敌人可能经过的地段撒下了少许细树枝,期待敌人从那里经过时,不经意间踩在树枝上发出声响,以达到提前预警的目的;不过,这种预想之中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当第三小队之第一小组发现敌情时,行走在队伍最前端的敌人,距离他们大约仅有十米之遥了。

    此次设伏,我伏击分队同样没有开挖战壕,队员们来到各自的埋伏地点后,只是将地面的杂物稍微清理,对不甚平整的地面稍做修整后,便就地埋伏了下来,身体甚为暴露。针对这种情况,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此前,第三侦察大队指挥部便曾明确指示各分队,此类伏击线,不以全歼渗透之敌为唯一目的。尽管每个小队都配备有一部无线电台,但是,由于敌人距我太近,若是请求报告后再采取行动的话,不仅会殆误战机,还可能会将自身置于危险之中。因此,待发现敌情后,第三小队的队长便当机立断地下令全队向敌人开火。电光弹不是随便可以打的,只有指示目标时方可使用。因此,邻近的二、四小队见三小队开了火,不待得到命令,随即便在第三小队所发射火的电光弹的指引下,纷纷向敌人开火。

    一个小队一共设有三个小组,其中,每个小组都有一挺轻机枪,三个小队加起来便用九挺轻机枪,倘若再加上三十三支自动步枪或半自动步枪全部集中起来向这片相对狭小的区域内开火的话,火力的强度不可谓不猛烈。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希望在第一时间内,以最猛烈的火力,给敌人尽可能大的杀伤,且不给敌人留下还手的机会。不过,由于与敌人相处得太近,又是居高临下地往下打,且第三小队仅有一挺轻机枪使用的是电光弹,所以,电光弹此时多半起到的只是指示方向的作用,而无法较好地起到指示敌人所处的具体位置的作用。如此以来,二、四小队所发射的子弹,大多都射在了敌人行进队形的后侧,给敌人造成的震慑作用要远大于实际功效。

    战前,前进指挥所在制定作战方案时曾估计:假若渗透之敌在该山的东北一侧遭我打击,那么,剩余之敌在逃窜时,一则可能会利用复杂的地形做掩护,直接窜至山下,然后再伺机绕道回窜;二则可能会横向窜向东侧的山谷,再从那里窜向东侧的那座山上回逃。在我密集火力由上至下的直接打击下,残敌如果真的能窜至山下而不被我打死的话,活该其命大,只好由他去;倘若残敌企图横向往东侧的山谷中窜的话,则可对其进行二次截击。

    该山谷在夏、秋两季雨量较为丰沛时,从旁边聚集过来的流水会在那里形成一条向南流淌的宽宽、浅浅的小溪;冬、春两季雨量较小时,地表上的流水虽已消失,但在地表下仍残存着大量的水份。这些水分经蒸发后所形成的水蒸气会长期停留在山谷之中,把整条山谷的下方弄得十分潮湿,极不利于在那里长时间埋伏。因此,待战斗打响后,一中队第一小队的纪勇队长便根据战前制定的“预案”,命令第二小组立即下至山谷,对可能经由那里的回逃之敌展开拦截。

    得到命令后,常成便掀去披在身上的大衣,带领黄小伟、张胜利和马啸起身呈一路纵队开始向下摸进。从这里到山谷底部的垂直高度大约为二十五米,实际距离约五十余米。两者之间虽无现成的路径可走,但是,左侧的这道山棱线南偏东这一面的坡面上的植被较为稀疏,便于通行;并且,从这里斜摸着下去后,正好可以直接抵达位于山谷中的那两块较大的石头后面。待到达那里后,四个人便埋伏在那两块大石头的南侧向山谷的北侧进行观察。北侧的那段山谷稍宽且较为平直,有利于观察和射击。倘若能够发现敌人,便直接开枪射击;倘若没有发现敌人,便一直守在那里。

    由于坡度较陡,加之地面亦较为湿滑,为了避免滑倒,几个人在向下摸进的时候,便不得不右手提着枪,左手时不时扶一下地什么的,以保持身体的平衡。该山棱线,既是第一小组与第二小组责任区的分界线,同时,也是两个小组之间的射击分界线。就在常成带领第二小组下行至该山棱线约三分之一处时,山坡上再次响起了一阵激烈的射击声。恰在此时,只见一条黑影猛地从山棱线的另一侧急窜而出,从常成的左后侧、自上而下地照着常成便撞了过来。

    由于事发突然,第二小组的四名队员莫说是开枪,连瑞枪都尚且来不及。仅一愣神的功夫,见黑影即已撞到了自己的跟前,情急之下,常成想都没想,抬起右手便将手里的自动步枪向该敌挥去。一挥一撞之下,常成的身体一个歪斜,手里的自动步枪竟然脱了手。见状,为了防止敌人开枪,常成便毫不犹豫地伸手抓住该敌,并与之一同往坡下滚去,并在翻滚的过程中,从前面牢牢地抓住敌人手里的枪。

    斜坡的下面是一片低矮而密集的灌木丛,两人三滚两滚来到那里后,身体被灌木所阻拦便停了下来。随即,两人便在地上你拉我拽、你踢我蹬地开始夺枪。经过一番短暂而激烈的搏斗,两人谁也未能够令对方松手,却都因为站立不稳而径直顺着山坡、从灌木丛上一路辗压着双双向山谷下翻滚而去。灌木的枝叉坚而且韧,上面还长灌了利刺,在翻滚的过程中,这些枝叉和利刺不断地戳刺着两个人的身体。此时,两个人在忍受到疼痛的同时,心里其实也都在盼望着对方因为承受不住这种疼痛而放手。但是,处于敌对状态下的两个人毕竟都是经过了各自所在的国家军队的精心挑选并接受过严格的训练,甚至于还都可能曾经经历过战火硝烟的考验,完全称得上是各自所在国家军队中的“军中之军”的成员;他们除了对各自的国家的忠诚不容他人有任何的置疑外,更是同样都具有强健的体魄、娴熟的作战技能和极其坚韧而顽强的战斗志。所以说,这点疼痛在他们的眼里不仅根本就算不得什么,反而还将两人的斗志给刺激地更加旺盛。在着种相互争夺、相互踢踹的不停地翻滚中,坡下的一棵小树也未能挡住两人的去路。

    滚至山谷的底部,敌人率先从地上站了起来。见手里的枪仍被常成给牢牢地抓着,该敌在拼命将枪托住怀里护,将枪身往外推的同时,趁常成尚未站稳,便不失时机地扣动了板机,企图用这种方式迫使常成松手。见状,常成毫不含糊地一边忍受着面部被滚烫的弹壳的不断撞击所带来的疼痛,一边用左手将枪托往里拉,一边用右手将枪身往外推,以控制住枪口的射向。一、两个来回之后,常成便瞅准时机,奋力将枪身往上猛地一推;待枪口被抬起来后,便双手合力顺势将枪身用力往左一拧。

    该敌的个头虽然比常成矮了那么两、三公分,但是,身材却比常成“块”出许多,力气也明显要比常成的力气大。不过,该敌在进行射击的时候,由于仅能用左手的大拇指压在自动步枪的“护木”上,所以,经常成这么一推一拧,自动步枪便在两人的身体中间像是在打“花棍”似的,枪口与枪托一下子便调了个个。敌人拿不住枪,常成此时也拿枪不住,混乱中,自动步枪竟被两人给抢得“飞”了出去。

    该敌不愧为是身着我军的制服、化装成我军,前来对我实施渗透作占的特战人员,其不仅心理素质非同一般,反应也是极快,趁着枪支刚一脱手之机,右手一抬,照着常成的头部便是一拳。这一拳的力度极大,又正好打在常成的左耳部,直打得常成的身体不由得向右侧就是一个歪斜。敌人的反应快,常成的反应也不慢,并且,思路也十分清晰。在挨了敌人一拳后,见站立不稳,常成便打算就势倒在地上,然后,拨出腰间的配枪与敌人展开近距离的对射;到时候,即便是达不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最差的结果也无非就是与敌人同归于尽而已。

    然而,就在身体往右下歪斜的过程中,常成的左手在不经意竟然抓住了该敌的左手碗。常成的身上配备有一把手枪,该敌的身上也极有可能配备有手枪;常成刚才在与敌人抢枪的过程中,右手不仅被滚烫的枪管所烫伤,并且,被烫伤处的皮肤亦已溃烂;常成又非“左撇子”,手枪被挂在方便右手取用的右后腰处的腰带上,所以,在右手无法取枪而只能用左手去取枪的情况下,取枪的速度肯定赶不上敌人取枪的速度。因此,这一抓,不仅让常成站稳了身形,同时,也让常成瞬间便又改变了既定的主意。说时迟,那时快,常成在死死地抓牢该敌的左手腕的同时,右手疾出,照着该敌左膊的肘关节处便是一掌。

    常成的身体看上去虽然不甚强壮,但是,身体素质却极好,肌肉的质量很高,力量自然也不会小;更何况,这一掌是常成用了相当大的力量击出的。然而,一掌击上去之后,常成却发现该敌的胳膊竟然纹丝未动。情急之下,常成便将右手顺势往前一滑,并借助身体的扭力,用自己的右肘再次击向该敌的肘关节。这一击,直击得该敌再也抵挡不住,在强烈的疼痛感的驱使下,不得不把身体向后转去。见状,常成不敢怠慢,在左手抓住该敌的左手腕将其左膊奋力上提,迫使该敌的身体下俯的同时,右脚上前一步插至该敌的两脚之间,身体紧紧地抵着该敌的屁股,准备将该敌绊倒在地。就在这个当口,一声枪响并伴着一道火光从常成身体的右下方传来。“这是敌人再一次在向自己开枪”;见状,常成的心里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受家庭的熏陶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像许许多多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中国的年青人那样,常成自幼便养成了同情弱者或不不幸者的思维习惯。战争虽然是残酷的,但是,经历过残酷的战争磨厉后的常成,其内心深处所固有的那份质朴与善良,不仅没有因为经历过战争的磨厉而有丝毫地削减,相反,反而因为曾经经历过战争的磨厉而变得更加坚定与理性。因此,在将该敌绊倒时,常成当时想的是在该敌倒地上,将其牢牢地控制住就行了,但是,这一枪却让常成不得不再一次改变既定的主意。常成当时虽然并没有感觉到疼痛,但是,想到该敌在如此近的距离上向自己射击不可能会打不中,所以,把敌人放倒在地后,为了防止其再次开抢,常成便没有顺势骑乘在该敌的背上去控制他,而是在将其左膊继续用力前推的同时,纵身一跃,用整个身体的重量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