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二十五章 古怪的老头(一)
经过两个月的紧张施工,养老院已基本完工。
一栋崭新的三层楼房拔地而起,周围圈上了院墙。
院子里刚刚种植上花草,为空旷的院子里点缀些许绿意。院中还留着一些空地准备种些蔬菜什么的。
陆明回来的正是时候。他和有关部门商定养老院将来运行后的一些问题,做了充分的探讨后,就要筹备老人们入住的事了。
之前,他和水玉洁已经对周边的孤寡老人情况进行了摸底,掌握了一定的情况。现在需要进一步审核,同时限制一些制约条件。
困难老人有很多,如果照单全收,养老院恐怕再扩大十倍也容纳不了。
经过反复思考,陆明决定孤寡老人入住采取自愿的方式,老人的财产必须由陆明接收,作为一项重要的限制条件。大多数孤寡老人也就是有点房产。当然,特殊情况会特殊对待。他不会以此为惟一的依据,对那些没有财产的特困老人会无条件接收的。
他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贪图老人那点财产,只不过是为了多少回笼一些资金,用于改善老人生活。仅靠自己手里的资金坐吃山空恐怕维持不了几年。
即便是古董店、饭店的收入不菲,运转天使基金和养老院还是有些吃力。
所有的工程终于完工了,已达到入住条件。
陆明通过走访,得知大多数孤寡老人愿意进入养老院。于是在他和水玉洁等人的帮助下,第一批六十多位老人入住养老院。
为了保证老人们在这里生活的幸福,陆明专门参观了城里几个大的福利院,借鉴人家的管理模式。他自任院长,并聘请了厨师和服务员,吃喝拉撒睡均有专人负责。
第一天,他让大厨炖了鱼和肉。老人们多数经常见不到荤腥,饱饱地吃了一顿。很多老人露出了平日难得一见的笑容。
住在宽敞明亮的房间里,舒舒服服的,一日三餐不用愁,老人们十分满意。
有些老人聊天的时候,说起现在的生活无疑进入了天堂一般。
陆明照例每天要到每个房间走一走,嘘寒问暖,及时了解老人们的心理状况和需求,以便使自己的工作更加完善。
几天过去了,老人们过得安然惬意。
陆明问一些老人生活的怎么样,老人们均说比有儿有女的生活的还幸福。
一张张干瘪的面容之上洋溢着舒心的笑意,尽管皱纹看起来比老树皮还要粗糙,但是陆明却感到那笑容是那么的亲切。
老人们没有过多的话语,寥寥几句就代表了他们最真心的感受。那望向陆明的一双双眼睛,是父母看着儿子一样的目光,充满了慈爱。
这期间,有亲属来看望老人们,见到这里良好的环境,听老人讲生活的舒适,纷纷对养老院大加赞赏。经过他们的口口相传,养老院的种种好处在周边传得沸沸扬扬。
电视台记者来了,专门对这个民办养老院进行了采访,并制作了专题节目。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很大。
本来陆明是不肯录制节目的,他不想出风头再次引人注目。但是听记者说这样可以号召更多人关爱老人,就欣然答应了。如果真的能够引起社会的热烈响应,即使牺牲一些个人利益也无所谓。
最令陆明欣慰的是,电视节目播出不久后,有人打来电话,愿意为养老院捐款。虽然钱不是很多,但意义重大。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更多的人投入其中,才能让更多的困苦老人老有所养。
春暖花开时节,草木泛绿,一片生机勃勃。残冬渐渐远去。
对这些老人来说,这个明媚的春天仿佛迎来了他们人生的又一个春天。
老人的起居、饮食、娱乐等等陆明考虑的非常细,尽量让老人每一天过得充实而快乐。
每天的菜谱是他请教老人们后精心制订的,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偏重于养生。
他还购买了象棋、麻将、乐器等娱乐设施,同时还组建了一支老人秧歌队。让他们多参加一些活动可愉悦身心,保养身体,另一方面也可减少医疗支出。
院内空地上全部栽种了花草,蔬菜,既美化了环境又可提供充足的放心蔬菜。在一处供老人休息的地方,架了葡萄秧和几种瓜类长廊,等葡萄和瓜爬满架的时候可乘凉,同时又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最令人注目的是,秧歌队不断扩大,每到晚上老人们自发的来到广场上扭起来。
老人们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这事又被电视台播出,不知令多少老人羡慕。
这天下午,陆明刚刚从县城回来,有两名丁村的村干部来找他。
他们说,丁村有一个孤寡老人,脾气古怪,生活困难。为此事村里操了很多心,请陆明务必帮忙劝他来此。
陆明想起来,当时去过那个老头家,老人执意不肯来。脾气似乎是有点怪。自己这养老院不知有多少人想来呢,居然有这么一位“爷”要等自己亲自去请,亏这两个村干部想的出。想归想,陆明却不能对此不屑一顾,谁叫自己做的就是这样的事呢。
两人见陆明没有说话,以为他不愿意,急忙说村里可以出钱。
陆明摆摆手,说这事得人家自愿来,能不能请来只能试试。
二人大喜,不容耽搁,一边一个架着陆明拉起他的胳膊起身就走,仿佛怕他反悔似的。
陆明只好开着车子去了丁村。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一栋崭新的三层楼房拔地而起,周围圈上了院墙。
院子里刚刚种植上花草,为空旷的院子里点缀些许绿意。院中还留着一些空地准备种些蔬菜什么的。
陆明回来的正是时候。他和有关部门商定养老院将来运行后的一些问题,做了充分的探讨后,就要筹备老人们入住的事了。
之前,他和水玉洁已经对周边的孤寡老人情况进行了摸底,掌握了一定的情况。现在需要进一步审核,同时限制一些制约条件。
困难老人有很多,如果照单全收,养老院恐怕再扩大十倍也容纳不了。
经过反复思考,陆明决定孤寡老人入住采取自愿的方式,老人的财产必须由陆明接收,作为一项重要的限制条件。大多数孤寡老人也就是有点房产。当然,特殊情况会特殊对待。他不会以此为惟一的依据,对那些没有财产的特困老人会无条件接收的。
他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贪图老人那点财产,只不过是为了多少回笼一些资金,用于改善老人生活。仅靠自己手里的资金坐吃山空恐怕维持不了几年。
即便是古董店、饭店的收入不菲,运转天使基金和养老院还是有些吃力。
所有的工程终于完工了,已达到入住条件。
陆明通过走访,得知大多数孤寡老人愿意进入养老院。于是在他和水玉洁等人的帮助下,第一批六十多位老人入住养老院。
为了保证老人们在这里生活的幸福,陆明专门参观了城里几个大的福利院,借鉴人家的管理模式。他自任院长,并聘请了厨师和服务员,吃喝拉撒睡均有专人负责。
第一天,他让大厨炖了鱼和肉。老人们多数经常见不到荤腥,饱饱地吃了一顿。很多老人露出了平日难得一见的笑容。
住在宽敞明亮的房间里,舒舒服服的,一日三餐不用愁,老人们十分满意。
有些老人聊天的时候,说起现在的生活无疑进入了天堂一般。
陆明照例每天要到每个房间走一走,嘘寒问暖,及时了解老人们的心理状况和需求,以便使自己的工作更加完善。
几天过去了,老人们过得安然惬意。
陆明问一些老人生活的怎么样,老人们均说比有儿有女的生活的还幸福。
一张张干瘪的面容之上洋溢着舒心的笑意,尽管皱纹看起来比老树皮还要粗糙,但是陆明却感到那笑容是那么的亲切。
老人们没有过多的话语,寥寥几句就代表了他们最真心的感受。那望向陆明的一双双眼睛,是父母看着儿子一样的目光,充满了慈爱。
这期间,有亲属来看望老人们,见到这里良好的环境,听老人讲生活的舒适,纷纷对养老院大加赞赏。经过他们的口口相传,养老院的种种好处在周边传得沸沸扬扬。
电视台记者来了,专门对这个民办养老院进行了采访,并制作了专题节目。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很大。
本来陆明是不肯录制节目的,他不想出风头再次引人注目。但是听记者说这样可以号召更多人关爱老人,就欣然答应了。如果真的能够引起社会的热烈响应,即使牺牲一些个人利益也无所谓。
最令陆明欣慰的是,电视节目播出不久后,有人打来电话,愿意为养老院捐款。虽然钱不是很多,但意义重大。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更多的人投入其中,才能让更多的困苦老人老有所养。
春暖花开时节,草木泛绿,一片生机勃勃。残冬渐渐远去。
对这些老人来说,这个明媚的春天仿佛迎来了他们人生的又一个春天。
老人的起居、饮食、娱乐等等陆明考虑的非常细,尽量让老人每一天过得充实而快乐。
每天的菜谱是他请教老人们后精心制订的,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偏重于养生。
他还购买了象棋、麻将、乐器等娱乐设施,同时还组建了一支老人秧歌队。让他们多参加一些活动可愉悦身心,保养身体,另一方面也可减少医疗支出。
院内空地上全部栽种了花草,蔬菜,既美化了环境又可提供充足的放心蔬菜。在一处供老人休息的地方,架了葡萄秧和几种瓜类长廊,等葡萄和瓜爬满架的时候可乘凉,同时又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最令人注目的是,秧歌队不断扩大,每到晚上老人们自发的来到广场上扭起来。
老人们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这事又被电视台播出,不知令多少老人羡慕。
这天下午,陆明刚刚从县城回来,有两名丁村的村干部来找他。
他们说,丁村有一个孤寡老人,脾气古怪,生活困难。为此事村里操了很多心,请陆明务必帮忙劝他来此。
陆明想起来,当时去过那个老头家,老人执意不肯来。脾气似乎是有点怪。自己这养老院不知有多少人想来呢,居然有这么一位“爷”要等自己亲自去请,亏这两个村干部想的出。想归想,陆明却不能对此不屑一顾,谁叫自己做的就是这样的事呢。
两人见陆明没有说话,以为他不愿意,急忙说村里可以出钱。
陆明摆摆手,说这事得人家自愿来,能不能请来只能试试。
二人大喜,不容耽搁,一边一个架着陆明拉起他的胳膊起身就走,仿佛怕他反悔似的。
陆明只好开着车子去了丁村。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