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1章 半路截胡
蜀使觐见的礼仪很繁琐,大部分是无用的废话。外交工作嘛,官话套话很多,正经事儿,都是私下进行。不过,蜀使把蒋魁的尸首送给大齐,还是让许多人的态度大为改观。
整个觐见过程持续了一个多时辰。尔后,承宣使宋铮送唐、薛二人到驿馆歇息。接下來,宋铮还要会同礼部,就齐蜀榷场诸事,展开最后商谈。宋铮使蜀时,虽然与蜀帝达成了诸多协议,但要经小皇帝逄瑛和太后黄娇同意后,才能付诸实施。
宋铮离开太极殿后,逄瑛向钱满柜轻轻点了点头。钱满柜上前两步,清了清嗓子,正欲宣布退朝,却见御史汪昭庚站了出來。钱满柜的话含在嘴里,只好又吞了下去。
“汪卿家有何事?”逄通也只好耐住性子。
“臣奏请陛下,为元帅韩忠昭雪。”汪昭庚朗声道,接着把一个奏本举过了头顶。
接着道:“十年前,大齐元帅韩忠,因蜀关兵败入狱。传元帅元帅处事不密,致我军攻蜀计划外泄。更有传韩忠私通西蜀者。韩忠也因此入狱,最后死于狱中。时人皆以为冤。其后十年彰,民间传元帅忠名,至今不衰。两年前皇城司副都统蒋魁外逃蜀国,即有传言,向蜀国泄露情报者,即为蒋魁。今蒋魁尸首送回,正是复查韩忠案之时。臣奏请吾皇,着德高望重之士,会刑部复查韩忠案,以正其名!”
逄瑛面沉如水。只有钱满柜看到,在汪昭庚刚刚开口的时候,小皇帝的双手猛地攥了一下。而随着逄通的叙说,皇帝的手愈发攥得紧了,直到关节发白。
对于皇帝为何震怒,钱满柜心里也明白。韩忠的案子不是不能平反,事实上,逄瑛也想为韩忠平反。然而,这件事必须由皇帝亲口提出來,或者由皇帝示意某位官员提出來,然后水道渠成地进行平反。
眼下,为韩忠平反可是一件大功劳。逄瑛明年就将正式秉政,由其提起这件事,可以起到收拢人心的作用。要知道,韩忠尽管死了十年,但在军中影响依然巨大,许多将领都是出自韩忠门下,而且现在都在职。
本來,小皇帝想等蜀国使节走了,便提起这件事,并让自己看重的宋铮或者其他人,主导韩忠平反案。韩忠案查清了,负责查案的人也可由此得到晋升,而一些涉案的老旧势力,即可得到清洗。由此一來,小皇帝掌握军政就容易一些了。
逄瑛沒想到的是,自己打算得挺好,却在今天被人截胡了,怎能不生气?事实上,宋铮也是这样打算的,他从蒋魁手里拿到了直接的证据。
在去年底今年初之时,王爷逄桧刚死之时,曾有人上本请求为韩忠平反,不过小皇帝沒有回应,只是示意自己知道了,亦非惩罚上本之人。由此,朝中许多人也知道小皇帝的心意,便沒有人再说这件事。
言事御史汪昭庚不知脑子抽了什么风,抑或是受人指使,偏偏在蜀使刚刚觐见完毕,便立即提出了这件事,逄瑛心中的怒气可想而知。
汪昭庚说完,小皇帝示意钱满柜把奏折呈上來,借着翻看奏折,掩饰着自己愤怒。
足足过了一炷香的时间,逄瑛终于恢复了平静,淡淡地道,“汪御史奏折写得很漂亮,既然你提请这件事,想必对韩忠案仔细研读过,那你说说,韩忠案是如何发生的?为其平反可有实据?”
“所谓韩忠私通西蜀案,民间皆以为冤枉。而此案详情,亦众说纷纭。罪魁祸首为蒋魁,即是传说之一。臣为言事御史,不得不提醒陛下察之。至于实据,蒋魁尸首即是也。当然,要彻查此案,当有德高望重之人会同三法司及御史,详加查察,定可水落石出。”
汪昭庚干的就是嘴皮子的差事,把小皇帝的话堵了回去:我是言事御史,有风闻奏事之权,也有建议权,至于怎么干,让谁干,你是皇帝,你说了算。
逄瑛沉默了片刻,转头道,“老国公,此事你怎么看?”
逄通站了出來,两手一拱,“一切惟圣意是裁。”他是何等人,不接这个碴。
“董卿家,你是刑部尚书,你怎么看?当不当立时复查韩忠案?”小皇帝把“立时”二字咬得很重。
董兰成本來不想掺乎这件事,最少现在不掺和。可被皇帝点了名,他又是刑部尚书,避不开,不好不答。只见他略顿了片刻后,回禀道,“韩忠案干系重大,牵连甚广,一切以稳妥慎重为佳。”
“是啊,干系重大,慎重稳妥。”逄瑛重复了两句,抬头朗声道,“除了汪御史外,谁还要复查韩忠案?”
在朝堂上的都是人精,皆看出了皇帝的意思,谁还愿意去触霉头?汪昭庚看了一眼逄通,只见其低眉垂目,两手抱笏,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不禁暗自叫苦。
逄瑛轻哼一声道,“汪御史刚才所言,好像全天下都在为韩忠叫屈。可眼下,除了汪御史外,无一人提议复查韩忠案。可见汪御史所言,并非事实啊。”
汪昭庚跪在地上,心里直骂娘,可又无可奈何。皇帝威权日重,虽然在一些小事上浑不在意,但在大事上从來不含糊。现在牵扯到韩忠的大案,沒有一个人愿意为逆皇帝的意思行事。
此时,郭兴嘉站了出來,“启禀圣上,自今年初一來,军中因追查空饷问題,变动巨大,人员调整频繁。不久前,又复查当年蜀关饷银案,至今仍无眉目。而近期江宁城又发生开宝钱庄案,一时众说纷纭。现在蜀使刚至江宁,汪御史便提请复查韩忠案,似乎不妥。特别是韩忠案涉及军中,牵连甚广,现在就复查,会引起新一轮波动。是故臣提议,不妨等一等。蜀使返程后,或者蜀关饷银案有了结果,再议韩忠案亦为不迟。”
“郭大人之议,为老成持重之言,臣附议。”董兰成立即回禀道。
“郭大人所言极是,臣附议!”御史头领----监察御史朱芝华亦奏道。
“臣附议!”“臣附议!”各个大佬都站了出來。
最后,随着国公逄通的一声“附议”,此事算是敲定了。
逄瑛向下面扫视了一眼,见所有人都低下头去,便站了起來,甩了一下袖子,向殿后走去。
“退朝!”钱满柜朗声宣了一句,便紧随而去。
皇帝一走,各位朝臣便纷纷议论起來。逄通则一句话也沒说,转头向殿外走去,旁边的人自然闪开道路,让逄通先走。
------------
“啪!”西斋之内,一个茶壶应声而碎,吓得钱满柜一哆嗦,不敢吱声,心里却在默念道:本月第十一个。
逄瑛脾气不小,一生气或者不顺心就爱摔东西,不是茶杯就是茶壶,或者镇纸、砚台之类的,基本上就逮住啥摔啥。其中以茶杯和茶壶最多,这玩意摔到地上十分清脆,比别的东西响声大,所以最容易成为逄瑛的泄愤目标。所幸逄瑛对东西要求不高,所摔的东西不是特别名贵的那种。否则,以逄瑛平均每天摔一次东西的速度,还真要花不少银子。
摔完东西,逄瑛就坐在几案后面生闷气,至于汪昭庚的那份奏折,在摔茶壶之前,已经被撕得粉碎。
钱满柜不敢这个时候收拾,否则逄瑛会更加生气。过了大约盏茶的工夫,钱满柜方轻咳了一声,门外的小太监得到信号,轻声地踏进殿内,把地面打扫干净。
钱满柜的那一声轻咳,即是向门外发信号,亦是劝解小皇帝的开始。
“圣上,您沒必要生这么大气。”钱满柜将几案上的碎纸片一点点捏起,“那汪昭庚就是个二杆子,满朝的文武都知道你的心意,就是他胡言乱语。圣上何必跟他一般见识?”
钱满柜一边说一边观察逄瑛的脸色,“其实绝大部分大臣,都是明事理的人。这不,圣上随口问了两句,大臣们都随着圣上说话了。”
逄瑛的气儿顺了一些,“你说,这汪昭庚是不是故意的?”
“这个奴婢可不敢乱说,万一说错了,岂不是蒙蔽圣听。”
“但说无妨。”
“哦,要说有意么,又不像。汪昭庚本來就是言事御史,有些提议也正常。要说无意么,他好像也沒和圣上硬顶,也算明点事理。”
“啥话都让你说了,等于白说。”逄瑛沒好气儿地道,静等了片刻,逄瑛又念叨起來,像是自言自语,“我总觉得他好像另有所指,选德高望重的人主导平反案?哼,这德高望重的人又有几个?都知道为韩忠平反是大功劳,都想咬上一口。这汪昭庚说不定就是个马前卒,派出來试探朕的口风。”
钱满柜不敢再说话了,只是低头整理着被弄乱的几案。他心里清楚,逄瑛的思想越來越成熟,很少只看表面现象了。毕竟从小就被黄元度教导着看奏折,又经历过这么多年临事,经验自然是越來越丰富。
小皇帝不再小,也不再容易被忽悠了。
宋铮是晚些时候得知朝堂上发生的事,也气愤不已。如此一件大好事,只因时机不对,竟然被搅黄了。
整个觐见过程持续了一个多时辰。尔后,承宣使宋铮送唐、薛二人到驿馆歇息。接下來,宋铮还要会同礼部,就齐蜀榷场诸事,展开最后商谈。宋铮使蜀时,虽然与蜀帝达成了诸多协议,但要经小皇帝逄瑛和太后黄娇同意后,才能付诸实施。
宋铮离开太极殿后,逄瑛向钱满柜轻轻点了点头。钱满柜上前两步,清了清嗓子,正欲宣布退朝,却见御史汪昭庚站了出來。钱满柜的话含在嘴里,只好又吞了下去。
“汪卿家有何事?”逄通也只好耐住性子。
“臣奏请陛下,为元帅韩忠昭雪。”汪昭庚朗声道,接着把一个奏本举过了头顶。
接着道:“十年前,大齐元帅韩忠,因蜀关兵败入狱。传元帅元帅处事不密,致我军攻蜀计划外泄。更有传韩忠私通西蜀者。韩忠也因此入狱,最后死于狱中。时人皆以为冤。其后十年彰,民间传元帅忠名,至今不衰。两年前皇城司副都统蒋魁外逃蜀国,即有传言,向蜀国泄露情报者,即为蒋魁。今蒋魁尸首送回,正是复查韩忠案之时。臣奏请吾皇,着德高望重之士,会刑部复查韩忠案,以正其名!”
逄瑛面沉如水。只有钱满柜看到,在汪昭庚刚刚开口的时候,小皇帝的双手猛地攥了一下。而随着逄通的叙说,皇帝的手愈发攥得紧了,直到关节发白。
对于皇帝为何震怒,钱满柜心里也明白。韩忠的案子不是不能平反,事实上,逄瑛也想为韩忠平反。然而,这件事必须由皇帝亲口提出來,或者由皇帝示意某位官员提出來,然后水道渠成地进行平反。
眼下,为韩忠平反可是一件大功劳。逄瑛明年就将正式秉政,由其提起这件事,可以起到收拢人心的作用。要知道,韩忠尽管死了十年,但在军中影响依然巨大,许多将领都是出自韩忠门下,而且现在都在职。
本來,小皇帝想等蜀国使节走了,便提起这件事,并让自己看重的宋铮或者其他人,主导韩忠平反案。韩忠案查清了,负责查案的人也可由此得到晋升,而一些涉案的老旧势力,即可得到清洗。由此一來,小皇帝掌握军政就容易一些了。
逄瑛沒想到的是,自己打算得挺好,却在今天被人截胡了,怎能不生气?事实上,宋铮也是这样打算的,他从蒋魁手里拿到了直接的证据。
在去年底今年初之时,王爷逄桧刚死之时,曾有人上本请求为韩忠平反,不过小皇帝沒有回应,只是示意自己知道了,亦非惩罚上本之人。由此,朝中许多人也知道小皇帝的心意,便沒有人再说这件事。
言事御史汪昭庚不知脑子抽了什么风,抑或是受人指使,偏偏在蜀使刚刚觐见完毕,便立即提出了这件事,逄瑛心中的怒气可想而知。
汪昭庚说完,小皇帝示意钱满柜把奏折呈上來,借着翻看奏折,掩饰着自己愤怒。
足足过了一炷香的时间,逄瑛终于恢复了平静,淡淡地道,“汪御史奏折写得很漂亮,既然你提请这件事,想必对韩忠案仔细研读过,那你说说,韩忠案是如何发生的?为其平反可有实据?”
“所谓韩忠私通西蜀案,民间皆以为冤枉。而此案详情,亦众说纷纭。罪魁祸首为蒋魁,即是传说之一。臣为言事御史,不得不提醒陛下察之。至于实据,蒋魁尸首即是也。当然,要彻查此案,当有德高望重之人会同三法司及御史,详加查察,定可水落石出。”
汪昭庚干的就是嘴皮子的差事,把小皇帝的话堵了回去:我是言事御史,有风闻奏事之权,也有建议权,至于怎么干,让谁干,你是皇帝,你说了算。
逄瑛沉默了片刻,转头道,“老国公,此事你怎么看?”
逄通站了出來,两手一拱,“一切惟圣意是裁。”他是何等人,不接这个碴。
“董卿家,你是刑部尚书,你怎么看?当不当立时复查韩忠案?”小皇帝把“立时”二字咬得很重。
董兰成本來不想掺乎这件事,最少现在不掺和。可被皇帝点了名,他又是刑部尚书,避不开,不好不答。只见他略顿了片刻后,回禀道,“韩忠案干系重大,牵连甚广,一切以稳妥慎重为佳。”
“是啊,干系重大,慎重稳妥。”逄瑛重复了两句,抬头朗声道,“除了汪御史外,谁还要复查韩忠案?”
在朝堂上的都是人精,皆看出了皇帝的意思,谁还愿意去触霉头?汪昭庚看了一眼逄通,只见其低眉垂目,两手抱笏,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不禁暗自叫苦。
逄瑛轻哼一声道,“汪御史刚才所言,好像全天下都在为韩忠叫屈。可眼下,除了汪御史外,无一人提议复查韩忠案。可见汪御史所言,并非事实啊。”
汪昭庚跪在地上,心里直骂娘,可又无可奈何。皇帝威权日重,虽然在一些小事上浑不在意,但在大事上从來不含糊。现在牵扯到韩忠的大案,沒有一个人愿意为逆皇帝的意思行事。
此时,郭兴嘉站了出來,“启禀圣上,自今年初一來,军中因追查空饷问題,变动巨大,人员调整频繁。不久前,又复查当年蜀关饷银案,至今仍无眉目。而近期江宁城又发生开宝钱庄案,一时众说纷纭。现在蜀使刚至江宁,汪御史便提请复查韩忠案,似乎不妥。特别是韩忠案涉及军中,牵连甚广,现在就复查,会引起新一轮波动。是故臣提议,不妨等一等。蜀使返程后,或者蜀关饷银案有了结果,再议韩忠案亦为不迟。”
“郭大人之议,为老成持重之言,臣附议。”董兰成立即回禀道。
“郭大人所言极是,臣附议!”御史头领----监察御史朱芝华亦奏道。
“臣附议!”“臣附议!”各个大佬都站了出來。
最后,随着国公逄通的一声“附议”,此事算是敲定了。
逄瑛向下面扫视了一眼,见所有人都低下头去,便站了起來,甩了一下袖子,向殿后走去。
“退朝!”钱满柜朗声宣了一句,便紧随而去。
皇帝一走,各位朝臣便纷纷议论起來。逄通则一句话也沒说,转头向殿外走去,旁边的人自然闪开道路,让逄通先走。
------------
“啪!”西斋之内,一个茶壶应声而碎,吓得钱满柜一哆嗦,不敢吱声,心里却在默念道:本月第十一个。
逄瑛脾气不小,一生气或者不顺心就爱摔东西,不是茶杯就是茶壶,或者镇纸、砚台之类的,基本上就逮住啥摔啥。其中以茶杯和茶壶最多,这玩意摔到地上十分清脆,比别的东西响声大,所以最容易成为逄瑛的泄愤目标。所幸逄瑛对东西要求不高,所摔的东西不是特别名贵的那种。否则,以逄瑛平均每天摔一次东西的速度,还真要花不少银子。
摔完东西,逄瑛就坐在几案后面生闷气,至于汪昭庚的那份奏折,在摔茶壶之前,已经被撕得粉碎。
钱满柜不敢这个时候收拾,否则逄瑛会更加生气。过了大约盏茶的工夫,钱满柜方轻咳了一声,门外的小太监得到信号,轻声地踏进殿内,把地面打扫干净。
钱满柜的那一声轻咳,即是向门外发信号,亦是劝解小皇帝的开始。
“圣上,您沒必要生这么大气。”钱满柜将几案上的碎纸片一点点捏起,“那汪昭庚就是个二杆子,满朝的文武都知道你的心意,就是他胡言乱语。圣上何必跟他一般见识?”
钱满柜一边说一边观察逄瑛的脸色,“其实绝大部分大臣,都是明事理的人。这不,圣上随口问了两句,大臣们都随着圣上说话了。”
逄瑛的气儿顺了一些,“你说,这汪昭庚是不是故意的?”
“这个奴婢可不敢乱说,万一说错了,岂不是蒙蔽圣听。”
“但说无妨。”
“哦,要说有意么,又不像。汪昭庚本來就是言事御史,有些提议也正常。要说无意么,他好像也沒和圣上硬顶,也算明点事理。”
“啥话都让你说了,等于白说。”逄瑛沒好气儿地道,静等了片刻,逄瑛又念叨起來,像是自言自语,“我总觉得他好像另有所指,选德高望重的人主导平反案?哼,这德高望重的人又有几个?都知道为韩忠平反是大功劳,都想咬上一口。这汪昭庚说不定就是个马前卒,派出來试探朕的口风。”
钱满柜不敢再说话了,只是低头整理着被弄乱的几案。他心里清楚,逄瑛的思想越來越成熟,很少只看表面现象了。毕竟从小就被黄元度教导着看奏折,又经历过这么多年临事,经验自然是越來越丰富。
小皇帝不再小,也不再容易被忽悠了。
宋铮是晚些时候得知朝堂上发生的事,也气愤不已。如此一件大好事,只因时机不对,竟然被搅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