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93,骚包风流
说它不靠谱。大概也是因为沒有具体的年代和人物。一切就像是哄小孩儿随口编造的民间故事。
安然还就这个传说和吴泽荣一起查阅过相关的书籍。但由于津源本身就是个小地方。悬挂彩鱼旗的传说也只限于津源本地。半点沒有传播到周边的城市去。再加上他们所有查到的资料也比较有限。所以。在书本上沒有找到传说演变的过程和具体的來源。
这项针对彩鱼旗研究。也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不过。安然和吴泽荣私下里琢磨。这是不是与图腾崇拜什么的有一些关系。一步步演变到了后來就变成了彩鱼旗。
不管彩鱼旗产生的根源到底为何。反正他们作为游客也就是看一个热闹。
安然在书看时。据说原本的鱼旗都是布制的。百姓人家日子过得节省。过年的时候从三十挂到正月十五。挂足半个月再拿下來。仔仔细细的清洗了。折叠好了收起來。到了第二年的时候还可以继续用。
这些鱼旗在早些年的时候。各家各户都可以自制。过去的人们都是手工生活。很多东西都靠diy。衣服啊。被褥啊。谁家老太太小媳妇的针线笸箩里都有点碎布头。第一时间更新自制鱼旗正好可以消化那些无处可用的碎布头。同时也充分的发挥了民间艺术的创造性。图案夸张。色彩大胆。非常抢眼漂亮。可以说彩鱼旗就是津源女人们所创作的艺术作品。
当然。也有家里闲钱的人家。不耐烦去拼布头。直接去买现成的鱼旗。更有心灵手巧的媳妇姑娘们利用闲时缝制许多花色亮眼的彩鱼旗一起攒到年根底下卖。可以换些零用钱买花戴。
而到了现代。尤其是近些年。动手自制手工活的人是越來越少了。人们再也懒得在这方面浪费时间和精力。自然也体会不到那种生活创作的乐趣。到时候直接到市面上买现成的即可。
又由于大概出于环保或是制作方便方面。以及制作成本的考虑。现在市面上所卖的彩鱼旗不再是碎布拼的。而是由彩纸印的。颜色自然很鲜亮。但不禁折损。好在价格便宜。过年的时候挂上半个月。到了正月十五摘下來时。其实经过风吹雪打的。也折腾得差不多了。沒多少再利用价值。大多数人家都是一丢了之。让这些纸制的彩鱼旗进入下一个循环利用。
其实安然觉得这样的制作看似环保。细想起來反倒不如做成布制的。可以反复利用。不制造工业废料。反而更加的环保。
看似方便。其实后患无穷。
不过。这些事她一个外地游客想当然是说了不算的。也就是发发感慨。看看热闹。
再有一个缺点就是。当人们不再动手制作和创作独属于自家的鱼旗。而统一在市面购买之后。这些彩鱼旗的图案开始变得千篇一律。万家一面起來。变得统一而制式。缺少了人们手工制作时所呈现出來的那种原生的生机和活泼。
说是这么说。不过。这东西也就是本地内行人看。对安然他们这些外地游客來说。其实这一风俗本身就十分之新鲜。
安然以前也就是在那些旅游手册里见人提过那么一两笔。津源不是什么旅游胜地。针对于此地风景的介绍本就不多。提到这一风俗的更是寥寥无几。亲眼看到彩鱼旗。她这也是第一次。若问她真正的感觉如何。总的來说。还是挺有意思的。
本地民居基本可为分两种。。这是安然这个外行人为了方便记忆所做的不专业分类。一种是传统的老式民居。一种是现代改良式的民居。
老式民居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房龄在几十甚至上百年以上的老房子。更多更快章节请到。居住过几代人。绝大多数都是平房。
改良式新式民居则多为本地人近些年手里有了活钱。在宅基地上翻盖的二层三层小楼。生活富裕了。但老百姓还真沒哪个特意请什么设计师对家里住宅进行设计。只是想怎么盖就怎么盖。全是凭心情。觉着怎么顺眼怎么來。虽然起了楼。但祖辈传下來的老习惯和审美观还是留存在骨子里。所有这些新式改良民居无论是无部形式。还一些细节还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津源本地民居的一些鲜明的特点。
本地居民的特点之一就是高院墙。大门楼。说是门楼。大概应该叫门斗。不论有钱沒钱。一水的铁门。刷着红漆或是黑漆。有些人家还很拉风的在门上装饰着瑞兽所衔的门环。哪怕有些门扇因着年代带过久远。门上的漆都掉光了。锈迹斑斑。瑞兽也半残。但仍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味。
门斗是那种老式的。带起脊的。四角微翘。平常人家用灰瓦。有些來历的人家。或是新式改良民居用彩色的琉璃瓦。就显得更加的骚包风流。
赵小胖就很喜欢这种风格。在这位同学的印象里地主家大院就应该是这样气派。大门楼。第一时间更新高院墙。前后院再弄他几条大狼狗。那叫一个牛逼。
姜成卓就嘲笑他。也就这么点追求。这么点档次。这么点出息了。恨不能把钱都顶脑门上。生怕别人不知道你有钱似的。知不知道什么叫低调的奢华。你那纯属暴发户的派头。
不管是地主家大院。还暴发户之家。作为一个沒什么高级追求的老百姓。安然觉得她也挺喜欢这种建筑风格的。看着舒服。尤其是对一个天生的悲观主义者兼蜗牛星人來说。别的不说。单说这高高的大院墙。看着就心里踏实。有安全感。
这样气派的门斗之下挂上五红六绿的挂笺。大红的春联和福字。再挂上几串长长的。颜色艳丽非常随风飘动的彩鱼旗。实在是热闹到了十分。别看仅仅只是多了几串鱼旗。但有它们和沒它们对气氛的影响还真是挺大。看起來就多了不少的年味。看着就喜庆。
安然个人觉得。单冲着这些平时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彩鱼旗。这一趟津源之旅就已经值了回票。毕竟。鱼旗这东西是津源所独有不说。而且也只能在过年的时候看到。平时你是想花钱买也看不到。
虽然现在要买彩鱼旗可以能是有点晚了。估计就跟春联似的。家家户户的别该买的都买了。第一时间更新就连该贴的也都贴了。谁都知道这类东西的时间性是有多强。进货的时候都是小心算计着。生怕卖不干净砸在手里压钱。但也正因为这东西的时间性强。有一些摊主也因为各种原因到底沒有出清货底。总会剩下一些。趁着赶在正月十五之前。搭着其他年货类的东西便宜出清。
所以。也不是沒有一点可能买到两串的。安然决定。如果遇到了一定买几串带回去当纪念品。
想是这么想。但她还是抱着万一买不着的念头的。所以。为了提前弥补心里的遗憾。就拿起相机对着看着顺眼的鱼旗一阵的猛拍。
安国庆和李彩凤的审美跟赵小胖差不多。看着本地的居民就觉得顺眼。暴发不暴发的他们倒不在意。就是觉得这房子看着就敞亮。只怕住着也透快舒服。对那一串串随风飘扬的彩鱼旗也觉得热闹。由着女儿给他们与那些房子鱼旗來來回回的卡嚓卡嚓。
别看姜成卓似乎对地主家大院风的民居不那么感兴趣。其实大伙都知道他为什么不感兴趣。那原因闭着眼睛用脚都能想明白。还不是因为要花钱嘛。你要白送他。你看看他还说什么。百分百乐得屁颠屁颠。
公鸡兄尤其喜欢那一串串象征着丰足富裕之意的彩鱼旗。喜欢的理由也很简单。这位奸商说了。“看着就吉利喜庆。”
众人对他的话都齐齐沉默。不予置评。谁还不知道他啊。但凡是跟银子沾边的事。就沒他不喜欢的。说來说去。这位奸商最爱还是钱。
照例。凡是跟钱挨边的东西。公鸡兄都很有兴趣与它们好好的合上几回影。不过。人家钱串子同学也不是见着鱼旗。沒有一点挑拣的余地。选择的过程就乱合影的。正相反。他还是挺有标准的。
这位先生的标准说起來也简单。
那就是鱼旗串得越长。挂得越多。他就越兴奋。越有合影的**。
一开始。他们遇到一个挂了四串。每串十条的。公鸡兄便很开心的吆喝着家庭摄影师。他的安妹妹。赶紧的。给他和这些大串的鱼旗们來一张。
再走了一会儿。又看到一家门楼下挂了个八串。也是每串十条的。他又兴奋了。再喊他的安妹妹。赶紧的。给他和这些大串的鱼旗们來一张。
也是仗着这位同学数学好。他那位心眼和脑筋都转得慢的安妹妹才刚一打眼。还沒顾得上数这家挂了多串鱼旗。每串有多少条呢。人家公鸡兄已经先报出了数了。
到后來。见着了那挂了好些串的人家。安大摄影师都不用公鸡兄招呼了。直接举了相机就道。“赶紧的。走过去站好。”
安然还就这个传说和吴泽荣一起查阅过相关的书籍。但由于津源本身就是个小地方。悬挂彩鱼旗的传说也只限于津源本地。半点沒有传播到周边的城市去。再加上他们所有查到的资料也比较有限。所以。在书本上沒有找到传说演变的过程和具体的來源。
这项针对彩鱼旗研究。也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不过。安然和吴泽荣私下里琢磨。这是不是与图腾崇拜什么的有一些关系。一步步演变到了后來就变成了彩鱼旗。
不管彩鱼旗产生的根源到底为何。反正他们作为游客也就是看一个热闹。
安然在书看时。据说原本的鱼旗都是布制的。百姓人家日子过得节省。过年的时候从三十挂到正月十五。挂足半个月再拿下來。仔仔细细的清洗了。折叠好了收起來。到了第二年的时候还可以继续用。
这些鱼旗在早些年的时候。各家各户都可以自制。过去的人们都是手工生活。很多东西都靠diy。衣服啊。被褥啊。谁家老太太小媳妇的针线笸箩里都有点碎布头。第一时间更新自制鱼旗正好可以消化那些无处可用的碎布头。同时也充分的发挥了民间艺术的创造性。图案夸张。色彩大胆。非常抢眼漂亮。可以说彩鱼旗就是津源女人们所创作的艺术作品。
当然。也有家里闲钱的人家。不耐烦去拼布头。直接去买现成的鱼旗。更有心灵手巧的媳妇姑娘们利用闲时缝制许多花色亮眼的彩鱼旗一起攒到年根底下卖。可以换些零用钱买花戴。
而到了现代。尤其是近些年。动手自制手工活的人是越來越少了。人们再也懒得在这方面浪费时间和精力。自然也体会不到那种生活创作的乐趣。到时候直接到市面上买现成的即可。
又由于大概出于环保或是制作方便方面。以及制作成本的考虑。现在市面上所卖的彩鱼旗不再是碎布拼的。而是由彩纸印的。颜色自然很鲜亮。但不禁折损。好在价格便宜。过年的时候挂上半个月。到了正月十五摘下來时。其实经过风吹雪打的。也折腾得差不多了。沒多少再利用价值。大多数人家都是一丢了之。让这些纸制的彩鱼旗进入下一个循环利用。
其实安然觉得这样的制作看似环保。细想起來反倒不如做成布制的。可以反复利用。不制造工业废料。反而更加的环保。
看似方便。其实后患无穷。
不过。这些事她一个外地游客想当然是说了不算的。也就是发发感慨。看看热闹。
再有一个缺点就是。当人们不再动手制作和创作独属于自家的鱼旗。而统一在市面购买之后。这些彩鱼旗的图案开始变得千篇一律。万家一面起來。变得统一而制式。缺少了人们手工制作时所呈现出來的那种原生的生机和活泼。
说是这么说。不过。这东西也就是本地内行人看。对安然他们这些外地游客來说。其实这一风俗本身就十分之新鲜。
安然以前也就是在那些旅游手册里见人提过那么一两笔。津源不是什么旅游胜地。针对于此地风景的介绍本就不多。提到这一风俗的更是寥寥无几。亲眼看到彩鱼旗。她这也是第一次。若问她真正的感觉如何。总的來说。还是挺有意思的。
本地民居基本可为分两种。。这是安然这个外行人为了方便记忆所做的不专业分类。一种是传统的老式民居。一种是现代改良式的民居。
老式民居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房龄在几十甚至上百年以上的老房子。更多更快章节请到。居住过几代人。绝大多数都是平房。
改良式新式民居则多为本地人近些年手里有了活钱。在宅基地上翻盖的二层三层小楼。生活富裕了。但老百姓还真沒哪个特意请什么设计师对家里住宅进行设计。只是想怎么盖就怎么盖。全是凭心情。觉着怎么顺眼怎么來。虽然起了楼。但祖辈传下來的老习惯和审美观还是留存在骨子里。所有这些新式改良民居无论是无部形式。还一些细节还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津源本地民居的一些鲜明的特点。
本地居民的特点之一就是高院墙。大门楼。说是门楼。大概应该叫门斗。不论有钱沒钱。一水的铁门。刷着红漆或是黑漆。有些人家还很拉风的在门上装饰着瑞兽所衔的门环。哪怕有些门扇因着年代带过久远。门上的漆都掉光了。锈迹斑斑。瑞兽也半残。但仍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味。
门斗是那种老式的。带起脊的。四角微翘。平常人家用灰瓦。有些來历的人家。或是新式改良民居用彩色的琉璃瓦。就显得更加的骚包风流。
赵小胖就很喜欢这种风格。在这位同学的印象里地主家大院就应该是这样气派。大门楼。第一时间更新高院墙。前后院再弄他几条大狼狗。那叫一个牛逼。
姜成卓就嘲笑他。也就这么点追求。这么点档次。这么点出息了。恨不能把钱都顶脑门上。生怕别人不知道你有钱似的。知不知道什么叫低调的奢华。你那纯属暴发户的派头。
不管是地主家大院。还暴发户之家。作为一个沒什么高级追求的老百姓。安然觉得她也挺喜欢这种建筑风格的。看着舒服。尤其是对一个天生的悲观主义者兼蜗牛星人來说。别的不说。单说这高高的大院墙。看着就心里踏实。有安全感。
这样气派的门斗之下挂上五红六绿的挂笺。大红的春联和福字。再挂上几串长长的。颜色艳丽非常随风飘动的彩鱼旗。实在是热闹到了十分。别看仅仅只是多了几串鱼旗。但有它们和沒它们对气氛的影响还真是挺大。看起來就多了不少的年味。看着就喜庆。
安然个人觉得。单冲着这些平时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彩鱼旗。这一趟津源之旅就已经值了回票。毕竟。鱼旗这东西是津源所独有不说。而且也只能在过年的时候看到。平时你是想花钱买也看不到。
虽然现在要买彩鱼旗可以能是有点晚了。估计就跟春联似的。家家户户的别该买的都买了。第一时间更新就连该贴的也都贴了。谁都知道这类东西的时间性是有多强。进货的时候都是小心算计着。生怕卖不干净砸在手里压钱。但也正因为这东西的时间性强。有一些摊主也因为各种原因到底沒有出清货底。总会剩下一些。趁着赶在正月十五之前。搭着其他年货类的东西便宜出清。
所以。也不是沒有一点可能买到两串的。安然决定。如果遇到了一定买几串带回去当纪念品。
想是这么想。但她还是抱着万一买不着的念头的。所以。为了提前弥补心里的遗憾。就拿起相机对着看着顺眼的鱼旗一阵的猛拍。
安国庆和李彩凤的审美跟赵小胖差不多。看着本地的居民就觉得顺眼。暴发不暴发的他们倒不在意。就是觉得这房子看着就敞亮。只怕住着也透快舒服。对那一串串随风飘扬的彩鱼旗也觉得热闹。由着女儿给他们与那些房子鱼旗來來回回的卡嚓卡嚓。
别看姜成卓似乎对地主家大院风的民居不那么感兴趣。其实大伙都知道他为什么不感兴趣。那原因闭着眼睛用脚都能想明白。还不是因为要花钱嘛。你要白送他。你看看他还说什么。百分百乐得屁颠屁颠。
公鸡兄尤其喜欢那一串串象征着丰足富裕之意的彩鱼旗。喜欢的理由也很简单。这位奸商说了。“看着就吉利喜庆。”
众人对他的话都齐齐沉默。不予置评。谁还不知道他啊。但凡是跟银子沾边的事。就沒他不喜欢的。说來说去。这位奸商最爱还是钱。
照例。凡是跟钱挨边的东西。公鸡兄都很有兴趣与它们好好的合上几回影。不过。人家钱串子同学也不是见着鱼旗。沒有一点挑拣的余地。选择的过程就乱合影的。正相反。他还是挺有标准的。
这位先生的标准说起來也简单。
那就是鱼旗串得越长。挂得越多。他就越兴奋。越有合影的**。
一开始。他们遇到一个挂了四串。每串十条的。公鸡兄便很开心的吆喝着家庭摄影师。他的安妹妹。赶紧的。给他和这些大串的鱼旗们來一张。
再走了一会儿。又看到一家门楼下挂了个八串。也是每串十条的。他又兴奋了。再喊他的安妹妹。赶紧的。给他和这些大串的鱼旗们來一张。
也是仗着这位同学数学好。他那位心眼和脑筋都转得慢的安妹妹才刚一打眼。还沒顾得上数这家挂了多串鱼旗。每串有多少条呢。人家公鸡兄已经先报出了数了。
到后來。见着了那挂了好些串的人家。安大摄影师都不用公鸡兄招呼了。直接举了相机就道。“赶紧的。走过去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