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文化扩张(六)
相比于顺天府的百废俱兴,明朝可谓是四处受敌,到处都是一头包。虽然盘踞在东北的朱高煦承认了建文帝的正统,并接受辽王的封号,不过还是个军阀,无时无刻不在积极备战。
至于蒙古各部,地外辽东的朵颜三卫部倾向于汉王,时常兴兵进犯永平府和山海关。北元部虽然刚刚垮台,不过新上台的鞑靼首领鬼力赤倾向于府天府,多次兴兵进犯河套和侠甘地区。地处西北的瓦剌部和亦力把里部则不时兴兵进犯哈密等地,北边的边防早就捉襟见肘了。
这些还不是最要命的,要命的是南边。西南的安南国闹独立也就算了,居然勾结广西和云南的土司,公然北侵。朝廷自然不会容忍这些跳梁小丑,所以把徐辉祖派任为总兵军,统领二十万征蛮大军负责平定安南。
可问题是,云广和安南一带穷山恶水,明军水土不服,开战之初就多染疫病,战斗力大减。而夷地带民风彪悍,多产俍兵也就算了,安南人还有一种特产,那就是大象。面对来势汹汹的象兵,明军本能地就畏惧,打起仗来更是艰难。
战争打了两个多月,征蛮大军都没能取得决定性的战果,反倒是让朝廷陷入了战争泥潭中无法自拔。由于云广一带山长水远,道路系统很落后,而大批军用物资要运用的难度非常大,总之这场战争拖的时间越久,明朝就越是不利。
虽说安南的叛乱够让朝廷头疼的了,不过更让朝廷寝食难安的是江南的倭患问题。这个问题自明朝建立之初就有了,元末一些起义势力失败之后,与倭人勾结为冦,劫掠沿海,是明初一大祸患。
后来经过朱元璋十数年的努力,才把沿海的倭寇清剿完。不过现在倭寇似乎有死灰复燃之势,因为不久前浙江水师传来急报,说有十几条战船海上被劫,似乎是倭寇所为。听到这个消息,朝廷上下哗然,搞得建文帝连年都过不好。
倭国与中原一衣带水,之间的关系却真是一言难尽。远的不说,就在元朝建立之初,元帝曾对倭国两次用兵,示过海上刮起两场大风,把横行天下、不可一世的蒙元大军吞没。自此,元朝再也不敢贸然发动对倭国的袭击。
第一阵吹走蒙元近万大军的大风发生在农历十月,神不神不知道,总之是十分之诡异。因为北半球的台风多发生于夏秋二季,冬春两季发生台风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而第二阵吹走蒙元数万大军的台风就比较正常,它发生在八月。其实这一次战败,也怪元朝的皇帝不会打海战,居然下令元朝在海军在台风多发的季节发动海战,这不是找死不等日子吗?而倭国人侥幸逃离灭国亡种的命运,认为是这两场大风是上天挽救了倭国,于是乎顶礼膜拜谓之“神风”。
不管怎么说,败了就是败了。元朝两次对倭国用兵,都无功而返,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倭国侥幸战败无敌于天下的蒙元军,他们的气焰更加嚣张,以至于元末明初这段时间里,很多倭寇不停地过海劫掠华夏东南沿海。
另一方面,蒙元折戟的阴影笼罩在明朝皇帝的头上,以至于明太祖在《皇明祖训》中将倭国定为15个“不征之国”之一。
要知道,在明朝初年,东南的倭患闹的比较厉害,那时的倭寇大都是倭国南朝的武士,他们和明太祖朱元璋的宿敌张士诚等人的残余势力勾结,危害比较大!
朱元璋曾多次派使臣到倭国希望能够和足利幕府一统清剿倭寇,均被拒绝。当时倭国将军还放言:你们是大天朝,我这里是小天朝,大天朝之外有小天朝。你不要来管我们。
态度何其嚣张!
不得不说,朱元璋绝对是个睚眦必报的主,当年帮着张士诚对抗老朱的苏松之地的百姓,税收硬是比别处高上数倍。直到建文帝执政时,才改变他爷爷施行了三十多年的重税弊政。
而倭国大将军又是杀使臣,又不管好自家人,让倭寇过海来打劫,朱元璋怎么咽下这口气?不过,正是怕那两场邪门的台风,他轻易不想去撞那个邪,只能用闭关锁国的方式来严堵倭寇入侵,并用十几年的时间把沿海的倭寇都清了一遍。
此时倭乱死灰复燃,不但连正常的朝供贸易受到影响,恐怕连海运都无法正常开展。而现在黄河发生水灾,永平府的军粮还得靠海运来补充,所以海运畅通与否,事关山海关防线的稳固,是刻不容缓的。
为了解决倭寇劫掠的问题,明朝从正月就开始频频开朝会商定对策。而对明朝而言,最首要的问题就是找出这支倭寇的藏身地,才能想办法将之剿灭。可是一向号称无孔不入的锦衣卫被派出去好几千,却没找到倭寇的一丝踪迹,反倒是不久前一个从北平军中叛逃出来的小兵,给朝廷带来了一条震惊的消息:倭寇的基地就在顺天府沿海。
听闻这条消息,朝廷上下愤怒了,各路文官纷纷上书,表示要出兵教训顺天府。好在一些老成的武将们还算头脑清醒,一个“黄河泛滥,大军难以北上”的理由,就把言官们的激情给浇灭了。
事实上,黄河决口的危害往往要比长江等大江决口更甚,因为长江的洪水只是一时的,洪锋一过洪水就退去了,堵住决口就没事了。而黄河由于泥沙淤积而成为地上河,一旦决口,就会在华北平原上形成数百里宽的黄泛区。
在黄泛区内,由于黄河水四处蔓延,带来无数沙石和黄泥,就此变成泥潭沼泽,兵马钱粮根本就无法经过。再加上黄泛区内死尸无数,正是瘟疫的温床,这个时候过黄泛区,无异于自寻死路。
而明军要想真的攻打顺天府,除了从海路运兵北上永平府之外,就只有绕道山西,绕远路不说,军粮也难运,因为山西一带多山路也难行。如此情势下,朝廷还真难以对顺天府用兵。
没法派兵去打,不过各级官员们只得暂时咽下这口气,纷纷掉转枪头,上书请求朝廷出动水师,先将位于顺天府沿海的那个倭寇据点给剿灭了,并借机在永平府集中兵力和粮草,时刻准备对顺天府用兵。
讨论完倭寇的事,接下来另一个更头疼的事就摆到了朝堂上。据那个脱逃的小兵所言,又据锦衣卫驻保定府百户的奏报,已故诚意伯刘基之子刘璟私结顺天府奸党,反迹已显,如何处置此事,成了朝议的焦点。
以齐黄为首的进士党不发一言,因为刘璟不是进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勋贵武臣们也是沉默无语,因为刘基本是一介文人,不是他们一路的,而刘璟只不过是一个伯爵之子,在他们眼中什么也不是。
反倒是帝师方孝孺出列,之乎者也地说了一大通,意思是:刘氏有大功于国,又是天下读书人之楷模,且刘氏忠于朝廷,不可能参与造反,请建文帝不要轻信流言,以免错杀忠良。
刘孝孺的这翻话,还是有些道理的,不过建文帝压根就听不进去。因为顺天府对他而言,已经是一个耻辱和仇恨代称,凡是涉及到其中的人,都被他恨屋及乌了,所以,他心底里早就把刘璟当反贼看了。
而刘璟这老家伙自己跑回到保定府自首,说北上只是探察民情,并不是私奔顺天府。不过,他这话只是越描越黑,反正建文帝不信,并且早就下令锦衣卫把人押解回京受审了,连带地,刘家上下几十口人也被地方官府控制起来,一场大案就要开展。
朝廷那边又是搞风又是搞雨,顺天府境内却是一派安静祥和,此时雪已经化尽,农田上处处能看到绿苗,很多民夫在地里浇水施肥。一条还算平坦的官道上,一支马队疾驰而过,道旁劳作的劳夫见了,大都站起来,脱帽示意,目送队伍远去。
这一队马队以万磊为首,此次东行,就是去大沽口与北上的刘夫人会商开年大计。经过数月的抢工,刘夫人已派人在大沽口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军港,港口上时常有商船出没,从事各种海上走私贸易,刘夫人摇身一变,俨然就是一个海上走私集团的头目。
万磊一行二十几人,看起来人不多,不过随从都是千挑万选的精忠卫,个个长得都很彪悍,就算是被千人队围住,他们也会拼死保护万磊杀出去。而刘夫人也不示弱,带了十几个随从,就出来跟万磊见面。
“刘公子,您要的东西老身给你带来了。”一见面,刘夫人就让手下抬上一个大箱子,一阵刺鼻的气息传来,呛得一旁的赵雪儿直捂鼻子。
万磊打开箱子看了几眼,非常满意,问道:“这么好的樟脑,您是从哪里弄来的?”
“这个你就不用管了,反正咱们干娘有办法。”刘夫人身后一个小女人没好气地说道,万磊看了她一眼,就认出她是蓝月,不过,万磊也懒得跟小女人一般见识,又谈然道:“我再给你们加十门火炮,不过我要请你们帮我一个忙。”
“万公子也有求人的时候,稀奇啊。”刘夫人微微一笑,饶有兴致地看着万磊。
“我想请你们帮忙从明朝那边弄一些人过来。”万磊倒也干脆,先把来意说了。
“弄人?公子不会是看上哪家小姐了吧?”刘夫人笑得更欢了,因为每次万磊有求于她,她都能借机敲竹竿的。
至于蒙古各部,地外辽东的朵颜三卫部倾向于汉王,时常兴兵进犯永平府和山海关。北元部虽然刚刚垮台,不过新上台的鞑靼首领鬼力赤倾向于府天府,多次兴兵进犯河套和侠甘地区。地处西北的瓦剌部和亦力把里部则不时兴兵进犯哈密等地,北边的边防早就捉襟见肘了。
这些还不是最要命的,要命的是南边。西南的安南国闹独立也就算了,居然勾结广西和云南的土司,公然北侵。朝廷自然不会容忍这些跳梁小丑,所以把徐辉祖派任为总兵军,统领二十万征蛮大军负责平定安南。
可问题是,云广和安南一带穷山恶水,明军水土不服,开战之初就多染疫病,战斗力大减。而夷地带民风彪悍,多产俍兵也就算了,安南人还有一种特产,那就是大象。面对来势汹汹的象兵,明军本能地就畏惧,打起仗来更是艰难。
战争打了两个多月,征蛮大军都没能取得决定性的战果,反倒是让朝廷陷入了战争泥潭中无法自拔。由于云广一带山长水远,道路系统很落后,而大批军用物资要运用的难度非常大,总之这场战争拖的时间越久,明朝就越是不利。
虽说安南的叛乱够让朝廷头疼的了,不过更让朝廷寝食难安的是江南的倭患问题。这个问题自明朝建立之初就有了,元末一些起义势力失败之后,与倭人勾结为冦,劫掠沿海,是明初一大祸患。
后来经过朱元璋十数年的努力,才把沿海的倭寇清剿完。不过现在倭寇似乎有死灰复燃之势,因为不久前浙江水师传来急报,说有十几条战船海上被劫,似乎是倭寇所为。听到这个消息,朝廷上下哗然,搞得建文帝连年都过不好。
倭国与中原一衣带水,之间的关系却真是一言难尽。远的不说,就在元朝建立之初,元帝曾对倭国两次用兵,示过海上刮起两场大风,把横行天下、不可一世的蒙元大军吞没。自此,元朝再也不敢贸然发动对倭国的袭击。
第一阵吹走蒙元近万大军的大风发生在农历十月,神不神不知道,总之是十分之诡异。因为北半球的台风多发生于夏秋二季,冬春两季发生台风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而第二阵吹走蒙元数万大军的台风就比较正常,它发生在八月。其实这一次战败,也怪元朝的皇帝不会打海战,居然下令元朝在海军在台风多发的季节发动海战,这不是找死不等日子吗?而倭国人侥幸逃离灭国亡种的命运,认为是这两场大风是上天挽救了倭国,于是乎顶礼膜拜谓之“神风”。
不管怎么说,败了就是败了。元朝两次对倭国用兵,都无功而返,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倭国侥幸战败无敌于天下的蒙元军,他们的气焰更加嚣张,以至于元末明初这段时间里,很多倭寇不停地过海劫掠华夏东南沿海。
另一方面,蒙元折戟的阴影笼罩在明朝皇帝的头上,以至于明太祖在《皇明祖训》中将倭国定为15个“不征之国”之一。
要知道,在明朝初年,东南的倭患闹的比较厉害,那时的倭寇大都是倭国南朝的武士,他们和明太祖朱元璋的宿敌张士诚等人的残余势力勾结,危害比较大!
朱元璋曾多次派使臣到倭国希望能够和足利幕府一统清剿倭寇,均被拒绝。当时倭国将军还放言:你们是大天朝,我这里是小天朝,大天朝之外有小天朝。你不要来管我们。
态度何其嚣张!
不得不说,朱元璋绝对是个睚眦必报的主,当年帮着张士诚对抗老朱的苏松之地的百姓,税收硬是比别处高上数倍。直到建文帝执政时,才改变他爷爷施行了三十多年的重税弊政。
而倭国大将军又是杀使臣,又不管好自家人,让倭寇过海来打劫,朱元璋怎么咽下这口气?不过,正是怕那两场邪门的台风,他轻易不想去撞那个邪,只能用闭关锁国的方式来严堵倭寇入侵,并用十几年的时间把沿海的倭寇都清了一遍。
此时倭乱死灰复燃,不但连正常的朝供贸易受到影响,恐怕连海运都无法正常开展。而现在黄河发生水灾,永平府的军粮还得靠海运来补充,所以海运畅通与否,事关山海关防线的稳固,是刻不容缓的。
为了解决倭寇劫掠的问题,明朝从正月就开始频频开朝会商定对策。而对明朝而言,最首要的问题就是找出这支倭寇的藏身地,才能想办法将之剿灭。可是一向号称无孔不入的锦衣卫被派出去好几千,却没找到倭寇的一丝踪迹,反倒是不久前一个从北平军中叛逃出来的小兵,给朝廷带来了一条震惊的消息:倭寇的基地就在顺天府沿海。
听闻这条消息,朝廷上下愤怒了,各路文官纷纷上书,表示要出兵教训顺天府。好在一些老成的武将们还算头脑清醒,一个“黄河泛滥,大军难以北上”的理由,就把言官们的激情给浇灭了。
事实上,黄河决口的危害往往要比长江等大江决口更甚,因为长江的洪水只是一时的,洪锋一过洪水就退去了,堵住决口就没事了。而黄河由于泥沙淤积而成为地上河,一旦决口,就会在华北平原上形成数百里宽的黄泛区。
在黄泛区内,由于黄河水四处蔓延,带来无数沙石和黄泥,就此变成泥潭沼泽,兵马钱粮根本就无法经过。再加上黄泛区内死尸无数,正是瘟疫的温床,这个时候过黄泛区,无异于自寻死路。
而明军要想真的攻打顺天府,除了从海路运兵北上永平府之外,就只有绕道山西,绕远路不说,军粮也难运,因为山西一带多山路也难行。如此情势下,朝廷还真难以对顺天府用兵。
没法派兵去打,不过各级官员们只得暂时咽下这口气,纷纷掉转枪头,上书请求朝廷出动水师,先将位于顺天府沿海的那个倭寇据点给剿灭了,并借机在永平府集中兵力和粮草,时刻准备对顺天府用兵。
讨论完倭寇的事,接下来另一个更头疼的事就摆到了朝堂上。据那个脱逃的小兵所言,又据锦衣卫驻保定府百户的奏报,已故诚意伯刘基之子刘璟私结顺天府奸党,反迹已显,如何处置此事,成了朝议的焦点。
以齐黄为首的进士党不发一言,因为刘璟不是进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勋贵武臣们也是沉默无语,因为刘基本是一介文人,不是他们一路的,而刘璟只不过是一个伯爵之子,在他们眼中什么也不是。
反倒是帝师方孝孺出列,之乎者也地说了一大通,意思是:刘氏有大功于国,又是天下读书人之楷模,且刘氏忠于朝廷,不可能参与造反,请建文帝不要轻信流言,以免错杀忠良。
刘孝孺的这翻话,还是有些道理的,不过建文帝压根就听不进去。因为顺天府对他而言,已经是一个耻辱和仇恨代称,凡是涉及到其中的人,都被他恨屋及乌了,所以,他心底里早就把刘璟当反贼看了。
而刘璟这老家伙自己跑回到保定府自首,说北上只是探察民情,并不是私奔顺天府。不过,他这话只是越描越黑,反正建文帝不信,并且早就下令锦衣卫把人押解回京受审了,连带地,刘家上下几十口人也被地方官府控制起来,一场大案就要开展。
朝廷那边又是搞风又是搞雨,顺天府境内却是一派安静祥和,此时雪已经化尽,农田上处处能看到绿苗,很多民夫在地里浇水施肥。一条还算平坦的官道上,一支马队疾驰而过,道旁劳作的劳夫见了,大都站起来,脱帽示意,目送队伍远去。
这一队马队以万磊为首,此次东行,就是去大沽口与北上的刘夫人会商开年大计。经过数月的抢工,刘夫人已派人在大沽口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军港,港口上时常有商船出没,从事各种海上走私贸易,刘夫人摇身一变,俨然就是一个海上走私集团的头目。
万磊一行二十几人,看起来人不多,不过随从都是千挑万选的精忠卫,个个长得都很彪悍,就算是被千人队围住,他们也会拼死保护万磊杀出去。而刘夫人也不示弱,带了十几个随从,就出来跟万磊见面。
“刘公子,您要的东西老身给你带来了。”一见面,刘夫人就让手下抬上一个大箱子,一阵刺鼻的气息传来,呛得一旁的赵雪儿直捂鼻子。
万磊打开箱子看了几眼,非常满意,问道:“这么好的樟脑,您是从哪里弄来的?”
“这个你就不用管了,反正咱们干娘有办法。”刘夫人身后一个小女人没好气地说道,万磊看了她一眼,就认出她是蓝月,不过,万磊也懒得跟小女人一般见识,又谈然道:“我再给你们加十门火炮,不过我要请你们帮我一个忙。”
“万公子也有求人的时候,稀奇啊。”刘夫人微微一笑,饶有兴致地看着万磊。
“我想请你们帮忙从明朝那边弄一些人过来。”万磊倒也干脆,先把来意说了。
“弄人?公子不会是看上哪家小姐了吧?”刘夫人笑得更欢了,因为每次万磊有求于她,她都能借机敲竹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