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0第六十一章下
贺敏此次入京,探望故友只是其一,最主要还是为了契丹而来。
早些年契丹人依附突厥汗国,频繁侵扰辽东。不过自从十年前被谢、赵二人威逼利诱背弃突厥之后,这些年都还算老实。贺敏在辽东也奉行谢、赵二人订下的联弱抗强、以夷制夷的策略,同契丹人打了不少交道。
如今突厥内乱,偌大的汗国早已四分五裂。各部可汗为了争权夺势,纷纷拉拢、吞并周边部族,扩充实力……契丹人接连被威胁攻打,终于决心彻底倒向汉人,便派使者来长安。
朝中同突厥打交道的多,对契丹、铁勒这些小部族却知之甚少。营州官吏也常常分不清此夷与彼夷,倒是契丹有几个头领粗通汉文——此事决定的是辽东的命运,做决定的却是稀里糊涂的外人,贺敏自然不肯置身事外。便同行入京,以备圣上查问。
本来她也是要走谢怀逸和赵文渊的门路的,同赵文渊定情也是意外之喜。
这两个人的亲事在长安也是激起一层波浪——这头家长、媒妁在立婚书,那头贺敏就和赵文渊面对着面讨论公务。时俗重贞节,定亲后成亲前正该是男女最相互避讳的时候,这二人竟全不放在心上。
不过赵家素来也不大在意这些。有林夫人前例在先,长安倒无人刻意去攻击贺敏,顶多嘲讽人以群分罢了。贺敏也混不在意。待将公务处置完毕,两人定亲也有三五日了,贺敏才显露出拘谨来。
贺姑娘做过很多事,譬如求援、杀敌、当官、重建一郡、给弟弟娶媳妇……甚至隐退后,还闻讯契丹有使来,不远万里入长安……但是她唯独没有待嫁过,而且还是在他乡孤身一人待嫁。
得知赵文渊没娶妻于是冲动自荐的劲头褪去了,她甚至略有些懊恼自己的草率。
不过这个时候反悔也已经晚了。
这个时代契丹人还未立文法,虽其民悍勇、有“镔铁”之赞誉,却也不过是游牧在辽东的小部族罢了。当然,皇帝要打突厥,也是不遗余力的挖突厥人的墙角。得知契丹背弃突厥投奔汉人,十分亲善的亲自接见了使者。
随即也就从赵文渊口中得知,贺敏来到了长安,还同赵文渊定亲了。
——当日晋国公表奏贺敏为龙城令,皇帝本着近事近办的原则准奏了。但对一个能安抚一方民心的少女也颇有些好奇。如今听说她入京了,自然无论如何都要接见一次。
接见之前,先问了赵文渊一个他十分好奇的问题,“当年你在江南遇到贺姑娘,就是她吗?”
赵文渊下江南时,贺敏确实往扬州去寻他了。皇帝隐约也有所耳闻。
赵文渊很窘迫——想想他这些年的逸闻情史,好像太多姿多彩了些,不觉背后冷汗潸然。却也还是坦荡的承认了,“不是她。不过若早知道她罗敷未嫁,臣也不至于游移这么些年。”就烦恼的吸着凉气,“现在街头巷尾都在传臣的往事,被她听到了,还不知该怎么解释……真是悔之不及。”
皇帝不由就大笑起来,道,“赵卿竟也是惧内的汉子?”
赵文渊觉着有必要给自己正名,“臣兄有言,君子有三畏:上畏慈母,中畏贤妻,下畏娇女。因敬而畏之,因理而畏之,因爱而畏之。臣不过是见贤思齐罢了。”
皇帝虽也有爱妻,可他才是被又敬又爱的那个。天子一怒,伏尸百万,他纵然有三畏,也是“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对赵氏兄弟的话便颇不以为然。不过赵家家事,他也不会胡乱插嘴就是。便转而笑问道,“既然对贺卿又敬又爱,何以要拖到十年后再娶人家。若不是贺卿心志坚定,岂不就这么错过了?”
赵文渊道,“当年臣还年少,不过是个浮浪书生,无产无业,不求上进。而她以城为家,以民为亲眷,踏实勤恳。让她随臣抛家其亲去漂泊,臣说不出口,她也必然不肯。臣便没有提起。如今臣已收心立业,她又未嫁他人,臣便当仁不让,势在必得了。”
皇帝这才笑着点了点头——最后这句还是很合他的胃口的。娶妻有什么好犹豫拖延的?看准了就下手,要的就是当仁不让、势在必得。当然娶回去当菩萨供着,言听计从什么的,就有些堕威风了。
皇帝觉着,自己若召见贺敏,势必要有赞誉之言,是替贺敏定论、张势。赵文渊未娶先惧,贺敏又得到御口亲封的“不让须眉”,难保日后她不会成为林夫人第二。
想了想,终于觉得好奇心不满足也罢,还是不召见的好——女人当官终究还是不妥的,贺敏既然要嫁人,便该以“三从四德”为要。不过,贺敏毕竟是伐梁、抗击突厥后安抚辽东的功臣,她卸甲嫁人,皇帝也不能无所表示,便按龙城令的品秩册封她为五品诰命,由皇后出面接见嘉奖。
皇后要接见贺敏,贺敏也没有托大。她不熟悉京城的规矩,对皇后的喜恶更是毫无所知,便亲自来府上,向林夫人求教。
订婚后,贺敏其实就是赵家的人了,自然不会再寄居在晋国公府上。如今她住在国公府西北角一处别院里,同国公府只隔了一个胡同——那院子也是赵家的产业,原本是太夫人怀赵文渊的时候,望见那院子里树上枣子而嘴馋,府上便将整个院子盘下讨她欢心的。后因府上遭难,便搁置至今。
如今收拾好了,贺敏住进去也正得宜。
林夫人却已经知道皇后要召见贺敏的事,原本也是要同贺敏说的。
当然不能说赵文渊同楼蘩当年几乎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便将赵文渊在江南遇上“贺柔”,他老大不娶,家里便催得很急,听说他同这位贺姑娘志同道合,相谈甚欢,便四处寻访其人的事向贺敏说了,道,“谁知人是找着了,却是皇后的胞妹楼薇,化名作贺柔的。三郎自然是不乐意,家里也不答应,此事就作罢。谁知不知是谁又在陛下跟前提起,陛下有意成就这门亲事,三郎却推辞了。此事损了皇后的脸面,只怕她对你会存一些意气,你心里要准备。”
贺敏便点头笑道,“这倒没什么可怕的。”
若皇后果真为此为难她,也只显得气量狭小罢了——她是有功之人,当此讨伐突厥之际,皇帝断无贬损她的道理。
至于楼薇,如今同赵文渊定亲的是她自己,对楼薇嫉恨不平,岂不反而显得她自己名不正言不顺,显得赵文渊好色贪得、拖泥带水了吗?是以贺敏很淡定。
林夫人见她谈笑自如,便知道她不是糊涂狭隘之人。就将太子同皇后的龃龉,皇后的为人,赵家的立场向楼蘩分解讲述一番。说起赵家的立场,自然也就不能不提当初帮助楼家一事。
虽林夫人略过赵文渊同楼蘩的往事不提,但贺敏也是略一想就明白了七分——楼蘩的处境同她当年何其相似?将心比心,隐约就意识到,当年楼蘩同赵文渊之间大约是有些暧昧的情愫的。
只怕林夫人说楼蘩对她不能平心以待,更多还是落在这上头。
贺敏熟知赵文渊的品性——你看他明明就有一颗四海为家的心,可她向他求助时,他也还是义不容辞的在龙城一留三年。他这个人,有情有义,当仁不让,确实是容易被拖累的。
楼蘩明知赵家是太子|党,却依旧时不时的想拉拢赵家,显然就是看准了赵文渊的为人。知道她若有难,他不会弃之不顾。但她又不信赵文渊的操守。怕关系疏远了,那点子情分不足以令赵文渊保她,便想趁机用自己的妹妹绑住他,好将他的公心化为私用……
这就未免有些自私无耻了。
不过说到底,皇后已近穷途末路,哪怕是稻草也想抓住救命。明明低估了赵文渊的品德,却又高估赵文渊对她的眷恋、赵楼两家旧日的恩情、赵家对她本人的认可,昏了头相信自己能将赵家绑上船……也并不奇怪。
只是这番作为怕只会令赵文渊心寒,令赵家厌烦罢。
想到此处,贺敏又隐隐有些同情皇后了。
……她是半点都不操心赵文渊会不会对楼蘩余情未了。
当年赵文渊留在龙城,局面复杂多危难,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可他依旧举重若轻的将局面稳住了。有那三年的德政和武威,他在龙城甚至辽东的人望都还远高于贺敏,可也是说走就走了。
赵文渊这个人,确实有情有义,容易被拖累,可他并不优柔寡断、拖泥带水。
他不可能对一个女人余情未了,却忙着同另一个女人成亲。
何况……贺敏觉着,自己才是正主。若当年她能跟着赵文渊走,也就没旁的女人什么事了。
当年他们两个之间,才是真的余情未了。
贺敏入宫觐见,心情最复杂的莫过于雁卿。
雁卿很喜欢她三婶。
贺敏虽不是楼蘩那样的绝色佳人,却也很好看——目光尤其好,看人的时候从不躲闪,干净带笑的望过来,简简单单又很有气场。谈吐也好,见多识广,聪敏却不炫耀,反而春风化雨,娓娓道来。
连林夫人也笑言,“也不知她是怎么看上三郎的。三郎固然聪明绝顶,可为人就跟个孩子似的。同她相比还是差得远。”
贺姑娘为人很是不许不躁,柔缓亲善。可谈起往事来,也会说,“若没有赵将军,我也不过是另一个豫让罢了。”
雁卿知道豫让,他漆身毁容、吞炭毁声,到仇人家做杂役,伺机复仇。最后复仇不成反被擒,遂求仇人之衣斩之,了却心愿后便伏剑自杀了。可谓决绝至极、偏执至极。
贺敏当日惨遭灭门,怀有豫让之心也很正常。不过若是她真做了豫让,也不过是令亲者痛仇者快罢了。
虽不知道当初在龙城,三叔和贺敏之间究竟有过怎样的故事,不过令贺敏从仇恨中解脱出来,得以重生的,显然是赵文渊。
赵文渊身上确实有一种正直又开朗的气质,如冬日之日般能感染旁人。且他又极聪明上进,再困顿的局面他都能寻出正道上的解决办法来,到最后总是能皆大欢喜。是以他身旁之人不论最初是乖戾、孤僻还是偏执,到最后常常都开朗温和起来。
他也许给不了旁的,却能令人一生欢喜无忧。
雁卿也是不由自主就想到了楼姑姑——自入宫之后,楼蘩身上就有股子困顿的意气,令她身上本来就若有似无的孤高变本加厉的凸显出来。便如当日她所画的丑荷,仿佛总是在怨恨什么、想要证明什么一般,便不复当初的从容坦荡。
可其实她所遭遇的仇恨,也未必就比贺姑娘更惨烈些。
若见到贺敏,两相比对,她心里还不知会是什么滋味。
雁卿固然对楼蘩感到失望,可楼蘩毕竟是她最初憧憬的姑娘。她还是不希望楼蘩看到为自己的选择懊悔、痛苦的。
雁卿也只是想,人各有志。那路是楼姑姑自己选的,路上必然有她想要的东西,她也是做过取舍的罢。
这一次召见也并没有起什么风波。
入见回来,赵文渊倒是央求了林夫人去打探贺敏的口风,贺敏只笑道,“我是头一次入宫觐见,光想着别闹笑话。只记得皇后美而贤,待人慈祥,说话使人如沐春风。再多就糊涂了。”
似乎楼蘩也只同她说了些勉励赞誉的套话。
林夫人也明白,面上的风度楼蘩还是有的。她也只是先让贺敏心里有底,防患未然罢了。
这件事了结了,赵家便又专心筹备起婚礼来——虽订婚仓促,但婚礼还是要风光大办的。等到九月,就是为了准备得充足些,也好让贺敏的亲友能及时赶来参加婚礼。
婚书并贺敏的书信早已差人送去辽东,六月里,聘礼也开始浩浩荡荡的送过去——赵家筹备十来年了,财物都是现成的。累年添加,只怕送不出去,断无缺斤少两的。
随即便又修整新房——剿匪其实也是很肥的差事,赵文渊的家底颇为丰厚,金银珠宝几乎不用另行置办。不过家具、衣物、绸缎之类却免不了。
明明是最忙的时候,林夫人却不用雁卿从旁帮手,说是,“用你反而碍事,管好你院子里的事就罢了。”
雁卿被刺了一下,却是正中下怀……入夏后天气潮湿,太夫人腿脚酸疼,兼苦夏吃不进东西去,这阵子又开始用针石。雁卿也想到太夫人跟前去伺候。
太夫人接二连三的生病,雁卿和月娘轮班陪护,为太夫人忧虑、恨不能以身相代的心都是相同的。早先的龃龉早抛之脑后,两人都自然而然的默契亲密起来。
有两个善解人意的孙女儿陪在身旁,太夫人的气色也好了不少。只是半夜她疼出点声,孙女儿就跟着醒过来,她难免也要跟着心疼一回——尤其心痛的便是月娘。
太夫人看得出来,雁卿是出自纯粹的孝心,月娘在孝心之外却还多了一层忧惧——她是这丫头心里唯一的倚靠,若她倒下了,月娘还不知会怎么着。
“不要紧……”她就常对月娘说,“人老了就是小毛病不断,底子还是硬朗的。”
月娘没养在林夫人跟前,就算太夫人再向她保证林夫人的人品也没有用——从林夫人将柳姨娘发卖了那日,这两人就必然会互相提防着。到了这一步,太夫人也不说多余的话,只缓缓的对月娘说起来,“这些年我也替你琢磨了不少人,有一个是真不错。聪明上进,人踏实,家风也好……改日上门,你去松涛阁看一眼吧。”
月娘一怔,泪水便滚落下来。张了张嘴却不知该说什么——太夫人这竟像是安排后事了。便将头埋进太夫人怀里,道,“我不嫁,我在家陪着阿婆。”
太夫人就笑道,“傻丫头。阿婆还想看你早早的嫁出去,抱着重外孙子回来看我呢。”
月娘这才能缓一口气。太夫人便又道,“阿婆知道,你心里怕是憋了一口气,非要令人刮目相看不可。其实何必……你看皇后,富贵至极,她过得就舒心吗?我这一辈子见多了国公夫人、王妃、皇后,就无一个过得称心如意的。连同我自己,纵然嫁得如愿,可三十出头就守了寡……究竟有什么福气?雍王一人作乱,八公落败了五家,皇帝废立了三个。所谓富贵,也不过就是这么种反复无常、镜花水月似的东西罢了。”
月娘沉默不语,太夫人便叹了口气,道,“不是阿婆专断……等你知道苦处就晚了啊。”
雁卿靠在墙边静静的等她们说完,待里头无声了,才抬手一拨门帘,先道,“我做了新点心,阿婆您要不要尝一尝?”才抬步进屋去。
早些年契丹人依附突厥汗国,频繁侵扰辽东。不过自从十年前被谢、赵二人威逼利诱背弃突厥之后,这些年都还算老实。贺敏在辽东也奉行谢、赵二人订下的联弱抗强、以夷制夷的策略,同契丹人打了不少交道。
如今突厥内乱,偌大的汗国早已四分五裂。各部可汗为了争权夺势,纷纷拉拢、吞并周边部族,扩充实力……契丹人接连被威胁攻打,终于决心彻底倒向汉人,便派使者来长安。
朝中同突厥打交道的多,对契丹、铁勒这些小部族却知之甚少。营州官吏也常常分不清此夷与彼夷,倒是契丹有几个头领粗通汉文——此事决定的是辽东的命运,做决定的却是稀里糊涂的外人,贺敏自然不肯置身事外。便同行入京,以备圣上查问。
本来她也是要走谢怀逸和赵文渊的门路的,同赵文渊定情也是意外之喜。
这两个人的亲事在长安也是激起一层波浪——这头家长、媒妁在立婚书,那头贺敏就和赵文渊面对着面讨论公务。时俗重贞节,定亲后成亲前正该是男女最相互避讳的时候,这二人竟全不放在心上。
不过赵家素来也不大在意这些。有林夫人前例在先,长安倒无人刻意去攻击贺敏,顶多嘲讽人以群分罢了。贺敏也混不在意。待将公务处置完毕,两人定亲也有三五日了,贺敏才显露出拘谨来。
贺姑娘做过很多事,譬如求援、杀敌、当官、重建一郡、给弟弟娶媳妇……甚至隐退后,还闻讯契丹有使来,不远万里入长安……但是她唯独没有待嫁过,而且还是在他乡孤身一人待嫁。
得知赵文渊没娶妻于是冲动自荐的劲头褪去了,她甚至略有些懊恼自己的草率。
不过这个时候反悔也已经晚了。
这个时代契丹人还未立文法,虽其民悍勇、有“镔铁”之赞誉,却也不过是游牧在辽东的小部族罢了。当然,皇帝要打突厥,也是不遗余力的挖突厥人的墙角。得知契丹背弃突厥投奔汉人,十分亲善的亲自接见了使者。
随即也就从赵文渊口中得知,贺敏来到了长安,还同赵文渊定亲了。
——当日晋国公表奏贺敏为龙城令,皇帝本着近事近办的原则准奏了。但对一个能安抚一方民心的少女也颇有些好奇。如今听说她入京了,自然无论如何都要接见一次。
接见之前,先问了赵文渊一个他十分好奇的问题,“当年你在江南遇到贺姑娘,就是她吗?”
赵文渊下江南时,贺敏确实往扬州去寻他了。皇帝隐约也有所耳闻。
赵文渊很窘迫——想想他这些年的逸闻情史,好像太多姿多彩了些,不觉背后冷汗潸然。却也还是坦荡的承认了,“不是她。不过若早知道她罗敷未嫁,臣也不至于游移这么些年。”就烦恼的吸着凉气,“现在街头巷尾都在传臣的往事,被她听到了,还不知该怎么解释……真是悔之不及。”
皇帝不由就大笑起来,道,“赵卿竟也是惧内的汉子?”
赵文渊觉着有必要给自己正名,“臣兄有言,君子有三畏:上畏慈母,中畏贤妻,下畏娇女。因敬而畏之,因理而畏之,因爱而畏之。臣不过是见贤思齐罢了。”
皇帝虽也有爱妻,可他才是被又敬又爱的那个。天子一怒,伏尸百万,他纵然有三畏,也是“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对赵氏兄弟的话便颇不以为然。不过赵家家事,他也不会胡乱插嘴就是。便转而笑问道,“既然对贺卿又敬又爱,何以要拖到十年后再娶人家。若不是贺卿心志坚定,岂不就这么错过了?”
赵文渊道,“当年臣还年少,不过是个浮浪书生,无产无业,不求上进。而她以城为家,以民为亲眷,踏实勤恳。让她随臣抛家其亲去漂泊,臣说不出口,她也必然不肯。臣便没有提起。如今臣已收心立业,她又未嫁他人,臣便当仁不让,势在必得了。”
皇帝这才笑着点了点头——最后这句还是很合他的胃口的。娶妻有什么好犹豫拖延的?看准了就下手,要的就是当仁不让、势在必得。当然娶回去当菩萨供着,言听计从什么的,就有些堕威风了。
皇帝觉着,自己若召见贺敏,势必要有赞誉之言,是替贺敏定论、张势。赵文渊未娶先惧,贺敏又得到御口亲封的“不让须眉”,难保日后她不会成为林夫人第二。
想了想,终于觉得好奇心不满足也罢,还是不召见的好——女人当官终究还是不妥的,贺敏既然要嫁人,便该以“三从四德”为要。不过,贺敏毕竟是伐梁、抗击突厥后安抚辽东的功臣,她卸甲嫁人,皇帝也不能无所表示,便按龙城令的品秩册封她为五品诰命,由皇后出面接见嘉奖。
皇后要接见贺敏,贺敏也没有托大。她不熟悉京城的规矩,对皇后的喜恶更是毫无所知,便亲自来府上,向林夫人求教。
订婚后,贺敏其实就是赵家的人了,自然不会再寄居在晋国公府上。如今她住在国公府西北角一处别院里,同国公府只隔了一个胡同——那院子也是赵家的产业,原本是太夫人怀赵文渊的时候,望见那院子里树上枣子而嘴馋,府上便将整个院子盘下讨她欢心的。后因府上遭难,便搁置至今。
如今收拾好了,贺敏住进去也正得宜。
林夫人却已经知道皇后要召见贺敏的事,原本也是要同贺敏说的。
当然不能说赵文渊同楼蘩当年几乎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便将赵文渊在江南遇上“贺柔”,他老大不娶,家里便催得很急,听说他同这位贺姑娘志同道合,相谈甚欢,便四处寻访其人的事向贺敏说了,道,“谁知人是找着了,却是皇后的胞妹楼薇,化名作贺柔的。三郎自然是不乐意,家里也不答应,此事就作罢。谁知不知是谁又在陛下跟前提起,陛下有意成就这门亲事,三郎却推辞了。此事损了皇后的脸面,只怕她对你会存一些意气,你心里要准备。”
贺敏便点头笑道,“这倒没什么可怕的。”
若皇后果真为此为难她,也只显得气量狭小罢了——她是有功之人,当此讨伐突厥之际,皇帝断无贬损她的道理。
至于楼薇,如今同赵文渊定亲的是她自己,对楼薇嫉恨不平,岂不反而显得她自己名不正言不顺,显得赵文渊好色贪得、拖泥带水了吗?是以贺敏很淡定。
林夫人见她谈笑自如,便知道她不是糊涂狭隘之人。就将太子同皇后的龃龉,皇后的为人,赵家的立场向楼蘩分解讲述一番。说起赵家的立场,自然也就不能不提当初帮助楼家一事。
虽林夫人略过赵文渊同楼蘩的往事不提,但贺敏也是略一想就明白了七分——楼蘩的处境同她当年何其相似?将心比心,隐约就意识到,当年楼蘩同赵文渊之间大约是有些暧昧的情愫的。
只怕林夫人说楼蘩对她不能平心以待,更多还是落在这上头。
贺敏熟知赵文渊的品性——你看他明明就有一颗四海为家的心,可她向他求助时,他也还是义不容辞的在龙城一留三年。他这个人,有情有义,当仁不让,确实是容易被拖累的。
楼蘩明知赵家是太子|党,却依旧时不时的想拉拢赵家,显然就是看准了赵文渊的为人。知道她若有难,他不会弃之不顾。但她又不信赵文渊的操守。怕关系疏远了,那点子情分不足以令赵文渊保她,便想趁机用自己的妹妹绑住他,好将他的公心化为私用……
这就未免有些自私无耻了。
不过说到底,皇后已近穷途末路,哪怕是稻草也想抓住救命。明明低估了赵文渊的品德,却又高估赵文渊对她的眷恋、赵楼两家旧日的恩情、赵家对她本人的认可,昏了头相信自己能将赵家绑上船……也并不奇怪。
只是这番作为怕只会令赵文渊心寒,令赵家厌烦罢。
想到此处,贺敏又隐隐有些同情皇后了。
……她是半点都不操心赵文渊会不会对楼蘩余情未了。
当年赵文渊留在龙城,局面复杂多危难,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可他依旧举重若轻的将局面稳住了。有那三年的德政和武威,他在龙城甚至辽东的人望都还远高于贺敏,可也是说走就走了。
赵文渊这个人,确实有情有义,容易被拖累,可他并不优柔寡断、拖泥带水。
他不可能对一个女人余情未了,却忙着同另一个女人成亲。
何况……贺敏觉着,自己才是正主。若当年她能跟着赵文渊走,也就没旁的女人什么事了。
当年他们两个之间,才是真的余情未了。
贺敏入宫觐见,心情最复杂的莫过于雁卿。
雁卿很喜欢她三婶。
贺敏虽不是楼蘩那样的绝色佳人,却也很好看——目光尤其好,看人的时候从不躲闪,干净带笑的望过来,简简单单又很有气场。谈吐也好,见多识广,聪敏却不炫耀,反而春风化雨,娓娓道来。
连林夫人也笑言,“也不知她是怎么看上三郎的。三郎固然聪明绝顶,可为人就跟个孩子似的。同她相比还是差得远。”
贺姑娘为人很是不许不躁,柔缓亲善。可谈起往事来,也会说,“若没有赵将军,我也不过是另一个豫让罢了。”
雁卿知道豫让,他漆身毁容、吞炭毁声,到仇人家做杂役,伺机复仇。最后复仇不成反被擒,遂求仇人之衣斩之,了却心愿后便伏剑自杀了。可谓决绝至极、偏执至极。
贺敏当日惨遭灭门,怀有豫让之心也很正常。不过若是她真做了豫让,也不过是令亲者痛仇者快罢了。
虽不知道当初在龙城,三叔和贺敏之间究竟有过怎样的故事,不过令贺敏从仇恨中解脱出来,得以重生的,显然是赵文渊。
赵文渊身上确实有一种正直又开朗的气质,如冬日之日般能感染旁人。且他又极聪明上进,再困顿的局面他都能寻出正道上的解决办法来,到最后总是能皆大欢喜。是以他身旁之人不论最初是乖戾、孤僻还是偏执,到最后常常都开朗温和起来。
他也许给不了旁的,却能令人一生欢喜无忧。
雁卿也是不由自主就想到了楼姑姑——自入宫之后,楼蘩身上就有股子困顿的意气,令她身上本来就若有似无的孤高变本加厉的凸显出来。便如当日她所画的丑荷,仿佛总是在怨恨什么、想要证明什么一般,便不复当初的从容坦荡。
可其实她所遭遇的仇恨,也未必就比贺姑娘更惨烈些。
若见到贺敏,两相比对,她心里还不知会是什么滋味。
雁卿固然对楼蘩感到失望,可楼蘩毕竟是她最初憧憬的姑娘。她还是不希望楼蘩看到为自己的选择懊悔、痛苦的。
雁卿也只是想,人各有志。那路是楼姑姑自己选的,路上必然有她想要的东西,她也是做过取舍的罢。
这一次召见也并没有起什么风波。
入见回来,赵文渊倒是央求了林夫人去打探贺敏的口风,贺敏只笑道,“我是头一次入宫觐见,光想着别闹笑话。只记得皇后美而贤,待人慈祥,说话使人如沐春风。再多就糊涂了。”
似乎楼蘩也只同她说了些勉励赞誉的套话。
林夫人也明白,面上的风度楼蘩还是有的。她也只是先让贺敏心里有底,防患未然罢了。
这件事了结了,赵家便又专心筹备起婚礼来——虽订婚仓促,但婚礼还是要风光大办的。等到九月,就是为了准备得充足些,也好让贺敏的亲友能及时赶来参加婚礼。
婚书并贺敏的书信早已差人送去辽东,六月里,聘礼也开始浩浩荡荡的送过去——赵家筹备十来年了,财物都是现成的。累年添加,只怕送不出去,断无缺斤少两的。
随即便又修整新房——剿匪其实也是很肥的差事,赵文渊的家底颇为丰厚,金银珠宝几乎不用另行置办。不过家具、衣物、绸缎之类却免不了。
明明是最忙的时候,林夫人却不用雁卿从旁帮手,说是,“用你反而碍事,管好你院子里的事就罢了。”
雁卿被刺了一下,却是正中下怀……入夏后天气潮湿,太夫人腿脚酸疼,兼苦夏吃不进东西去,这阵子又开始用针石。雁卿也想到太夫人跟前去伺候。
太夫人接二连三的生病,雁卿和月娘轮班陪护,为太夫人忧虑、恨不能以身相代的心都是相同的。早先的龃龉早抛之脑后,两人都自然而然的默契亲密起来。
有两个善解人意的孙女儿陪在身旁,太夫人的气色也好了不少。只是半夜她疼出点声,孙女儿就跟着醒过来,她难免也要跟着心疼一回——尤其心痛的便是月娘。
太夫人看得出来,雁卿是出自纯粹的孝心,月娘在孝心之外却还多了一层忧惧——她是这丫头心里唯一的倚靠,若她倒下了,月娘还不知会怎么着。
“不要紧……”她就常对月娘说,“人老了就是小毛病不断,底子还是硬朗的。”
月娘没养在林夫人跟前,就算太夫人再向她保证林夫人的人品也没有用——从林夫人将柳姨娘发卖了那日,这两人就必然会互相提防着。到了这一步,太夫人也不说多余的话,只缓缓的对月娘说起来,“这些年我也替你琢磨了不少人,有一个是真不错。聪明上进,人踏实,家风也好……改日上门,你去松涛阁看一眼吧。”
月娘一怔,泪水便滚落下来。张了张嘴却不知该说什么——太夫人这竟像是安排后事了。便将头埋进太夫人怀里,道,“我不嫁,我在家陪着阿婆。”
太夫人就笑道,“傻丫头。阿婆还想看你早早的嫁出去,抱着重外孙子回来看我呢。”
月娘这才能缓一口气。太夫人便又道,“阿婆知道,你心里怕是憋了一口气,非要令人刮目相看不可。其实何必……你看皇后,富贵至极,她过得就舒心吗?我这一辈子见多了国公夫人、王妃、皇后,就无一个过得称心如意的。连同我自己,纵然嫁得如愿,可三十出头就守了寡……究竟有什么福气?雍王一人作乱,八公落败了五家,皇帝废立了三个。所谓富贵,也不过就是这么种反复无常、镜花水月似的东西罢了。”
月娘沉默不语,太夫人便叹了口气,道,“不是阿婆专断……等你知道苦处就晚了啊。”
雁卿靠在墙边静静的等她们说完,待里头无声了,才抬手一拨门帘,先道,“我做了新点心,阿婆您要不要尝一尝?”才抬步进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