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揽雀尾 【84】苏东坡(四)
从苏轼回到东京汴梁城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和王安石两个人共同诠释了职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这个道理。
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苏轼的政治命运和王安石的变法改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苏轼在回来的路上,早就听说了赵顼此时已经任用王安石开始变法,虽然此时只是处于变法的初期,但那些政治措施已经给贫苦的老百姓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王安石的改革初衷是好的,只是落实到具体的实施中,弊端才逐渐的显现出来。
此时的全国百姓也处在对改革的消化和理解中,不能说全都是怨声载道,那也是满腹牢骚。
苏轼对王安石这个人还不算太了解,但从王安石变法的方式去看,知道这个人是一个有能力有魄力有体力有功力的人,而从改革的各项措施上去看,其中又绝对存在着种种弊端,这不是苏轼一个人的想法,有同样的想法的人还有很多,只是他们现在已经不再开封了,因为他们直白地表达出王安石改革的强烈反对,已经被王安石请出了开封。
王安石绝对算得上是一个铁腕级人物,对改革有所非议的,sorry,go out,阻挡改革进程的,对不起,请回避。
富弼反对,滚蛋,夏竦反对,滚蛋,欧阳修反对,滚蛋,司马光反对,滚蛋,这就是最让苏轼郁闷的事情,以前那些很好的朋友和老师,如今都在自己回到开封的时候,因为王安石的原因,集体滚蛋去了。
王安石怎么能有这么大的力度呢?别忘了此时王安石的职务是宰相,“改革小组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最重要的是他身后的力量是当今皇上赵顼。
苏轼没惯王安石的病,变法有弊病就得有人提出来,哪怕是步老师和朋友们滚蛋的后辙,大不了是一起玩滚蛋的游戏,否则让你王安石一言堂的搞下去,那国家得变成一个什么样了,国家改革,人人有责,即便滚蛋,该说就说。
再说,就看你王安石改革用的那些人吧,要文凭没文凭,要水平没水平,十足一帮偷鸡摸狗之徒。
还有,你王安石为改革成立的“改革小组委员会”也就是“制置三司条例司”,凭什么就取代了原来政府常置部门机构户部、度支、盐缺三司的权利啊,这本身就是欲求名利么。
再有,你王安石竟然主张取消科举制度,官吏从基层选拔,这也行,可是你选拔的目的无非都是为你变法实施的先决条件,你忘了你也是经过科举制度才被政府录用地。
更有,你所推出的什么《青苗法》不是我说你,你自己也不仔细看看,你务过农没有,就算你没种过地,你爷爷你奶奶也种过吧,那完全就是增加老百姓的负担,与民争利么。
苏轼不想沉默,不愿矜持,连续三次向皇上赵顼上书,不怕“渎犯天威”的危险,指责变法中存在的弊病,希望能用自己的心声,借赵顼一双慧眼,让他看到改革的弊端,叫停改革中不合理的地方。
赵顼是一个创新的好皇上,很吝惜人才,虽然此时只有二十岁的年纪,但很有想法,否则他也不会任用王安石对此时国家政治上存在的弊端进行改革。苏轼是个人才,这在苏轼刚出道时的优异表现就证明过了的,并且苏轼的爱好广泛,特长众多,不仅会写词,书法绘画也相当了得,还会厨艺,不知道东坡肘子流传至今么,还会音乐,还会棋艺,还会……这么说吧,苏轼是上知天文英文成人高考语文作文,下知地理料理女性保健生理护理。
赵顼爱惜苏轼是个人才,也想把他当人才重用,可是现在的时间好像不对,赵顼想用王安石的变法实现自己“富国强兵”的愿望,这个苏轼不但不支持,反倒是全力反对,你有多大的能耐就能证明你是对的,我任用王安石变法,还没看出什么效果来呢,你以为我会听你的,对我自己和王安石的做法全盘否定么?苏轼你自己说,王安石和你,我会挺谁?
你也不掂量掂量自己有几斤份量,劝你经常称称体重,看一下自己减肥有没有成功。
在王安石的眼里,苏轼只不过就是众多对自己改革反对派中的一员,官职低微,并且没有什么职场的经验,资格年轻,新人一个,欧阳修、司马光都放学回家吃饭去了,还用得着给你留什么面子么?
熙宁四年十一月,公元1071年,苏轼自请外放,前往杭州担任通判一职,其实说白了,就是在开封实在是混不下去了,待着也是天天一副苦逼的样子,与其让别人把自己踢出京城,莫不如自己滚蛋,面子上还好看一些,虽然实质都一样。
苏轼到了杭州并没有闲着,依然孜孜不倦的继续给赵顼上书,从老百姓利益的出发点,历数王安石改革弊害。
三年后,熙宁七年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
知州是一个简称,全称是“权知某军州事”,是宋朝政府中央官员充任各地方长官的一个名称,“权知”意思是暂时代管,“军”指地方军队,“州”指地方民政。
因为反对王安石改革的原因,被排挤出京城的苏轼成就了自己艺术人生小宇宙的爆发,让我们沿着苏轼外放的足迹见证一代文豪的诞生。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另本人的另一长篇小说《樱花的血液》写在小说网上每天更新,这是一个潜伏性质的战争小说,希望广大读者点击阅读。
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苏轼的政治命运和王安石的变法改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苏轼在回来的路上,早就听说了赵顼此时已经任用王安石开始变法,虽然此时只是处于变法的初期,但那些政治措施已经给贫苦的老百姓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王安石的改革初衷是好的,只是落实到具体的实施中,弊端才逐渐的显现出来。
此时的全国百姓也处在对改革的消化和理解中,不能说全都是怨声载道,那也是满腹牢骚。
苏轼对王安石这个人还不算太了解,但从王安石变法的方式去看,知道这个人是一个有能力有魄力有体力有功力的人,而从改革的各项措施上去看,其中又绝对存在着种种弊端,这不是苏轼一个人的想法,有同样的想法的人还有很多,只是他们现在已经不再开封了,因为他们直白地表达出王安石改革的强烈反对,已经被王安石请出了开封。
王安石绝对算得上是一个铁腕级人物,对改革有所非议的,sorry,go out,阻挡改革进程的,对不起,请回避。
富弼反对,滚蛋,夏竦反对,滚蛋,欧阳修反对,滚蛋,司马光反对,滚蛋,这就是最让苏轼郁闷的事情,以前那些很好的朋友和老师,如今都在自己回到开封的时候,因为王安石的原因,集体滚蛋去了。
王安石怎么能有这么大的力度呢?别忘了此时王安石的职务是宰相,“改革小组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最重要的是他身后的力量是当今皇上赵顼。
苏轼没惯王安石的病,变法有弊病就得有人提出来,哪怕是步老师和朋友们滚蛋的后辙,大不了是一起玩滚蛋的游戏,否则让你王安石一言堂的搞下去,那国家得变成一个什么样了,国家改革,人人有责,即便滚蛋,该说就说。
再说,就看你王安石改革用的那些人吧,要文凭没文凭,要水平没水平,十足一帮偷鸡摸狗之徒。
还有,你王安石为改革成立的“改革小组委员会”也就是“制置三司条例司”,凭什么就取代了原来政府常置部门机构户部、度支、盐缺三司的权利啊,这本身就是欲求名利么。
再有,你王安石竟然主张取消科举制度,官吏从基层选拔,这也行,可是你选拔的目的无非都是为你变法实施的先决条件,你忘了你也是经过科举制度才被政府录用地。
更有,你所推出的什么《青苗法》不是我说你,你自己也不仔细看看,你务过农没有,就算你没种过地,你爷爷你奶奶也种过吧,那完全就是增加老百姓的负担,与民争利么。
苏轼不想沉默,不愿矜持,连续三次向皇上赵顼上书,不怕“渎犯天威”的危险,指责变法中存在的弊病,希望能用自己的心声,借赵顼一双慧眼,让他看到改革的弊端,叫停改革中不合理的地方。
赵顼是一个创新的好皇上,很吝惜人才,虽然此时只有二十岁的年纪,但很有想法,否则他也不会任用王安石对此时国家政治上存在的弊端进行改革。苏轼是个人才,这在苏轼刚出道时的优异表现就证明过了的,并且苏轼的爱好广泛,特长众多,不仅会写词,书法绘画也相当了得,还会厨艺,不知道东坡肘子流传至今么,还会音乐,还会棋艺,还会……这么说吧,苏轼是上知天文英文成人高考语文作文,下知地理料理女性保健生理护理。
赵顼爱惜苏轼是个人才,也想把他当人才重用,可是现在的时间好像不对,赵顼想用王安石的变法实现自己“富国强兵”的愿望,这个苏轼不但不支持,反倒是全力反对,你有多大的能耐就能证明你是对的,我任用王安石变法,还没看出什么效果来呢,你以为我会听你的,对我自己和王安石的做法全盘否定么?苏轼你自己说,王安石和你,我会挺谁?
你也不掂量掂量自己有几斤份量,劝你经常称称体重,看一下自己减肥有没有成功。
在王安石的眼里,苏轼只不过就是众多对自己改革反对派中的一员,官职低微,并且没有什么职场的经验,资格年轻,新人一个,欧阳修、司马光都放学回家吃饭去了,还用得着给你留什么面子么?
熙宁四年十一月,公元1071年,苏轼自请外放,前往杭州担任通判一职,其实说白了,就是在开封实在是混不下去了,待着也是天天一副苦逼的样子,与其让别人把自己踢出京城,莫不如自己滚蛋,面子上还好看一些,虽然实质都一样。
苏轼到了杭州并没有闲着,依然孜孜不倦的继续给赵顼上书,从老百姓利益的出发点,历数王安石改革弊害。
三年后,熙宁七年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
知州是一个简称,全称是“权知某军州事”,是宋朝政府中央官员充任各地方长官的一个名称,“权知”意思是暂时代管,“军”指地方军队,“州”指地方民政。
因为反对王安石改革的原因,被排挤出京城的苏轼成就了自己艺术人生小宇宙的爆发,让我们沿着苏轼外放的足迹见证一代文豪的诞生。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另本人的另一长篇小说《樱花的血液》写在小说网上每天更新,这是一个潜伏性质的战争小说,希望广大读者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