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搂膝拗步 【47】婉约(三)
有这样的一个孩子,他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从此,他就生活在了一个单亲的家庭里。可是在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后,他的母亲就算含辛茹苦想把他抚养成人,可是却也力不从心,因为一对孤儿寡母的生活实在是充满了未知的艰辛和困苦。
他的母亲虽然不是下岗工人,但是也没有正当的职业。在他父亲活着的时候,只是享受安逸富贵的一个妇人,从来没有在外求职的工作经验,也没有任何文凭。
无奈之下,孩子的母亲只有选择改嫁,虽然在当时的社会,女人改嫁也并不是什么大忤逆的行为,但是作为一个母亲,也并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寄人篱下之感,让他受到任何的委屈。
但迫于生活的现实和无奈,母亲带着自己的儿子嫁到了山东,值得庆幸的是,这还算是一个大户人家,从此,母子俩的衣食无忧,孩子还能接受到一些早期的良好的教育。
而在这个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就表现出了出类拔萃的才能,不只是在文学上人品上,品学兼优,而且从小就形成了良好的世界观,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并且在军事上也颇有造诣。
这个从小命苦、点背、长大后天降大任的人就是那个心怀天下,忧患黎民的,唱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范文正公。
范仲淹的继父姓朱,随母亲来到朱家的时候,范仲淹被继父改名为朱说,范仲淹当时一定是很快乐,因为自己以后再也不用饿着肚子了,也不用和母亲四处遭人歧视。在这里有饭吃,还管饱,有屋睡,还管暖,还能和继父家的哥哥姐姐们一起玩,范仲淹度过了自己懵懂的幸福的少年时光。
幸福的时光总是很短暂的,少年时期总归会过去,朱说,就是范仲淹长到了成人的年龄,什么事情都没有不透风的墙,可怜的身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让范仲淹知道了,范仲淹在母亲处得到了证实,虽然在朱家范仲淹并没有遭到不公正的待遇,继父也很疼爱自己,但毕竟寄人篱下,身世的痛苦和振兴家族的责任心激起了范仲淹内心的倔强和自尊。
范仲淹的父亲名字叫范墉,曾经是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就是徐州军区司令的办公室秘书。家族曾经的荣光让范仲淹很自豪,于是,范仲淹告别母亲,决定前往睢阳应天府学院求学,有朝一日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应天府离家太远,范仲淹不能走读,只好寄宿在那里,虽然学习的方式是勤工俭学,半工半读,但范仲淹为了自己远大的理想,废寝忘食,刻苦学习。
范仲淹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勤奋求学上,虽然大城市的喧阗以及新生事物的光怪陆离,却并没有对范仲淹有丝毫的诱惑。他没有时间去弹吉他想校花,也没有精力去考虑校花落谁家。
范仲淹在这个时期做出了一个十分正确的英明的决定,那就是把自己的名字从朱说改回了范仲淹,否则,以后无论范仲淹说的什么至理名言,写的什么诗词歌赋,后人都说那是朱说的和猪写的,你有什么感觉。
在学习的这段时间里,范仲淹生活的很艰苦,每天只能吃两顿饭,早饭不敢吃得太早,怕中午熬不过去,晚饭也不敢吃得太早,怕自己在半夜里饿醒。
每天的伙食就是几块咸菜条和一些稀粥,而且范仲淹还要等稀粥晾凉了之后分成数块,不能一次全部吃完,否则下一顿干吃咸菜条还不得疯掉。
范仲淹自制的冰糕让他很享受,对于同班同学投来的不解的目光范仲淹也从不解释,那是范仲淹在苦其心志当中的苦中作乐。
至于吃一次康师傅红烧牛肉面加一袋涪陵榨菜,估计那得等,得等到大年三十的迎神送神的晚上。
就这样,范仲淹在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之中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大中祥符八年,就是公元1015年,范仲淹参加了那一届的全国高考,下一步即将准备国家的公务员考试。
范仲淹中榜,进士及第,就是一甲的前三名,然后开始准备下一阶段在崇政殿接受真宗赵恒的御试。
范仲淹的表现非常出色,显露出了超出他人的素质和能力,让赵恒很高兴,范仲淹得到的鼓励就是,可以参加随后赵恒御赐的宴席。赵恒请客破费,不是谁都能参与地。
之后,范仲淹在国家公务员的考试也顺利通过,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不久,调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从八品的一个官职,时年范仲淹二十七岁。和晏殊相比,他比晏殊还大了两岁,晏殊现在已经是尚书户部员外郎,六品的一个官职,范仲淹有些大器晚成了。
读一下范仲淹的一首词,看看你是否能从中体会到范仲淹的细腻之中也足够强大的内心世界。
词牌,《苏幕遮》,作者,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亲,请你闭上眼睛,细细体会,如果你真的能进入到那个范仲淹营造的境界里,你会在不知不觉中,眼角渗出一滴晶莹的泪。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另本人的另一长篇小说《樱花的血液》写在小说网上每天更新,这是一个潜伏性质的战争小说,希望广大读者点击阅读。
他的母亲虽然不是下岗工人,但是也没有正当的职业。在他父亲活着的时候,只是享受安逸富贵的一个妇人,从来没有在外求职的工作经验,也没有任何文凭。
无奈之下,孩子的母亲只有选择改嫁,虽然在当时的社会,女人改嫁也并不是什么大忤逆的行为,但是作为一个母亲,也并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寄人篱下之感,让他受到任何的委屈。
但迫于生活的现实和无奈,母亲带着自己的儿子嫁到了山东,值得庆幸的是,这还算是一个大户人家,从此,母子俩的衣食无忧,孩子还能接受到一些早期的良好的教育。
而在这个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就表现出了出类拔萃的才能,不只是在文学上人品上,品学兼优,而且从小就形成了良好的世界观,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并且在军事上也颇有造诣。
这个从小命苦、点背、长大后天降大任的人就是那个心怀天下,忧患黎民的,唱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范文正公。
范仲淹的继父姓朱,随母亲来到朱家的时候,范仲淹被继父改名为朱说,范仲淹当时一定是很快乐,因为自己以后再也不用饿着肚子了,也不用和母亲四处遭人歧视。在这里有饭吃,还管饱,有屋睡,还管暖,还能和继父家的哥哥姐姐们一起玩,范仲淹度过了自己懵懂的幸福的少年时光。
幸福的时光总是很短暂的,少年时期总归会过去,朱说,就是范仲淹长到了成人的年龄,什么事情都没有不透风的墙,可怜的身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让范仲淹知道了,范仲淹在母亲处得到了证实,虽然在朱家范仲淹并没有遭到不公正的待遇,继父也很疼爱自己,但毕竟寄人篱下,身世的痛苦和振兴家族的责任心激起了范仲淹内心的倔强和自尊。
范仲淹的父亲名字叫范墉,曾经是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就是徐州军区司令的办公室秘书。家族曾经的荣光让范仲淹很自豪,于是,范仲淹告别母亲,决定前往睢阳应天府学院求学,有朝一日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应天府离家太远,范仲淹不能走读,只好寄宿在那里,虽然学习的方式是勤工俭学,半工半读,但范仲淹为了自己远大的理想,废寝忘食,刻苦学习。
范仲淹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勤奋求学上,虽然大城市的喧阗以及新生事物的光怪陆离,却并没有对范仲淹有丝毫的诱惑。他没有时间去弹吉他想校花,也没有精力去考虑校花落谁家。
范仲淹在这个时期做出了一个十分正确的英明的决定,那就是把自己的名字从朱说改回了范仲淹,否则,以后无论范仲淹说的什么至理名言,写的什么诗词歌赋,后人都说那是朱说的和猪写的,你有什么感觉。
在学习的这段时间里,范仲淹生活的很艰苦,每天只能吃两顿饭,早饭不敢吃得太早,怕中午熬不过去,晚饭也不敢吃得太早,怕自己在半夜里饿醒。
每天的伙食就是几块咸菜条和一些稀粥,而且范仲淹还要等稀粥晾凉了之后分成数块,不能一次全部吃完,否则下一顿干吃咸菜条还不得疯掉。
范仲淹自制的冰糕让他很享受,对于同班同学投来的不解的目光范仲淹也从不解释,那是范仲淹在苦其心志当中的苦中作乐。
至于吃一次康师傅红烧牛肉面加一袋涪陵榨菜,估计那得等,得等到大年三十的迎神送神的晚上。
就这样,范仲淹在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之中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大中祥符八年,就是公元1015年,范仲淹参加了那一届的全国高考,下一步即将准备国家的公务员考试。
范仲淹中榜,进士及第,就是一甲的前三名,然后开始准备下一阶段在崇政殿接受真宗赵恒的御试。
范仲淹的表现非常出色,显露出了超出他人的素质和能力,让赵恒很高兴,范仲淹得到的鼓励就是,可以参加随后赵恒御赐的宴席。赵恒请客破费,不是谁都能参与地。
之后,范仲淹在国家公务员的考试也顺利通过,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不久,调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从八品的一个官职,时年范仲淹二十七岁。和晏殊相比,他比晏殊还大了两岁,晏殊现在已经是尚书户部员外郎,六品的一个官职,范仲淹有些大器晚成了。
读一下范仲淹的一首词,看看你是否能从中体会到范仲淹的细腻之中也足够强大的内心世界。
词牌,《苏幕遮》,作者,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亲,请你闭上眼睛,细细体会,如果你真的能进入到那个范仲淹营造的境界里,你会在不知不觉中,眼角渗出一滴晶莹的泪。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另本人的另一长篇小说《樱花的血液》写在小说网上每天更新,这是一个潜伏性质的战争小说,希望广大读者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