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6三十六 水墨江南
自黛玉离开贾府,从炎炎夏日至夏末秋初,须臾之间已是一月有余。
在此期间,黛玉与贾府皆没有停下对对方的行动,都在私下里各自忙碌着。借着贾府家大业大,人多口杂之故,李福父子到是打探回来不少消息。
比如宝玉自得知黛玉离开后,很是不依不饶的大闹了一场,定要亲自出府去找回林妹妹不可。贾母被他闹得食不下咽,寝不安眠,若不是贾政最后出手将其镇住,这小祖宗还不知会作到什么地步呢。
另外李福还探知,自那晚贾府的奴才跟踪失败后,贾府主子们很是恼火,派了不少奴才分成两路去找寻黛玉的行踪。一路不时的在京城闲逛,一路则远赴江南,势必要找出黛玉不可。
只是可惜的很,贾府为此劳民伤财却是一无所获。时日一长,不免松懈下来,最终想着,黛玉既不出现,想必已对贾府构不成威胁,便相继将人员都撤了回来。
而黛玉等的就是这个时刻,她想要的是平静的生活,可不想被一群讨厌的人不时的打扰,是以才耐着性子,静静的等待最佳时机离开京城。在得知贾府已然放弃搜寻之时,黛玉主仆便准备动身离开了。
此时的林宅内,紫鹃正带领着丫头们收拾行李,而李福则抓紧时间□着几个才买来的奴才。经过黛玉慎重的考虑,买来的这些人,资质虽然不佳,却都是极憨厚忠心的。这样,纵使她们远在江南,这些人想必也不会生出多大的是非来。
因重要的物品,都被黛玉收进空间里了,所以剩下的东西,挑挑拣拣后也没多少,主仆几人的行李也不过凑了一车而已。至于将来所需的东西,单等着到了江南安置下来再一并购置就是了。
到了选定的出行日期,林宅外人头攒动,留守的奴才们都出来给姑娘送行。黛玉带着紫鹃、雪雁上了一辆翠幄青油马车,而王嬷嬷则带着心竹、心兰坐了另一辆,最后面的一辆则装着行李。三辆车都由几个刚买来的奴才驾驭着,而李福则带着天佑骑马引路随行。
李福犹自不放心的叮嘱了留下的人几句,这才翻身上马引领着马车启程了。
随着马车的不断前行,繁华的街道、川流不息的行人,都被一一甩在身后,黛玉主仆与这京城愈行愈远,终是与这座承载了几多恩怨情仇的地方,做了一个暂时的告别。
粼粼而行的马车内,布置得极其舒适,雪雁、紫鹃坐在厚厚的毡毯上,不时地说笑着,言语中皆是对新生活的憧憬与期盼。
紫鹃虽说跟随着黛玉已经去过一次江南,奈何上次是为了林如海的丧事而去的,她和姑娘光顾着伤心难过了,那还有什么心思去关注其它的?是以如今听到雪雁眉飞色舞的,给她讲述着江南的一切,紫鹃恨不能立时就能感受到那江南特有的风情不可。
黛玉斜倚在一个锦垫上,用手轻抵着香腮,含笑看着她们高谈阔论着,眼里是淡淡的宠溺。看了她们一会子,黛玉便微微闭上眼睛陷入沉思之中。
她仔细回想了这一年多来的红楼生活,觉得真真是跌宕起伏极不平静,短短的时间里喜怒哀乐皆全部尝遍,让她切实的与这个时代有了牵扯不断的联系。
思绪无序的发散,就在此时,黛玉的脑海里浮现出不久前发生的一幕,一时间让她思绪万千、感慨不已。
就在准备离京的前夕,黛玉考虑到沐子轩等人对自己的暗中相助,还有将来为林家讨回公道一事,与王嬷嬷等人商议过后,都觉得极有必要和沐子轩及北静王府知会一声,否则不告而别,不免显得太过无情了些。
鉴于现今所处的境地和世俗礼教的原因,黛玉最终决定让李福带着几色礼物前去北静王府求见王妃,请王妃替自己向沐子轩、水溶表达谢意,并告知离京一事。
令黛玉没有想到的是,当李福回来之时,竟转交给她一样东西及几句话,由此,黛玉不仅彻底转变了对沐子轩的看法,同时还对他萌生了几分感激之情。
原来,李福前去辞行时,沐子轩恰在北静王府与水溶议事。当他得知黛玉即将返回江南之时,便将随身携带的一方玉佩交给了李福,并让李福转告黛玉,若是在江南遇到难处,尽管拿着这方标志着东平郡王身份的玉佩,前往府衙求助。
拿着这方玉佩,黛玉心中真的是五味杂陈,纠结不已。虽说之前沐子轩的做法令人诟病,但不可否认如今的他对自己的帮助甚大,在黛玉的心里,已远远超过了她的付出。再加上沐子轩很是信守承诺,并没有为她招来不必要的麻烦,这种君子行为倒是让黛玉很是欣赏。如今沐子轩又送给她这么大的人情,真是让黛玉为之动容。
黛玉左思右想过后,也只能暗自决定,如他日沐子轩有需要之处,她尽力相助也就是了。毕竟在这个皇权大如天的时代,这方玉佩确能护佑着她们主仆,生活的平安顺遂。沐子轩的这份恩情,她林黛玉谨记在心了。
暂时抛开心中的万千思绪,黛玉重新打起精神来,兴致勃勃的准备好生游历一番这个时空中的一切。
为了便于游历,黛玉再一次做了男子装扮。雪雁自出了贾府,便恢复了往昔大胆活泼的本性,见姑娘可以正大光明的在外面行走,心里羡慕的不行。终是纠缠了姑娘大半日后,才磨得黛玉为她也妆扮了一番,作为一个随侍的小厮,得以跟着姑娘四处闲逛。
因李福早就知会过新来的几个下人,所以当那几个人看到自家娇滴滴的姑娘,竟一时间变成风度翩翩的少年公子时,除了不时的感叹佩服外,倒是没有生出别的想法,这让黛玉和王嬷嬷几人很是放下心来。
黛玉主仆因并不急着赶路,所以早就议定顺着京杭运河慢慢的一路逛下去,除了欣赏无尽的美景外,还要借机查探一下,看看她们将来要作何生计,不然坐吃山空总是不妥的。
一行人慢悠悠的赶到通州渡口,黛玉吩咐李福前去与船家洽谈,而她却带着天佑、雪雁这一真一假的小厮闲逛去了,徒留□后用哀怨的目光死盯着他们的紫鹃。
主仆三人在这大运河起点的繁华街道上,信步由缰的闲走着,看到雪雁、天佑对路边那形形□的小玩意和吃食垂涎欲滴,黛玉不禁含笑满足了他们的心意。不一时,两人的身上、手上便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纸包。
等黛玉他们意犹未尽的回到渡口时,李福已经和船家谈妥了价格,马车及行李也已经送上了船,单等着她们回来,便可扬帆起航了。
碧蓝明净的京杭运河,像一匹美丽幽远的蓝缎,终年不息,缓缓流淌着。就这样,黛玉主仆在这悠长的水路上,开始了不同的人生体验。
一路上,那河道里穿梭如织的航船、那两岸绿水环绕的城郭,那变化多端的河面,那交错而往的过客,那展翅高飞的雁,那水底自由游弋的鱼,无不让这些久困深闺的人们,挣脱了重重枷锁,感受到了自由的可贵。
一路上,但凡遇到名城重镇、人文景观,黛玉主仆皆会在此停泊数日,或游历,或品尝、或采购,日子过得畅心顺意,逍遥之极。
不说雪雁和天佑这两个爱玩闹的,跟着黛玉逛的不亦乐乎,就连一向稳重自持的王嬷嬷和紫鹃也禁不起诱惑,登时抛掉了所有矜持,也跟着出去闲逛了不知多少回。
至于心兰、心竹及那三个新来的下人就更是乐不思蜀了,每日里生活的极其开心自在,在心里一直感叹跟了一个好主子,进了一个好人家。
若说这一行人中唯一还算冷静的,那就非李福管家莫属了。别人都在黛玉的带领下活的逍遥自在,唯有他还谨记着自个的职责,每日里带着一个下人兢兢业业的管理着大小事务,忙的没有半点空闲。
为此,黛玉不止一次的沾沾自喜,佩服自个的眼光不错,竟能寻得如此忠心能干的管家,于是就愈发的放下心来,领着众人名为游历,实则闲逛去了。当然,黛玉也不会屈待了这个极为称职的管家,每次回来都会让天佑给其捎回不少吃食、特产,让一向忠厚的李福很是感动,也愈发的对黛玉忠心耿耿了。
终于,在经历了一番风雨路三千后,那如诗如画的水墨江南,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小桥、流水、人家,那江南特有的清秀、幽深、恬静、灵韵,让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百感交集,一时间竟不由自主的润湿了眼眶。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身着一袭玉色织锦男式长袍,披着银丝素锦披风的黛玉,站在客船的甲板上,望着一片繁忙的扬州渡口,情绪低沉、神色怔然。结合了绛珠记忆的她,在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心里顿时涌上一阵夹杂着无尽眷恋、酸楚的淡淡哀伤。
身后的王嬷嬷和雪雁此时已经控制不住激动的情绪,失声痛哭了起来。就像是那历经磨难回归到母亲身边的孩子,要用那肆意流淌的泪水,把这几年所受的委屈一并发泄出来,尽管,这里已经没有人为她们的哀伤做出回应了。
强自压下心中的哀戚,黛玉吩咐李福将一辆马车备好,送到渡口上。留下李福、紫鹃等人在船上看守,她带着王嬷嬷、雪雁进城去故居那里看一看,顺便凭吊一番。
马车在熟悉又陌生的道路上前行着,黛玉主仆透过纱帘贪婪的看着那不断从眼前流逝的白墙、青瓦、石桥、乌篷船,耳边聆听着那糯糯的吴侬软语,鼻翼间充斥着银桂花香,顿时,丝丝缕缕的喜悦之情悄然而生。
黛玉主仆花费了半日的时间,依次把巡盐御史衙门和林家故居围着走了一遍。虽然故地重游景色依旧,但却早已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了……
带着几许哀伤和怅惘,黛玉指引着林平驾车前往离故居不远处的恒通钱庄。王嬷嬷和雪雁从悲戚中回过神来,不明所以的望着自家姑娘,不明白姑娘这是要去做什么。
见她们皆是一副懵懂的样子,黛玉便给她们解释道:“当初爹爹为了防备贾府之人不能善待与我,是以留下后手在此存了一笔银两,以备我不时之需。如今咱们便去把它给取出来,也好到别处重新生活。”
王嬷嬷闻言心中感慨:“老爷终究是老谋深算,除了贾府,自己这两处外,竟然还给姑娘留下了大笔财富,真可谓慈父之心,用心良苦啊!”
说起来,王嬷嬷并不怨老爷对她的不信任,毕竟人心是易变的,换做是她,想必也会如此。所以王嬷嬷除了为自家姑娘又多了几分依仗而高兴外,并没有什么多余的想法,毕竟在她心里,自家姑娘就如同自己的亲生女儿一般,只要姑娘过得好,她就别无所求了。
不过一盏茶的功夫,马车便停在了一座宏伟大气的建筑前,车才停下,门口迎宾的伙计便迎了过来。
黛玉带着小厮打扮的雪雁下了车,在伙计的引领下到了钱庄的大厅里坐了下来。一个伙计忙着奉茶,一个伙计谦恭的问道:“不知这位大爷贵姓,此来是存储还是借贷的?但有吩咐,请尽管明言。”
黛玉端起茶,轻抿一口,方开口说道:“鄙姓林,此番前来是取回之前寄放的东西,可否请掌柜的拨冗一见?”
伙计见此,登时便知黛玉是钱庄的贵客,不敢怠慢,告罪一声匆匆地进去回禀掌柜的去了。不消片刻,伙计便返了回来,恭恭敬敬的请黛玉前去内堂一叙。
黛玉带着雪雁跟随伙计穿过一个小小的花园,进了钱庄的内堂,此时掌柜的早已侯在那里,见黛玉到来赶紧过来拜见。相互见礼完毕,掌柜的才询问黛玉的来意。
将手伸入袖中,实则从空间中拿出林如海留下的那方玉佩,交予掌柜,黛玉这才把自己的来意一一告知。
掌柜的仔细端详过玉佩,接着又命伙计拿来一种红色的液体和纸张。黛玉对此十分好奇,不知他要做什么。只见掌柜的将玉佩在液体中浸泡片刻,拿出后在宣纸上印了一下,顿时宣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弯弯曲曲的林字。
黛玉见此十分震惊,当初她拿到玉佩后,曾不止一次端详过,玉佩上不过是勾画着一株极逼真的小草罢了,再没有这林字的!如今想来,这必是钱庄独有的辨别真假的法子,一时间黛玉为钱庄的奇思妙想佩服不已。
掌柜的见玉佩无伪,自是极爽利的请黛玉稍侯片刻,他自带着伙计前去取东西去了。
不一时,掌柜的自抱着一个小匣子,后面两个伙计抬着一个箱子,匆匆地赶了回来。
将伙计打发出客厅,掌柜的将手中的匣子递给黛玉说道:“林大爷,当初林大人寄存在敝处银两六十万两,珍奇古董、首饰三十件。如今算除这寄存费用,总计还剩下五十八万两千两。请林大爷予以查收。”
黛玉接过匣子,雪雁则去点收箱子里的东西,不消一会子便都查验完毕。掌柜的叫来伙计帮黛玉把东西送到车上,这才相互告辞而去。
待马车启动后,黛玉便示意雪雁把车帘掩好,把匣子和箱子里的东西都收入了空间里。又从空间里取出些相对差些的东西,让王嬷嬷将其放到箱子里锁了起来。
将一切料理妥当,黛玉主仆又让林安驾车到各处老字号,采买了不少东西,这才在暮霭沉沉的时刻,赶回了扬州渡口。
在扬州歇息了一晚后,黛玉主仆又扬帆起锚向着梦中的故乡,那具有凌波水韵、翰墨留香的姑苏而去……
在此期间,黛玉与贾府皆没有停下对对方的行动,都在私下里各自忙碌着。借着贾府家大业大,人多口杂之故,李福父子到是打探回来不少消息。
比如宝玉自得知黛玉离开后,很是不依不饶的大闹了一场,定要亲自出府去找回林妹妹不可。贾母被他闹得食不下咽,寝不安眠,若不是贾政最后出手将其镇住,这小祖宗还不知会作到什么地步呢。
另外李福还探知,自那晚贾府的奴才跟踪失败后,贾府主子们很是恼火,派了不少奴才分成两路去找寻黛玉的行踪。一路不时的在京城闲逛,一路则远赴江南,势必要找出黛玉不可。
只是可惜的很,贾府为此劳民伤财却是一无所获。时日一长,不免松懈下来,最终想着,黛玉既不出现,想必已对贾府构不成威胁,便相继将人员都撤了回来。
而黛玉等的就是这个时刻,她想要的是平静的生活,可不想被一群讨厌的人不时的打扰,是以才耐着性子,静静的等待最佳时机离开京城。在得知贾府已然放弃搜寻之时,黛玉主仆便准备动身离开了。
此时的林宅内,紫鹃正带领着丫头们收拾行李,而李福则抓紧时间□着几个才买来的奴才。经过黛玉慎重的考虑,买来的这些人,资质虽然不佳,却都是极憨厚忠心的。这样,纵使她们远在江南,这些人想必也不会生出多大的是非来。
因重要的物品,都被黛玉收进空间里了,所以剩下的东西,挑挑拣拣后也没多少,主仆几人的行李也不过凑了一车而已。至于将来所需的东西,单等着到了江南安置下来再一并购置就是了。
到了选定的出行日期,林宅外人头攒动,留守的奴才们都出来给姑娘送行。黛玉带着紫鹃、雪雁上了一辆翠幄青油马车,而王嬷嬷则带着心竹、心兰坐了另一辆,最后面的一辆则装着行李。三辆车都由几个刚买来的奴才驾驭着,而李福则带着天佑骑马引路随行。
李福犹自不放心的叮嘱了留下的人几句,这才翻身上马引领着马车启程了。
随着马车的不断前行,繁华的街道、川流不息的行人,都被一一甩在身后,黛玉主仆与这京城愈行愈远,终是与这座承载了几多恩怨情仇的地方,做了一个暂时的告别。
粼粼而行的马车内,布置得极其舒适,雪雁、紫鹃坐在厚厚的毡毯上,不时地说笑着,言语中皆是对新生活的憧憬与期盼。
紫鹃虽说跟随着黛玉已经去过一次江南,奈何上次是为了林如海的丧事而去的,她和姑娘光顾着伤心难过了,那还有什么心思去关注其它的?是以如今听到雪雁眉飞色舞的,给她讲述着江南的一切,紫鹃恨不能立时就能感受到那江南特有的风情不可。
黛玉斜倚在一个锦垫上,用手轻抵着香腮,含笑看着她们高谈阔论着,眼里是淡淡的宠溺。看了她们一会子,黛玉便微微闭上眼睛陷入沉思之中。
她仔细回想了这一年多来的红楼生活,觉得真真是跌宕起伏极不平静,短短的时间里喜怒哀乐皆全部尝遍,让她切实的与这个时代有了牵扯不断的联系。
思绪无序的发散,就在此时,黛玉的脑海里浮现出不久前发生的一幕,一时间让她思绪万千、感慨不已。
就在准备离京的前夕,黛玉考虑到沐子轩等人对自己的暗中相助,还有将来为林家讨回公道一事,与王嬷嬷等人商议过后,都觉得极有必要和沐子轩及北静王府知会一声,否则不告而别,不免显得太过无情了些。
鉴于现今所处的境地和世俗礼教的原因,黛玉最终决定让李福带着几色礼物前去北静王府求见王妃,请王妃替自己向沐子轩、水溶表达谢意,并告知离京一事。
令黛玉没有想到的是,当李福回来之时,竟转交给她一样东西及几句话,由此,黛玉不仅彻底转变了对沐子轩的看法,同时还对他萌生了几分感激之情。
原来,李福前去辞行时,沐子轩恰在北静王府与水溶议事。当他得知黛玉即将返回江南之时,便将随身携带的一方玉佩交给了李福,并让李福转告黛玉,若是在江南遇到难处,尽管拿着这方标志着东平郡王身份的玉佩,前往府衙求助。
拿着这方玉佩,黛玉心中真的是五味杂陈,纠结不已。虽说之前沐子轩的做法令人诟病,但不可否认如今的他对自己的帮助甚大,在黛玉的心里,已远远超过了她的付出。再加上沐子轩很是信守承诺,并没有为她招来不必要的麻烦,这种君子行为倒是让黛玉很是欣赏。如今沐子轩又送给她这么大的人情,真是让黛玉为之动容。
黛玉左思右想过后,也只能暗自决定,如他日沐子轩有需要之处,她尽力相助也就是了。毕竟在这个皇权大如天的时代,这方玉佩确能护佑着她们主仆,生活的平安顺遂。沐子轩的这份恩情,她林黛玉谨记在心了。
暂时抛开心中的万千思绪,黛玉重新打起精神来,兴致勃勃的准备好生游历一番这个时空中的一切。
为了便于游历,黛玉再一次做了男子装扮。雪雁自出了贾府,便恢复了往昔大胆活泼的本性,见姑娘可以正大光明的在外面行走,心里羡慕的不行。终是纠缠了姑娘大半日后,才磨得黛玉为她也妆扮了一番,作为一个随侍的小厮,得以跟着姑娘四处闲逛。
因李福早就知会过新来的几个下人,所以当那几个人看到自家娇滴滴的姑娘,竟一时间变成风度翩翩的少年公子时,除了不时的感叹佩服外,倒是没有生出别的想法,这让黛玉和王嬷嬷几人很是放下心来。
黛玉主仆因并不急着赶路,所以早就议定顺着京杭运河慢慢的一路逛下去,除了欣赏无尽的美景外,还要借机查探一下,看看她们将来要作何生计,不然坐吃山空总是不妥的。
一行人慢悠悠的赶到通州渡口,黛玉吩咐李福前去与船家洽谈,而她却带着天佑、雪雁这一真一假的小厮闲逛去了,徒留□后用哀怨的目光死盯着他们的紫鹃。
主仆三人在这大运河起点的繁华街道上,信步由缰的闲走着,看到雪雁、天佑对路边那形形□的小玩意和吃食垂涎欲滴,黛玉不禁含笑满足了他们的心意。不一时,两人的身上、手上便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纸包。
等黛玉他们意犹未尽的回到渡口时,李福已经和船家谈妥了价格,马车及行李也已经送上了船,单等着她们回来,便可扬帆起航了。
碧蓝明净的京杭运河,像一匹美丽幽远的蓝缎,终年不息,缓缓流淌着。就这样,黛玉主仆在这悠长的水路上,开始了不同的人生体验。
一路上,那河道里穿梭如织的航船、那两岸绿水环绕的城郭,那变化多端的河面,那交错而往的过客,那展翅高飞的雁,那水底自由游弋的鱼,无不让这些久困深闺的人们,挣脱了重重枷锁,感受到了自由的可贵。
一路上,但凡遇到名城重镇、人文景观,黛玉主仆皆会在此停泊数日,或游历,或品尝、或采购,日子过得畅心顺意,逍遥之极。
不说雪雁和天佑这两个爱玩闹的,跟着黛玉逛的不亦乐乎,就连一向稳重自持的王嬷嬷和紫鹃也禁不起诱惑,登时抛掉了所有矜持,也跟着出去闲逛了不知多少回。
至于心兰、心竹及那三个新来的下人就更是乐不思蜀了,每日里生活的极其开心自在,在心里一直感叹跟了一个好主子,进了一个好人家。
若说这一行人中唯一还算冷静的,那就非李福管家莫属了。别人都在黛玉的带领下活的逍遥自在,唯有他还谨记着自个的职责,每日里带着一个下人兢兢业业的管理着大小事务,忙的没有半点空闲。
为此,黛玉不止一次的沾沾自喜,佩服自个的眼光不错,竟能寻得如此忠心能干的管家,于是就愈发的放下心来,领着众人名为游历,实则闲逛去了。当然,黛玉也不会屈待了这个极为称职的管家,每次回来都会让天佑给其捎回不少吃食、特产,让一向忠厚的李福很是感动,也愈发的对黛玉忠心耿耿了。
终于,在经历了一番风雨路三千后,那如诗如画的水墨江南,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小桥、流水、人家,那江南特有的清秀、幽深、恬静、灵韵,让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百感交集,一时间竟不由自主的润湿了眼眶。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身着一袭玉色织锦男式长袍,披着银丝素锦披风的黛玉,站在客船的甲板上,望着一片繁忙的扬州渡口,情绪低沉、神色怔然。结合了绛珠记忆的她,在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心里顿时涌上一阵夹杂着无尽眷恋、酸楚的淡淡哀伤。
身后的王嬷嬷和雪雁此时已经控制不住激动的情绪,失声痛哭了起来。就像是那历经磨难回归到母亲身边的孩子,要用那肆意流淌的泪水,把这几年所受的委屈一并发泄出来,尽管,这里已经没有人为她们的哀伤做出回应了。
强自压下心中的哀戚,黛玉吩咐李福将一辆马车备好,送到渡口上。留下李福、紫鹃等人在船上看守,她带着王嬷嬷、雪雁进城去故居那里看一看,顺便凭吊一番。
马车在熟悉又陌生的道路上前行着,黛玉主仆透过纱帘贪婪的看着那不断从眼前流逝的白墙、青瓦、石桥、乌篷船,耳边聆听着那糯糯的吴侬软语,鼻翼间充斥着银桂花香,顿时,丝丝缕缕的喜悦之情悄然而生。
黛玉主仆花费了半日的时间,依次把巡盐御史衙门和林家故居围着走了一遍。虽然故地重游景色依旧,但却早已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了……
带着几许哀伤和怅惘,黛玉指引着林平驾车前往离故居不远处的恒通钱庄。王嬷嬷和雪雁从悲戚中回过神来,不明所以的望着自家姑娘,不明白姑娘这是要去做什么。
见她们皆是一副懵懂的样子,黛玉便给她们解释道:“当初爹爹为了防备贾府之人不能善待与我,是以留下后手在此存了一笔银两,以备我不时之需。如今咱们便去把它给取出来,也好到别处重新生活。”
王嬷嬷闻言心中感慨:“老爷终究是老谋深算,除了贾府,自己这两处外,竟然还给姑娘留下了大笔财富,真可谓慈父之心,用心良苦啊!”
说起来,王嬷嬷并不怨老爷对她的不信任,毕竟人心是易变的,换做是她,想必也会如此。所以王嬷嬷除了为自家姑娘又多了几分依仗而高兴外,并没有什么多余的想法,毕竟在她心里,自家姑娘就如同自己的亲生女儿一般,只要姑娘过得好,她就别无所求了。
不过一盏茶的功夫,马车便停在了一座宏伟大气的建筑前,车才停下,门口迎宾的伙计便迎了过来。
黛玉带着小厮打扮的雪雁下了车,在伙计的引领下到了钱庄的大厅里坐了下来。一个伙计忙着奉茶,一个伙计谦恭的问道:“不知这位大爷贵姓,此来是存储还是借贷的?但有吩咐,请尽管明言。”
黛玉端起茶,轻抿一口,方开口说道:“鄙姓林,此番前来是取回之前寄放的东西,可否请掌柜的拨冗一见?”
伙计见此,登时便知黛玉是钱庄的贵客,不敢怠慢,告罪一声匆匆地进去回禀掌柜的去了。不消片刻,伙计便返了回来,恭恭敬敬的请黛玉前去内堂一叙。
黛玉带着雪雁跟随伙计穿过一个小小的花园,进了钱庄的内堂,此时掌柜的早已侯在那里,见黛玉到来赶紧过来拜见。相互见礼完毕,掌柜的才询问黛玉的来意。
将手伸入袖中,实则从空间中拿出林如海留下的那方玉佩,交予掌柜,黛玉这才把自己的来意一一告知。
掌柜的仔细端详过玉佩,接着又命伙计拿来一种红色的液体和纸张。黛玉对此十分好奇,不知他要做什么。只见掌柜的将玉佩在液体中浸泡片刻,拿出后在宣纸上印了一下,顿时宣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弯弯曲曲的林字。
黛玉见此十分震惊,当初她拿到玉佩后,曾不止一次端详过,玉佩上不过是勾画着一株极逼真的小草罢了,再没有这林字的!如今想来,这必是钱庄独有的辨别真假的法子,一时间黛玉为钱庄的奇思妙想佩服不已。
掌柜的见玉佩无伪,自是极爽利的请黛玉稍侯片刻,他自带着伙计前去取东西去了。
不一时,掌柜的自抱着一个小匣子,后面两个伙计抬着一个箱子,匆匆地赶了回来。
将伙计打发出客厅,掌柜的将手中的匣子递给黛玉说道:“林大爷,当初林大人寄存在敝处银两六十万两,珍奇古董、首饰三十件。如今算除这寄存费用,总计还剩下五十八万两千两。请林大爷予以查收。”
黛玉接过匣子,雪雁则去点收箱子里的东西,不消一会子便都查验完毕。掌柜的叫来伙计帮黛玉把东西送到车上,这才相互告辞而去。
待马车启动后,黛玉便示意雪雁把车帘掩好,把匣子和箱子里的东西都收入了空间里。又从空间里取出些相对差些的东西,让王嬷嬷将其放到箱子里锁了起来。
将一切料理妥当,黛玉主仆又让林安驾车到各处老字号,采买了不少东西,这才在暮霭沉沉的时刻,赶回了扬州渡口。
在扬州歇息了一晚后,黛玉主仆又扬帆起锚向着梦中的故乡,那具有凌波水韵、翰墨留香的姑苏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