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隐患的种子
第四百一十二章隐患的种子
“大司马,兵马皆是集齐,若无什么吩咐的话,我就上船出发了。”
上前说话的是关平,此时,这位曾经的关家xiǎo将军,已经成长为成熟的将军,他也已有妻室儿nv,现下官任dàng寇将军。这个官位是他的父亲曾经拥有过的,显然,他的父亲为他争取到这个官位,表达出对自己的这个长子寄有强烈的期望。
“定国,上大将军真的打算把陆口大部分的兵马调走吗?”徐庶明知事实已定,但仍忍不住多问了一句。
关平面sè凝重:“前线的那个于禁抵抗非常顽强,父亲说了,若想击败此人,就必须向前线增兵,用绝对的兵力优势冲垮他。”
徐庶叹道:“话虽如此,可是陆口如今被调得只余下不到五千的兵马,若是东吴来攻,却当如何应对。”
关平不以为然道:“大司马多虑了吧,我大汉国如此强盛,东吴焉敢来犯。再则,前不久新到柴桑上任的那个什么吴国大都督陆逊,只不过是个软弱的儒生而已,你看他给父亲写得信,那讨好之词用的,哎,连我都觉得ròu麻,这样的人,能成什么气候呢,吴帝又不是蠢货,若是想侵我荆州,又焉会用此人。”
关平洋洋洒洒一番论词,表示了对陆逊的轻视,以及吴国不敢对荆州用兵的自信,显然,他的意思也正是关羽的意思,这就是为什么关羽敢将陆口之兵几乎调光的原因。
关平把话说到这份上了,徐庶也无话可说。以他右大司马的身份,如果在长安的话,当然是极有发言权,但这里是荆州,是上大将军关羽的地盘,这里是关羽说了算,特别是当先帝故去以后,更是如此。
‘唉,若是先帝尚在的话,绝对不会令云长这样做。’
徐庶心下唏嘘,却只得勉强笑道:“既是如此,那定国你就尽快出发吧,莫要耽误了行程。”
“那定国就此告辞了,大司马多保重。”
关平拜别徐庶,上得巨大的斗舰,扬帆出港,向着下游而去,经由夏口转入汉口去往襄阳,再经别的水路赶往前线。
目送着大部分的将士离港之后,徐庶方才怀着闷闷不乐之心回往他的中军大帐。
他前脚刚一入帐,后脚便有一个匆匆而来,兴奋的叫道:“大司马,东吴发兵了。”
徐庶心头一震,回头一看,却见来人正是张辽。
自当初与方绍和关羽达成协议之后,张辽就投于汉国麾下,一直坐镇陆口协助徐庶提防东吴。
这么多年来,东吴并未曾向荆州动过兵,因此张辽也一直没有立功的机会,不过,先帝刘备对这位曾经的故友仍然不薄,在其去世以前,已将张辽的官职升为镇东将军。以四镇将军的官职授与一个魏国归臣,这已经是十分之厚爱了。
不过,这看似荣耀的官职,张辽却一点都不在乎,这么多年来,支撑着他熬下去的唯一力量,就是对东吴的复仇之心。
现在,机会终于被他等到了,所以他才会如此的兴奋。
与张辽的兴奋相比,徐庶却显得忧心忡忡,他将张辽带来的情报忙是接过来细看,情报上言,数天之前,吴帝孙权下达了集结令,下诏十五万吴军于皖口集结,准备北上伐魏,以盟友的身份,用实际行动来响应汉国的伐魏行动。
这一封情报,表面看起来应该是对汉国有利的,因为吴国的旗号是伐魏。不过,以张辽的谋略,听其方才之言,就说明他看出这情报之中必有破绽。
徐庶先不发表意见,凝眉再度审视那情报,良久之后,忽然眼眸一亮。
这情报之中,果然有蹊跷啊,关键之处,就在于吴国的集结地点。
理论而言,吴军若要伐魏,大军必经淝水转往淮水,兵马集结地就应设在濡须口,但事实上却是,孙权设定的集结地却在皖口,这也就意味着吴军是要经皖水入淮,这其间要转好几道水系,无形中减慢了行军的速度,破坏了兵贵神速之道,以孙权的军事才能,这一点他不应该想不到啊。
徐庶的神sè立变,他几步走到高悬的地图之前,举目扫视着图上的各点位置,片刻之后,他的脸上流lù出一丝冷笑。
“皖口离柴桑只有不到一日的行程,吴帝此举,看来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真实意图是想侵我荆州啊。”
张辽亦lù出笑容,显然徐庶的看法与他不谋而合,遂道:“孙权那厮自以为虚幌一枪就可以瞒过我们的耳目,哼,真是自以为是。这一回正好,若是吴狗敢来,我们就给他们迎头痛击。”
张辽的语气中充满了即将报仇的兴奋与快感,而徐庶却没他那么乐观。
“孙权可不蠢,他之所以敢玩此低劣的计谋,无非是打探到上大将军把陆口之军调得差不多了。如今我军只有不到五千,想要抵御十五万吴军的入侵,怕不是件易事啊。”
张辽却豪然道:“大司马莫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贼军虽众,我张辽焉会惧怕,若是孙权此番亲来,我必生擒活捉他,以报当年合féi之仇。”
张辽的自信是有理由的,当年他坐镇合féi之时,曾多番以弱势兵力,击退吴军的大举进攻,除了最后一次意外失手,每一次孙权却是灰头土脸的退回江东。
但在徐庶看来,张辽却是有点意气用事了,要知道,这里可是长江,在长江上,吴人就是无往而不利的蛟龙,尽管当年方绍曾在长江上打败过吴人一次,但这并不能改变吴军在长江一线的优势地位。
徐庶也不好扫张辽的兴,只得道:“有文远在此,吴人自无所惧。不过此事也不可托大,咱们就一面备战迎敌,一面给上大将军发信,请他速速增兵陆口。”
…………
邺城,汉军大营。
此刻,方绍正在浮桥上散步,也许是在荆州呆了很多年的原因,他喜欢这种浮浮沉沉的感觉,因为这样能让他的思想得到放松。
行走之际,他不时的会拿出那封密信来,那封信是陈群的献降之信。
与上一次的加密信件不同,这一封信乃是陈群亲笔所书,并派了一名亲信的家丁,冒着风险偷越出城所献。
亲笔所书的归降信,若是被忠于曹cào的魏军查获,陈群的叛国之罪将无可置疑,于陈群而言,这一回可是冒了极大的风险。
显然,他这是在弥补上一次“爽约”的过错,想以这冒险之举,来表明自己这一次归降的诚意,以解除方绍对他的戒心与疑虑。
方绍相信陈群这一次的归降是真的,因为与上次邺城之战时相比,这一次他已经没有选择。
‘陈群、司马懿这帮人,可都是些老狐狸啊,若是这帮人以功臣的身份,在朝廷中站稳脚跟,以这帮士族强大的能量,只怕将来大汉国会重复曾经历史中魏国的悲剧,被代表士族的晋国摘了桃子……’
方绍思绪流转,种种担忧涌上了心头。
曾经历史上的五胡luàn华,让方绍对司马氏的晋朝有着深深的厌恶,这晋朝,恰恰是在士族的支持下建立,由始至终都以维护士家大族利益为根本国策,这也使得方绍对士族也怀有着强烈的戒心,尽管在外人眼里看来,他自己本身也是士族的一员。
不过,作为无人知晓的穿越者,方绍在某种程度上,并未把自己完全视为士族的一员。
正因为如此,方绍当初才不遗余力的改造了造纸术,创建了科举制度,这一切的作为,就是为了打破士族对权力的垄断,在士族与寒mén之间,确立一种平衡与制约。
这些年下来,科举制运行的相当良好,在朝廷与地方中,越来越多有才能的寒mén之士充任要职。不过,这科举制之所以能够良好的运行下去,一方面是刘备的魄力,另一方面也是在汉国的统治区域内,并没有中原那样可以作到真正“独霸一方”的豪mén大族,因此,在推行科举上也并未遭到很大的阻力。
而在魏国统治的两河腹地,像司马氏这样独霸一方的豪mén大族却数不胜数,而九品中正制已广泛推行多年,这些大族的势力在此期间得到了更大的膨胀。
在这时,如若接受这些大族士人的归顺,为了安抚他们,朝廷必然会为司马懿、陈群这样极具名望的人物封大官,而这帮人又极具智谋,凭借他们自身与外部的支撑,在新朝中重新树立起权势应该不是难事。
如此的话,这些重新获得权势的豪mén大族们势必会对科举制造成威胁,而这些人又具有极大的能量,到时候为了获得他们的支持,朝廷对科举制进行修改也不是没有可能。
总而言之,中原士族的归附,对于眼前的大汉国来说是好事,但将来是好是坏,却实难预料。这一点,上次的邺城之战中,方绍并没有考虑周密,但是现在,他的心头已怀有深深的忌惮。
“必须把隐患的种子消灭在萌芽之中呀。”
合上那封密信之时,方绍的脸上已浮现出带着淡淡肃杀之意的诡笑。(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大司马,兵马皆是集齐,若无什么吩咐的话,我就上船出发了。”
上前说话的是关平,此时,这位曾经的关家xiǎo将军,已经成长为成熟的将军,他也已有妻室儿nv,现下官任dàng寇将军。这个官位是他的父亲曾经拥有过的,显然,他的父亲为他争取到这个官位,表达出对自己的这个长子寄有强烈的期望。
“定国,上大将军真的打算把陆口大部分的兵马调走吗?”徐庶明知事实已定,但仍忍不住多问了一句。
关平面sè凝重:“前线的那个于禁抵抗非常顽强,父亲说了,若想击败此人,就必须向前线增兵,用绝对的兵力优势冲垮他。”
徐庶叹道:“话虽如此,可是陆口如今被调得只余下不到五千的兵马,若是东吴来攻,却当如何应对。”
关平不以为然道:“大司马多虑了吧,我大汉国如此强盛,东吴焉敢来犯。再则,前不久新到柴桑上任的那个什么吴国大都督陆逊,只不过是个软弱的儒生而已,你看他给父亲写得信,那讨好之词用的,哎,连我都觉得ròu麻,这样的人,能成什么气候呢,吴帝又不是蠢货,若是想侵我荆州,又焉会用此人。”
关平洋洋洒洒一番论词,表示了对陆逊的轻视,以及吴国不敢对荆州用兵的自信,显然,他的意思也正是关羽的意思,这就是为什么关羽敢将陆口之兵几乎调光的原因。
关平把话说到这份上了,徐庶也无话可说。以他右大司马的身份,如果在长安的话,当然是极有发言权,但这里是荆州,是上大将军关羽的地盘,这里是关羽说了算,特别是当先帝故去以后,更是如此。
‘唉,若是先帝尚在的话,绝对不会令云长这样做。’
徐庶心下唏嘘,却只得勉强笑道:“既是如此,那定国你就尽快出发吧,莫要耽误了行程。”
“那定国就此告辞了,大司马多保重。”
关平拜别徐庶,上得巨大的斗舰,扬帆出港,向着下游而去,经由夏口转入汉口去往襄阳,再经别的水路赶往前线。
目送着大部分的将士离港之后,徐庶方才怀着闷闷不乐之心回往他的中军大帐。
他前脚刚一入帐,后脚便有一个匆匆而来,兴奋的叫道:“大司马,东吴发兵了。”
徐庶心头一震,回头一看,却见来人正是张辽。
自当初与方绍和关羽达成协议之后,张辽就投于汉国麾下,一直坐镇陆口协助徐庶提防东吴。
这么多年来,东吴并未曾向荆州动过兵,因此张辽也一直没有立功的机会,不过,先帝刘备对这位曾经的故友仍然不薄,在其去世以前,已将张辽的官职升为镇东将军。以四镇将军的官职授与一个魏国归臣,这已经是十分之厚爱了。
不过,这看似荣耀的官职,张辽却一点都不在乎,这么多年来,支撑着他熬下去的唯一力量,就是对东吴的复仇之心。
现在,机会终于被他等到了,所以他才会如此的兴奋。
与张辽的兴奋相比,徐庶却显得忧心忡忡,他将张辽带来的情报忙是接过来细看,情报上言,数天之前,吴帝孙权下达了集结令,下诏十五万吴军于皖口集结,准备北上伐魏,以盟友的身份,用实际行动来响应汉国的伐魏行动。
这一封情报,表面看起来应该是对汉国有利的,因为吴国的旗号是伐魏。不过,以张辽的谋略,听其方才之言,就说明他看出这情报之中必有破绽。
徐庶先不发表意见,凝眉再度审视那情报,良久之后,忽然眼眸一亮。
这情报之中,果然有蹊跷啊,关键之处,就在于吴国的集结地点。
理论而言,吴军若要伐魏,大军必经淝水转往淮水,兵马集结地就应设在濡须口,但事实上却是,孙权设定的集结地却在皖口,这也就意味着吴军是要经皖水入淮,这其间要转好几道水系,无形中减慢了行军的速度,破坏了兵贵神速之道,以孙权的军事才能,这一点他不应该想不到啊。
徐庶的神sè立变,他几步走到高悬的地图之前,举目扫视着图上的各点位置,片刻之后,他的脸上流lù出一丝冷笑。
“皖口离柴桑只有不到一日的行程,吴帝此举,看来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真实意图是想侵我荆州啊。”
张辽亦lù出笑容,显然徐庶的看法与他不谋而合,遂道:“孙权那厮自以为虚幌一枪就可以瞒过我们的耳目,哼,真是自以为是。这一回正好,若是吴狗敢来,我们就给他们迎头痛击。”
张辽的语气中充满了即将报仇的兴奋与快感,而徐庶却没他那么乐观。
“孙权可不蠢,他之所以敢玩此低劣的计谋,无非是打探到上大将军把陆口之军调得差不多了。如今我军只有不到五千,想要抵御十五万吴军的入侵,怕不是件易事啊。”
张辽却豪然道:“大司马莫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贼军虽众,我张辽焉会惧怕,若是孙权此番亲来,我必生擒活捉他,以报当年合féi之仇。”
张辽的自信是有理由的,当年他坐镇合féi之时,曾多番以弱势兵力,击退吴军的大举进攻,除了最后一次意外失手,每一次孙权却是灰头土脸的退回江东。
但在徐庶看来,张辽却是有点意气用事了,要知道,这里可是长江,在长江上,吴人就是无往而不利的蛟龙,尽管当年方绍曾在长江上打败过吴人一次,但这并不能改变吴军在长江一线的优势地位。
徐庶也不好扫张辽的兴,只得道:“有文远在此,吴人自无所惧。不过此事也不可托大,咱们就一面备战迎敌,一面给上大将军发信,请他速速增兵陆口。”
…………
邺城,汉军大营。
此刻,方绍正在浮桥上散步,也许是在荆州呆了很多年的原因,他喜欢这种浮浮沉沉的感觉,因为这样能让他的思想得到放松。
行走之际,他不时的会拿出那封密信来,那封信是陈群的献降之信。
与上一次的加密信件不同,这一封信乃是陈群亲笔所书,并派了一名亲信的家丁,冒着风险偷越出城所献。
亲笔所书的归降信,若是被忠于曹cào的魏军查获,陈群的叛国之罪将无可置疑,于陈群而言,这一回可是冒了极大的风险。
显然,他这是在弥补上一次“爽约”的过错,想以这冒险之举,来表明自己这一次归降的诚意,以解除方绍对他的戒心与疑虑。
方绍相信陈群这一次的归降是真的,因为与上次邺城之战时相比,这一次他已经没有选择。
‘陈群、司马懿这帮人,可都是些老狐狸啊,若是这帮人以功臣的身份,在朝廷中站稳脚跟,以这帮士族强大的能量,只怕将来大汉国会重复曾经历史中魏国的悲剧,被代表士族的晋国摘了桃子……’
方绍思绪流转,种种担忧涌上了心头。
曾经历史上的五胡luàn华,让方绍对司马氏的晋朝有着深深的厌恶,这晋朝,恰恰是在士族的支持下建立,由始至终都以维护士家大族利益为根本国策,这也使得方绍对士族也怀有着强烈的戒心,尽管在外人眼里看来,他自己本身也是士族的一员。
不过,作为无人知晓的穿越者,方绍在某种程度上,并未把自己完全视为士族的一员。
正因为如此,方绍当初才不遗余力的改造了造纸术,创建了科举制度,这一切的作为,就是为了打破士族对权力的垄断,在士族与寒mén之间,确立一种平衡与制约。
这些年下来,科举制运行的相当良好,在朝廷与地方中,越来越多有才能的寒mén之士充任要职。不过,这科举制之所以能够良好的运行下去,一方面是刘备的魄力,另一方面也是在汉国的统治区域内,并没有中原那样可以作到真正“独霸一方”的豪mén大族,因此,在推行科举上也并未遭到很大的阻力。
而在魏国统治的两河腹地,像司马氏这样独霸一方的豪mén大族却数不胜数,而九品中正制已广泛推行多年,这些大族的势力在此期间得到了更大的膨胀。
在这时,如若接受这些大族士人的归顺,为了安抚他们,朝廷必然会为司马懿、陈群这样极具名望的人物封大官,而这帮人又极具智谋,凭借他们自身与外部的支撑,在新朝中重新树立起权势应该不是难事。
如此的话,这些重新获得权势的豪mén大族们势必会对科举制造成威胁,而这些人又具有极大的能量,到时候为了获得他们的支持,朝廷对科举制进行修改也不是没有可能。
总而言之,中原士族的归附,对于眼前的大汉国来说是好事,但将来是好是坏,却实难预料。这一点,上次的邺城之战中,方绍并没有考虑周密,但是现在,他的心头已怀有深深的忌惮。
“必须把隐患的种子消灭在萌芽之中呀。”
合上那封密信之时,方绍的脸上已浮现出带着淡淡肃杀之意的诡笑。(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