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弘农有英才
方绍这么一答应,关氏兄妹顿时大喜,忙是向方绍一番称谢。
方绍却淡淡道:“不过丑话要说在前头,你们既是愿入我麾下,那凡事便当听从我之号令,如若有违背军纪之举,我必会一视同仁的依法处置,你们可愿意吗?”
关兴痛快道:“身为军人,自当遵守军纪,服从军令,此乃天经地义也,我们自当谨记。”
他二人这般应下,方绍才算放心,遂道:“既是如此,那你们就加入队伍,随我起兵东去吧。”
旭日东升,朝露明媚,这一队浩浩荡荡的军队,迎着清晨之光,徐徐的向潼关而去。
由于张飞坐镇弘农,其驻扎在弘农的本部军兵已有两万,故此次东征,刘备拨给了方绍三万关中之兵,令其与张飞所部会合,凑齐五万兵马。
为了迷惑魏国,去往河东郡的大军,并未直接走蒲坂渡,而是乘船走渭水,再导往黄河,做出一副顺着黄河东进,水陆兵进洛阳的势态。而实质上,却是打算待魏军的主力集结于洛阳之后,迅速的北渡黄河进入河东郡。
方绍所率的三万偏师,则是大张旗鼓的走陆路大道,不出三日便出潼关,这个傍晚抵达了弘农郡治所弘农城以西一百余里的湖县。
时值傍晚不便赶路,方绍就叫大军在湖县附近安营,待休整一晚,明天再继续赶路。
因是为了赢取关东士民之心,在出征之前,刘备再三的叮嘱,各军出关之后,务必要军纪整肃,绝不可妄自扰民。
因此,方绍不准一人入湖县县城,各营仅只在县城外围安营扎寨,各级将士不得擅自出营惊扰乡里,不准践踏田地,不准擅取百姓一针一钱,就连方绍这个右大司马也没有入县城,只与三军将士一起在城外休息。
不过,作为名动天下的朝中重臣,方司马之名,对于当地官吏来说,自然是如雷贯耳,所以那湖县县令在听闻方绍率军抵达之后,便率领着县中官吏,以及当地豪强代表,带着鸡鸭果蔬之类,前来方绍的大营劳军。
方绍自打在取益州后,就一直被人视为刘备身边的红人,从那时起,无论走到哪里,那些地方官们的殷勤孝敬也见得多了,如今官至大汉朝的右大司马,地位显赫无比,更是走到那里,那些地方官吏们都跟闻着鸡蛋的苍蝇一样,不用召见就蜂拥而来。
方绍本是打算草草打发走这些来人的,但考虑到刘备叮嘱的收买人心方针,便是耐着性子的,亲自在军帐中接见了湖县县令等一干官吏。
这县令李由原是只是魏国委任的湖县县尉,当初潼关兵败,汉军兵进弘农之时,这个李由很识时务,斩杀了县令之后,在汉军未至之时,便大开城门,亲出三十里之外献降。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归降之功,以给其余魏国官吏做榜样,便升李由为湖县县长。
这李由自见了方绍之后,就一个劲的迎逢拍马,不停的说些大话空话恭维话,只听得方绍耳后生茧。而当方绍随口的问一些关于县中民生之类的正事时,这个李由却结结巴巴的答不上来。
几番对话后,方绍便断定这个李由也是个只会溜须拍马的货色,这种人让他让县令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待将来灭魏之后,一定得记着把这家伙给撤了。
方绍听着听着,又是不耐烦,又是打瞌睡,就想着准备再说几句就打这帮家伙滚蛋,好早点休息。
便在他刚有念头之时,却听群吏之中,有一个人似乎是憋了许久,终于是忍不住,忽然大声说道:“启禀大司马,下官要状告大司马军中有不法之徒,违背军纪,惊扰乡里,请大司马依律惩处。”
此人这么一开叫嚷,反倒是让方绍精神振奋了几分,寻声望去,却见群吏之中,一位年轻的官吏正毫无畏色的拱手正视着自己。
这年轻官吏之词,却令县令李由吓了一跳,他急是回头喝道:“你胡说什么,大司马面前岂敢放肆。”
那年轻官吏依旧一脸凛然,方绍对这年轻人倒是起了兴趣,遂道:“不知此人是谁?”
李由阴巴巴的脸马上换上一副笑容,笑嘻嘻道:“此人姓王名濬字士治,是我县中的门下议曹,他年纪尚轻,处事不稳,适才胡言乱语,还望大司马恕罪。”
王濬?原来你就是王濬啊。
方绍回想起记忆中的历史,搜索着关于王濬的资料,渐渐想起这位曾经历史上的灭吴名将,似乎就是这弘农郡人氏,其祖虽不是什么闻名于世的人物,但也是累世达两千石的大官,这王濬也算是出身于世家大族。
门下议曹,仅仅只是县令以下的一名低级官吏,年俸不过一百石,不过观眼前这个王濬,其年纪大概也只有十五六岁上下,以这样一个年纪,便能担任一县议曹之职,显然也是与其家世出身分不开的。
不过,光是依靠家世当官,并不能博得方绍的青睐,而眼前这个王濬,以区区一名门下议曹的身份,却敢当着自己的面,状告自己这个大司马帐下有人违反军纪,而且还堂而皇之的要求自己予以惩处,别的不说,单就这份勇气就不得不让方绍刮目相看。
方绍当下便不理会李由,向王濬问道:“你说我军中有人惊扰乡民,到底是怎么可惊扰法?”
王濬面色沉静,从容淡定的答道:“回大司马,今天傍晚下官巡视湖县南面一乡,几名乡民向下官上报,言几名军官纵马从田间经过,践踏了一大片的麦田,下官查明确有此事,故请大司马依照军律惩治那几名不法的军官。”
那李由见王濬还不依不饶了,生恐他得罪了这位位高而权重的大司马,使之迁怒于己,故而急道:“大军为国征伐,不小心踩了几片田地也是常事,王议曹,你就别再用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来麻烦大司马了,大司马要以军国重事为重,哪里功夫来理你。”
这时,王濬见这县令不为民做主,不禁也是面露怒色,正色道:“我大汉军律之中,明文规定军队行军之中,不得践踏田地,陛下也三令五申的强调军队不可扰民,这是关乎到争取民心的大事,李县令怎么能说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呢。”
这王濬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公然反驳自己这个县令,这让李由觉得颇为难堪,急是喝道:“王濬,你休要再没完没了了,我命你先行退去,待回到县里我再好好教训你这目无礼法之徒。”
方绍听到这里,对王濬已经是颇为欣赏,此时便有收为己用的意思,遂道:“李县令,我倒觉得这位王议曹言之有理,大汉军律如此,既是有人公然违背,那待我派人查明之后,定会以相应的军法处置。”
那李由怎想大司马会向着那王濬,如此一来,岂不显得自己多有尴尬,他眼珠子一转,马上改口道:“大司马说得是,大司马治军严明,实在是下官等学习的典范呀。”
方绍赖得理他,却将目光转向了王濬,和蔼的笑道:“王士治,你身为地方官,能够一心为民做主,做到刚正不阿,确实是难能可贵呀。”
对于方绍的赞赏,王濬倒也没有受宠若惊之色,只淡淡道:“多谢大司马夸奖,其实这只是下官份内之实,实不值一提。”
方绍微微点头,又问道:“不知你现下年方几何?”
“下官今年十五。”王濬如实答道。
“可会武艺?”方绍又问。
“粗通而已。”
“可读过什么书?”
“兵法经学无所不通。”
王濬的回答倒是十分干脆,既不掩饰自己武艺平平的缺点,也不谦辞饱览群书的优点。
‘嗯,历史上的王濬,乃是一员难得的儒将,如此看来,倒也是这个底子。’
方绍提携的那些人,如王平、姜维、邓艾等辈,皆以治军见长,其人更偏向于武将,至于马谡其人,虽有几分儒将之风,但却多赖于诸葛亮的提拔,并不属于自己的嫡系。至于蒋婉、费祎、邓芝等人,也皆以儒见长,却并不俱备良将的素质。
倒是这王濬,虽然武艺一般,但既精于文治,又极有武略,实为一员难得的良将,自己的阵营之中,倒确实需要这样一位儒将。
于是,英才当前,方绍岂有不收之理,遂道:“以你之才学,当一名门下议曹倒有点屈才了,我欲辟你进入我府中为奏曹,不知你愿意否?”
大司马府的奏曹,虽与县中议曹只一字之差,但前边冠以的大司马府的头衔,其权力与地位却是天壤之别。
此言一出,李由等辈皆是大吃一惊,他岂会料到,刚刚还被自己斥责的那个小子,却是误打误撞,竟然被大司马所赏识,早知道的话,刚才那小子的那番话,就该自己抢过来才是,李由那个懊悔呀。
至于当事人王濬,却仍是不感到一丁点的惊宠,仍是平淡的说道:“下官未立寸功,岂敢受此荣升,大司马的好意,下官心领了,却是恕难从命。
方绍却淡淡道:“不过丑话要说在前头,你们既是愿入我麾下,那凡事便当听从我之号令,如若有违背军纪之举,我必会一视同仁的依法处置,你们可愿意吗?”
关兴痛快道:“身为军人,自当遵守军纪,服从军令,此乃天经地义也,我们自当谨记。”
他二人这般应下,方绍才算放心,遂道:“既是如此,那你们就加入队伍,随我起兵东去吧。”
旭日东升,朝露明媚,这一队浩浩荡荡的军队,迎着清晨之光,徐徐的向潼关而去。
由于张飞坐镇弘农,其驻扎在弘农的本部军兵已有两万,故此次东征,刘备拨给了方绍三万关中之兵,令其与张飞所部会合,凑齐五万兵马。
为了迷惑魏国,去往河东郡的大军,并未直接走蒲坂渡,而是乘船走渭水,再导往黄河,做出一副顺着黄河东进,水陆兵进洛阳的势态。而实质上,却是打算待魏军的主力集结于洛阳之后,迅速的北渡黄河进入河东郡。
方绍所率的三万偏师,则是大张旗鼓的走陆路大道,不出三日便出潼关,这个傍晚抵达了弘农郡治所弘农城以西一百余里的湖县。
时值傍晚不便赶路,方绍就叫大军在湖县附近安营,待休整一晚,明天再继续赶路。
因是为了赢取关东士民之心,在出征之前,刘备再三的叮嘱,各军出关之后,务必要军纪整肃,绝不可妄自扰民。
因此,方绍不准一人入湖县县城,各营仅只在县城外围安营扎寨,各级将士不得擅自出营惊扰乡里,不准践踏田地,不准擅取百姓一针一钱,就连方绍这个右大司马也没有入县城,只与三军将士一起在城外休息。
不过,作为名动天下的朝中重臣,方司马之名,对于当地官吏来说,自然是如雷贯耳,所以那湖县县令在听闻方绍率军抵达之后,便率领着县中官吏,以及当地豪强代表,带着鸡鸭果蔬之类,前来方绍的大营劳军。
方绍自打在取益州后,就一直被人视为刘备身边的红人,从那时起,无论走到哪里,那些地方官们的殷勤孝敬也见得多了,如今官至大汉朝的右大司马,地位显赫无比,更是走到那里,那些地方官吏们都跟闻着鸡蛋的苍蝇一样,不用召见就蜂拥而来。
方绍本是打算草草打发走这些来人的,但考虑到刘备叮嘱的收买人心方针,便是耐着性子的,亲自在军帐中接见了湖县县令等一干官吏。
这县令李由原是只是魏国委任的湖县县尉,当初潼关兵败,汉军兵进弘农之时,这个李由很识时务,斩杀了县令之后,在汉军未至之时,便大开城门,亲出三十里之外献降。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归降之功,以给其余魏国官吏做榜样,便升李由为湖县县长。
这李由自见了方绍之后,就一个劲的迎逢拍马,不停的说些大话空话恭维话,只听得方绍耳后生茧。而当方绍随口的问一些关于县中民生之类的正事时,这个李由却结结巴巴的答不上来。
几番对话后,方绍便断定这个李由也是个只会溜须拍马的货色,这种人让他让县令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待将来灭魏之后,一定得记着把这家伙给撤了。
方绍听着听着,又是不耐烦,又是打瞌睡,就想着准备再说几句就打这帮家伙滚蛋,好早点休息。
便在他刚有念头之时,却听群吏之中,有一个人似乎是憋了许久,终于是忍不住,忽然大声说道:“启禀大司马,下官要状告大司马军中有不法之徒,违背军纪,惊扰乡里,请大司马依律惩处。”
此人这么一开叫嚷,反倒是让方绍精神振奋了几分,寻声望去,却见群吏之中,一位年轻的官吏正毫无畏色的拱手正视着自己。
这年轻官吏之词,却令县令李由吓了一跳,他急是回头喝道:“你胡说什么,大司马面前岂敢放肆。”
那年轻官吏依旧一脸凛然,方绍对这年轻人倒是起了兴趣,遂道:“不知此人是谁?”
李由阴巴巴的脸马上换上一副笑容,笑嘻嘻道:“此人姓王名濬字士治,是我县中的门下议曹,他年纪尚轻,处事不稳,适才胡言乱语,还望大司马恕罪。”
王濬?原来你就是王濬啊。
方绍回想起记忆中的历史,搜索着关于王濬的资料,渐渐想起这位曾经历史上的灭吴名将,似乎就是这弘农郡人氏,其祖虽不是什么闻名于世的人物,但也是累世达两千石的大官,这王濬也算是出身于世家大族。
门下议曹,仅仅只是县令以下的一名低级官吏,年俸不过一百石,不过观眼前这个王濬,其年纪大概也只有十五六岁上下,以这样一个年纪,便能担任一县议曹之职,显然也是与其家世出身分不开的。
不过,光是依靠家世当官,并不能博得方绍的青睐,而眼前这个王濬,以区区一名门下议曹的身份,却敢当着自己的面,状告自己这个大司马帐下有人违反军纪,而且还堂而皇之的要求自己予以惩处,别的不说,单就这份勇气就不得不让方绍刮目相看。
方绍当下便不理会李由,向王濬问道:“你说我军中有人惊扰乡民,到底是怎么可惊扰法?”
王濬面色沉静,从容淡定的答道:“回大司马,今天傍晚下官巡视湖县南面一乡,几名乡民向下官上报,言几名军官纵马从田间经过,践踏了一大片的麦田,下官查明确有此事,故请大司马依照军律惩治那几名不法的军官。”
那李由见王濬还不依不饶了,生恐他得罪了这位位高而权重的大司马,使之迁怒于己,故而急道:“大军为国征伐,不小心踩了几片田地也是常事,王议曹,你就别再用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来麻烦大司马了,大司马要以军国重事为重,哪里功夫来理你。”
这时,王濬见这县令不为民做主,不禁也是面露怒色,正色道:“我大汉军律之中,明文规定军队行军之中,不得践踏田地,陛下也三令五申的强调军队不可扰民,这是关乎到争取民心的大事,李县令怎么能说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呢。”
这王濬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公然反驳自己这个县令,这让李由觉得颇为难堪,急是喝道:“王濬,你休要再没完没了了,我命你先行退去,待回到县里我再好好教训你这目无礼法之徒。”
方绍听到这里,对王濬已经是颇为欣赏,此时便有收为己用的意思,遂道:“李县令,我倒觉得这位王议曹言之有理,大汉军律如此,既是有人公然违背,那待我派人查明之后,定会以相应的军法处置。”
那李由怎想大司马会向着那王濬,如此一来,岂不显得自己多有尴尬,他眼珠子一转,马上改口道:“大司马说得是,大司马治军严明,实在是下官等学习的典范呀。”
方绍赖得理他,却将目光转向了王濬,和蔼的笑道:“王士治,你身为地方官,能够一心为民做主,做到刚正不阿,确实是难能可贵呀。”
对于方绍的赞赏,王濬倒也没有受宠若惊之色,只淡淡道:“多谢大司马夸奖,其实这只是下官份内之实,实不值一提。”
方绍微微点头,又问道:“不知你现下年方几何?”
“下官今年十五。”王濬如实答道。
“可会武艺?”方绍又问。
“粗通而已。”
“可读过什么书?”
“兵法经学无所不通。”
王濬的回答倒是十分干脆,既不掩饰自己武艺平平的缺点,也不谦辞饱览群书的优点。
‘嗯,历史上的王濬,乃是一员难得的儒将,如此看来,倒也是这个底子。’
方绍提携的那些人,如王平、姜维、邓艾等辈,皆以治军见长,其人更偏向于武将,至于马谡其人,虽有几分儒将之风,但却多赖于诸葛亮的提拔,并不属于自己的嫡系。至于蒋婉、费祎、邓芝等人,也皆以儒见长,却并不俱备良将的素质。
倒是这王濬,虽然武艺一般,但既精于文治,又极有武略,实为一员难得的良将,自己的阵营之中,倒确实需要这样一位儒将。
于是,英才当前,方绍岂有不收之理,遂道:“以你之才学,当一名门下议曹倒有点屈才了,我欲辟你进入我府中为奏曹,不知你愿意否?”
大司马府的奏曹,虽与县中议曹只一字之差,但前边冠以的大司马府的头衔,其权力与地位却是天壤之别。
此言一出,李由等辈皆是大吃一惊,他岂会料到,刚刚还被自己斥责的那个小子,却是误打误撞,竟然被大司马所赏识,早知道的话,刚才那小子的那番话,就该自己抢过来才是,李由那个懊悔呀。
至于当事人王濬,却仍是不感到一丁点的惊宠,仍是平淡的说道:“下官未立寸功,岂敢受此荣升,大司马的好意,下官心领了,却是恕难从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