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修)
朱棣担心朱高煦,倒不完全是担心他过得好不好。
他与三个儿子感情也说不上多深厚,长子朱高炽很得朱元璋的看重,但因为过于文弱且身有残疾素来不得朱棣喜欢。次子朱高煦倒是更像朱棣一些,模样齐整,打仗也很有一手,在靖难中立了不少功劳,前期颇得朱棣喜爱,但后期与朱高炽争夺储位之时太过猖獗,逐渐被朱棣所戒备,失了圣心。三子朱高燧就更不用说了,永乐七年就因“时时谮太子”、“行事不法”被老爹狠狠教训了一顿,连冠服都被褫了,永乐二十一年,据说在老爹生病的时候下毒,要不是太子朱高炽求情,差点就直接被废了。
总的来说,朱棣最初喜欢的是次子朱高煦,但朱高煦实在太能惹事儿,所以后来更看重宽厚稳重的朱高炽。
朱棣不明白,当初在他跟前那么聪明伶俐的儿子怎的在他撒手归西之后尽做蠢事,洪熙年间到宣德年间,天下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想要造反。
难得摊上朱高炽这个好好兄长,很难得的没有对他进行任何处罚,谁知朱高炽艰难地在太子位上待了二十年,结果好不容易登基了,当了不到十个月的皇帝就撒手归西。
朱瞻基登基了,朱高煦造反了。
自此汉王在成祖心中的“聪明”形象消失殆尽了。
朱棣现在对朱高煦的印象:很能找事儿。
尽管现在被关起来了,但谁知道他会不会自己再找些事儿出来。要知道,康熙可没有宣德帝朱瞻基的仁厚和耐心,虽然他自诩“仁帝”,但这“仁”的范围可不包括他不安分的儿子们!
他可不希望自己家再出一次“叫花朱”事件,即找来很多煤炭,放在缸上,把炭烧红,处死人的一种方法。
朱高煦是他们家以这种方式谢幕的首例,对此,朱棣只能用四个字来概括——
太丢人了!
于是,为了以防儿子再闹什么事儿,朱棣时不时地就向康熙申请去看望这位仁兄,时间的间隔把握的正正好,不会让人有别的想法。但饶是如此,两三次下来,康熙也对此表示了不满。
他老人家心里头不舒服了!
按理来说,一个儿子关心另一个儿子,只要这两人不是在结党谋私,康熙都应该是非常欢迎的。
大阿哥党与太子党从很早以前开始就一直水火不容,就算他们两个现在冰释前嫌,愿意结盟,也要看底下的人答不答应。
可就是这样,明知如此,康熙仍是觉得心里头老大不快,好像儿子们相互交流,却把他排除在外似的。
于是,当朱棣再次前来向康熙请示,请求去看望大阿哥的时候,康熙的回答是,准了,但是,朕和你一起去!
望着朱棣有些奇怪地望过来的眼神,康熙莫名地感到有点儿心虚,邃加了一句:朕也想老大了。
说完之后,却感觉萦绕在两人之间的气氛愈发奇怪。
两个人彼此的想法只有自己心里知道,但不管心中怎么想,面上他们还是一派和谐地去了直郡王府。
******
路上并不像往日般顺利,朱棣凭借着自己天生敏锐的直觉,感到有人在不断地窥探他们。
被什么人当成了猎物,这个认知让朱棣的心里相当的不爽快,那一瞬间,倾泻而出的杀意连康熙也能够察觉到。
康熙掀开车帘,微眯着眼,身子前倾,向在前头骑着马的朱棣问道:“可有何异常状况?”
“无事,只是这民间,不那么太平啊。”
康熙看着一个身体瘦弱的女孩子眼见着左右没人注意,便从摊头抢了一个包子,撒起脚丫子就跑,身后的大人记得跳脚,却怎么也追不上,心头颇有些怒火:“如今行那不法之事,不服管教的刁民却是处处都有,朕……”
朱棣顺着康熙视线的方向斜眼一瞥,不甚在意地道:“若是人人有饭吃,想来他们也不至于如此,并非所有人生来便爱偷窃。”
“可即便如此,他们违反法规却是不争的事实!”
那是因为,在你们满清皇帝的心中,满族的利益高于一切。
即使嘴上高喊着满汉一家,即使你们也重视百姓生计,可你们给与汉人百姓的一切,都建立在满人富足的基础上。
看着每年由官员们精心修改呈上的奏折,你们永远也不会想到,还有比你们想象之外的更多、更多的人正在挨饿受冻!
朱棣不由又多看了康熙两眼,或许面前的这位帝王少年意气风发之时,尚还有为更多百姓谋利的心思,可如今年岁大了,不复当年开拓的雄心,一味只想守着眼前所有的东西,只愿听身边人的赞颂圣明之辞。
忽地,他很想将康熙带去那一片饥民的聚居区看看,让他看看,他统治的太平盛世之下,原来竟还有那么多的穷苦百姓!
他要仁名,所以对官员的贪污受贿睁只眼闭只眼,任由他们剥削鱼肉百姓。
微微阖目,朱棣硬生生地按压下了心中的想法。
此时,下了马车的康熙已缓步前行,越过了朱棣,走在前方,周遭自有一批侍卫为他开路。
他忽地回首道:“太子似乎对朕很是不满?”
不承认,也不否认,朱棣只是沉声道,“总有那起子小人为了自己的业绩,谎报实情,欺君罔上!”
康熙却笑着摆摆手道:“你也不必替朕辩护,朕近日来的确放纵了朝中一些官员……看这模样,不敲打却也不行啊!”
说话间,三五成群衣衫褴褛的乞丐在街上结伴而过,康熙见此眉头深深皱起,对近旁的侍卫总管道:“你去给那些人一些钱财罢!叮嘱他们毋要再在街头为害!”
侍卫总管接了钱银,朝着那些人走去,朱棣忍不住道:“你这般作为,不过杯水车薪罢了!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些人的行径的!有了银两,他们或许会安生一段时日,但银两一旦用完,届时受苦的,还是街头的百姓!”
这是他第一次,没有对康熙用敬称。
康熙似乎也未曾注意,道:“即便如此,到底也可安生一段时日了。在这些时日之中,朕定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目光褶褶,言语间充满了自信与雍容气度,举手投足间皆是说不出的尊贵,倒让一直对他印象不佳的朱棣略有些改观。
尽管他们二人生来便是敌对的身份,但想来,这人身上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
朱棣如是想。
尽管对儿子怀疑他举动的成效有些微的不满,但长时间未能找到一个能够以平等的姿态与他对话的人,不去考虑那些礼节因素,康熙现今心中倍感亲切。
于是不自禁地,对于这个越来越让自己骄傲的儿子,康熙选择性地遗忘了他与太子的那一段不快经历,此时对他又多抱了几分期望。
“胤礽,与朕互为督导,我们父子二人,一同开创大清的盛世吧!”
他与三个儿子感情也说不上多深厚,长子朱高炽很得朱元璋的看重,但因为过于文弱且身有残疾素来不得朱棣喜欢。次子朱高煦倒是更像朱棣一些,模样齐整,打仗也很有一手,在靖难中立了不少功劳,前期颇得朱棣喜爱,但后期与朱高炽争夺储位之时太过猖獗,逐渐被朱棣所戒备,失了圣心。三子朱高燧就更不用说了,永乐七年就因“时时谮太子”、“行事不法”被老爹狠狠教训了一顿,连冠服都被褫了,永乐二十一年,据说在老爹生病的时候下毒,要不是太子朱高炽求情,差点就直接被废了。
总的来说,朱棣最初喜欢的是次子朱高煦,但朱高煦实在太能惹事儿,所以后来更看重宽厚稳重的朱高炽。
朱棣不明白,当初在他跟前那么聪明伶俐的儿子怎的在他撒手归西之后尽做蠢事,洪熙年间到宣德年间,天下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想要造反。
难得摊上朱高炽这个好好兄长,很难得的没有对他进行任何处罚,谁知朱高炽艰难地在太子位上待了二十年,结果好不容易登基了,当了不到十个月的皇帝就撒手归西。
朱瞻基登基了,朱高煦造反了。
自此汉王在成祖心中的“聪明”形象消失殆尽了。
朱棣现在对朱高煦的印象:很能找事儿。
尽管现在被关起来了,但谁知道他会不会自己再找些事儿出来。要知道,康熙可没有宣德帝朱瞻基的仁厚和耐心,虽然他自诩“仁帝”,但这“仁”的范围可不包括他不安分的儿子们!
他可不希望自己家再出一次“叫花朱”事件,即找来很多煤炭,放在缸上,把炭烧红,处死人的一种方法。
朱高煦是他们家以这种方式谢幕的首例,对此,朱棣只能用四个字来概括——
太丢人了!
于是,为了以防儿子再闹什么事儿,朱棣时不时地就向康熙申请去看望这位仁兄,时间的间隔把握的正正好,不会让人有别的想法。但饶是如此,两三次下来,康熙也对此表示了不满。
他老人家心里头不舒服了!
按理来说,一个儿子关心另一个儿子,只要这两人不是在结党谋私,康熙都应该是非常欢迎的。
大阿哥党与太子党从很早以前开始就一直水火不容,就算他们两个现在冰释前嫌,愿意结盟,也要看底下的人答不答应。
可就是这样,明知如此,康熙仍是觉得心里头老大不快,好像儿子们相互交流,却把他排除在外似的。
于是,当朱棣再次前来向康熙请示,请求去看望大阿哥的时候,康熙的回答是,准了,但是,朕和你一起去!
望着朱棣有些奇怪地望过来的眼神,康熙莫名地感到有点儿心虚,邃加了一句:朕也想老大了。
说完之后,却感觉萦绕在两人之间的气氛愈发奇怪。
两个人彼此的想法只有自己心里知道,但不管心中怎么想,面上他们还是一派和谐地去了直郡王府。
******
路上并不像往日般顺利,朱棣凭借着自己天生敏锐的直觉,感到有人在不断地窥探他们。
被什么人当成了猎物,这个认知让朱棣的心里相当的不爽快,那一瞬间,倾泻而出的杀意连康熙也能够察觉到。
康熙掀开车帘,微眯着眼,身子前倾,向在前头骑着马的朱棣问道:“可有何异常状况?”
“无事,只是这民间,不那么太平啊。”
康熙看着一个身体瘦弱的女孩子眼见着左右没人注意,便从摊头抢了一个包子,撒起脚丫子就跑,身后的大人记得跳脚,却怎么也追不上,心头颇有些怒火:“如今行那不法之事,不服管教的刁民却是处处都有,朕……”
朱棣顺着康熙视线的方向斜眼一瞥,不甚在意地道:“若是人人有饭吃,想来他们也不至于如此,并非所有人生来便爱偷窃。”
“可即便如此,他们违反法规却是不争的事实!”
那是因为,在你们满清皇帝的心中,满族的利益高于一切。
即使嘴上高喊着满汉一家,即使你们也重视百姓生计,可你们给与汉人百姓的一切,都建立在满人富足的基础上。
看着每年由官员们精心修改呈上的奏折,你们永远也不会想到,还有比你们想象之外的更多、更多的人正在挨饿受冻!
朱棣不由又多看了康熙两眼,或许面前的这位帝王少年意气风发之时,尚还有为更多百姓谋利的心思,可如今年岁大了,不复当年开拓的雄心,一味只想守着眼前所有的东西,只愿听身边人的赞颂圣明之辞。
忽地,他很想将康熙带去那一片饥民的聚居区看看,让他看看,他统治的太平盛世之下,原来竟还有那么多的穷苦百姓!
他要仁名,所以对官员的贪污受贿睁只眼闭只眼,任由他们剥削鱼肉百姓。
微微阖目,朱棣硬生生地按压下了心中的想法。
此时,下了马车的康熙已缓步前行,越过了朱棣,走在前方,周遭自有一批侍卫为他开路。
他忽地回首道:“太子似乎对朕很是不满?”
不承认,也不否认,朱棣只是沉声道,“总有那起子小人为了自己的业绩,谎报实情,欺君罔上!”
康熙却笑着摆摆手道:“你也不必替朕辩护,朕近日来的确放纵了朝中一些官员……看这模样,不敲打却也不行啊!”
说话间,三五成群衣衫褴褛的乞丐在街上结伴而过,康熙见此眉头深深皱起,对近旁的侍卫总管道:“你去给那些人一些钱财罢!叮嘱他们毋要再在街头为害!”
侍卫总管接了钱银,朝着那些人走去,朱棣忍不住道:“你这般作为,不过杯水车薪罢了!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些人的行径的!有了银两,他们或许会安生一段时日,但银两一旦用完,届时受苦的,还是街头的百姓!”
这是他第一次,没有对康熙用敬称。
康熙似乎也未曾注意,道:“即便如此,到底也可安生一段时日了。在这些时日之中,朕定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目光褶褶,言语间充满了自信与雍容气度,举手投足间皆是说不出的尊贵,倒让一直对他印象不佳的朱棣略有些改观。
尽管他们二人生来便是敌对的身份,但想来,这人身上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
朱棣如是想。
尽管对儿子怀疑他举动的成效有些微的不满,但长时间未能找到一个能够以平等的姿态与他对话的人,不去考虑那些礼节因素,康熙现今心中倍感亲切。
于是不自禁地,对于这个越来越让自己骄傲的儿子,康熙选择性地遗忘了他与太子的那一段不快经历,此时对他又多抱了几分期望。
“胤礽,与朕互为督导,我们父子二人,一同开创大清的盛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