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频小说 > 山河望断(雍正)

第一卷:少年不识愁滋味 废储

    107

    康熙四十七年,风雨大作。

    六月,上驻跸热河。原定随行皇十三子胤祥因受雨伤寒留京疗养。

    太子、皇长子随行伴驾。

    雍郡王胤禛,三贝勒胤祉暂理庶务。

    “阿嚏!”

    胤祥使劲抽着鼻子往厚被子里窝了窝,把自己卷成个蚕茧。

    “缩什么缩!还不来把药喝了!”

    蚕茧紧了紧,因为发烧的关系,胤祥脸蛋红彤彤的,睫上还染着一层水汽,整个人也软糯下去。

    只在不喝药这点上保留着固执脾性。

    胤禛拽着在床上滚来滚去的蚕茧使劲抖了抖,没抖开,看了他两眼,直接欺身扑了上去,把蚕茧死死压在身下,一手揪住他鼻子,待他张口呼吸便渣渣不剩地将满满一碗药灌了下去。

    “咳咳!咳咳!咳咳咳咳——”

    也不知是胤禛用力太大,还是那碗药见效奇速,总之胤祥才咳着就一头密密的细汗涌了上来,四王爷看的分外满意,拍了拍手把蚕茧重新裹好塞了回去。

    “四哥你太过分了!”被子卷里艰难的伸出一只手使劲揉着酸楚的鼻梁,被折磨的眼泪汪汪,“老十四也淋雨染了风寒,正在逃学,你怎么不去收拾他?!”

    胤禛八风不动,只挑了挑眉尖,阴测测地凑了过去,“……谁说爷没有收拾他啊?”

    他竟像完全不记得两个弟弟今日这一场大病大半都是自己一句话撺掇出来的一般。

    隔壁的胤禵再次狠狠打了个喷嚏。

    决定对兄长给人治病的手段永志不忘。

    可他不是应该处置庶务忙的脚不沾地才对嘛,怎么能闲成这样子天天往他们这跑?!

    偷懒!暴君!酷吏!

    胤祥看着窗外暖阳后悔不迭,这时节,正当鸢飞鱼跃,草长萍移;虫行兽奔,叶绿花开,本该随皇父游猎的日子,这么闷在京中有什么意思……不过想想若是当真去了,又得跟兄长分离数月,也蛮舍不得的,算了就算了吧……

    胤禛看他神色郁郁,连转连变,心里却大大松了一口气,简直觉得提心吊胆多日总算一颗心完完整整落到了肚子里。上辈子热河出巡,太子窥伺禁中,胤礽、胤褆、胤祥三人,皆由此事始,命途急转,天生富贵的太子两立两废,声势烜赫的皇长子围墙圈禁,祥弟因着莫须有的缘由得了不忠不孝的考评,天厌地弃,一十四年寥落抑郁,伏虎少年至此孱弱多病,再不能快意驱驰……

    这次,若他不在场,不曾见储副帐殿夜警,不曾牵涉进父子君臣的抉择,不曾搅进这一泼惨不忍睹的兄弟阋墙,是不是,他的弟弟,就能够摆脱一切藩篱,好好的活着,健康,睿智,敏达的活着,由时间的流逝浸润成熟,而不是十年白发一夜功成?

    他不知道,可他不能不希冀如是。

    --------------------------------------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

    京都的风越发大了,透着冰霜之寒。

    往日但凡冷暖都要骂骂咧咧一番的小摊小贩,推车卖炭的老翁,还是跨栏贩果的小僮都沉默地弓起了腰,街边每日嫌弃婆婆龌龊打骂男人惫懒的老嫂子们,也都敛了门户,静悄悄做些生意。

    天子脚下的百姓总是分外识趣些。

    这朝野大事本与他们无关,但真龙有怒蝼蚁小民们也该当心些不是,日后也好做见过大世面的谈资。

    天子设坛,告天地宗祧,黎庶万邦,以废太子。

    “……不知臣有何辜生子如胤礽者、秉性不孝不义、为人所不为、暴戾慆淫至于斯极。若非鬼物凭附、狂易成疾、有血气者、岂忍为之。凡若此者,想上天久已洞鉴之矣,今胤礽口不道忠信之言。身不履德义之行。咎戾多端难以承祀。用是昭告……”

    自是,占据君副之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天之骄子碾落尘泥。

    这大清国几十年来,有大半的人自知道有皇帝就知道有太子,而且皇帝太子之间感情之好广为传唱,连村野百姓都知道,天下哪对父子能这样蜜里调油似的,可这一下子,竟说废就废了!

    而且是因为不孝不义,暴戾慆淫……

    这又有哪个能想到呢?

    小民们也不过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的闲暇叹口气,摇摇头,然后告诉自己,皇上那是天子,老天爷的儿子,那是神,是真龙,哪能用咱们家二小子的标准要求呢……

    那些九天之上的人群,自然只能出现在门口的唱词里,从来与他们无关。

    但对胤禛来说,最切身的事大概只能是出事后老八以前所有年长皇子俱被幽禁,无一例外。

    这回倒是自己深陷囹圄十三逃过一劫了,胤禛无奈且无聊地笑笑,继续翻看儿子们的窗课。他这多年被皇父指使着跑南跑北,一年一半时日在部里,一半时日在各条官道上,查粮验水,不得清闲,正好趁着这几日在家,好好查查他们的文武二业,也顺便翻出老爷子发下的白面扇子提笔挥毫,权当练字好了。

    弘晖写的东西也颇像个样子来,也不枉这两年不时扮作小僮随自己出门办差听事……

    连最小的弘时也有三岁了,弘昐仍是没留住,眼下府里还是弘晖带着另外三个读书玩耍。虽老五想起来时随口提了提让弘曈回府的意思,但鉴于他家一窝女人的糟乱样子,和教育情况,胤禛想了又想,还是留下侄儿仍在雍邸课读,只歇假时回府拜望父母就是了,也算不得什么大事,当年十三家儿女还不是常住王府。

    后面的事便是当真没意思了。

    飘在天上的二百年胤禛常常想起后世称为九龙夺嫡的这段日子来,当时人人捏着一把冷汗不晓得哪天圈进去的就成了自己,只觉得日日寒风在耳,言行举止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数月之内境况百转,一时烈火烹油,一时水涨船高,一时如坠深渊众叛亲离,一时粉身碎骨万劫不复,连番的皇子栽倒在这个凶险不见边际的漩涡里,再无出头之日,又有多少人趁势而起,入了天子眼帘……谁也不知道今日垂死挣扎的兄弟会不会是明日的自己,从这时起直到最后一刻谁也说不来自己的未来究竟在哪里,对未知的恐惧才是谨慎与理智最大的敌人,而虚假的企盼便是亲手挖掘的坟茔。

    当时的自己也不过刀尖上行走,凭本能走出了一条最合适的路,可事后再看,又觉得局势简单清晰到一目了然。只不过当时的他们深陷局中罢了。而现在再看很多人的行为,便更觉得简直愚蠢到好笑了。

    那什么张明德真是莫名其妙,老八老九在宫禁中长了多年,在听了他“丰神清逸,仁谊敦厚,福寿绵长,有非常人之福”的说辞后竟然不是警觉,将人处置了,而是高兴地四处宣扬,甚至再与他商议,直到听他劝说“谋刺皇太子事”才把人赶出府邸。

    赶出府邸。

    听了这般大逆不道之言,居然只是赶出府邸,让他再去别处传扬。

    大哥更是离谱,或者说聪明反被聪明误,他大抵是被喜悦冲昏了头,竟在这废太子的当口跑去跟皇父说,胤礽所行卑污、大失人心。相面人张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贵。若皇父念及父子之情,不忍动手,要诛灭胤礽,可以交给他做。

    ……可不是得了失心疯么?

    不过现在明明该是他坐等馅饼砸在头上的时候,为什么要莫名把胤禩扯出来呢?

    二王伯临终前也向皇父举荐胤禩,他明明与胤禩不大看得对眼,这又是何道理,莫不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那被他平白黑了一道的索额图也太冤了些……

    胤禩,胤禩,怎么你哪都要掺和一脚。

    “四爷,有信儿进来。”傅鼐在门外出声,递了薄薄一页纱纸进来。

    直郡王府里的传来的消息,道士入府。

    胤禛闭了闭眼,轻轻敲在桌沿上。

    用指头沾了茶水,在桌面上慢慢画着圈,不对,不对,有哪里不对,连不上,不应该啊。

    等等,有道士携强人入王府。

    这时候,带些高来高去,杀人不眨眼的强人去找胤褆做什么?

    或许,是先前的约定?暗下里早有报,张明德连拢皇子刺杀东宫,可能之前说好了,可那道士出京联络好友,却没想到这么快就废了太子,仍然带了人来寻大阿哥,却给胤褆泼了一头冷水。

    本来此刻东宫已废,他序齿居长,论爵在先,势力又广,储君之位大半儿可能落入他手,只要抬头等着就是,可张明德这一来,却让他想起谋刺之事的严重来,这事明里暗里知道的人不少,瞒是必定瞒不住的……

    那么,由别人揭发出来……还不如自己说吧。

    先在皇父面前备个案底,将来就算有人提出来了,康熙那也有他这番话先入为主,许就当做挑拨离间之词不与取信呢。

    说到底,不过是想含混过关罢了……

    却没想到,老爷子比他所想精明的多。

    作者有话要说:发现每天看着留言数老觉得那是年数……于是就出现了以下心态:

    咦,快要香港回归了……

    啊,千禧年了……

    哇,这么快奥运会了……

    哎,终于到今年了……

    呜,2012……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