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金舆玉座帝子冢 垂帘
玉卿抱着丰晟静立在太极宫的白玉石阶上,一身素缟白衣松裹伶仃艳骨,更显肌肤苍如白霜,墨发缳成双飞髻。秋风凄凄,吹乱几缕青丝,倏然垂眸,襟怀襁褓里,丰晟仍酣睡香甜。
这日,是皇帝石棺入帝陵的日子。
钦天监将“殷奠礼”拟在辰时。辰时未到,甬道另一端,九列白衣司官一路碎步小跑至太极宫,列队站定,随即有司官唱礼。
穿了白缟孝服的御前大臣对皇后、太子行跪拜大礼,沉痛道:“请皇后节哀,请太子节哀。”说吧,便在前面引路。
玉卿怀抱婴孩,一步步朝临仙殿走去,她颌愈发尖瘦,紧抿的唇干枯失色,神色空洞飘渺。
曾经走过了无数次的甬道,惟觉此次格外漫长。沿道两侧是层叠密掩的轻纱白帷幔,忽而被风高高扬起,竟掩住了朝日的温柔曦光,也竟似将巍峨宫阙尽掩在阴霾里。
临仙殿内外皆是白蒙蒙一片缟素,檀香轻雾横斜,白银独臂素烛化灰做泪。白素宫灯,白锦华盖,白靴白裳……无处不是戚戚薄霜色。
灵堂就设在正殿中,此时器皿早就陈设妥当,灵前供列御用馔筵八十一樽紫金器,翡翠酒尊十一盏,羊九只,金箔纸钱九万沓。
皇帝玉棺在灵堂中停了七天七夜。
玉卿一袭冷白裙裾逶迤拽地,缓缓拂过萧瑟枯叶,细碎的“沙沙声”传来。玉卿垂眸,屏息凝视自己翔凤素锦白珠绣鞋细细踩过满庭秋叶,仿佛也碾碎了那些与他携手相伴的过往。
记忆里,她亦曾如今日这般一步一步走向他。那个绝美无匹,不逊于俊美如日神羲和的男人,一袭殷红金銙婚服,负手驻足明乾殿,朝她伸出手,美好的笑涡隐现……
她走向他,瘦削素手抬起,指尖颤抖着朝他伸过去……好似穿过无穷晨昏岁月……却能触及这寒凉的白玉石棺。
一时间喘息竟似僵滞,她哀哀望着这寒凉石棺,脑中蓦地想起他清寒凄艳的眼,苦涩酸痛骤然涌上眼底,万般隐忍竟是徒劳。
司官用袖口擦着泪,低低呜咽道:“皇后……臣工们已到了。”玉卿狠狠咬唇,苦咸滋味漫进唇间,再吞咽下肚,她微微张口,咽喉似有钝刀割过,发不出一丝声音,良久,终于颤声开口,“传。”
皇亲国戚、王公大臣、文武要员肃然列队在东华门外等候,一眼望去尽是素白孝衣。众人自东华门列队而入,沿着朱雀道一路行至临仙殿。
王孙权贵,文武百官,各自按着爵位品级列成长龙,殿内绵延出门外,痛苦帝王崩卒。
皇帝玉棺随在殡葬队伍之后,遥遥运往帝陵。深秋里阴沉泛灰的天幕,忽然飘起微雨,沥沥寒透骨。
寒雨如烟,太子已被乳娘抱回了宫,玉卿与随从大臣三千人扶柩步行,恭王素衣白帽走在最前头。沿途万民跪送。
玉卿哀哀看着那些披麻戴孝的百姓,竟感慨万千。百姓们是最纯朴与善良的,只要君王给他们生存,哪怕是一片茅草屋顶,一碗清稀米粥。他们就会安心的忠于君王。丰曦当政,不过六年。贫富不均,贿赂公行,仍然存在。可是百姓们只记得丰曦是一个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好皇帝,为他的逝去痛哭。
历代皇帝从继位起就开始建造自己的地下宫殿。建造地宫的匠人们绝没有想到,这里地宫竟那么快就成了武帝的长眠之地。
只是到了他们要将玉石棺抬入帝陵的那一刻,已哭得泣不成声玉卿,再隐忍不得,蓦地伸出手,手指颤抖着死死扒住石棺,不肯让他们将石棺抬入帝陵。指腹被石棺外的花纹磨破,染出细细的纹路。
玉卿咬着唇,拼尽了力气,只求能再看他一眼……她甚至还没来得及仔仔细细看清楚他的样子……喉咙哽噎得好似被人扼住,挤不出只言片语。
她和孩子孤弱无援……丰曦,你竟舍得……你怎能舍得……
阿眉泪如雨下,跪着不动。裴然瞧见她煞白的脸,发青的唇,只觉万箭呼啸穿心,跪在她裙裾旁边,一遍遍叩头,泪湿前襟,“皇后节哀,主公已经去了……”
“他去了……”良久。玉卿一点点松了手。石棺终究渐行渐远,隐没在黑漆漆的帝陵中。
晌午,在明乾殿里,丰澈正式宣读遗诏。他捧着上谕,面南而立,神容竣严,朗然宣道:“……立皇长子丰晟为皇太子。特谕。”又念第二道:“皇长子丰晟现为皇太子,着皇后纳兰氏辅政,着派恭王丰澈为辅政王,拟定辅政大臣,尽心辅弼。特谕。”
紧接着,丰澈便宣读辅政大臣名单,果然是:海明蓝、赵子鹤、刘良景、蔡央四人。
话音落地,众人悚然,只敢眼神无声传递,竟无人开口质疑。
那“拟定辅政大臣”六个字确实是在遗诏中出现了的。但选定辅政大臣的名单,却是海明蓝几次三番与丰澈密谈的结果。
丰澈宣读完圣旨,竟未做停顿,又紧接着开始宣读名单,一气呵成,倒像是既经皇帝认可了的。
军国大政的掌权人物一旦在此时定下,便如锤定音,再难更改。天家哀变,局势翻覆,朝臣夺权。不少人心中生疑,可谁也不敢说话。只是头脑冷静些的人,已有戒心,这班亲承辅政的“忠臣”,一开始便颇有揽权的迹象了。
明乾殿里发生的一切,玉卿轻易便能得最精准的禀报。丰晟被立为皇太子,自然是意料当中。辅政大臣的出现,也是她事先曾料想到的。
唯独辅政大臣中竟没有裴然的名字,虽想过有这种可能,却仍不能不使她震动!纵然心底已将最坏的念头转过数遍,可当事情一件件撂开了搁在桌面上,她却不得不将前因后果重作一番估量。
丰曦的遗诏为何会如此?他竟宁肯相信丰澈,也要将裴然排斥在外。他们之间何至于这样子猜嫌?
最可能的原因:裴然未必肯压制她,丰澈是制衡她的不二人选。
一想到此,玉卿顿觉不寒而栗,竟是万箭攒心般的痛楚。从今往后,她们孤儿寡母,就要受人挟制了么?
他是她的夫君,亦是大颐的皇帝……她怔怔坐在龙案前,瑟缩的手指,轻轻拂过他曾经用朱笔圈过的痕迹。心扉仿若被冰刀子割得鲜血淋淋。御笔上一点朱砂红,鲜如昨日,滴下来竟是泪掺着血。
晟儿在乳娘怀中,时不时发出依依呀呀的声音,钻入她耳中,一声一声,竟好似在祈求她的庇护……
玉卿抱起婴孩,他张开花苞般的小嘴,似乎打了个呵欠。虽然闭着眼,却露出了一个纯净酣甜的笑容。瞬间,一股清泉自干涸地表涌出,浸润她枯竭心田。
苍天已将她逼上绝路,当心碎疲倦地就要万念俱灰、筋疲力竭的时候,却又会在别处寻见新的希望,让人汲取力量。
巍峨太极宫深处,隐约仍有灯影摇曳,玉卿在龙案前坐了整整一宿。深宫中,伴着她的唯有一盏孤灯,从侧旁洒下疏淡光晕。
东方破晓时,火烛燃尽,她亦在此时很冷静地下了决心,与其坐以待毙,她宁愿选择奋起争之。
这宫里的境况着实叫人心凉。绯墨连续数日不知所踪,尚允、炎渊了无音讯。裴然被排斥在政事之外,纵然身为太子太傅,怎奈尚在襁褓中的皇子无法拜师。
偌大皇宫可信任的有用之人,唯有夜暄。
殿内寂静,外面的动静仍旧听得见,玉卿吩咐总管太监李归林,派出好几个太监去干不急之务,而且要去的地方都相当远,来回起码得一两个时辰。听得被派的太监的姓名,阿眉心里明白,那都是平日被认为形迹可疑,有奸细之嫌的,要“调虎离山”。
等把该撵出去的人撵走了,玉卿低声道,“夜暄。”
夜暄一阵风般晃进殿,轻声道,“皇后。”
玉卿淡淡笑了笑,“有两件事要差你去办,你能办得了最好,要是觉得自己办不了,你就老实说,我不怪你。”
夜暄微微一愣,复又垂下头,“请皇后吩咐。”
----------------------------------------------------
当玉卿在紧锣密鼓的盘算应对之策的时候,朝臣们谈得最多、最深的,也是是皇后的意向。
不少臣子认为,皇后真实意图不仅在于废斥甚至翦除恭王,更着重在代替她刚出生的儿子,掌握大权。
偏偏在此时,有几人提出“皇后垂帘听政”,一下子将暗潮涌动的冰河捅破了一个大窟窿,内里的争斗瞬间便涌上冰面。
辅政大臣、恭王、皇后,恰好形成三方鼎立的局势。恭王有遗诏而无实权;皇后有不少拥护者却受遗诏制约;辅政大臣虽有实权,却不得不凡事都要经过恭王、皇后的批准。
但是,颐朝的家法,只有大臣辅政,并无女主垂帘,贸然提出这个主张,可能会招致重臣的反对,清议的不满,反有助于顾命八大臣,使得他们的地位,益加稳固,岂非弄巧成拙?
如果仅仅是垂帘与辅政这种制度上的矛盾,或者皇后与辅政大臣之间为了争权而起冲突,都还有调和解决的办法。麻烦的是,既要除去辅政大臣,又要使恭王得以执政,那就难办了。
恭王手中毫无权柄,更无势力可言。一旦罢黜四位辅政大臣,恭王孤掌难鸣,纵然有一纸遗诏,也会被皇后牵制。
幼主尚在襁褓,少不得要由纳兰皇后垂帘听政。假如没有辅政大臣从旁牵制,江山社稷便尽数被那妖女掌握……思及景帝时,区区一个薛后就已经把朝堂闹得乌烟瘴气,如果纳兰玉卿掌权,后果必然不堪设想。
这日,是皇帝石棺入帝陵的日子。
钦天监将“殷奠礼”拟在辰时。辰时未到,甬道另一端,九列白衣司官一路碎步小跑至太极宫,列队站定,随即有司官唱礼。
穿了白缟孝服的御前大臣对皇后、太子行跪拜大礼,沉痛道:“请皇后节哀,请太子节哀。”说吧,便在前面引路。
玉卿怀抱婴孩,一步步朝临仙殿走去,她颌愈发尖瘦,紧抿的唇干枯失色,神色空洞飘渺。
曾经走过了无数次的甬道,惟觉此次格外漫长。沿道两侧是层叠密掩的轻纱白帷幔,忽而被风高高扬起,竟掩住了朝日的温柔曦光,也竟似将巍峨宫阙尽掩在阴霾里。
临仙殿内外皆是白蒙蒙一片缟素,檀香轻雾横斜,白银独臂素烛化灰做泪。白素宫灯,白锦华盖,白靴白裳……无处不是戚戚薄霜色。
灵堂就设在正殿中,此时器皿早就陈设妥当,灵前供列御用馔筵八十一樽紫金器,翡翠酒尊十一盏,羊九只,金箔纸钱九万沓。
皇帝玉棺在灵堂中停了七天七夜。
玉卿一袭冷白裙裾逶迤拽地,缓缓拂过萧瑟枯叶,细碎的“沙沙声”传来。玉卿垂眸,屏息凝视自己翔凤素锦白珠绣鞋细细踩过满庭秋叶,仿佛也碾碎了那些与他携手相伴的过往。
记忆里,她亦曾如今日这般一步一步走向他。那个绝美无匹,不逊于俊美如日神羲和的男人,一袭殷红金銙婚服,负手驻足明乾殿,朝她伸出手,美好的笑涡隐现……
她走向他,瘦削素手抬起,指尖颤抖着朝他伸过去……好似穿过无穷晨昏岁月……却能触及这寒凉的白玉石棺。
一时间喘息竟似僵滞,她哀哀望着这寒凉石棺,脑中蓦地想起他清寒凄艳的眼,苦涩酸痛骤然涌上眼底,万般隐忍竟是徒劳。
司官用袖口擦着泪,低低呜咽道:“皇后……臣工们已到了。”玉卿狠狠咬唇,苦咸滋味漫进唇间,再吞咽下肚,她微微张口,咽喉似有钝刀割过,发不出一丝声音,良久,终于颤声开口,“传。”
皇亲国戚、王公大臣、文武要员肃然列队在东华门外等候,一眼望去尽是素白孝衣。众人自东华门列队而入,沿着朱雀道一路行至临仙殿。
王孙权贵,文武百官,各自按着爵位品级列成长龙,殿内绵延出门外,痛苦帝王崩卒。
皇帝玉棺随在殡葬队伍之后,遥遥运往帝陵。深秋里阴沉泛灰的天幕,忽然飘起微雨,沥沥寒透骨。
寒雨如烟,太子已被乳娘抱回了宫,玉卿与随从大臣三千人扶柩步行,恭王素衣白帽走在最前头。沿途万民跪送。
玉卿哀哀看着那些披麻戴孝的百姓,竟感慨万千。百姓们是最纯朴与善良的,只要君王给他们生存,哪怕是一片茅草屋顶,一碗清稀米粥。他们就会安心的忠于君王。丰曦当政,不过六年。贫富不均,贿赂公行,仍然存在。可是百姓们只记得丰曦是一个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好皇帝,为他的逝去痛哭。
历代皇帝从继位起就开始建造自己的地下宫殿。建造地宫的匠人们绝没有想到,这里地宫竟那么快就成了武帝的长眠之地。
只是到了他们要将玉石棺抬入帝陵的那一刻,已哭得泣不成声玉卿,再隐忍不得,蓦地伸出手,手指颤抖着死死扒住石棺,不肯让他们将石棺抬入帝陵。指腹被石棺外的花纹磨破,染出细细的纹路。
玉卿咬着唇,拼尽了力气,只求能再看他一眼……她甚至还没来得及仔仔细细看清楚他的样子……喉咙哽噎得好似被人扼住,挤不出只言片语。
她和孩子孤弱无援……丰曦,你竟舍得……你怎能舍得……
阿眉泪如雨下,跪着不动。裴然瞧见她煞白的脸,发青的唇,只觉万箭呼啸穿心,跪在她裙裾旁边,一遍遍叩头,泪湿前襟,“皇后节哀,主公已经去了……”
“他去了……”良久。玉卿一点点松了手。石棺终究渐行渐远,隐没在黑漆漆的帝陵中。
晌午,在明乾殿里,丰澈正式宣读遗诏。他捧着上谕,面南而立,神容竣严,朗然宣道:“……立皇长子丰晟为皇太子。特谕。”又念第二道:“皇长子丰晟现为皇太子,着皇后纳兰氏辅政,着派恭王丰澈为辅政王,拟定辅政大臣,尽心辅弼。特谕。”
紧接着,丰澈便宣读辅政大臣名单,果然是:海明蓝、赵子鹤、刘良景、蔡央四人。
话音落地,众人悚然,只敢眼神无声传递,竟无人开口质疑。
那“拟定辅政大臣”六个字确实是在遗诏中出现了的。但选定辅政大臣的名单,却是海明蓝几次三番与丰澈密谈的结果。
丰澈宣读完圣旨,竟未做停顿,又紧接着开始宣读名单,一气呵成,倒像是既经皇帝认可了的。
军国大政的掌权人物一旦在此时定下,便如锤定音,再难更改。天家哀变,局势翻覆,朝臣夺权。不少人心中生疑,可谁也不敢说话。只是头脑冷静些的人,已有戒心,这班亲承辅政的“忠臣”,一开始便颇有揽权的迹象了。
明乾殿里发生的一切,玉卿轻易便能得最精准的禀报。丰晟被立为皇太子,自然是意料当中。辅政大臣的出现,也是她事先曾料想到的。
唯独辅政大臣中竟没有裴然的名字,虽想过有这种可能,却仍不能不使她震动!纵然心底已将最坏的念头转过数遍,可当事情一件件撂开了搁在桌面上,她却不得不将前因后果重作一番估量。
丰曦的遗诏为何会如此?他竟宁肯相信丰澈,也要将裴然排斥在外。他们之间何至于这样子猜嫌?
最可能的原因:裴然未必肯压制她,丰澈是制衡她的不二人选。
一想到此,玉卿顿觉不寒而栗,竟是万箭攒心般的痛楚。从今往后,她们孤儿寡母,就要受人挟制了么?
他是她的夫君,亦是大颐的皇帝……她怔怔坐在龙案前,瑟缩的手指,轻轻拂过他曾经用朱笔圈过的痕迹。心扉仿若被冰刀子割得鲜血淋淋。御笔上一点朱砂红,鲜如昨日,滴下来竟是泪掺着血。
晟儿在乳娘怀中,时不时发出依依呀呀的声音,钻入她耳中,一声一声,竟好似在祈求她的庇护……
玉卿抱起婴孩,他张开花苞般的小嘴,似乎打了个呵欠。虽然闭着眼,却露出了一个纯净酣甜的笑容。瞬间,一股清泉自干涸地表涌出,浸润她枯竭心田。
苍天已将她逼上绝路,当心碎疲倦地就要万念俱灰、筋疲力竭的时候,却又会在别处寻见新的希望,让人汲取力量。
巍峨太极宫深处,隐约仍有灯影摇曳,玉卿在龙案前坐了整整一宿。深宫中,伴着她的唯有一盏孤灯,从侧旁洒下疏淡光晕。
东方破晓时,火烛燃尽,她亦在此时很冷静地下了决心,与其坐以待毙,她宁愿选择奋起争之。
这宫里的境况着实叫人心凉。绯墨连续数日不知所踪,尚允、炎渊了无音讯。裴然被排斥在政事之外,纵然身为太子太傅,怎奈尚在襁褓中的皇子无法拜师。
偌大皇宫可信任的有用之人,唯有夜暄。
殿内寂静,外面的动静仍旧听得见,玉卿吩咐总管太监李归林,派出好几个太监去干不急之务,而且要去的地方都相当远,来回起码得一两个时辰。听得被派的太监的姓名,阿眉心里明白,那都是平日被认为形迹可疑,有奸细之嫌的,要“调虎离山”。
等把该撵出去的人撵走了,玉卿低声道,“夜暄。”
夜暄一阵风般晃进殿,轻声道,“皇后。”
玉卿淡淡笑了笑,“有两件事要差你去办,你能办得了最好,要是觉得自己办不了,你就老实说,我不怪你。”
夜暄微微一愣,复又垂下头,“请皇后吩咐。”
----------------------------------------------------
当玉卿在紧锣密鼓的盘算应对之策的时候,朝臣们谈得最多、最深的,也是是皇后的意向。
不少臣子认为,皇后真实意图不仅在于废斥甚至翦除恭王,更着重在代替她刚出生的儿子,掌握大权。
偏偏在此时,有几人提出“皇后垂帘听政”,一下子将暗潮涌动的冰河捅破了一个大窟窿,内里的争斗瞬间便涌上冰面。
辅政大臣、恭王、皇后,恰好形成三方鼎立的局势。恭王有遗诏而无实权;皇后有不少拥护者却受遗诏制约;辅政大臣虽有实权,却不得不凡事都要经过恭王、皇后的批准。
但是,颐朝的家法,只有大臣辅政,并无女主垂帘,贸然提出这个主张,可能会招致重臣的反对,清议的不满,反有助于顾命八大臣,使得他们的地位,益加稳固,岂非弄巧成拙?
如果仅仅是垂帘与辅政这种制度上的矛盾,或者皇后与辅政大臣之间为了争权而起冲突,都还有调和解决的办法。麻烦的是,既要除去辅政大臣,又要使恭王得以执政,那就难办了。
恭王手中毫无权柄,更无势力可言。一旦罢黜四位辅政大臣,恭王孤掌难鸣,纵然有一纸遗诏,也会被皇后牵制。
幼主尚在襁褓,少不得要由纳兰皇后垂帘听政。假如没有辅政大臣从旁牵制,江山社稷便尽数被那妖女掌握……思及景帝时,区区一个薛后就已经把朝堂闹得乌烟瘴气,如果纳兰玉卿掌权,后果必然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