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逍遥太子妃

第一卷:北齐篇 第一百九十二章:隐藏的“慧”空间

    两个人通过了十二层,终于到达了十三层的时候,孙筱凝对着夏侯镜澄露出明朗的笑容,哈哈,她就说自己聪明吧,这里果然是脑海中所想的“定”关。

    所谓定,是对于内心的专注和耐心的培养,可以对治过分的暴躁和没有耐心引起的嗔恨;

    定就是内心处于平静、安宁、专一的状态。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烦恼、致力于内心平静的意思。佛陀曾经教导过许多修定的方法,《清净道论》将之归纳为四十种业处。

    业处,即心工作的地方。所有四十种业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通过心专注于单一的目标来达到内心的平静。

    为什么让心专注于单一的目标就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呢?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一个人没有工作,他就可能游手好闲,甚至到处惹是生非。如果帮他找一份工作,让他安下心来上班;只要他有工作做了,就不会无所事事、不务正业了。

    人的心也是这样,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引导方向,它就会随顺着自己的喜好,追逐欲乐、飘浮不定。让它专注于一个特定的目标,它就能够逐渐平静下来。这就是培育定力的原理。佛教是从事心灵工作的,教我们如何引导这颗心,善用这颗心,让它朝着好的方向、善的方向发展。

    定其实和夏侯镜澄之前一直唠叨的“静心”是异曲同工的,就是让自己平静下来,安宁下来,全心全意的去做一件事情不受俗世所打扰。孙筱凝其实进了这后边的几个空间开始,就一直在反思自己。很多事情不应该用所谓的理由去辩解,去开脱。

    人就是这样,如果给了机会,就会为自己找理由、找借口,只有遇到了一个关节,才会反思自己之前的行为举动,和这些事情为自己带来的后果。

    孙筱凝之前在现代因为工作的关系,很是喜欢看一些电影电视剧的。在她印象里最深刻的就是《蝴蝶效应》。他讲的就是因果。你的决定或动作,势必会影响到以后事情的发展,导致出现不同的后果。

    就好像,之前真正的孙筱凝死掉了,她才会来到这里,才会发生后边一系列的事情。如果孙筱凝没有死,拿自己就会成为飘荡的野鬼。如果她没死,还会不会有之后的轰轰烈烈?

    孙筱凝在“定”关。再度重温经书,她记得在经典中,通常将培育到某种高度的定力称为“禅定”。禅定,即心处于高度专注的状态。一个人若达到禅定的境界,其心能够持续地维持在极度喜悦、快乐、宁静和殊胜的状态一段很长的时间。

    其实,佛教将禅定分为八个层次。包括四种色界禅那和四无色定: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些定境是越往高处越殊胜的。在高级禅定中,即使连喜悦、快乐都消失,内心只处于极度宁静、微妙和殊胜的状态。

    此外,还有一种心虽然专注但层次比较低的定,叫做“近行定”,意思是接近禅那的定。

    而她更清楚在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这些培育定力的方法至今仍然普遍地被教导和实践着。包括许多在家人在内的禅修者依照比库们的教导,都能体验到不同程度的禅定境界。亲自证明佛陀教导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当禅修者在进入禅定的时间内。他的心不会出现任何的烦恼,甚至连杂念都不会生起。其间,困扰性烦恼完全被强大的定力所镇伏。

    想要去除潜伏性烦恼,根除内心的烦恼。就应该修慧、培育智慧。唯有通过智慧,才能把烦恼连根拔除。

    孙筱凝一开始还在纳闷儿,为什么只有十三层?因为目测来说明显是不够有“慧”的空间存在的,那就不合情理了。因为,相对于贪嗔痴三毒,戒定慧是三学,是对治于这三毒的,怎么偏偏只有戒定,而没有慧呢?

    于是,当所有的十三层空间全部通过之后,他们两个就又掉入了一个纯白的空间,这里白的纯净无比,让人不舍得离开,而这里便是前十三个空间过去之后的“慧”空间。也就是智慧的所在,只有完全通过前十三个空间的人才能到这里。

    在佛学中所说的智慧,并不是指脑瓜转得快,理解能力强,记忆力好;也不是指在商场、官场、战场、考场能打败对手,青云直上。这些能力只能叫才华或聪明,不是佛教所说的智慧。佛教所指的智慧,是能够彻知人生真相、洞察世间本质的智慧。

    培育定力的方法叫“修止”,培育智慧的方法叫“修观”,即如实观照名色法、观照世间无常、苦、无我的意思。因此,培育定力和智慧的方法合称为“止观”。

    其实,人们需要透过智慧来观照名色法,了解名色法无外乎是由眼、耳、鼻、舌、身、意所构成。眼、耳、鼻、舌、身称为五根,即五种感官,它们构成了这个色身(肉体之身)。意呢,有六种,即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六识分别认知六种对象: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和各种现象(法所缘)。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就是自己的身心和这六种对象的互动。

    当人们看到美丽的东西、听到悦耳的声音、吃到好吃的食物等等时,很容易生起贪心,想要追求这些东西。当心接触到不喜欢的对象时,心会排斥、抗拒,很容易生起嗔心。不了解事物的本质,叫做痴。贪嗔痴都是不善心,亦即是烦恼。

    而人们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来观照名色法是如何构成的?它们如何运作?在什么情况下生起的是善心,什么情况下生起的是不善心?应当如何培育善心,如何避免不善心?

    了解名色法之后,还必须进一步追查造成名色之因、生命之因。有果必有因,生命作为一种结果,也必定有其因。为什么会有生命呢?因为有烦恼,有贪爱、有追求,想要这东西、想要那东西,于是会采取行动,造作善业或不善业。当这些善业或不善业遇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则产生相应的果报。生命以及生命中的不同境遇,就是这些行为的结果。一旦拥有了生命,就执着生命;身心接触到不同的外境,又会产生新的烦恼。于是,烦恼、业与果报三者互为因果,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如果不致力于斩断这条锁链,中止这种循环,轮回之苦将是了无尽期。

    了知名色与名色之因后,还必须观照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包括身心在内的世间所有现象都不是永恒的,一切都在刹那刹那地生灭变易着,这称为“无常”。万物都在遭受生灭的逼迫,所以是“苦”。因为无常、苦,其中根本不可能有一个所谓的“自我”、“灵魂”、“实体”、“本体”存在,这称为“无我”。

    如此透过无常、苦、无我的智慧来观照一切世间,包括自己的身心,他人的身心,无论过去、现在、未来,一切都是无常、苦、无我的。通过观智如此透彻地观照,当他的观智成熟时,即可以断除烦恼、解脱一切苦。

    智慧跟四圣谛息息相关。在经典中,将如实地了知四圣谛称为智慧,而智慧所了知的对象就是四圣谛。

    通过智慧了知名色法属于苦圣谛;了知名色法之因即是集圣谛。观照名色法以及名色法之因为无常、苦、无我的智慧称为观智。亦即是说,观智所观照的对象即是苦圣谛和集圣谛。当禅修者的观智成熟时,即生起超越世间(出世间)的智慧——道智。道智能彻底地断除相应的烦恼,证悟涅槃。涅槃即是灭圣谛,是道智的目标。证悟涅槃的道智即是道圣谛。另外,从道圣谛是导致苦之灭尽的途径来说,也可以把培育戒定慧的过程称为道圣谛。

    当禅修者彻底地断除一切烦恼之后,他即称为“漏尽者”——断尽一切烦恼的人。又可称为“阿拉汉”——值得礼敬、尊重、供养的圣者。

    所以,慧,是对于生命以及宇宙实相的如实了知,无论任何事、任何物,不痴迷、不盲从,一切发自本心、真意、自然,脱离“相”的束缚,从而对治愚痴。

    孙筱凝之前一直在纳闷,自己虽然了解佛法,读过一些经书,可是并不是说自己的脑海里就会记得这么清楚,直到进入了第十四个空间,她才想通,原来,这是进到这里的空间,加上自己的记忆,便会触动开启这里的机关,将所有的信息灌输到她脑海里,在她脑海中形成概念。就好像有很多本相关的经书、佛理植入了她的脑海中,只要她想要开启,就会看到。(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