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零二十三节 李有
叶妈这时是上火的厉害,自己这么难受,当然惹着自己的人也不会让她好过,尤其是这个惹自己的人,还摆出一副矜持无辜置身事外的样子,一箩筐不间断的指桑骂槐的话就这么脱口而出,就是要激的那人火起来,这样还容易不经意露馅,口误,说出事实的真相。
“小秋她妈,我真的没做这事,你从哪听来的这个谣言,那人是要陷害我啊,我们接触这么长时间,你又不是不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怎么会做这样的事,再说,我们两家的女儿都在同一个学校,再怎么也会会做这种事啊,绝对是人搞错了,真的!”
李家妈妈觉得自己真的是憋屈,都被人指着鼻子骂上门来了,心里光火得要死,恨不得会骂回去但事实上,这事确实是自己理亏,也实在是撑不起气势来回应。
再说还有外人在呢,自己在外人面前一向是以温婉、贤妻良母的形象出现的,自己要这么一骂回去,估摸着,明天自己母老虎、虚伪、做作什么的名声应该就会在全村扬名了,而这是自己绝不愿意看到的。
要知道自己现在有这么一个良好的名声,不说刻意吧,但绝对是用了不少心思和时间经营出来的,靠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保持保整。
这种说又不能说的憋屈郁闷,李家妈妈此刻有些埋怨自家女儿了,说什么不好,跟自己说这种事情,还不知道真假的,还有自己这张嘴啊,就是管不住啊。李家妈妈现在很有冲动,给自己几巴掌。
事实上,叶秋包养这事李家妈妈原来哪里知道啊,最近也没怎么上叶家的门,再加上叶秋一直就在学校,虽然最近回家很频繁。但也仅限于家里。一般都不怎么出去,李家妈妈哪能知道这种小道消息。这事还是自己女儿回家来跟自己偷摸摸的说的。
李有最近一段时间,都在家这边的一所初中实习,她也是师范专业的。是中文的,她们班跟叶秋她们班不一样,可以自由的各自选择学校单位进行实习。李有有些想家了,再加上自己的母校这边还有些情分,所以在跟母校打了个电话之后。也就回来了。
李有对自家老妈说这件事的时候,事实上,这件事在学院里,已经快销声匿迹了。也就是说,在学院出面解释之后,大家也都知道这事事实上就不是真的。所以这消息谣言的风波已经渐渐的平息下来了,学院里的学生也很少再说起这件事了。
虽说。李有和叶秋的联系渐渐的少去了,但是因为大四还是有些课程要上的。所以,在学院里见面也是常常的,当然这种常常,也很容易的让李有发现,叶秋真的变好多,不止变漂亮,还有好像变得有钱。
要知道作为同处一个村子里的,在同一个学校上学的老乡,不说外貌的变化,光经济这方面,李有哪会不知道叶秋家的经济情况啊。
但是一开始这种关注也就是好奇,奇怪可能还有些羡慕。不过在学院的这阵谣言的风头过后,李有才真正开始仔细的,有意的注意起 自家这个同乡。
要知道,李有真不认为自己这个同乡有什么资本、能力或者别的什么特质,能引得学院漫天风雨,谣言四起的。虽说最近这段时间确实有些变化,但是也没多么的突兀——大四了,找工作了,把自己打扮的稍微好些,那也正常,为了求职需要嘛!理解的。
要知道一开始从同班同学那边听到这个八卦时,李有一度以为自己听错了,可能自个学院也还有一个名字差不多的学生,但是接下来自个同学的话,将自己浇了个透心凉,事实上,她们口中说的,确实和自己的老乡是同一个人。因为,人都找上门,找自己打探消息了:家里经济情况怎么样,为人怎么样,品质好不好啊等等,这些问题,就是要从自个这边一探究竟。
李有有些难以置信,自己心里原本就是一般,扔在人群中都找不见的老乡,就这么的成为了学院里众所瞩目的口耳相道的人物,虽然这名声是坏的,但即使这样,也证明了她身上有种自己没有的特质或者别的什么东西,也就是说,自己好像有点跟不上她的步伐了,这让自己有些无所适从,还有淡淡的嫉妒之感。
要知道,原本叶秋就是跟自己一样,泯然于众人来的,论家世、成绩还有别的什么一些东西,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谁也不比谁高贵或者低贱,但是现在她就一个人脱离了与自己普通大众的这么一个行列,硬生生的就这么的走在自己前面,好远好远,这距离。
凡是两个差不多年纪、又处于同一个地理环境,大家能相互碰上的人,一般都会有一种相互好胜比对的心。李有也是如此,从小两人就生活在同一个村里,虽说见面不多,但是在父母的口中的不经意间的透露中,两人也都心知肚明,自己村里,还有这么一个跟自己同龄的女生。
但令人意外的是,虽然两人都相互知道,村里有这么一个跟自己一样大的人存在,但是知道高考结束之前,两人都没见过面,一直就不在同一个学校里面,李有是被送到外面去读的小学中学,知道高考志愿录取通知书下来,在自家大人的打听下,原来两人经在同一所学校,这才有了第一次见面。
当然,俩个刚高考完的,知道对方以后,是跟自己同一个大学的,应该说心理上还是小孩的人,也就生涩涩的试探探的开始了自己不算完美的交际过程,庆幸过程不太平顺,但至少结果还是喜人的,在去学校之前,两人就这么的建立了还算友好同乡、校友情谊。
但里面多少有些不纯粹,两人个人一开始建交的目的就不纯,不是因为相互喜欢或者欣赏对方,才有结交之意的。而是因为,一个人在他乡求学的胆怯促使了自己,去寻找一个可以分担这种对陌生环境的害怕的同伴,而这个最好的人选,自然就是同一个村的,同乡了。
一个人要去到陌生环境中,总会下意识的害怕,而这种害怕怯弱,最好有人与你分担,而这时你刻意结交的人,更多的是出于抱团取暖罢了。
叶秋和李有就是这么回事,所以一开始,刚到学校的时候,两人交往很密切,甚至一起吃饭、上图书馆等等,那是因为,那是自己还没有建立自己的交友圈子。但当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有了自己的相处之道后,原本那种抱团取暖的关系,就会逐渐的崩裂。
虽说两人之间的联系减少,也有一定的距离时间上的关系,不过最大程度上的原因,是原本的关系就不纯粹。
事实上,两人的,无论是性格或者别的什么价值观方面,都差得挺多的 ,这种差异,在一开始的时候,出于主要目的是抱团取暖,就会下意识或者有意的忽略这些方面,但是当人安定下来,这些原本的隔阂和不认同就会逐渐的曝露出来,浮上水边,变成不可避免的势必要解决的这么一个问题。
而叶秋和李有,两人默认的选择了冷处理,渐渐的就疏远了,保持淡淡的同乡之谊,这样的话,原本存在的差异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这种淡淡的同乡情谊当中,大家也都相处得很愉快,但前提是所处的地位都差不多,一个天平,两边的砝码都一样,能保持大致的这么一个平衡,这样人就不会有什么落差感。
李有就着这么一种状况,当叶秋和她一样,平平凡凡的就像个路人甲时,她觉得很适宜,两人既然从同一个地方走出来,有在同一间大学,在她心里,理应无论是在成绩或者别的名气什么方面,就都应该差不多。
当然,如果自己比叶秋优秀一些或者很多,那当然最好了,自个心里不知道多盼望这样——但是事实上自己做不到,成绩不够好、人际不够广——这样的话,至少两人都应该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总的来说,李有就是觉得,如果两个人中,有一个比较出众,那也得是她自己,绝不要是对方;如果做不了这样,那至少两人都平平凡凡,冥然于众人。
李有接受不了,原本在自己心里跟自己一样的人,突然一下子瞩目的,需要让自己仰视。而且,也接受不了,在父母眼中,原本优秀的自己,突然一下的落于人后,追赶不及。
不用怀疑,虽说,在高考之前,李有和叶秋俩人都没见过面,但是她们相互是知道对方的存在的,这要归功于两家父母无意的耳提面命。
父母,都是喜欢以别家的小孩为榜样,当然这里绝对是好的榜样,教训自家的儿郎儿女,倾向于实行一种打压教育。而在叶家、李家父母的口中,对方的小孩,都是自己实行这种教育的榜样例子。
小孩都是喜欢鼓励,而非打压,在长期的无意识的熏陶下,自然而然的小孩就会对父母口中的好好小孩,产生一种比对,争强好胜之心,甚至隐隐的敌意。(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小秋她妈,我真的没做这事,你从哪听来的这个谣言,那人是要陷害我啊,我们接触这么长时间,你又不是不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怎么会做这样的事,再说,我们两家的女儿都在同一个学校,再怎么也会会做这种事啊,绝对是人搞错了,真的!”
李家妈妈觉得自己真的是憋屈,都被人指着鼻子骂上门来了,心里光火得要死,恨不得会骂回去但事实上,这事确实是自己理亏,也实在是撑不起气势来回应。
再说还有外人在呢,自己在外人面前一向是以温婉、贤妻良母的形象出现的,自己要这么一骂回去,估摸着,明天自己母老虎、虚伪、做作什么的名声应该就会在全村扬名了,而这是自己绝不愿意看到的。
要知道自己现在有这么一个良好的名声,不说刻意吧,但绝对是用了不少心思和时间经营出来的,靠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保持保整。
这种说又不能说的憋屈郁闷,李家妈妈此刻有些埋怨自家女儿了,说什么不好,跟自己说这种事情,还不知道真假的,还有自己这张嘴啊,就是管不住啊。李家妈妈现在很有冲动,给自己几巴掌。
事实上,叶秋包养这事李家妈妈原来哪里知道啊,最近也没怎么上叶家的门,再加上叶秋一直就在学校,虽然最近回家很频繁。但也仅限于家里。一般都不怎么出去,李家妈妈哪能知道这种小道消息。这事还是自己女儿回家来跟自己偷摸摸的说的。
李有最近一段时间,都在家这边的一所初中实习,她也是师范专业的。是中文的,她们班跟叶秋她们班不一样,可以自由的各自选择学校单位进行实习。李有有些想家了,再加上自己的母校这边还有些情分,所以在跟母校打了个电话之后。也就回来了。
李有对自家老妈说这件事的时候,事实上,这件事在学院里,已经快销声匿迹了。也就是说,在学院出面解释之后,大家也都知道这事事实上就不是真的。所以这消息谣言的风波已经渐渐的平息下来了,学院里的学生也很少再说起这件事了。
虽说。李有和叶秋的联系渐渐的少去了,但是因为大四还是有些课程要上的。所以,在学院里见面也是常常的,当然这种常常,也很容易的让李有发现,叶秋真的变好多,不止变漂亮,还有好像变得有钱。
要知道作为同处一个村子里的,在同一个学校上学的老乡,不说外貌的变化,光经济这方面,李有哪会不知道叶秋家的经济情况啊。
但是一开始这种关注也就是好奇,奇怪可能还有些羡慕。不过在学院的这阵谣言的风头过后,李有才真正开始仔细的,有意的注意起 自家这个同乡。
要知道,李有真不认为自己这个同乡有什么资本、能力或者别的什么特质,能引得学院漫天风雨,谣言四起的。虽说最近这段时间确实有些变化,但是也没多么的突兀——大四了,找工作了,把自己打扮的稍微好些,那也正常,为了求职需要嘛!理解的。
要知道一开始从同班同学那边听到这个八卦时,李有一度以为自己听错了,可能自个学院也还有一个名字差不多的学生,但是接下来自个同学的话,将自己浇了个透心凉,事实上,她们口中说的,确实和自己的老乡是同一个人。因为,人都找上门,找自己打探消息了:家里经济情况怎么样,为人怎么样,品质好不好啊等等,这些问题,就是要从自个这边一探究竟。
李有有些难以置信,自己心里原本就是一般,扔在人群中都找不见的老乡,就这么的成为了学院里众所瞩目的口耳相道的人物,虽然这名声是坏的,但即使这样,也证明了她身上有种自己没有的特质或者别的什么东西,也就是说,自己好像有点跟不上她的步伐了,这让自己有些无所适从,还有淡淡的嫉妒之感。
要知道,原本叶秋就是跟自己一样,泯然于众人来的,论家世、成绩还有别的什么一些东西,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谁也不比谁高贵或者低贱,但是现在她就一个人脱离了与自己普通大众的这么一个行列,硬生生的就这么的走在自己前面,好远好远,这距离。
凡是两个差不多年纪、又处于同一个地理环境,大家能相互碰上的人,一般都会有一种相互好胜比对的心。李有也是如此,从小两人就生活在同一个村里,虽说见面不多,但是在父母的口中的不经意间的透露中,两人也都心知肚明,自己村里,还有这么一个跟自己同龄的女生。
但令人意外的是,虽然两人都相互知道,村里有这么一个跟自己一样大的人存在,但是知道高考结束之前,两人都没见过面,一直就不在同一个学校里面,李有是被送到外面去读的小学中学,知道高考志愿录取通知书下来,在自家大人的打听下,原来两人经在同一所学校,这才有了第一次见面。
当然,俩个刚高考完的,知道对方以后,是跟自己同一个大学的,应该说心理上还是小孩的人,也就生涩涩的试探探的开始了自己不算完美的交际过程,庆幸过程不太平顺,但至少结果还是喜人的,在去学校之前,两人就这么的建立了还算友好同乡、校友情谊。
但里面多少有些不纯粹,两人个人一开始建交的目的就不纯,不是因为相互喜欢或者欣赏对方,才有结交之意的。而是因为,一个人在他乡求学的胆怯促使了自己,去寻找一个可以分担这种对陌生环境的害怕的同伴,而这个最好的人选,自然就是同一个村的,同乡了。
一个人要去到陌生环境中,总会下意识的害怕,而这种害怕怯弱,最好有人与你分担,而这时你刻意结交的人,更多的是出于抱团取暖罢了。
叶秋和李有就是这么回事,所以一开始,刚到学校的时候,两人交往很密切,甚至一起吃饭、上图书馆等等,那是因为,那是自己还没有建立自己的交友圈子。但当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有了自己的相处之道后,原本那种抱团取暖的关系,就会逐渐的崩裂。
虽说两人之间的联系减少,也有一定的距离时间上的关系,不过最大程度上的原因,是原本的关系就不纯粹。
事实上,两人的,无论是性格或者别的什么价值观方面,都差得挺多的 ,这种差异,在一开始的时候,出于主要目的是抱团取暖,就会下意识或者有意的忽略这些方面,但是当人安定下来,这些原本的隔阂和不认同就会逐渐的曝露出来,浮上水边,变成不可避免的势必要解决的这么一个问题。
而叶秋和李有,两人默认的选择了冷处理,渐渐的就疏远了,保持淡淡的同乡之谊,这样的话,原本存在的差异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这种淡淡的同乡情谊当中,大家也都相处得很愉快,但前提是所处的地位都差不多,一个天平,两边的砝码都一样,能保持大致的这么一个平衡,这样人就不会有什么落差感。
李有就着这么一种状况,当叶秋和她一样,平平凡凡的就像个路人甲时,她觉得很适宜,两人既然从同一个地方走出来,有在同一间大学,在她心里,理应无论是在成绩或者别的名气什么方面,就都应该差不多。
当然,如果自己比叶秋优秀一些或者很多,那当然最好了,自个心里不知道多盼望这样——但是事实上自己做不到,成绩不够好、人际不够广——这样的话,至少两人都应该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总的来说,李有就是觉得,如果两个人中,有一个比较出众,那也得是她自己,绝不要是对方;如果做不了这样,那至少两人都平平凡凡,冥然于众人。
李有接受不了,原本在自己心里跟自己一样的人,突然一下子瞩目的,需要让自己仰视。而且,也接受不了,在父母眼中,原本优秀的自己,突然一下的落于人后,追赶不及。
不用怀疑,虽说,在高考之前,李有和叶秋俩人都没见过面,但是她们相互是知道对方的存在的,这要归功于两家父母无意的耳提面命。
父母,都是喜欢以别家的小孩为榜样,当然这里绝对是好的榜样,教训自家的儿郎儿女,倾向于实行一种打压教育。而在叶家、李家父母的口中,对方的小孩,都是自己实行这种教育的榜样例子。
小孩都是喜欢鼓励,而非打压,在长期的无意识的熏陶下,自然而然的小孩就会对父母口中的好好小孩,产生一种比对,争强好胜之心,甚至隐隐的敌意。(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